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04-01 出版社:团结 作者:王书君|口述:张学良
Tag标签:无
前言
张学良自述的是是非非 唐德刚 张学良将军是中国现代史(甚至是世界现代史)上,一个少有的是非人物。他的是非的焦点,便是他一手主导的“西安事变”。没个西安事变,当今中国,甚至整个今日世界的局势,可能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正因为这一局面的出现,他这个世界近代史上少有的是非人物,历史家就很难下其定论了。是之者会说他是反侵略的抗日英雄,千古功臣。非之者又会说他是不知敌我情势,搞政变误国的乱臣贼子。至于半是半非,乃至三七开,二八开……今后千年的历史学家,显然对他也不会有个一致的定论。 最可笑的还是张将军自己。他对他自己所发动的“西安事变”的是是非非的自我批评,也是是非不定的,虽然他在口头上还是一硬到底,说什么历史如走回头路的话,“西安事变”他还是要发动的。这是他亲口向我说的,但是他也认真地说,他如是蒋,他会把他自己枪毙的。他自己的部下,如果干出这桩犯上作乱的事件,他自己早就把他们枪毙了。因此,他被蒋关了半个世纪,不但无怨无尤,蒋在他心目中,始终还是个“亲如骨肉”、抗日救国的统帅,他心目中大大的民族英雄。 是非永无定论 像张少帅这样罗曼蒂克的历史人物,尤其是当他还在关押期间,不能自由行动之时,像在下这样的知识分子,从来也没有梦想过和他去拉上关系,或是来替他写本传记。就连访问他一下,笔者也从未作此梦想。可是天下事,有时就出乎意外。也算是机缘巧合吧,少帅在其垂暮之年——已经九十,我也已七十高龄——他竟然躬自下访,和不才大为盘桓了一阵子。不但我被邀请作其座上客,他正式约我为他写传,他也曾到新泽西州,下访寒舍,做我的贵宾……那也是我迁居到敝庐现址之后,最享名世界的宾客了。 张公何以和我有此一段缘分呢?外界误传甚多,虽不值一驳,但是此事经过的本身,倒不妨略叙一下,也算是史学界的一宗真实的小掌故吧。请先从“沈阳事变”说起: 在上一世纪,30年代之初,当他对日本侵略我东北,以其“不抵抗主义”来应付“九一八”事变(1931年)的高潮期,我正是一个才略懂国事的小学生。我记得那时我们到街上游行,大呼“打倒张学良,打倒赵四小姐”的口号,每忆至此热泪横流。那也是我生平参加学生爱国运动的破题儿第一遭。真把张学良这个“军阀”恨得牙痒痒的。其后“西安事变”爆发(1936年),我已是一个颇懂时事的中学生。这时我对张学良倒反而有些同情与崇拜之心。其后年纪渐长,尤其是在美国大学,对中西各族学生,教了三十多年的中国近代史,“张学良”这个历史名词,在我的课堂里,时正时反,或正或反的,也翻了好几次身,而说不出个定论来……最初我只怪我自己,思想搞不通,下不了结论。经过数十年的反复思考与观察,我对这段中国近代史,才恍然有悟——这不是一两个历史学家的问题,这是历史学上一个永远解决不了的是非问题。这个是非问题,恐怕在今后一千年的中国史学界,也会争辩不清的。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它势将成为世界历史上一个永无定论的问题。 张公有意下访 在我个人来说,做个历史的执笔人,在经过三四十年对此一问题的教与学,我自觉对张少帅的故事已有个粗浅的认识。在退休之后,正有心预备对这段中国历史考虑如何下笔之时,真是无巧不成书,少帅这时也正在托人找我。首先他委托他的晚辈和助手王一方君来找我。