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晚清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作者:成晓军  页数:322  字数:42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的幕府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在当时,一些王公贵族或豪富之家蓄养着大批有才学的食客。如“毛遂自荐”的主人公毛遂就是平原君的食客。到了汉代,军队将帅和文职官员大量罗致文人谋士以辅佐自己的事业,标志着中国幕府制度开始形成。宋代,由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科举取士制的定型,幕府制度也就衰落下去了。明末清初.幕府制度一度复兴。但就其性质而言。指的是由地方政府主要官员从中下层士人中聘请有才能的人人府署担任参谋、秘书等行政助手的一种用人制度。受聘入幕的人称之为“幕宾”、“幕僚”、“幕友”、“馆宾”、“西客”或统称为“师爷”。幕僚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幕主处理地方民政事务.而与军事很少发生关系。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幕府制度演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其职能不再限于对地方民政事务的处置,而是逐渐扩展对军政、外交、科技以及思想文化一切事务的解决。从而,幕府实际上行使着地方政府的职能,幕僚所起的社会作用也越来越大。在这方面,曾国藩的幕府最具典型意义。的确。曾国藩幕府不仅在近代中国是空前的,而且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据薛福成在《叙曾文正公幕府宾僚》一文中记载,著名幕僚达83人:但另据统计。曾幕人才实际上超过400人以上。在这一庞大的幕僚群体中,尽管各人在幕时间不尽一致。担任的实际工作多有变动,但大体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类型:一是出谋划策者(包括来去自由。不常驻曾幕者)。二是带兵打仗者。三是负责秘书事务者。四是担任后勤供需工作者。五是办理吏治者,六是办理外交、军工等洋务事业者。七是办理文化教育等事务者。由此可见。曾国藩幕府中各色人才都有,堪称为当时中国人才精英汇聚之所。更值得注意的是,出自曾幕的许多幕僚在当时或后来成为各方重要人才。单就政界官员而言.在曾国藩1872年3月去世时,其幕僚官至三品者达22人,其中总督四人,巡抚七人,至于任职道府州县者则更多。曾国藩去世后,增加到总督以上者十余人,巡抚十余人。布政使、按察使、提督、总兵、参将、副将、知州、知府等不计其数。曾幕盛况之空前,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是毋庸置疑的。有人将其称之为“神州第一幕府”,并非虚言。

内容概要

曾国藩幕府,是19世纪中叶在与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相对抗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壮大的,因其人数众多、盛况空前、影响深远而有“神州第一幕府”之称。本书选取与曾国藩关系最为密切的九位著名幕僚:李鸿章、彭玉麟、郭嵩焘、左宗棠、刘蓉、罗泽南、李元度、丁日昌、李瀚章,将其置于当时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加以认识、“理解”,以评传形式分别展示他们在修身、齐家、从政、治军、学术方面深受曾国藩培育、砥砺的全过程。全书内容丰富、文字流畅、可读性强。书后所附“曾国藩的其他重要幕僚”,在介绍各自生平事功的同时,突出与幕主曾国藩的关系,具有相当高的资料价值。

