青铜器案-国宝档案-壹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作者:《国宝档案》栏目组  页数:352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电视节目自播出以来,栏目的同志时常就具体选题和内容找我咨询,他们对节目认真严谨的作风和诚恳谦逊的态度,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使我对《国宝档案》更加关注和在意。《国宝档案》播出的内容都是国家级的,有馆藏文物的精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如果按时下收藏热的时髦说法,那都是顶级的“国家收藏”。我们中华民族有上下7000年绵延不断、有文字记载的悠久文明史。先人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历史遗存,它们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巨大财富和宝贵遗产。这些宝贵的遗产不仅需要文博界的文物专业人员对它们进行保护和研究,更需要广大民众了解它们,共同来保护和传承。而长期以来,由于文博领域专业性强,涉及的历史、人文、考古等方面的知识多,因此,广大民众对这一领域有相当的陌生感和距离感。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精神方面的需求在不断提高。近些年出现的传统文化热、收藏热就是很好的说明。因此,普及文物知识,引导民众了解优秀的文化遗产,从中吸取营养,提高民族素质,唤起民众热爱国宝文物、保护文物的热情,就成为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要和意义深远的事情。《国宝档案》利用电视的传播力量在这方面发挥了独特而有效的作用。播出后社会各界都给予了积极肯定。我认为《国宝档案》的最大特点有两个:首先,它讲的内容好,是严格限定在国家确定的,没有争议的,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宝文物精品。这些文物不论是可移动的还是不可移动的都是国粹精华,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无与伦比的。观众了解它们,可以直接从中看到我们的先人走过的文明发展历程;感受到前人留给我们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辉煌;进而获得我们民族继续发展的营养和力量。可以说《国宝档案》为观众展示的都是国家的经典收藏,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权威可靠,简单有效地获得文物知识的渠道。再就是《国宝档案》介绍国宝内容的方式和风格与众不同。对广大民众来说,文物、历史、考古这方面的事都是很专业的,与他们距离很远,难以听懂,更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可《国宝档案》却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这与它的通俗易懂是分不开的。看得出《国宝档案》的制作者是用了心思的,是完全从一个普通观众出发,按着观众的兴趣、理解方式和欣赏角度,而不是完全从专业角度来讲国宝。它的节目总是围绕与国宝有关的人和事来讲。或突出国宝的背景知识和传承故事,或就国宝提出问题再回答问题。这些都是观众感兴趣并容易接受的,而文物的知识、价值、意义等则都融入其中,使观众在听故事中获得了文物知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国宝档案》关注的目光还投向了世界。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有难以计数的中国古代艺术珍品被收藏在了世界许多国家。这是让我们无法忘怀的,广大观众也渴望了解它们,而《国宝档案》在这方面就做了难能可贵的努力,使观众看到了许多海外收藏的中国珍宝。今天《国宝档案》又将电视节目的内容汇集成书,相信同样会得到读者的喜爱。一本《国宝档案》拿在手中,可以仔细阅读,反复查看,更像档案了。《国宝档案》值得观看,值得收藏。

内容概要

《国宝档案》栏目每期节目将介绍一个具体的国宝文物,这些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和传统文化的历代传世国宝文物,既有受到政府保护收藏在祖国大陆各个博物馆中的,也有收藏于民间被国人精心呵护的;既有因历史原因东渡海峡存于宝岛台湾的,也有历尽磨难流失海外漂泊他乡的……

书籍目录

序一弘扬中华文化担当历史责任序二展示国家瑰宝弘扬中华文化青铜器 司母戊鼎 毛公鼎 大盂鼎 大克鼎  大禾人面纹方鼎 子龙鼎 王子午鼎 虢季子白盘 散氏盘 莲鹤方壶 蔡侯申铜方壶 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青铜壶 四羊方尊 龙虎纹铜尊 妇好鹗尊 何尊 浑源牺尊 错金银云纹铜犀尊 吴王夫差盉 吴王夫差鉴 越王勾践剑 大晟钟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尊盘 匽侯盂 青铜冰鉴 云纹铜禁 利簋 偶方彝 人形铜灯 ……后记 敬畏国宝 敬奉观众国宝归心

