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作者:方明 页数:294
Tag标签:无
前言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决定中国社会走向的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支配着这三十余年中国的命运和前途。 在异彩纷呈的中国政治舞台上,际会风云、推波助澜的双方出身黄埔军校的决策人物和高级军事将领之间的交往恩怨,则成了严肃复杂的政治斗争的图解和脚注。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两党携手创立了黄埔军校。这所独特的军事学校是诞生和养育中国现代史军事人物的子宫和摇篮! 就是这些黄埔的师生,在两次东征中肃清了地方军阀,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进而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北伐。 也正是他们,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八年中,以民族大义为重,捐弃前嫌,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共同抵御外侮,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而在两次合作之间和之后,国共两党又站在了中国政治舞台的两端。这是中国独特的历史现象。 张治中、陈诚、卫立煌、杜聿明、宋希濂、关麟征、陈明仁、胡宗南等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与共产党方面的瞿秋白、周恩来、叶剑英、徐向前、陈赓、许光达、阎揆要等,这些当年黄埔军校的师生或同窗,是东征北伐的战友,是抗战中在同一战壕中抗击侵略者的兄弟;而在土地革命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他们又都擎着自己信奉的主义旗帜在战场上厮杀。 这些贯穿于中国现代革命史全过程的国共高级将领之间的交往,折射着现代民主革命进程的艰难曲折,同时又把充满火药味的政治斗争点染得颇有几分意趣。 许多黄埔将领在民族、民主革命的残酷斗争中纠结出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其中的许多细节,又都湮没在重大历史事件中,鲜为人知。 本书在搜集、考证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在保持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以尽可能文学的笔法,在政治斗争的大背景上,真实地凸显了发端于黄埔军校的两党高级将领们沿着“同学、战友、敌手、朋友”的变化轨迹表现出来的独特交往。
内容概要
《世纪情仇:黄埔将领恩怨录》在搜集、考证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在保持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在政治斗争的大背景上,真实地凸显了发端于黄埔军校的两党高级将领们沿着"同学、战友、敌手、朋友"的变化轨迹表现出来的独特交往。同一座军校,同一个宿舍,同一个食堂,同一个训练场,为国共两党、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近现代史上声名显赫的军事人才。蒋介石把他们视为命根子,周恩来对他们更是爱护有加,然而,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聚于团结,终于纷争。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些黄埔精英们半个多世纪以来错综复杂的恩怨情仇,带给我们太多的感慨与反思……
作者简介
方明。湖北人,生于黑龙江,长于北京。下过乡,当过工人。1982年毕业于湖北大学历史系。现任湖北省地方志学会秘书长、总编室副主任、副主编、调研员。 历年除工作中份内的编辑出版业务外,有《海空军抗战纪实》、《近代中国演义》、《壮怀激越古荆州》、《武汉旧日风情》、《武汉掌故集粹》、《荆楚群星》、《湖北省情概览》等十余部著述问世,并发表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等数十篇,共约三百余万字。
书籍目录
楔子用血的教训换来的军校军校的灵魂:蒋介石和周恩来大时代的将才孵化器声名显赫的教员和学员黄埔岛今昔第一章 时代的召唤第一节 携手创黄埔多方力量的凝聚校长人选风波国共精英黄埔共事蒋介石容不下的政治教官蒋介石笼络周恩来“我反蒋没有个人恩怨”“红色教官”几名黄埔名将的命运纠葛光彩熠熠四期生第二节 优秀师生 共聚黄埔蒋介石与他的救命恩人陈赓陈赓为宋希濂挑担结谊陈诚赢得蒋介石的青睐影响杜聿明一生的人和事毛泽东和周恩来曾看中胡宗南晋升最快的关麟征王尔琢、贺声洋、黄鳌协助郑洞国林彪曾与他同学第三节 分歧初显矛盾的激化“青军会”出风头“孙文主义学会”的火药味黄埔两派的明争暗斗杜聿明投奔蒋介石第四节 东征、北伐共生死学生军初露锋芒周恩来筹建铁甲军队东征中的齐心协力陈明仁赢得蒋介石的赞赏陈诚一炮“走红”周恩来选中叶挺携手北伐与潜在危机第二章 分道扬镳第一节 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蒋介石对共产党动手了“到底打不打国民党的旗”火中涅榘第二节 各为其主陈诚不敌林彪宋希濂选择了蒋介石誓不两立黄埔生红军中的黄埔生遭劫难第三节 “围剿”与“反围剿”跳出包围圈庐山,“剿共”训练营蒋介石与陈诚的相互依存胡宗南得宠蒋介石利用卫立煌宋希濂和瞿秋白第四节 相会古城请战风波恢复往来陈诚的固执与卫立煌的转变第三章 同仇敌忾第一节 捐弃前嫌共御外辱抗战还得谈判!