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帝王、名臣和名将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作者:王宇 编  页数:270  字数:525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幽邃深远、博大精深的《史记》隐藏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千年智慧;“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每个人一生中应该细读的历史经典。它给了古今无数人难以形容的震撼,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认真品读一下这本千年文明史上的巨著。读《史记》,我们可以从品读中理解历史的精髓和古人的心境,更有不可忽视的智慧和动人的情节,这些智慧和故事给我们感悟,给我们启迪。一部《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它全面记述了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情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对中国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影响深远,是后人研究、借鉴、查阅历史的金牌范本。有人称司马迁为“中国史学之祖”,并说他“集前此学术的大成,而为中国史学界别开一新局面”,足见他与《史记》,在史学中的地位。一部《史记》,写尽了各路群臣和哲人、智士。《史记》就如一个历史舞台,记述了那段历史的风云变幻,波诡云谲。《史记》是一部群雄之争的历史,是一部智者拼智,勇者比勇的高智能竞赛舞台。在这个舞台上,除了皇帝还有很多令人注目的焦点人物,而这些人物则永远站在皇帝的背后。他们就是为皇帝打下江山的猛将们。没有他们就没有帝王们的千秋大业,没有他们就没有国家的长治久安,百姓的安居乐业。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了帝王们的万里江山,百姓的和平、享乐。他们永远与战火、烽烟、鲜血,这些残酷的现实联系在一起。战争:这古老的人类游戏,是他们永远的活动舞台。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在这战争中,由分到合,又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中进行的。在这战争主导下的分分合合之中,有多少猛将粉墨登场,又造就出多少幕精彩的、震撼人心的历史片段。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改革者,决定者。然而,历史是漫长的,而人生却是短暂的,盖世的英豪,即使是名震一时,也难免会被历史的巨浪淘去。但是,也有很多人到今天我们仍然能记起,仍在不经意间就提到他的名字,他的事迹。留给了人们很多值得讨论的话题。《超越历史名将》一书,以《史记》中猛将们的故事为底料,吸纳睿智精华成一家之言,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对猛将们的人生作了详细的归纳总结、品读、分析,有十分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超越帝王、名臣和名将》之《名将篇》一书,以《史记》中猛将们的故事为底料,吸纳睿智精华成一家之言,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对猛将们的人生作了详细的归纳总结、品读、分析,有十分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超越帝王、名臣和名将》之《名将篇》透过生动笔触,通过巧妙裁剪,互相衬托,在现实矛盾困惑中分析历史武将的处事方式及其经验教训,总结和评判其文化性格。本书以独特的眼光、敏捷的思维,品读出了历史的另一面,对历史、对人物、对人生的感悟汇集出了人生的大智慧。相信,本书会令你回味无穷,不愧为一本佳作!

内容概要