章节摘录

插图:2006年4月24日,春日里的北京城风和日丽,北京故宫与往日一样热闹,从四面八方来的游客穿梭其中。然而,在故宫的地下库房里,工作人员正在为一件即将出门的国宝而忙碌着……从北京故宫出发的这件国宝是一件青铜壶,这是它自从藏北京故宫后第一次出门,也是第一次回自己的老家——河南,在那里有她的“姐妹”莲鹤方壶。2006年4月28日,河南博物院为这对姊妹青铜重宝所举办的“国之重宝——莲鹤方壶特别展”开幕了,人们对这对姊妹青铜重宝充满了好奇之心,纷纷前来参观。故宫回家省亲的青铜壶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姐妹”——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莲鹤方壶:莲鹤方壶,壶身为扁方体,结构严密精巧,制作工艺繁缛,集中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壶盖铸造成莲瓣形,肥硕的花瓣盛开着,双层莲瓣呈怒放式排列,花瓣上布满镂空的小孔。在莲瓣的中央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小盖,上面有一只仙鹤在昂首振翅,似乎正在翘首望着远方,造型十分生动。仙鹤站立在花瓣中,一花一鸟,一静一动,搭配巧妙。壶的腹部装饰着蟠龙纹,龙角竖立,似乎正回首反顾,壶体四面各装饰有一只神兽,兽角弯曲,顶端分叉,肩生双翼,长尾上卷。圈足下两只虎抬头屈膝。所有的纹饰既生动又精美,充分体现了当时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北京故宫收藏的这只方壶与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莲鹤方壶,外表几乎一模一样,纹饰、形态上都相同,就像一对孪生姐妹,所以也叫莲鹤方壶。只是在高度上有细微的差别,北京故宫保存的这只方壶高度为125.7厘米,而河南博物院保存的方壶则高126.5厘米。两只方壶原本是一对,北京故宫为了区别它们,才将这只方壶又命名为“立鹤方壶”。壶是中国古代青铜酒具的一种,也是青铜礼器的重要种类之一,其造型多种多样,有方壶、扁壶、圆壶、瓠形壶、提梁壶、僧帽壶等等,而方壶主要盛行于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这对莲鹤方壶更是其中难得一见的精品。1923年夏天,河南新郑市李家楼的乡绅李锐家的菜园干旱十分严重,原本绿油油的蔬菜由于干旱而日见枯萎。见此情景,李锐心急如焚,这天,他顶着高温,在菜园中转悠了一圈又一圈,最后,他决定打井浇灌,以解燃眉之急。他雇了几个人,选了个地方开始挖起来,然而奇怪的是,他们挖了几米深发现,这菜地下面的土质居然异常坚硬,像打了夯一样。挖了一天也没挖出水,锄头却碰上了坚硬的东西。李锐蹲下去小心翼翼地挖了几下,一些青铜器隐隐约约现出了轮廓,他立刻明白了,原来自己家的菜园下是座古墓啊。李锐让民工小心翼翼地挖出了几件青铜器,并嘱咐他们千万不要声张,随后,挑选了几件保存完好的青铜器小心翼翼地包起来,打算将他们卖掉。于是,他开始四处联系买家。刚刚转手了几件青铜器,李锐挖到古墓的事便在县里传开了。凑巧的是,当时,北洋陆军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鹗正在新郑寻访,听说了这一消息后,立刻前往李锐家,收缴并追回了部分被卖出的器物。随后,靳云鹗又派工兵对古墓继续挖掘,共出土了100余件青铜器。然而,其中有些青铜器已经破碎,让人十分心疼。靳云鹗派人将挖出的青铜器都武装押运到河南省城开封,交给当时的河南古物保管所收藏。出土的文物运抵开封后,著名的金石学家罗振玉推荐了两位山东的技师修复破碎的青铜器。修复一新的文物中有一对青铜壶最为引人注目,它们大小、形制几乎完全一样,清新独特的造型令人赞叹,这就是一对莲鹤方壶。当时的专家学者对这批文物进行了鉴定和初步的研究,发现这些青铜器都是中国春秋时代的文物,十分珍贵,当时还出版了相关的图录和著作,一时间名声大振,人们将这批青铜器称之为“新郑彝器”。河南博物馆建成后,包括莲鹤方壶在内的一批青铜器便在博物馆安家落户了。就在专家们忙于揭开这批青铜器的身世之谜之际,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华北各地相继沦陷,危急时刻,为了保证文物的安全,河南博物馆将莲鹤方壶等珍贵馆藏文物分装成箱,由开封南下,运到武汉的法租界内。然而,没过多久,上海、南京失守,武汉也危在旦夕,于是,这对莲鹤方壶连同其他文物又被转移到了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爆发,铁路中断,交通阻隔,莲鹤方壶姐妹一直滞留在重庆。1949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计划把河南博物馆的这批文物运到台湾。然而,由于战局发展迅速,只有一部分文物被装上飞机运往了台湾,而莲鹤方壶姐妹则幸运地留在了重庆。1950年,河南省代表与文化部代表来到重庆,接收了国民党没来得及运走的河南博物馆文物。文化部的代表挑选了一批青铜器运往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其中,莲鹤方壶中的一只被调往北京故宫博物院,而另外一只则被运回了老家——河南。