作者简介

成晓军,男,湖南湘乡人,1953年8月生。大学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先后任教于湘潭大学、河北大学,现任惠州学院政法系教授兼系主任,并担任湖南曾国藩研究会副会长、惠州市廖仲恺何香凝研究会会长等兼职。
自1976年以来,先后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20多家刊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薪尽火传”——曾国藩的事业传人李鸿章 科举路上的奋进者 “生于末世运偏消” 两进曾国藩幕府 发迹上海滩 “愿为吾师毕未竟之业” 适时应势而督直 对曾国藩对外“主和”思想的实践和弘扬 对曾国藩洋务“自强新政”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章“奇男子”——曾国藩的爱将彭玉麟 不平凡的早年经历 “墨绖从戎”助曾国藩练湘军水师 田家镇一战使湘军水师名闻天下 “芒鞋徒步”七百里解曾国藩南昌之危 “彭郎夺得小姑回” 血战九洑洲定合围金陵之势 与曾国藩合创《长江水师章程》 功成身退以遂初衷 “修身齐家”以曾国藩为法式第三章  “孤独的先行者”——曾国藩的至交好友郭嵩焘 早年的科途奋斗 为镇压农民起义献计献策 与僧格林沁从合作到翻脸 从苏松粮道到两淮盐运使 粤抚任上的是是非非 坎坷不平的出使之行 还郭嵩焘以历史的本来面目第四章  “相期无负平生”——曾国藩的畏友左宗棠 “寒素”家世与艰难的科考之途 “力耕读书”十年功 初次出山显奇才 “湖南一日不可无宗棠” 从襄办军务到独当一面 “同心若金”与“攻错若石”第五章  “笑谈都与圣贤邻”——曾国藩的学术至交刘蓉 “少负奇才” “海内论义我最先” 刘、曾两家喜结姻亲 “赛诸葛”名扬巴蜀 巡抚关中遗恨多 “遂初园”内耕耘勤第六章 “良师益友”——最受曾国藩敬重的湘军儒将罗泽南第七章 “患难相从”——曾国藩发誓“三不忘”的李元度第八章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曾国藩称道不已的洋务实干家丁日昌第九章 “香火缘深”——曾国藩的后勤供需部长李瀚章附录一 曾国藩的其他重要幕僚附录二 百余年来曾国藩幕府研究述评附录三 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生于末世运偏消”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一个完整的以自然经济体系为特征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西方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中取得的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掠夺中国财富,致使人民生活每况愈下,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①加之。封建官僚地主趁火打劫,贪婪地兼并土地,致使人民负担越来越重;连年的水旱灾害,如雪上加霜,把劳苦大众逼到无以为生的境地。这样一来,封建统治者和人民群众的阶级矛盾,在西方列强政治、经济等势力入侵的刺激下,显得异常尖锐起来。全国各地自鸦片战争后十多年间相继发生大小不一的起义和暴动,终于1851年1月汇聚成为农民起义的高潮——太平天国运动。仅仅两年多时间,以洪秀全为首领的太平军势力如滚滚江流一泻千里,影响遍及大半个中国。被外患搅得心神不定的清朝统治集团,面对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尽管纷纷调兵遣将,前挡后堵,终究无济于事。在这种情形下,不得不动员各地汉族地主豪绅,利用其在本乡本地的封建政治、经济和宗族势力, “结寨团练”,并任命了一大批在籍官吏为督办团练大臣。1853年3月,刑部左侍郎安徽旌德人吕贤基奉命回籍担任团练大臣。临行之前,他奏准李鸿章一同回乡,协助办理团练事务。对此,年轻气盛的李鸿章没有半点犹豫,欣然应命离京。李鸿章此举的动机我们可以这样认识:当时阶级搏斗的急风暴雨,不时飘入他那办事衙门的高墙之内,撞人他那沉静安谧的书斋,震撼着他那悠闲自在的心灵。封建纲常伦理大乱至极的严酷现实.促使他本能地认识到清政府是地主阶级的唯一政治代表,同他本人和家庭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因此,他要维护清王朝,忠于封建君主,加入到与农民起义军为敌的行列中去。然而,回到家乡以后的客观现实并非李鸿章想象中那么简单、那么顺当。当时的安徽是阶级搏斗十分激烈的地区之一:外有建都南京的太平天国势力的威胁,内有此伏彼起、连绵不断的以捻党为主体的群众反抗斗争。就封建地方统治集团而言,尽管在各地均出现了团练。但各派势力互不统属,内部矛盾十分突出。手中无权无势、无兵无饷,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李鸿章。对此局势一筹莫展.心中顿有“生于末世运偏消”的感觉。就这样,他怀着万般无奈的心境,进入署理安徽巡抚周天爵的幕府。这时,因安徽境内的捻军在太平天国势力的影响下显得非常活跃,周天爵便把“剿办”皖北捻军、设法阻止其与太平军联合之事作为重要任务来对待。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李鸿章参与了周天爵镇压捻军的两次大的战役。首先,兴兵进“剿”陆遐龄起义。陆遐龄系安徽定远荒陂桥旗杆村(今属长丰县沛河乡)人,是一个地主家庭出身的武秀才,因涉案株连被关押在安庆监狱。1853年2月,被攻占安庆的太平军解救出狱之后,他奉命返回家乡定远组织当地群众起兵响应。不久竖起“随天大王百战百胜”的旗帜,聚众万余,打击土豪劣绅,抗拒清军。又与夏金书农民起义军取得联系,“约期大举”,南北呼应,声势较为浩大。针对这种情况。李鸿章奉命率团练百余人前往夏村,采取突袭手段先将夏金书捕杀,并借机“增立东北乡团防”,以堵塞陆遐龄义军南下的通道。随后,李鸿章与弟弟李鹤章督率团练随同周天爵转战寿州东乡、定远荒陂村等处。将陆遐龄起义军尽数予以镇压。其次,兴兵进“剿”活跃于颍州、蒙城、毫州交界地区的陈学曾、纪黑壮起义。据《重修安徽通志》第102卷记载,捻军首领陈学曾、纪黑壮等聚众4000余人于颍州之王市集,官军多次进“剿”均未成功。最终被周天爵率翰林院编修李鸿章督同堵“剿”却获得胜利。值得指出的是。这两支捻军势力缺乏严密的组织体系和明确的政治目标,且未能与太平军紧密配合。表面看起来人多势众,实则战斗力不强,所以这两次战役李鸿章轻易取胜。受到清政府的嘉奖。1853年5月初,李鸿章从周天爵处调到新任巡抚李嘉端幕府协办团练。此时,以林凤祥、李开芳为首的太平天国北伐军已从扬州进入安徽境内,16日占领滁州,18日攻占临淮关,直逼凤阳城。28日,胡以晃部太平军西征部队又开进安徽省境。6月l0日,北伐军和西征军分别占领毫州和安庆,致使李嘉端等部清军陷入了两路牵制、腹背受敌的危境。尽管北伐太平军势力按既定方针不久放弃毫州继续北伐入豫,而西征太平军却据安庆军事重镇作为大本营。在此后四个月的时间里,西征太平军采取南攻北守的战略方针.以求稳定南京东北门户局势。并为北伐太平军解除后顾之忧而深入华北腹地创造条件。为了阻止西征太平军北上夺取庐州。李嘉端急忙派遣张印渠和李鸿章分率团勇驻守集贤关、运漕镇、东关一带。李鸿章负责驻守的运漕镇和东关一带,既是巢湖、庐州等地的重要门户,又是漕粮的集散地。因此。西征太平军以一部全力攻占运漕镇,迫使李鸿章部不得不退防东关。然而,因西征太平军发动此役意在取得粮饷以接济安庆和南京。故未能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即转移他处,李鸿章不仅未遭全军覆灭,反而受到清政府六品顶戴的嘉奖。不久,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奉洪秀全之命到达安庆主持西征军战事。在皖北采取了改守为攻的战略,分兵进取集贤关、桐城等地。11月,太平军胡以晃、曾天养部攻占舒城等地.协办团练大臣吕贤基所属团勇被歼除殆尽,吕本人投水自杀。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只得率所部团勇退守合肥冈子集。12月,太平军重兵合围庐州。新任安徽巡抚江忠源固守庐州待援。江忠源,字常孺,号岷樵,湘军中一员勇猛儒将,曾国藩的至交好友。曾国藩曾分别致书江忠源和李鸿章。希望他们彼此配合,相互救援。共挽狂澜。在给江忠源的书信中他明确指出:“李少泉编修,大有用之才,阁下若有征伐之事,可携之同往”;安徽境内“剿匪”。除了湘勇之外,还“有李少荃团练之勇,亦尚足资捍卫,想卓栽定以为然也”①。在这里,曾国藩把稳定安徽局势作为重大进取之策看待。考虑到江忠源势单力薄,故希望江忠源能够把李鸿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其“有用之才”。与此同时,曾国藩写信给李鸿章,希望他为国家计,为自身计,在训练好团勇的同时。实心扶助江忠源经营安徽以成就大业。他首先指出,曾与江忠源论及绿营等官军积习已重,无法应付太平军攻势,“须尽募新勇,……扫除陈迹,特开生面,赤地新立,庶收寸效”。此时,江忠源“开府贵乡,知必以此意与足下熟计”。也就是说,希望李鸿章首先帮助江忠源将治军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进而.曾国藩在表扬李鸿章练勇有法的基础上,“务望更加训练,柬以戚氏之法”。表示来年湘军大部队开进皖境之后,拟与李鸿章部“合成一军,将士一气,万众一心,一洗向日营伍之陋习“⑦。然而,由于江忠源抵达庐州两天后即被围困于孤城,李鸿章无法冲破太平军严密防线前往援救,稍后尽管李鸿章随各路援兵进扎庐州城外,但因将士不和。各军无法统一行动。更因西征太平军势力强盛,庐州终于1854年1月间被太平军攻占。江忠源被迫投水自尽,李鸿章也只好率勇北撤。数年之后,李鸿章仍对此事耿耿于怀,感到既负老师之托,又对江忠源未能尽力相助.遗憾不已。庐州被太平军攻占之后,清政府改派福济继任安徽巡抚。谕令另一满族将领和春密切合作,力挽皖北危局。由于李鸿章同福济系师生关系。所以他被召入福济幕府,所部团勇亦归其辖制。庐州地近南京,为敌对双方必争之地。因太平军倾全力予以固守,庐州城内军民密切配合,并得到援军在人力、物力方面的源源接济,多次主动出击,从而使得清军连连受挫,一时无法收复这一军事要地。在这关键时刻,李鸿章以幕僚身份出谋划策,建议改变强攻庐州的原有部署,先攻东南含山、巢县,再进西南舒城,以阻断太平军援军和粮饷通道。进而,李鸿章主动请缨,于1855年2月率兵向含山进发。由于曾国藩的湘军在两湖、江西等地全力反扑,牵制了太平军主力部队,李鸿章乘机夺占含山、巢县两城。随后,经过半年时间的充分准备,李鸿章部正式向庐州发起围攻。因驰援庐州的石达开太平军部奉命回援湖北,李鸿章等部兵勇于11月间将庐州从太平军手中夺回。通过这次战役,李鸿章博得了善于用兵的名声。并由福济奏准给予道员虚衔。夺占庐州后,巡抚福济从东南和西南兵分两路进犯太平军防区。李鸿章奉命参与东南巢县、和州、东关等地战役。但因太平军势力强盛,加之封建官场互相倾轧、妒忌之风盛行,使得李鸿章在福济幕府中郁郁不得志,心绪冷落到了极点,但他牢记其父李文安临终遗训,决心忍辱负重,与农民起义军对抗到底。