一方不认识我,但是一方有个同学兼好友郭冠英,则是我在纽约认识的小老弟。一方乃改托郭君到纽约来找我。这是1989年秋冬之交的事。这居然又是一个巧合,因为此时我正在台北的“国立政治大学”。参加个学术会议,会后高雄佛光山长老星云大师,也正约我和刘绍唐先生一同去访问佛光山,并作点学术报告,有关在公元五世纪末期,一个中国和尚慧深,可能去过美洲传道的小考证。 这时郭君已探得我在高雄,乃挂电话到佛光山,把张公翌晨的邀请转报于我。我本想请他换个日期,但是郭君和刘绍唐都劝我不要改动,因为张少帅此时还没有完全恢复自由,请一次客至为不易。我受邀请还要高度保密才好。但是我又怎样向星云和尚交代呢?绍唐说此事由他来解决。他乃向星云说,我有急事非立刻飞回台北不可。 星云是个最通情达理的大和尚,他不问情由,便招呼庙中的知客,明晨一定要送我二人飞回台北不可。此时飞机已客满,但是佛光山招待所还是帮我二人挤出两张票来。绍唐和我乃于1990年1月3日星期三清晨,匆忙地飞回台北。 初晤九十岁的少帅 紧急飞回台北之后,绍唐把我送到“来来饭店”便径自回去了。刘去未几,郭冠英也匆忙地赶来。我们乃按指定时间,乘电梯上到指定的楼层。当我们步出电梯时,便有一位身穿便衣,却又不像是饭店雇员的中年人阻止了我,说:“本楼今天不开放。”我看一看手中的纸条,说:“我是应约而来的嘛。” “谁约你的?”他问。 “一位张先生。” “您贵姓?”他又问。 “姓唐。”我说。 “您是唐德刚教授?” “是的。”我再回答。 这人忽然露出和善的笑容,并说:“张先生正在等您呢。”说着,他便领我二人到一单间的餐室,室外还另有两位便衣人员在走动。他们彼此微笑一下,这人便打开餐室的门,申报说:“唐教授来了。”顺手关了门,他便在餐室的门外了。 我举目一看,这餐室相当大。餐桌之外还有沙发和其他设备,足够十来个人用餐。沙发上正坐着一老一少在谈话,那年长的戴着黑眼镜和毛线小帽,那显然就是张将军。他站起来,脱下毛线帽,和我亲切地握手,连说:“欢迎,欢迎。”站在他身边的那青年,生得十分清秀,他自报说:“我是王一方。”郭君和他们原是熟人,就不用介绍了。 张学良要做李宗仁 初次见到张氏这样的历史人物,我倒有点矜持呢。谁知张公对我则像个数十年的老友,久别重逢一样,不拘形迹地高谈阔论起来。使我也为之全部放松。跟他有说有笑。 我们谈了些题外之言后,张公便言归正传地告诉我说,他之所以特地约我来相会,是他曾看过我的两部书,十分欣赏。一部是《李宗仁回忆录》,他说那部书写得好,好在何处呢?他说他未见过李宗仁,但是他和“蒋”太熟了。你笔下所写,李宗仁所说的“蒋”,就是百分之百的“蒋”,因为“蒋”正是这样的人。张公连连夸奖我“写得好,写得好”,并翘起他的大拇指。我向他解释说,其实李传只是个未完成的草稿,由于传主的突然回国,就无法润色了。这部回忆录的复杂故事和执笔者的辛酸原是说不完的,我也未便向他细说了。 另一部书呢?——原来那只是一篇短文,讨论他自己的,叫做《三位一体的张学良将军》。他说写他的文章,他看得多了。“是你写得好。”好在何处呢?张公说,别人所写他和“老帅”(张作霖)的关系,只是父子而已,你说我们父子俩不只是父子而已,我们父子是不同的两代人——父亲是绿林出身的旧军阀,而我则是新式军校出身的青年将领……我们虽是骨肉父子,而作风和心理,都有极大的区别。“这一点,你讲得好,也讲对了。”他又翘起大拇指来,连声称赞。 他说得我大为惊奇,我什么时候写过这篇文章呢?经他解释,我才想起,那是我替一位学生傅女士的博士论文的汉译本所写的序言。这汉译本原计划在内地出版。因为那时两岸的新闻界尚不太沟通,我这篇序文乃被台湾报纸斩头去足。