后记

《国宝档案》电视栏目创办5年来,对于把它的解说词刊印成书我并没有多去想,而是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做好《国宝档案》这个电视品牌上。作为电视栏目,《国宝档案》闯进了一个让人兴奋,使人崇高,又叫人敬畏的领域。我一直不敢有丝毫懈怠。不仅是因为这个领域的内容专业,学问高深;也不仅是因为电视收视率考核的压力;而更是因为,从一开始面对那些国宝文物,我就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朝圣之感。我暗自告诫自己,必须以一颗虔敬的心来做《国宝档案》。只有如此,才能不辱先人留下的辉煌遗产,才能不负观众的期待。这期间,许多观众要求节目能重播,在购买节目光盘时,希望把《国宝档案》也能印成书,使它成为一本可以时常翻阅的资料和长期保存的档案。文博学者和同行也时常提此建议。慢慢地我觉悟,观众希望把《国宝档案》印成书,不仅是对《国宝档案》电视节目的肯定,其实也是在肯定它作为电视节目以外的价值。今天,作为书籍的《国宝档案》终于问世了。在与出版社同仁一起整理文稿的过程中,他们渴望经典,追求精品的出书理念令我萌生敬意;他们对《国宝档案》出书的纵横分析让我耳目一新,使我对于把《国宝档案》作为书籍出版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新的认识;这一过程也使我有机会重新回望自己与整个团队为之付出心力的《国宝档案》。2004年10月4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在没有做任何宣传和预告的情况下,不声不响地推出了一档新栏目《国宝档案》,很快便受到广泛关注和观众的认可。最初《国宝档案》是每周5天播出,很快就改成每天播出了。虽然节目不长,每期只有10分钟,但一年365期节目的制作压力是很大的。大家只是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于节目,待抬头看时,一晃已经5年。数数播出的节目,已有1500多期,涉及的国宝文物有上千个。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内容包括了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珍稀的自然遗产。尤其是那些最能体现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堪称国宝的历史遗存。其中既有博物馆收藏的国家定级文物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有藏于民间被国人精心呵护的珍宝;既有因历史原因东渡海峡存于宝岛台湾的,也有历尽磨难流失海外漂泊异国他乡的。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件件旷世珍宝,了解了它们的知识和价值,更看到了国宝传承的世事沧桑和人的命运。而这其中的每一件国宝文物既是文明的载体也是历史的见证。它们具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永不枯竭的文明之光。在历史的传承中每一件国宝都见证了一段历史,每一件国宝的流失都有一段苦难的经历,存世至今的国宝无不历尽了人间沧桑。这其中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产生了无数曲折动人的故事,包容了多少国宝与人物的命运。这是一座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并长生久视的永续根基,是子孙万代享用不尽的财富宝藏。《国宝档案》就是站在这样一个先人为我们铸就的圣殿之上,触摸着每一个给我们带来精神慰藉和心灵震撼的国宝。《国宝档案》选择在文物领域做文章,虽然,看似这个领域范围狭窄,又很专业、生涩,但是,《国宝档案》看准的正是,文物承载的不可限量的文化与历史价值。通过讲文物可以以小见大,从具体文物人手可以讲出一个大的主题。《国宝档案》节目所要体现的精神价值就来自于每一件国宝文物所蕴含的文明之光。《国宝档案》追求的是,一切从观众出发,一切为了观众,因此,它既坚持选题内容的高档次和节目格调的高品位,同时也坚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叙述风格。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做到雅俗共赏,成为《国宝档案》努力的方向。几年前,当《国宝档案》以新的选题领域和新的节目样式出现的时候,观众惊喜的是,遥远的历史原来离他们是这么近;陌生的文物并不冷僻还很亲切;深藏的国宝竟如此灿烂、令人震撼。电视业界则有感于,《国宝档案》率先将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选题领域做成了一档每天相见的日常节目,而独特的选题角度和叙述方式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对节目持之以恒的高标准包装制作几乎成为标准化生产。