虽然《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开创了史学的种种先河,并堪称为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但它的平民立场却是《史记》最为耀眼的闪光点。在司马迁的《史记》之前,所谓的历史仅仅是王侯的发家史、光荣史、太平史,但在司马迁的《史记》里,自以为功高盖世的帝王们同样有无耻、暴戾、虚假和懦弱的一面。    在中国,帝王的出现是从三皇五帝开始的。帝王处在最高的位置,是一座宝塔上的塔顶;帝王是至高无上的,是一个社会的最高组织者和统治者,是国家机器的操纵者。帝王又是神秘的,除了他高高在上,寻常百姓难以瞻仰的“龙颜”之外,他的被神化、故弄玄虚,也是主要的原因。

书籍目录

华夏一君:夏禹  华夏一君——治水英雄,三过家门  华夏一君——建立夏朝,统一九州岛  华夏一君——继承帝位,锐意改革仁厚之君:商汤  仁厚之君——暗扩势力,决心灭夏  仁厚之君——兴师诛桀,建立王朝  仁厚之君——减轻征赋,善用贤人“乱世”商王:盘庚  “乱世”商王——救治王朝,决定迁都  “乱世”商王——耐心劝说,迁都至殷  “乱世”商王——居安思危,有为之君暴虐名王:商纣王、周厉王  暴虐名王——帝纣少聪,迷恋妲己  暴虐名王——无视忠臣,滥施刑法  暴虐名王——文王势起,鹿台自焚  暴虐名王——厉王暴虐,昏庸无能  暴虐名王——革典失败,群击厉王乱世称雄:春秋五霸  乱世称雄——胸怀宽阔,管鲍合辅  乱世称雄——称霸天下,九合诸侯  乱世称雄——桓公昏老,襄公出头  乱世称雄——泓水之战,仁义之师  乱世称雄——重耳断袖,流亡半生  乱世称雄——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乱世称雄——奋发图强,重用人才  乱世称雄——积极为民,强秦谋霸  乱世称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乱世称雄——雄才大略,中原霸主卧薪尝胆: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自刎乱吴,激化矛盾  卧薪尝胆——兵败夫椒,忍辱求和  卧薪尝胆——开明君主,幸得治世能臣  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等待时机  卧薪尝胆——敬蛙壮士,兴师伐吴千古一帝:秦始皇  千古一帝——迷离身世,少年君王  千古一帝——励精图治,统一中国  千古一帝——政治改革,确立皇权  千古一帝——南征北战,开疆拓土  千古一帝——秦皇暴政,苛政猛虎  千古一帝——偏爱法家,焚书坑儒  千古一帝——向东求仙,寿终归西布衣称帝:刘邦  布衣称帝——出身草莽,胸怀大志  布衣称帝——巧用迷信,起兵沛县  布衣称帝——约法三章,关中称王  布衣称帝——三杰辅佐,楚汉相争  布衣称帝——垓下一战,建立帝业  布衣称帝——巩固皇权,汉承秦制  布衣称帝——剪除诸王,中央集权  布衣称帝——箭伤致死,英明长留权力女人:吕雉  权力女人——结缘刘邦,任劳任怨  权力女人——泯灭人性,残忍之极  权力女人——野心蓬发,谋杀功臣  权力女人——独掌政权,终其一生  权力女人——守成有为,影响深远文景之治:文帝、景帝  文景之治——政治改革,安扶友邦  文景之治——节约俭省,无为而治  文景之治——巩固皇权,平定叛乱  文景之治——继承父志,休养生息  文景之治——太子之位,谋略有度一代雄主:刘彻  一代雄主——少年雄心,金屋藏娇  一代雄主——时来运转,初登大宝  一代雄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代雄主——削藩制侯,颁“推恩令”  一代雄主——开疆拓土,安抚四夷  一代雄主——重视农业,垄断经济  一代雄主——好大喜功,迷恋方术  一代雄主——晚年悔过,临终托孤

章节摘录

1.热血知己:文武双全,投奔明主春秋末期的吴越争霸,由于其出人意料、峰回路转的结局,深为后人所知,更由于充斥其中的阴谋与阳谋的变幻,使得整段历史颇有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在这个舞台上出场的人物,都值得去细细考察一番。在所有的角色当中,范蠡无疑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个。范蠡,先秦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邑(今河南南阳)人,生于宛郡的内乡县,出身贫寒。父母早亡,由哥嫂抚养成人。范蠡小时天资聪慧,博闻强识,喜读书,抱负大,不喜耕作,众乡邻不齿。范蠡说:“你们怎么知道我的志向呢?”他苦读了《书》、《易》、《诗》等大量的书籍,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治国安邦的理论。范蠡不仅弄通了风后的《握奇经》,还潜心钻研了姜太公的军事书籍《六韬》和《三略》。姜太公把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作为军事韬略的“三大法宝”,对这些范蠡都十分推崇。