并另取个文题,成为一篇讨论张学良的独立的文章,在台湾发表的。我自己还不知此文的存在,却被张公看到了。 言归正传,张公说,他也想写一部像“中英两文”的《李宗仁回忆录》那样的书,并希望我能考虑执笔,云云。 …… 顾维钧谈少帅 还有,在“西安事变”前后,张与蒋宋两家的经济关系也永远是个谜。据顾维钧先生告诉我,中原大战期间,蒋、冯、阎、李都派有“代表”长驻沈阳,争取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奉系张氏,参加他们内战的阵营。据深知内情的顾氏告诉我,那时冯、阎的代表,所携不过数千金,勉维食宿。而蒋总司令驻奉代表吴铁城,却身怀巨万,与张的上下僚属,一掷千金,酬应无虚夕;南京对张氏本人,则暗许至数百万之巨,先付半数,余伺乱平再付。而少帅自己这时,则徜徉乎秦皇岛上,作鼠首两端的观望。待时间成熟,条件如愿,他就挥师人关,对内战双方,从事“武装调停”。果然阎、冯落荒而走,奉系就坐拥华北了。嗣后张氏偕眷作京沪之游,与蒋府上下交往甚密。顾氏含笑告诉我说:“都为讨债而来”!是耶,非耶?我与少帅往还,尚在交浅而不敢言深的初期阶段,所以就未向他作深度的发问了。 (“九一八”之前,顾曾长住沈阳作少帅贵宾,深知内幕,与笔者所谈幕后消息甚详,亦颇足取信。笔者亦尝以他事,向少帅试探,亦每经证实。) 以上只是冰山之一角而已,至于数十年来,教与学之间的史料与见闻,那真是一部小小的车儿,如何载得起?若天假以年,以后有更多机缘与时间,再慢慢细述之吧。 在职业历史学家看来,“西安事变”的故事,经过数十年的发掘,已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只是没个当事人来“现身说法”一番,故事就没有其应有的权威性了。张氏原有意,要亲口来加以澄清的。深入的史家,闻一以知十,对张某的故事,原没什么不知之事。只是事由他亲口坦白,和盘托出,那才是职业史家规范的所谓“第一手史料”。如今结果还是一盘糊涂账。何以如此呢?除阴阳家所迷信的“命也,运也”之外,那就不是一两万字所能说得清楚的了。 主角已成古人,笔者不敏,曾看了他几十年的戏,晚岁不知老之将至,还替他跑了一阵“龙套”,思之可笑。如今也年逾八旬,久病之余,药裹关心,对少帅故事,哪里能说得完呢? 本篇全凭记忆执笔,冰天雪地,连身边所积盈箱累架的史料,也无力翻查。书被催成墨未浓,我们就暂时说到此为止吧。至恳知我的编者读者,赐谅赐恕,为幸为感。 2003年农历元旦试写。元宵节略加改正, 于美国新泽西州寓所
内容概要
张学良将军是中国现代史(甚至是世界现代史)上,一个少有的是非人物。他的是非的焦点,便是他一手主导的“西安事变”。没个西安事变,当今中国,甚至整个今日世界的局势,可能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正因为这一局面的出现,他这个世界近代史上少有的是非人物,历史家就很难下其定论了。是之者会说他是反侵略的抗日英雄,千古功臣。非之者又会说他是不知敌我情势,搞政变误国的乱臣贼子。至于半是半非,乃至三七开,二八开……今后千年的历史学家,显然对他也不会有个一致的定论。 最可笑的还是张将军自己。他对他自己所发动的“西安事变”的是是非非的自我批评,也是是非不定的,虽然他在口头上还是一硬到底,说什么历史如走回头路的话,“西安事变”他还是要发动的。这是他亲口向我说的,但是他也认真地说,他如是蒋,他会把他自己枪毙的。他自己的部下。如果干出这桩犯上作乱的事件,他自己早就把他们枪毙了。因此,他被蒋关了半个世纪,不但无怨无尤,蒋在他心目中,始终还是个“亲如骨肉”、抗日救国的统帅,他心目中大大的民族英雄。