如今用讲故事的方法通俗易懂地面对观众,已经成为共识,类似介绍国宝与文物收藏的电视栏目和节目已有许许多多。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宝档案》起了踩路、抛砖的作用。《国宝档案》在节目叙述方式上的与众不同和独到之处,使它就像一个国宝故事的电视连环画,不是死板如教科书般地讲述国宝文物的历史和价值,而是强调挖掘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事情,突出表现围绕国宝所发生的故事、民间传说和曲折动人的传承经历等,把人们不太熟悉的历史知识、专业知识融入在其中,使其通俗化,让观众看得懂,有兴趣,在生动、形象的故事中了解历史、增长知识。节目主持人任志宏亲切、沉稳的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节目的节奏和起伏,与节目风格融为一体,得到了观众的赞许。尽可能调动电视技术的包装手段强化屏幕效果,是《国宝档案》的另一个特色。为了充分展示国宝的风貌,节目中使用了大量的二维和三维特技,突出国宝主体的视觉效果,使国宝文物更赏心悦目。这种高质量的精细制作可以说在一个10分钟的日播栏目里是罕见的。这充分体现了《国宝档案》对待观众的真诚和所具有的职业态度。《国宝档案》的制作者们把文化历史内涵深厚,专业知识极强的选题内容,做成了一个能让广大观众看得懂又喜欢看的节目,这不能不说是《国宝档案》创意的成功;但是,这个成功又是建立在国宝文物的永恒价值之上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众关注《国宝档案》,喜欢《国宝档案》,是因为国宝文物的永恒价值和永久魅力使然,是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世子孙对自己祖先流淌至今的血脉与生俱来的渴求使然。这套书的内容,就是从《国宝档案》已播出的节目中挑选出来汇集而成的。由于内容涉及的文物种类多,因此出版社从图书出版的角度考虑,尽量按不同的内容分门别类,成为丛书。当读者朋友打开这套书的时候,也许会觉得还有更好、更重要的器物或精品应该介绍而没有。这是因为,或是在电视节目策划和拍摄时,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尚未能拍摄到;或是因为书的篇幅所限没能选进去。我想只要节目继续做,书继续出,国宝重器都会有的。请读者朋友不要把这套《国宝档案》丛书当作教科书来看待。它的初衷,当然也是电视节目的初衷,只是想从另一个角度(而不是专业的和教科书的角度)来看待、来理解国宝;只是想换一种说法来讲述国宝;换一种方式来引起人们对国宝文物,乃至历史遗产的关注和兴趣。也许读者朋友会觉得有的内容不全面,不严谨。这是事实。10分钟长的节目,2000字的篇幅,只能选其一点,不及其余。但是,对节目的制作和故事的编写,我们始终有一个原则,就是坚持基本史实准确,有依据,有出处;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情节推理和演绎,以此来讲传说,讲故事。因此,在追求朴实通俗的表达风格时,难免会有疏漏、有失严谨。另外,由于电视解说的特点是与画面相互配合的,在许多地方都是有所特指,是看画面来理解,而不需要过多的解说。但是这些文字以读物形式来阅读,就会有不连贯的感觉和口语的随意性。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真诚希望读者朋友予以理解并提出批评。借此机会,我要向为《国宝档案》栏目付出智慧与辛劳的所有专家学者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是他们为《国宝档案》指点迷津,让我们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辨识珍宝,是他们拂去了历史的迷雾与尘埃,让我们得见国宝的光芒。特别要感谢德高望重的罗哲文老人,虽年事已高,但他对《国宝档案》却有求必应,随时为我们答疑解惑;此次又专为《国宝档案》题词,殷殷关爱之情令人感动。《国宝档案》特邀常年顾问,青铜器专家李先登先生和丁孟先生从《国宝档案》创办之日起就在选题、内容、史实等方面给予具体细致的指导,《国宝档案》的篇章,凝聚着他们的心血,我们为此常怀感激之情。在撰写和制作《国宝档案》节目时,我们常会查阅、引用专家与学者们的著述或研究成果,在此,也向他们表示真诚的谢意。还有许许多多给予《国宝档案》帮助的人,在这里虽不能一一列举,但我们会感念不忘。在此,我们还要特别感谢国家文物局对《国宝档案》采访拍摄的有力支持。还要特别感谢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等全国各地的文博单位对我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非常感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杨瑞雪社长、郭林茂总编辑,感谢责任编辑赵卜慧和张霞,他们为保证这套书高质量地出版付出了巨大的辛劳。感谢宗沅雅轩书籍设计工作室为本书的装帧设计作出了富有创造性的努力。正是大家的努力才使《国宝档案》电视节目的内容变成了纸上的文字,加入到书的行列。

