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9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作者:张延生 页数:1476 字数:132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易》曰∶“易者,象也。象也者,象也”。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颐,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为之象”。 “观象系辞,圣人则之”。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观其象而玩其辞。” 由以上这些《易》着中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象”是研究易学的根本基础。再根据“易传”中“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论述,我们还可以知道,如果不熟悉易“象”及其各种表述方法与模式的话,就无法学习、研究、掌握易“理”。因为易“理”就是通过各种抽象的、具体的事物在一定时间、一定范畴、一定范围、一定层次、一定方向位置等时空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象、状态及其变化,进行推导和论述的。如果没有直观或间接能感知到的事物形、“象”做为基础,就无法进行观察、分析、研究、感受、体会、总结、归纳出事物的规律性。也就无法学习、研究、掌握“易”“理”。 本书就是力图通过以抽象的八个“经卦”(基本卦)和卦中各爻及其位置所代表的各种具体事物形、“象”——即由“象数易学”这个角度,来论述易“象”及其各种变化规律。使研学易学者,对易“理”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因为学会和掌握了易“象”及其规律,既使没有高明的老师教引,也能自行学习、掌握易学规律。否则,中国根据易象分类,再加上事物具体形象所创造出来的一字多音、一字多意有很大的内涵性的“象形”汉文字;以及由于,中国远古时代人们的思想方式、方法上、语言或方言的特点上又与现今人们有很大差异,研学易学就更困难了。那往往只有靠高师们手把手的教引、传承才能学《易》了。可是这种手把手的传承手段,往往又会受导师们对易学某些方面偏爱和偏好的理解,把学生们带入到某些偏激的研学易学的道路中,因此不易使学员们从易学广大悉备的全方位上来理解易学无处不在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对应统一”性哲理。 远古时期,人们是没有飞机、火箭、火车、立交桥、收录机、电视机、星云、宇宙、黑洞、夸克、基本粒子等现代各种领域的形象和概念的。如今要想使用古时的易学道理来指导我们现今的实践,就不能不把古《易》在保持其原有意义基础上的易“象”(包括卦、爻之象) 及其变化与规律,进行适当的延伸。本书中的某些延伸【即“八卦之象”、“六画之象”(包括“正”、“之”、“应”、“中”、“体用”、“各种爻卦的集合体中的上下、内外、前后、左右卦”等)、“爻位之象”、“本之卦”、“半象”、“互卦”及“互体”、“连互”、“反象”(包括“全卦的反卦”、“上下半反象”、“上下同时反象”)、“对象”(包括“全卦的对象”、“上下半对象”、“上下交易之象”)、“反对之象”等“爻变”、“卦变”、“象变”等规律与内涵意义】,就可以给读者一些启示。使易“理”能在现今时代中,仍能保持其科学性、实用性与真理性。
作者简介
张延生,教授,工程师。男,汉族,1943年3月出生于陕西省延安市瓦窑堡,山东滕县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工艺系工艺专业,曾任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易学教研室主任。兼职与曾兼职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名人协会理事、炎黄道家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医学气功研
书籍目录
作者简介前言一、爻象 导言 六画之象及其特点 正 之卦之象 参象 承 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 第三种情况 第四种情况 乘 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 第三种情况 其它 应 据 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 比 中 分类综述吉、凶、悔、吝等辞在各卦爻中的分布 卦占类 爻占类 卦爻道德举例 十翼类 易学象数理论是解释卦、彖、象、爻辞的依据(论文) 由爻象看六爻卦自身的分布构成 传统的“阳爻”在各爻位上的意义 初爻 二爻 三爻 四爻 五爻 上爻 传统的“阴爻”在各爻位上的意义 爻位上的意义 初爻 二爻 三爻 四爻 ……二、八卦之象易学象数理论在医学临床中的应用(论文)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期望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导方法与西方现代科学的推演式方法中,构建起一种通性的推演模式,使有自然科学背景的广大读者了解、接近易学;使有传统文化背景的读者科学化地掌握易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