书籍目录
张学良自述的是是非非(代序)第一章 畅谈家世祖孙三代皆趣事(1)“我听我父亲说啊,好像我们的祖上是挑担子去的”(2)“张家没孩子,就把姓李的儿子过继过来了”(3)“我父亲这人哪,他小孩子的时候是很聪明的”(4)“我的大伯父是叫我爷爷给打死的”(5)“我爷爷就因为那个人而死的,是被那人打伤后死的”(6)“哥俩要去为父报仇,要到王家去”(7)“我的二伯父后来被判了十年徒刑啊”(8)“我父亲就成为了北霸天,势力相当大了”(9)“我父亲一定要那日本兵给偿命,要凶手偿命”(10)“我父亲这时就忽地站起来,把手枪‘叭’地放到桌子上”第二章 凤命千金将门虎子少年郎(1)“你是贤妻良母,但是,我不要贤妻良母”(2)“如果你真的死了,我就跟你的侄女结婚”(3)“我五岁才到了新民府,我父亲那个时候才算是被招安了”(4)“要不是前清亡啦,那我阔气大了”(5)“我那个时候还是小孩子嘛,听说把杜立山给杀了头了”(6)“我父亲很想把我造就成一个文人”(7)“我父亲就觉得我很奇怪,看我这人很怪”(8)“我决心抛弃那安享的公子生活,投身走上了为人群服务的途径”第三章 弃医从戎立志救人却杀人(1)“我是想干一个自由职业,如画画什么的,或当医生”(2)“我在军人中起来,一直是张作相把我提拔起来的”(3)“我还没出讲武堂啊,我就当上团长啦”(4)“我父亲那时候很厉害,他一定要打”(5)“我的部下都很喜欢我,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跟你们这样说”(6)“我一连枪毙了好几个,所以,奉天的老派恨透我了”(7)“我疑人不用,我用你,我就相信你”(8)“假如总理不死,我父亲能同协作,中华民国史须另辟一页.亦未可知”(9)“孙中山先生要紧的是跟我说了几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第四章 南征西讨军阀混战起狼烟(1)“你要干这个事情的时候,你先应该把我打死”(2)“冯玉祥倒戈呀,完全与我有关系”(3)“我在冯之勾结郭松龄倒戈之后,立志非将冯焕章打垮不可”(4)“学良亦军阀一,且自承认为坏军阀”(5)“我说:‘茂宸,你不要急,这慢慢地还不都是我们的?’”(6)“人家要是知道,就把我俘虏去了”(7)“我们打得好凶啊,跟他打得可真凶”(8)“东北军当时要数厉害的,就是炮兵”第五章 郭军倒戈痛恨战乱祸国民(1)“郭松龄要叛变,他有叛变这个心哪,我早就看出来了”(2)“我父亲骂我,说:‘你小子想要地盘?’我说:‘不是!’”(3)“看你们这事闹的!你们怎么不跑呀”(4)“我父亲要我把这一师人都给枪毙了,你说,这个任务我怎么完成”(5)“所望海内拥有实力者,早息内争,共御外侮”(6)“奉军对党军本无仇视之意,否则,为国家、社会计,不惜与之一拼”(7)“凡属中国人,不分南北,皆有捍国家之义务,责无旁贷”(8)“内战我是恨透了,那打死多少人啊”(9)“毕生做事,处处替国家人民打算,毫未计及私人利害”(10)“举我父亲为大元帅入京执政,但我甚不赞同”第六章 罢兵息争大帅出关遭劫难(1)“想用武力统一中国当大总统。