壮哉,黄埔师生陈诚助蒋下决心黄埔精英联手血战淞沪宋希濂亲兵爱将卫立煌与中共高层的往来朱德肯定卫立煌同祭名将戴安澜关麟征遭冷落李弥的升迁第二节 互敬互重 携手同仇政治部主任和校长的恩怨纠葛卫立煌的“入党”风波礼尚往来“我不能打八路军”第四章 谈判桌上的较量第一节 祥和与机锋新一轮的较量蒋介石欲摆“鸿门宴”毛泽东重庆访友赢声誉夹缝中的张治中第二节 共绘“蓝图”停战令及其他马歇尔的介入三委员耿飚与陈明仁“打赌”“就用这个欢迎老同学?”“你也是黄埔生?”第三节 谈判破裂纸上的蓝图“学生是三期的”和平烟幕下的针锋相对告别第五章 战场上的较量第一节 硝烟再起历史不可逆转胡宗南“打不过”老同学陈赓杜聿明执行蒋介石最后的命令“卫”道士的悲哀陈明仁让林彪吃了“亏”郑洞国投诚二十年一致后的背叛陈诚惹众怨第二节 与蒋决裂曾泽生率部投诚傅作义英明抉择陈明仁岳麓山举义第三节 愚忠的代价宋希濂与陈赓的重逢杜聿明被俘出尽洋相的李弥第四节 大一统“共产党的”代表肱股之臣“恩来像是变了个人”周恩来为张治中化忧第五节 对峙最是仓皇辞庙日绝望的乡愁剑拔弩张第六章 相逢一笑第一节 混沌初开卫立煌与蒋介石翻脸遭软禁卫立煌秘密出走毛泽东器重张治中第二节 艰难的转变“四望楼”里的改造生活脱胎换骨特殊学堂悔过的特务与固执的将军被俘将领获释第三节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卫立煌回归故里关麟征思念故土、旧友渡尽劫波 师生重聚杜聿明受到尊重和帮助诤友张治中海峡那一边转机回到出发点久违了,黄埔岛结语——携手未来后记
章节摘录
一、林徽因:绚烂人间四月天 她被胡适誉为“一代才女”,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她拥有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她才艺出众,风华绝代,令很多同时代优秀人物为之倾倒;她隶属于“五四”后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经历了民族灾难和国家战乱的艰难困窘,在辞世前的建国初期,用最后的生命光热,在自己的领域留下了不朽建树。 林徽因,她诗意而理性的一生,丰饶繁复,绚烂至极。 1904年,林徽因(早年写作徽音) 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少女时代,她在文学和艺术方面,就表现出了卓然不群的超人颖悟。16岁那年,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携她赴西欧访问,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在这次难得的旅行中,增长见识,开阔胸怀,“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同年九月,林徽因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英国圣马利学院。在伦敦期间,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林徽因常和她在假日里一起出去写生、作画。她脑海里的建筑与艺术在相互契合中,迸发出一道道强光,照彻着她绮梦的天空。 在一个雾蒙蒙的初冬,林徽因与前来拜会自己父亲的徐志摩,在伦敦的寓所里初次相见。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北大读书时就相识。那时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林长民是教育总长,两人过从甚密。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入室弟子,常在梁府见到林长民。林长民很有个性,锐气逼人,能言善辩,谈锋极健。他和徐志摩一见如故,并成忘年之交,常以“小友”称志摩。那时,这位日后声名赫赫的诗人,刚从美国转学到剑桥不久。起初,徐志摩只是把林徽因当作一个俊秀可爱、思维活跃、识见明澈的小姑娘,谈济慈,雪莱,萧伯纳……慢慢地,在冬天的壁炉前,在暮春的剑桥畔,诗人爱上了比他小8岁的林徽因。他一面解除与妻子张幼仪的婚姻,一面以西方式诗人的热情,大胆向林徽因展开凌厉的爱情攻势。 沉静下来后,当时还未脱离旧式大家庭教育的林徽因,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没有对徐志摩的热情给予同等的回应,悄然将这份感情珍藏于内心。1921年秋,林徽因随父亲乘海轮回国。斯人已去,徐志摩写下那首著名的诗篇《偶然》—— “我是天壹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三年以后,印度诗人泰戈尔应邀来华访问。林徽因参与接待,始终伴随在泰戈尔的身边,与作为翻译全程陪同的徐志摩再次相会。当时有报刊这样记载:“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苍松竹梅~幅三友图。” 新月社同仁用英语演出泰戈尔的剧作《齐德拉》,作为给诗翁祝寿的压轴戏。林徽因饰演剧中的公主齐德拉。演出结束后,泰戈尔走上舞台,慈爱地拥着林徽因的肩膀赞美道:“你的美丽和智慧,由爱神馈赠,将伴随你终生,放射出光辉。” 1931年11月,已是离婚再娶的徐志摩,在京、沪两地的奔波中,不幸坠机遇难。