后来范蠡无论是治家还是治国,姜太公的思想对其影响都很大。当时著名的理财家计然(计然,名研,姓辛,字文子,着有《文子》一书,春秋时期名人),到南阳云游,范蠡拜其为师,跟他学习经济知识和经商技巧。范蠡在青年时就已经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而且聪敏睿智、胸藏韬略,颇有圣人之资,再加上他精通剑法,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但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选拔官吏,非贵族阶层不得做官。范蠡空有文才而不被任用。报国无门,使得范蠡放浪形骸,做事办事不合时宜,往往做出许多令人吃惊不已的事情,疯疯癫癫,行为怪异,被誉为有名的“楚国狂人”,乡邻们喊他为“范疯子”。楚荆王时,楚国名士文种(字子禽,楚国郢人)到宛任令。他学识渊博、志向远大,本想在都城升迁,但由于不是贵族出身,被发配边陲小邑做了一个邑令(相当于今日县长)。文种之才可以治国,如今治邑,自然轻松。上任不久,宛邑民顺政清。文种闲暇,四处察访。一察施政,二访贤人。当听说百里长河弟子范蠡有奇才,便遣小吏去范公村召之。小吏去范公村,范蠡不见。小吏回文种说:“村人都说范蠡是个疯子,不必再召见了吧。”文种笑道:“吾闻贤俊之士,易招疯子之讥,内怀独见之人,外遭不智之毁,你不明白,明日备车,吾亲往谒之。”到了次日,文种乘车到了范公村,询问范蠡家住处。村人告之在村西北角。文种下车,往范蠡家走去。走到范蠡家大门外时,突然一黑色大狗从门内窜出,“汪汪”地叫个不停。文种和小吏先是一愣,仔细看时,却是一人披着狗皮学狗吠。手下人便说:“这就是范蠡。”众乡邻都围着看热闹。跟班的小吏恐怕文种听了感到羞惭,就拿衣服遮掩范蠡。文种不让遮,说:“我听说过狗只对着人叫,他是个人身,却对着我学狗叫,意思是说我是个人,是看得起我呀!”于是他从容下车拜见范蠡,范蠡已知文种不是昏官,戏笑太大,已不成礼,慌忙逃去。村人大笑。笑文种太痴,笑范蠡太疯。范蠡之所以要用狗吠迎客,目的就是为了试探文种。刚开始,他已知文种德政,但可交不可交,心里却没有半点把握。世事维艰,世态炎凉,心不相通,不可深交。小吏传文种召他,他避而不见,是试试文种是否诚心。若心诚,必亲自来。文种来时,他在村头早已望见,临时决定披狗皮狂叫,是试文种是否会心。文种果然悟出,谓他是圣人,在村人讥笑声中向自己行叩拜之礼,可谓大智若愚。范蠡揣测,文种既然诚心交友,会心达意,明日必定还会前来。那明日,就要试一试文种是否知心了。若是知心之人,即引为知己,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当今乱世,能交一心心相通的朋友,即便宏图不展,也不枉来一趟人世。当晚,范蠡将思绪整理了一遍。次日早饭后,范蠡对其哥嫂说:“今天有贤人来拜访我,请借给我一套干净衣帽。”范蠡兄嫂均为老实厚道之人,私下也常为其前程操心,前日吏来不见,昨日装狗,实在弄不明白弟弟意欲何为。换了别人,早就跑到宛城去了。还坐等邑令来谒?昨日邑令在哄笑声中离去,岂不生气,今日还能再来?但弟弟说了,而且他说的话往往很准,俩人也就不再多说啥了。兄长范水掂起篮子上市去了,嫂子在屋内翻箱倒柜,看有没有合适衣服。终于找到一件范蠡父亲生前出门见客常穿的一件旧衣,虽然大了些,但比范蠡身上穿的破衣服好多了。范蠡刚穿戴梳洗完毕,文种就来了。两人交谈后,都觉相见恨晚,结为终身知己。于是,文种把他推荐给楚王,范蠡从此开始步入仕途。但是后来,楚国忠臣伍奢被楚王杀害的事件给范蠡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他认识到了楚国的衰落和政治的黑暗。最后,他找到文种,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两人一同弃楚国而去,投奔了越国。当时正值春秋诸侯争霸,吴国、越国的气势已经很盛,常年战事不断,越王允常正求贤若渴。范蠡和文种的到来,使越王甚为高兴,与两人纵论天下大事,深契于心,随后越王便封范蠡和文种为大夫,成为了越王勾践的左膀右臂。从古至今,像范蠡这样的人实在是不多,“装狗迎宾”历来都是一件很罕见的事,当然,也只有满腹经纶、胸怀大略的人才会如此作为,正如文种所以说“有才之人做事,一定会有狂妄的举动,他们往往心怀独特的见解,行为上往往会给人一种狂妄无知的感觉。”是啊!哪有一个正常的人肯装作狗来迎接贵宾的,这样岂不是拿污水往自己身上泼吗?可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了解范蠡的苦心呢?2.热血知己一一深谋远虑,能屈能伸《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竞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后,他的儿子勾践继位。