那是白天做梦”(2)“少放一枪,使人民少受一枪之累,窃所深愿”(3)“此次若非我国发生内战,日军何由人鲁”(4)“引起日本少壮军人之嫉恨,认为不可能为其傀儡,致遭皇姑屯之难”(5)“日本人狡诈多端,不能不防”(6)“我父亲在皇姑屯中日两铁路十字交叉路遇炸”(7)“事发后差不多一个礼拜,我还不知道真实情况”(8)“我行家奠,未能终祭,曾昏倒于父亲的灵柩之前”(9)“他不但没有争,完全是,整个地就是他把我推上去的”(10)“我从无思求地盘之心,所以素无有从事于政治上活动之准备”第七章 东拒日寇幡然易帜促统(1)“那些日本野心的军人,就想把中国吞并了,把中国灭亡了”(2)“日本真请我当皇帝啦,真请过我啊”(3)“我的决心,以东三省人民的意志为依归”(4)“可有一件事情你没替我想到!我说:‘你忘掉我是一个中国人!’”(5)“我有杀父之仇,更是不共戴天”(6)“中央任命我为分会主席兼东北边防司令长官”(7)“易帜问题,日方再三阻挠,我虽不理,但不得不缜密从事,防其滋生事端”(8)“东北今后,另换一种新的生活”(9)“只有贯彻‘中国为中国人之中国’之方针”第八章 诛杀杨、常重整朝纲掌帅权(1)“我跟杨宇霆弄得不和,不大和的原因,就是因为郭松龄”……第九章 励精图治决心建设新东北第十章 武装调停大军入关敉祸端第十一章 坐镇江北三分天下有其二第十二章 沈阳事变判断失误千古恨第十三章 兵败下野旅欧归来入歧途第十四章 洗心革面联共抗日御外侮第十五章 请缨抗战誓赴疆场尽天职第十六章 苦谏蒋公攘外安内起冲突第十七章 发动兵谏生死荣辱全抛开第十八章 西安事变原为民族解倒悬第十九章 放蒋送蒋牺牲自我避内战第二十章 军法会审凛然浩气贯长虹第二十一章 严加管束壮士难酬抗日志第二十二章 押解台湾山居纵论家国事第二十三章 孤岛春秋忏悔始末说从头第二十四章 谈婚论嫁平生唯一好女人第二十五章 定居北投宁静岁月起涟漪第二十六章 赴美探亲大洋彼岸话统第二十七章 自我解剖一事无成两鬓自第二十八章 笑谈人生浊酒一壶论英雄第二十九章 颐养檀岛老兵情深系故土第三十章 激荡人生千秋功罪任说评附录 张学良口述史腰斩的经过后记校注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那么,中央现在忽然发表了这个任命,我非常地气,当年我有这个权啊,我有这个力量啊,我想给老先生,那个时候的老先生,我想打个电报给顶回去,可我再三考虑啊,我要这样顶了回去,他们三个人没关系,吴铁城这个事儿就不好办了,他这一下子就完蛋了,当然,这样老先生肯定就火了,假如我就这样给顶回去啊!唐德刚:您顶回去了吗?张学良:我,我只是想啊,我再三考虑,我就没有顶,这是我平生最难过的一件事,这是吴铁城干的事!因为我跟吴铁城是朋友,是好朋友啊,你怎么干这么一件事?你怎么不跟我商量一下子呢?唐德刚:是啊,是啊!张学良:我想他有两层意义,一个是送我个人情,想必是看着我和他们都很好的,他这就保举了,二呢,他也想拉拢这三个人,而且,他们这三个人也都是在外头有活动能力的,那吴铁城拉拢他们,也许能知道些内幕消息啊或什么的,那他知道好多消息以后,也好使用他们三个人,我为这事非常难过,到现在我心里还很难过。唐德刚:吴铁城那个时候在沈阳啊,他在那里,张群张岳公也在那里嘛!张学良:没有张岳公啊,没有他的关系!唐德刚:咋样没关系啊?张学良:没有他的关系!张岳公,那个时候他不在,不在东北,张岳公他走开了,就吴铁城驻在东北,他长驻在东北。张岳公当一会儿代表就走了。所以,张岳公这个人啊,可不一样,张岳公做事慎重得很哪,是稳得很!这吴铁城就不稳,这件事他就干得鲁莽。我当初,我真地火了,我几几乎乎就要给否决了,可后来我一想,我要那么一千呢,对他们三个人是小事,他们三个算不了什么!可是,吴铁城这一下子就完了,吴铁城的前途就完了。本来,吴铁城不是老先生的人,吴铁城是,是胡汉民的人。唐德刚:胡汉民啊,广东人嘛!