事故发生的前半个月的一天晚上,与陆小曼结婚后一直心情抑郁的徐志摩,曾来过林徽因与梁思成夫妇的住所,适遇主人不在,便留下一张字条:“定明早六时飞行,此去存亡不卜……”未想到,十几天后,一语成谶。林徽因在徐志摩遇难半个月后,发表《悼志摩》;四年之后,再写《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悲哽之情,依然不能释怀,亦于众目睽睽,更见其坦荡胸襟。当初,林徽因叮嘱梁思成捡回一片飞机残骸,悬挂于卧室直至自己病逝。徐志摩在《猛虎集·序》中谈到自己的写诗经历时说:“整10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又说,这个时期“我的诗情真有些像是山洪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那就是我最早写诗那半年,生命受了~种伟大力量的震撼,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问散作缤纷的花雨。”这篇序文是1931年写的,整10年前正是徐和林在伦敦热恋的时节。林徽因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写作新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徐志摩的影响。徐、林二人是生活上的挚友,更是文学艺术上永久的知音。 “康梁维新”的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和林徽因一家,素有来往。林徽因从英国回到北京后,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光彩照人。梁启超慧眼识珠,对林徽因颇为喜爱。梁思成是梁启超的长子,那时已考入清华学堂留美预科班。在父辈的安排下,两个一见倾心的年轻人,由相识而相爱了。多年以后,成为中国著名建筑师的梁思成,仍记得当年见到林徽因的第一印象:“……梳两条小辫子,双眸清亮有神采,五官精致有雕琢之美。左颊有笑靥,浅色半袖短衫罩在长仅及膝的黑色绸裙上;她翩然转身告辞时,飘逸如一个小仙子……”他俩共同受过西方民主思想的熏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爱和对造型艺术,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然而,就在林徽因和梁思成爱得如胶似漆的时候,一次飞来的横祸,给梁思成带来了终生莫大的痛苦。1923年5月7日,北京的学生举行“五四国耻日”游行,梁思成和弟弟梁思永驾驶着大姐梁思顺从菲律宾给他们买来的摩托车,离家去追赶游行队伍。当他们转入长安街时,冷不防被高官金永炎乘坐的轿车撞倒,重重地摔倒在地,梁思成被压在摩托车下面,梁思永被甩到远处。肇事的司机扬长而去。梁思成的右腿断了,住进了医院。 闻听车祸的消息,林徽因心如刀割,每天下午,她都到医院里陪护绷带一直缠到腰间的梁思成,安慰他,帮他擦汗、翻身、说话、开玩笑,没有丝毫的矜持。患难见真情,梁启超对这个未来儿媳的表现非常满意,但却没有得到梁思成母亲的赞赏。梁老太太认为一个未婚女子的表现太出格了,有失大家闺秀的风范,甚至认为梁思成娶这么个女孩子不会幸福。当然,日后梁老太太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出院后的梁思成,右腿比左腿短了一截,一辈子都要跛着走路。由于脊椎受伤,他还要穿着协和医院给他特制的金刚马甲。林徽因并不嫌弃梁思成的残疾,但对于一个日后经常出去做实地考察,穿越荒村野岭、攀爬屋顶梁架的人来说,却要忍受终生的痛苦。 1926年6月,梁思成、林徼因一同赴美留学,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 本来计划一道入建筑系,因当时该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只好改入美术学院,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国外学习舞台美术的学生,但她选修的都是建筑系的课程。 1928年3月,他们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了婚礼。珠联璧合,比翼双飞,一对新人婚后的欧洲蜜月之旅,成了他们学习西方建筑史之后饱览各国建筑的一次见习考察。 在梁启超的推荐下,他们夫妇同年来到沈阳的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东北寒冷的气候损害了林徽因的健康,她少时得过的肺病复发,不得不迁回北平。1931年春天,在香山的“双清”养病期间,她开始发表自己的诗作。除诗之外,又陆续发表了一些小说、散文、剧本,她的卓越才华,很快引起文坛的关注。 北总布胡同3号,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在这里,夫妇二人开始了营造学社的工作。早在留美期间,他们夫妇就确定了以中国建筑发展史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平日里,热心、健谈的林徽因喜欢交朋友。每当和朋友们在一起,她就思路洞开,妙语如珠,艺术和思想的灵感如电光石火般熠熠闪亮,耀人眼目。金岳霖、张奚若、陶孟和、邓叔存、沈从文、萧乾等人,这些日后大名鼎鼎的名家名流,都是他们夫妇当年的座上客。他们的住处,因而也形成了一个经常有朋友聚会的文化沙龙。朋友们都把能走进林徽因那有名的“太太客厅”,享受“精神会餐”,当作一件莫大的快事。