后记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一位既有重大影响又极具争议性质的人物。他是满清封建王朝的维护者,是一位双手沾满农民起义军鲜血的封建官僚士大夫。然而。他维护传统又超越了传统,在守旧的同时又主张开新,倡发洋务自强新政。实践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命题,开启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先河;他的思想言行内涵丰富,尤其是家庭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功效。人才理论及其实际效果.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吸取的经验教训。只要我们不带任何政治偏见,依据可信资料进行分析考察就会发现.在曾国藩思想言行中的不少方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的某些优秀成分,时至今日仍具启迪参考价值。譬如,他所主张的读书做官首先应当学会做人:他所主张的咬牙励志、愈挫愈坚,积极奋发向上的人生理念;他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必须解决“修身”和“齐家”的问题,然后才有可能“治国”、“平天下”。成就“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人格形象;他所主张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四者缺一不可的观点;他所主张的“知人善用”,人才由陶冶造就而成的观点;他在“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守旧氛围下,“师夷智以造炮制船”。中国第一艘轮船的制造,第一个水师(近代海军前身)章程的制订,第一批欧美留学生的派遣,均在他的主持之下获得成功。所有这些,在带有封建统治阶级固有印记的同时。又体现出时代的民族优秀文化成分的明显痕迹。由于曾国藩是一位有影响的近代历史人物,所以在对他思想言行功过是非进行评判时,要求我们首先站在近代历史背景和时代环境下,通过全面分析考察,指出他与他的前人和同时代人相比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同时,研究历史不是为了重复历史。在研究历史人物恩想言行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站在今人的视角去分析考察造成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深层的思想文化因素在哪里,寻找可资借鉴吸取的经验教训所在。我认为,对于曾国藩这样一位既有重大影响又具极大争议的近代历史人物的研究。就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