后记
张学良将军说:“我是个拿枪杆子的,你让我拿笔杆子,那就等于赶着鸭子上架。”所以,张学良没有亲自动笔写本系统的自传。早年间,他撰写的唯一自传体遗作名日《杂忆随感漫录》,对此,他曾说,“虽然我是竭尽心力矣”,但仍感“不是满意之作”,虎头蛇尾,草草结束,初稿曾几乎濒临一焚。 可是,张学良又是一个十分健谈的人,他在中国政坛上叱吃风云,历经百年沧桑,寿至期颐,他本人又有为数众多的答记者问、口述访谈等资料存留于世,对这一宝贵的历史财富及时挖掘整理,无疑具有重大价值。如何撰编一本构思新颖、结构巧妙、内容翔实、原汁原味的张学良的“口述自传”,是我继《张学良世纪传奇》出版后,反复思考的问题。 自拙著《张学良世纪传奇》出版后,在海内外引起较大的反响,海峡两岸的专家们就张学良的历史地位,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学术争论异常活跃。而本书的出版,必将大大有助于将此一讨论推向纵深。 本书共设三十章,全面囊括了张学良风云激荡、慨慨悲壮的一生,其中,有张学良在各个历史时期答记者问的原始报道,有张将军自传体遗著《杂忆随感漫录》摘引,有唐德刚教授、王冀教授、作家郭冠英以及张之宇、张之丙女士等人的访谈录,还有张学良接受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海外华人及日本NHK等报道及电视台的采访,资料广泛,内容翔实,阅后,不仅可以解开若干历史之谜。对张学良有一个更真实、生动、深刻和完整的了解,并可一窥他所经历的那个动荡的历史年代的真面目,读来兴味盎然,在海内外可谓独一无二,且有很大的收藏价值。 本书序文是节选自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发表在台北《传记文学》上的《张学良自述的是是非非》一文,在此代序,深表感谢。 在此成书之际,我还要向著名史学家唐德刚教授、王冀教授、台湾著名作家郭冠英、纽约张之宇、张之丙女士以及北京张友坤、钱进等表示深切的感谢,他们所提供和汇集的史料对本书的撰编成功起了重要的作用。 北京北方天舟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团结出版社诸领导以及万方正先生,为本书的问世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王贝贝、姜开风女士在本书的撰编中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今不揣浅陋,将此一作品呈献给广大读者,诚祈海内外方家不吝指教。 云诡波谲,百年中国,见政坛高手强强过险招。 流光溢彩,世纪人生,显风流少帅袅袅真性情。 赞曰: 将门虎子,整军经武,南征西讨,幡然易帜,武装调停,诛 杀杨常,重整朝纲掌帅权。 沈阳事变,失足成恨,国难家仇,联共抗日,发动兵谏,捉 蒋放蒋,千秋功罪任说评。 唯大英雄重本色, 是真名士自风流。 王书君 谨识于美国纽约艾姆赫斯特 二○○九年五月一日
编辑推荐
《张学良的今生今世(套装上下册)》周恩来在纪念“西安事变”二十周年的讲话中说:“不论张学良将军死活,我们中国共产党评张学良将军为千古功臣。”吕正操:“张学良无愧于千古功臣称号。”美国哥伦比亚访问学者王书君先生传记纪实力作!书中以张学良的口述为线索,张氏随兴而谈,随意而至,细碎生动,趣味盎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