林徽因在《大公报》上读到一篇小说《蚕》,立即托沈从文约请小说作者萧乾来家里见面。见了面,林徽因握着萧乾的手说:“用感情写作的人不多,你就是一个。”萧乾备受鼓舞,小说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拾,成为京派小说家中的一个代表。萧乾说过,这次见面就像在刚起步的马驹子后腿上亲切地抽了一鞭。 林徽因真是文学全才,诗歌、散文、小说,作品数量不多,却都能以质量取胜。林徽因20世纪30年代初才开始涉足文坛,短短几年中,奇峰突起,才华毕现,她一生只留下6个短篇小说,却不失为篇篇珠玑,这当然太少,但它是京派小说不可忽略的组成,京派作家萧乾说:“我甚至觉得她是京派的灵魂。” 林徽因有一个只发表了三幕的剧本《梅真同他们》,全剧四幕,因抗战杂志停刊而发表了三幕。即使这个未完篇的作品同样为人称道,当年有人追问第四幕的下落和人物结局,林徽因以幽默作答:“梅真抗战去了!”就是在这种聚会中,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成了“太太客厅”中的一位常客。他被林徽因的才华风姿所打动,逐渐萌生爱意。让金岳霖备感苦恼的是,自己在现实中遇到了逻辑学之外的哲学命题,他深深地爱上了林徽因。 金岳霖,1895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14年毕业于清华,获赴美留学的奖学金。192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1年到英国留学,深受英国著名的经验派哲学家休谟、新实在论和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摩尔和罗素的影响。1925年回国后,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任系主任。清华文学院成立后,任文学院院长。当年张申府曾说:“如果中国有一个哲学界,金岳霖当是哲学界第一人。”冯友兰称赞金岳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占据“三个第一”,即“中国第一个真正懂得近代逻辑学的人”,“中国第一个懂得并引进现代逻辑学的第一人”。他的三部重要著作《论道》、《知识论》、《逻辑》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林徽因他们这个圈子里,大家都亲切地叫金岳霖“老金”。他个子很高,喜欢打网球,既内敛又能说会道,天性浪漫,乐观幽默,爱交朋友。在国外,他曾经和几个西方女孩谈过恋爱,但都没有成功。面对林徽因,金岳霖遇到了可以让他珍爱一生的人。有一次,梁思成去河北考察古建筑,林徽因留在家里,老金对她表白了自己内心的爱慕。林徽因感到进退两难,非常困惑、苦恼。她对这位看上去很古怪的大个子,才华横溢的哲学家也很有好感。 梁思成考察归来,林徽因很坦诚地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并说:“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那一夜,梁思成彻夜未眠,辗转反侧。第二天,梁思成对眼睛也是红肿的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他边说边哭,林徽因也边听边哭。 林徽因把梁思成的决定告诉老金,老金听后沉吟良久,缓缓地说道:“看来思成是真的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只有品行高洁和境界超拔的人,才会将这场“三角恋情”的危机成功化解为圆满的结局。老金和梁思成夫妇继续保持着真诚的友谊,关系不但没有疏远,反而加深了,梁家的孩子们也都爱着他。金岳霖终身不娶,不近女色,成了梁家的一位家庭成员。老金晚年与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同住,梁从诫喊他“金爸”,并为他送终。 林徽因平息了感情的波澜,安下心来,仍然是丈夫事业上最得力的助手。 从1931年到1937年,作为梁思成学术上的密切合作者,林徽因强撑病体,陪丈夫在河北、山西、山东、浙江等省的广大地区进行古建筑的野外调查和实测。在当时极为落后的穷乡僻壤,坐颠簸的骡车,住床铺上满是跳蚤的鸡毛小店,寻找早已被人们遗忘了的荒寺古庙。作为一个古建筑学家,林徽因不是那种仅会发思古之幽情,感叹“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古董爱好者,但也不是一个仅仅埋头于记录尺寸和方位的建筑技师。在她眼里,古建筑不仅是技术与美的结合,同时也是历史和人情的凝聚。她为梁思成所编《清式营造则例》撰写的“绪论”,成为日后这一领域必读的经典文献。截至1941年,梁思成所主持的营造学社已经踏访了15个省份里的200多个县,实地精细地研究了两千座古建筑。凡梁思成探寻过的地方,也大都留下了林徽因的足迹。
编辑推荐
他们是黄埔军校的师生或同窗,是东征北伐中并肩作战的战友,是抗日战争中共御外辱的兄弟,是为信仰分道扬镳战场厮杀的对手,是为民族复兴一笑泯恩仇的朋友……在异彩纷呈的中国政治舞台上,际会风云、推波助澜的出身黄埔军校的国共两党决策人物和高级军事将领之闻的交拄恩怨,构成了复杂的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图解和脚注。 这是一本从某个角度填补国共两党关系正史之不足的纪实性专著,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和可读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