编辑推荐

《国宝档案1:青铜器案》的编者中央电视台知名品牌栏目《国宝档案》讲述国宝曲折动人的故事,提示国宝鲜为人知的秘密,介绍国宝丰富玄妙的知识,展示国宝撼人魄的魅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青铜器案-国宝档案-壹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我很喜欢《国宝档案》这个节目,只是有些没有看到,因此买来阅读。很好,可以经常看看,了解历史。
  •   是本书有藏书票, 欣赏国宝 历史离你很近 打开档案 感动就在眼前 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   书很好看 喜欢国宝档案
  •   印刷很好,书的品质也很好,适合收藏。既看了国宝又读了故事,还有很精美的彩色图。对得起这价格!
  •   国宝方面的书 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 伟大 喜欢
  •   青铜器内涵多,值得反复研究
  •   看过电视。买书回来品味,又有新的感悟。很不错的书
  •   书的印刷还不错哦
  •   國寶令人感動 背後的故事引人入勝
  •   用讲故事的方式去叙述一段历史,很有趣。
    在讲故事的同时,又介绍了这些国宝。受益匪浅
  •   书的封面是青绿色,很有青铜器的味道。
  •   整体来说不错,图片很精美,介绍得很精彩,所括含的历史知识也很值得一看。但是由于是第一版,有个别的错字,是小小的瑕疵和遗憾
  •   帮别人买的,我也很想看……
  •   已经看完,还是比较喜欢的,可以简单了解一下青铜器
  •   此书文字写的详细,作者知识面广,内容交好,就是图的清晰度有点不是很好,不如《故宫藏品-青铜器》的图清晰,他的文字少,两本书要是综合一下就好了。个人遇见...
  •   央视“国宝档案”节目做得非常棒,现在把部分曾经播出的内容结集成书,是喜爱观看这个节目的观众一个喜讯,书本印刷精良考究,图片精美,值得强烈推荐!!
  •   书的内容没的说。印刷也很精良。唯一的遗憾是今天刚发货就降价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