继位后,勾践用范蠡主持军事,文种主持政务,携手振兴越国。当时,吴王阖闾闻允常新丧,想趁越国人心不稳之际灭掉越国,便发兵攻打越国。但越军利用吴军的疏忽,采用偷袭战术把强大的吴国军队打得溃不成军,一败涂地,吴王阖闾也受了重伤,回到都城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后,便因重伤而死。随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立志复仇。此后,吴国和越国便成无法化解的世代之仇。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想趁吴国尚未准备妥之时,先发制人,出兵伐吴,范蠡极力劝谏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咱们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们作战。”但勾践不同意,誓与吴国人拼个死活。越王勾践调动全国精兵3万人,北上攻吴,与吴兵战于夫椒(太湖中山名)。结果,勾践大败,仅剩5000残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中部,主峰在嵊县西北),且被吴军团团围住,身陷绝境,形势危急。心急如焚的勾践,左思右想却无计可施。于是就问范蠡道:“因为不听您的话我落到如此田地,眼下我们该怎么办?”范蠡之高明终于体现,没有因为以前的事情甩手不管,他深谙大丈夫能屈能深的道理,向勾践建议:“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如此,即可以屈求伸。勾践听从范蠡之计,派大夫文种赴吴求和,并以美女、珍宝密贿吴国太宰,使吴王赦免越王,勾践夫妻入吴为质。于是,范蠡随越王入吴,为臣仆3年,备尝屈辱。公元前490年,勾践、范蠡终于被放回国。获释归国后,范蠡与文种等,为勾践制定结好齐、晋、楚,表面卑事吴王夫差,暗中积聚力量的兴越灭吴九方略,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方略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一一西施和郑旦,连同大批财宝献给夫差,以麻痹夫差。经过多年努力,越国大治。公元前482年,夫差率吴军北上争霸,和晋、齐等国会于黄池,国内精兵为之一空。勾践抓住这个机会,在国内举行誓师大会,出兵五万人突袭吴国,吴军措手不及,大败,连吴太子都丧命疆场。夫差闻得噩耗后,匆忙与齐晋订立和约,率军回救。勾践这次稳扎稳打,并不急于求成,他统兵避开吴国的锋锐,暂时撤回国内以待时机。公元前478年,吴国发生特大旱灾,“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勾践认为时机已到,便亲率大军攻打吴国。吴越两军战于笠泽(苏州附近),越军在此战中,首次采用时髦的“夜袭渡河”方式,并运用了“两翼佯攻”、“中央突破”的战术,使得吴军受到了惨重损失,几乎全军覆没。勾践连战连捷,顺势包围了吴都苏州。周元王三年(前473),越军围困吴都已达三年之久,夫差遣使求和,勾践欲许,范蠡认为,越国有幸不被吴国所灭,长期屈辱,志在灭吴,岂能失此良机而纵敌贻患,促使勾践定下决心,最终破灭吴国。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卧薪尝胆”是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具代表性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已经离我们有几千年了,但至今仍然被人们所津津有道!在这里面,每一步计划都有范蠡的谋略,他深知吴王好色贪财时,就建议勾践送一一些美女与金银珠宝给夫差,这样夫差就有可能放掉他们,勾践以计行事,结果完全就在范蠡的预料之中。反之,如果没有范蠡这些明智的提醒,那么勾践必然会盲目地与夫差拼命,试想,在这种盲目冲动的情况下去打仗,怎么可能打得赢呢?这件事也与后来勾践大败吴军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头脑发达的人,能够用的智慧使自己死里逃生。在这场战争中,勾践之所以能打胜仗与他自身那种永不忘国耻的精神有关,他不像吴王夫差那样胜利了就得意忘形,而是胜不骄、败不馁:每天吃饭之前先尝一尝苦胆,它的衣着也很朴素,这体现了他要夺回大好江山的决心。通过以上的种种分析,越吴这场战争是一种智慧上的较量,稍有一点疏忽、粗心,那么失败的矛头就会指向你,寇“无能”永久的罪名!3.