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作者:杜铭华 页数:263
Tag标签:无
前言
1、读《老子》的几点联想 《老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一,1975年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老子》,后来有学者编印出版。帛书版的《老子》与以往流行的版本有些差别,也引起人们的讨论,于是也吸引本人去买了回来读。 人们对《老子》的成书有很多猜测和推想,但不管这《老子》是真“老聃”所作,还是别人所作,或是很多人所作,是二千年前的古人所作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既是古人所作,那就一定有那个时代的背景和文化特点,反映那时人们的思想和观点,所以读下去的兴致浓起来。 初读下来,对《老子》有以下几点认识: (1)现在的人们还在继续老子的研究工作 《老子》中反映了当时老子有几项研究工作,至今依然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如探索宇宙起源的“宇宙学”,研究生命奥秘的“生物学”或“生命科学”,以及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学”或“历史学”等等。因此也可以认为,尽管从老子的时代距离现在已经2000多年,人类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人类于重要方面的探索和认识还极其有限,甚至可以说与“老子”的差距不大。 (2)我们离古人有多远 《老子》中谈了许多关于宇宙天体、生命变化、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很多观点和认识即使现在来看,依然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由此可以认为现代人和古人的所谓不同,主要是古人没有大量实证科学成果的支持,这使得他们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更多地依赖对客观事物的认真观察和综合分析;而现代人从小已经习惯了用各种知识和观点不断充填头脑中的空隙。这种差别的结果是古人尽可能的挖掘了人类可能具有的综合思维和逻辑推证能力,并培养出贯通天地的思想大家;而现代人首先将大量的知识分离开来,然后分门别类学习和理解,最终造就的是一大批“专门家”。
内容概要
《老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一,1975年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老子》,后来有学者编印出版。帛书版的《老子》与以往流行的版本有些差别,也引起人们的讨论,于是也吸引本人去买了回来读。人们对《老子》的成书有很多猜测和推想,但不管这《老子》是真“老聃”所作,还是别人所作,或是很多人所作,是二千年前的古人所作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既是古人所作,那就一定有那个时代的背景和文化特点,反映那时人们的思想和观点,所以读下去的兴致浓起来。
作者简介
杜铭华,男,1951年出生于山西太原,1982年毕业于河北理工大举,1990年毕业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获工学博士学位,现在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工作,研究员。业余潜心研究“道学”,专事解读《老子》,提出:《老子》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集大成,从学术上可总结为“唯物唯实哲学观”、“天地自然科学观”、“大爱大顺社会观”,是中华民族古文明、古文化的最杰出代表。
书籍目录
绪言 1、不同于一般的“道” 2、不同于一般的“名” 3、万物始于“无名” 4、万物出于“有名” 5、“恒无”——万物之微末本源 6、“恒有”即万物之存在 7、“一元”起源和“二类”形式 8、“玄”是产生“众眇”的根源和方式第一篇 “道”生“天地万物” 第一章 “道”是太空 第一节 “道”大无界 第二节 “道”是太空 第二章 “道”生“天地万物” 第一节 “一”是“无形”的存在 第二节 “道”生天地万物 第三节 “无名”的作用和意义 第四节 “道创世说”与现代宇宙学第二篇 执今之“道” 第一章 “道”学应用总体 第一节 “道”学总纲 第二节 对“古之道”的批判 第二章 “道”作用万物的基本方式 第一节 生命本质及生命物质的循环 第二节 “道”于万物的作用 第三节 “德”是最高的行为规范和标准 第三章 “道”学之“无为”与基本法则 第一节 “无为”是高级的行为体系 第二节 “道”的基本法则——“循环观”、“柔胜观”、“自然观”第三篇 御今之有 第一章 “天之道” 第一节 古人对“天地”的认识 第二节 老子的“天地”自然论 第三节 对“天、地”阴阳论的疑问 第四节 水的“品格” 第二章 “物之道” 第一节 “万物”生成规律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 第三节 人的生命与精神 第三章 “人之道”——以道治国 第一节 以“道”治国是社会发展的出路 第二节 以“正”行政 第三节 外交及军事 第四节 “天下”之“道” 第四章 “人之道”——安民之道 第一节 “安民”总则 第二节 圣人“安民” 第三节 关于“治国安民”的另外几个问题 第五章 “人之道”——圣人之为 第一节 “道”学之路 第二节 “道”学的社会应用 第三节 个人的“道”学实践结语 1、不同人等对“道”的理解与反应 2、对“道”学体系的总结评价原文索引
章节摘录
2、“真理”是相对存在的 利用“相对”法则,可以辨析各种事物的性质的“相对性”。所以,老子又列举了最为常见的一些实例,以作说明。 ①“美”与“丑”的相对性 欣赏“美”和喜欢“美”是天下人的共有观念,即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其实在动物界、植物界也有很多爱“美”的实例。 为人们欣赏的“美”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相对性,即一个物是不是“美”,完全是相对的概念。例如,与干枯的枝干比较,绿色的叶子很美;在郁郁葱葱的绿叶中,鲜艳的花朵很美丽;在万紫千红的花丛中,一朵大而花瓣丰满、色艳而不俗的花朵会更美。第二点,“美”还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不但与被评判的对象和参照者有关,还会受到评判者的主观性影响,即使大多数人认可的“美”,也不排除有人持不同意见。另外,由于对“美”评判的层次不同,也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如罂粟花很美,但是罂粟的籽是毒品等等。 古人也关注到“美”、“丑”的相对性或比较的概念,如《韩非子·说林上》讲一个开店的老板评价他自己的两个老婆,“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意思是,长得漂亮的自以为美,我不觉得她美,长得丑的自以为丑,我不觉得她丑(古文中“恶”当“丑”讲)。可见,“美”、“丑”不过是相对的概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