编辑推荐

《风雨晚清:曾国藩与他的精英们》由团结出版社出版。曾国藩幕府,是19世纪中叶在与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相对抗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壮大的,因其人数众多、盛况空前、影响深远而有“神州第一幕府”之称。《风雨晚清:曾国藩与他的精英们》选取与曾国藩关系最为密切的九位著名幕僚:李鸿章、彭玉麟、郭嵩焘、左宗棠、刘蓉、罗泽南、李元度、丁日昌、李瀚章,将其置于当时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加以认识、“理解”,以评传形式分别展示他们在修身、齐家、从政、治军、学术方面深受曾国藩培育、砥砺的全过程。全书内容丰富、文字流畅、可读性强。书后所附“曾国藩的其他重要幕僚”,在介绍各自生平事功的同时,突出与幕主曾国藩的关系,具有相当高的资料价值。毛泽东以“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评曾国藩:“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惟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时惧倾圮。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换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蒋介石以“足为吾人之师资”评曾国藩:“曾氏标榜道德,力体躬行,以为一世倡……吾姑不问其当时应变之手段,思想之新旧,成败之过程如何,而其苦心毅力,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之道,盖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李鸿章以“坚如金石,重如山岳”评曾国藩:“公治军,谋定后动,折而不挠,坚如金石,重如山岳。诸将化之,虽离公远出,皆遵守约束不变……公为学研究义理,精通训诂;为文效法韩、欧,而辅益之以汉赋之气体。其学问宗旨以礼为归。”左宗棠以“知人明,谋国忠”评曾国藩:“曾侯之丧,吾甚悲之。不但时局可虑,且交游情谊亦难恝然也……挽联云:‘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梁启超以“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评曾国藩:“曾文正公,近日排满家所最唾骂者也。而吾则愈更事而愈崇拜其人。吾以为使曾文正生今日而犹壮年,则中国必由其手而获救矣……吾党不欲澄清天下则已,苟有此志,则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钱基博以“戎马仓皇,不废文事”评曾国藩:“……其在军也,终日凝然,奏牍书札,无不躬亲。危城之中,益诵书史。尝谓:‘军事变幻无常,每日危疑震撼之际,愈当澄心定虑,不可发之太骤’……居官治军,粹然儒者;戎马仓皇,不废文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风雨晚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作者文笔简练,一口气读完,我认为是写曾国藩幕僚的比较权威的版本,建议大家购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