热血知己:激流勇退,务农经商在中国历史上,范蠡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不仅有文人的谋略,而且还具备商人的高超智慧,既能像儒者那样人世,又能像道家那样隐世。史书有关范蠡功成身退的记载,详见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天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日:“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范蠡艰辛劳苦、尽心竭力地帮助越王勾践消灭吴国,洗刷了当年亡国称臣的耻辱。之后,范蠡又辅佐勾践北上进兵,与中原的齐国、晋国争霸,并最终称霸诸侯,立下了汗马功劳,自己也被封为上将军。但是,越王勾践当上霸主之后,范蠡就立即离开了越国,最后在陶地(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住了下来。后人所讲的陶朱公的故事,指的就是范蠡。范蠡本来可以做大官,享受荣华富贵,却为什么要归隐昵?归隐充分表现了范蠡的远见卓识。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范蠡看到伍子胥的命运结局,伴君如伴虎,伍氏于吴国的功绩何异与他于越国?那么自己最后的命运呢?范蠡看到这一点,但他并没有不辞而别,且辞别信写得委婉含蓄:“我听说,君王忧愁臣子就劳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死。过去您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为了报仇雪恨。当今既已雪耻,臣请求您给予我君主在会稽受辱的死罪。”表面上看起来是求死,实际上是为了逼勾践放自己一条生路。试想,面对如此功臣,又没有治罪的借口,勾践无论如何是下不了手的。于是,他也假惺惺地说:“我将和你平分越国。否则,就要加罪于你。”勾践这一回答,也十分周全,明的逼范蠡要与他平分江山,实际上这是一个杀范蠡的借口。一旦范蠡留下来,真的与他一起坐享江山,那注定只有死路一条。于是,范蠡一再明志,回答说:“君主可执行您的命令,臣子仍依从自己的意趣。”言外之意,我范蠡对越王的江山毫无兴趣。正因为这样,最后他才能从容打点包装,与随从从海上乘船离去。否则,无论多精明、能干,范蠡最后都逃不出勾践的魔掌。可与范蠡相提并论的功臣文种,在与君主处理关系上却远不如范蠡,他们往往目光短浅。范蠡在离开越王后,念在大家呆在一起那么久,就从齐国给大夫文种寄来一封信。信上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是长颈鸟嘴,只可以与之共患难,不可以与之共享乐,你为何不离去?”文种看过信后,声称有病不再上朝,结果被越王安上“作乱”的罪名,赐剑而亡。文种收到信后如果能够立即逃路,那么,即使不能闻达于诸侯,也不至于落个“兔死狗烹”的下场。相反,却自不量力地玩起装病不上朝的儿戏,结果招致杀身之祸。文种装病的原因,就是为了证明越王是不是在怀疑自己。结果,果然都在范蠡的意料之中。作为臣子,武人或文人,功成身退应是一条明智的选择。古往今来,也不乏有人走这样的一条隐退之路,但却没有几个人能够走出这厄运的圈子的束缚,真是悲哉!就像在李白那首《悲歌》诗里说的一样:悲来乎,悲来乎,凤鸟不至河无图,微子去之箕子奴。汉帝不忆李将军,楚王放却屈大夫。悲来乎,悲来乎,秦家李斯早追悔,虚名拨向身之外。范子何曾爱五湖,功成名遂身自退。剑是一夫用,书能知姓名。惠施不肯干万乘,卜式未必穷一经。还须黑头取方伯,莫谩白首为儒生。

编辑推荐

《超越帝王、名臣和名将:名将篇》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超越帝王、名臣和名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这本书经常前后重复,甚至前后完全相反。有的地方讲了一个历史人物的一生和评价,然后下一段突然又重新开始,从出生讲到身后。看起来根本就是在哪里选一段复制粘贴,然后又找了另一个地方选了同一件事一段话复制粘贴。
      因为对这段历史比较好奇,所以耐着性子看完了,但绝对是很垃圾的书。
  •     這是一套書籍。
      共分三本,名將名臣和帝王。
      看了前兩本。
      主要是史記裡面提到的名臣和名將。
      基本上沒有好下場。
      在專制的社會里。
      沒有好下場,然後推出這個社會的專制。
      逆流而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