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顶,他们是状元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作者:王宇  页数:316  
Tag标签:无  

前言

  1905年9月2日,随着一纸清帝谕令,起源于隋朝,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画上了句号,科举制度这座“金字塔”轰然倒塌,从此千百万士子不必为了“状元”这顶桂冠卧薪尝胆。  公元587年,隋文帝废止了九品中正制,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到了唐朝,科举考试规章日益完善,开设了众多科举考试项目: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法律科)、明字(文字科)、明算(算学科)。此外,还有道举(玄学科)、一史(考《史记》,三史(考《史记》和前、后《汉书》)。公元975年到1065年,宋王朝为科举考试制定了严格的考试制度,考场设多位主考官;封闭考场;试题密封等规定。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明朝,明朝制订了更加细致的考试规则和制度,最为突出的是明确规定考试等级制度以及“八股取士”的方针。到了鸦片战争时期,科举选拔出的能人志士无力拯救炮火中的中国,无奈之下李鸿章提出设立洋学堂,学习实用的自然科学技术。科举制度在“救国图存”的口号中被废。  观之科举制度的以上史迹,以古鉴今,被废的科举制度并非一无是处。像考场设多位考官,以防徇私舞弊,试题密封等考试制度一直沿用至今。科举制度,究其本质是国家选用官员的一种方式。相比只讲出身的世袭制,比起看重门第的荐举制,比起拿钱买官的捐纳制,科考选人无疑是历史的巨大进步。这种制度相对公平、公正,它使平民百姓,寒门学子都有参政议政的机会。事实上,通过科举制度选拔的人才也为历代的王朝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众多贡献。比如唐代的张九龄、陈子昂、颜真卿、王维、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倨易、李商隐、杜牧等,明清时期的唐伯虎、汤显祖、纪晓岚、林则徐等人都是进士、举人出身。孙中山先生曾十分欣赏英国通过考试选拔文官的制度,并设想以此来改造中国的官吏体系,但孙中山考察研究的结果却是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也是从中国学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在中国的周边国家,高丽(今朝鲜)把中国的科举制度全盘搬了过去,也实行糊名、誊录等一套做法;安南(今越南)同样仿照中国进行科考。欧美各国在近代推行的学士、硕士、博士这一学位等级体系,恰是中国科举制中所实行的秀才、举人、进士那套三级科考取士的做法。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像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一样,对世界文明都是一个重大贡献。  相比对于科举制度弊端的批判之声,那些肯定其积极意义的言辞显得微乎其微。在常人看来,科举制度葬送了千千万万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无数个“范进”就是科举制度的殉道者。那么,科举制度究竟为何害人?  孔子及其弟子身体力行地在列国间长期奔走之后,提出“学而优则仕”,从此仕途之路成了知识分子亘古不变的奋斗之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出自北宋皇帝宋真宗《励学篇》的这两句诗则激励学子们为了名利而学。而科举考试就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功名利禄的唯一道路,只要摘得状元的桂冠,金榜题名,从此以后一登龙门、锦衣玉食。正因为如此,无数的“田野郎”怀着“暮登天子堂”的美好憧憬,寒窗苦读。再者,科举考试独尊儒术,排斥多元文化。它只讲诗赋文章,千百年来只倡导学习“四书五经”,排斥自然科学。明朝开始的“八股取士”制度犹如一副枷锁套在知识分子的身上,它禁锢知识分子思想,使之成为不谙世务的迂腐书生。科举制度就是先为人们描绘一幅美好前景,如果你万分憧憬,那么只有按照这个制度规定的道路前进,如若不然,桂冠定不属于你。更何况,想走仕途之路的人很多,而道狭路窄,胜者自然为王,众多的败者只能郁郁不得志。所以说科举制度摧残了大部分的知识分子。它的存在和发展,既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它的废止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有文武之分,站在金字塔顶的文状元们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人们常把文状元看作是文曲星下凡,然而历代的武状元都不被人们所重视,这给今天的史学研究工作带来了诸多缺憾。无论科举制度存在怎么的弊端,那些通过层层考试,考取了功名的有志之士,他们身上无疑凝聚着十年寒窗苦读的奋斗精神。那些通过层层选拔的武状元们必定拥有拼搏向上的英雄气概。在科举制度已经废除百年有余的今天,“象牙塔”取代“金字塔”,成为莘莘学子圆梦的地方。考试是通往两座塔的必经之路,不同的是通往“金字塔”的阶梯是四书五经,是“经义之文”;而通往“象牙塔”的道路宽敞无比,学子可以任选其道。同样的考试之路,需要同样的努力和付出,且看这些身处“金字塔顶”的状元们是如何奋斗,如何摘得桂冠的。

内容概要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有文武之分,站在金字塔顶的文状元们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人们常把文状元看作是文曲星下凡,然而历代的武状元都不被人们所重视,这给今天的史学研究工作带来了诸多缺憾。无论科举制度存在怎么的弊端,那些通过层层考试,考取了功名的有志之士,他们身上无疑凝聚着十年寒窗苦读的奋斗精神。那些通过层层选拔的武状元们必定拥有拼搏向上的英雄气概。在科举制度已经废除百年有余的今天,“象牙塔”取代“金字塔”,成为莘莘学子圆梦的地方。考试是通往两座塔的必经之路,不同的是通往“金字塔”的阶梯是四书五经,是“经义之文”;而通往“象牙塔”的道路宽敞无比,学子可以任选其道。同样的考试之路,需要同样的努力和付出,且看这些身处“金字塔顶”的状元们是如何奋斗,如何摘得桂冠的。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春风得意文状元,今朝题名众人夸 开创状元先河,辅佐帝王先例——孙伏伽 直言敢谏女王,挺身力改诗风一一陈伯玉 年龄最小神童,广东第一状元——莫宣卿 诗画一举夺魁,盛名流传千古——王维 前中状元当喜,后娶公主多羡——郑颢 言谈耿直有道,诗韵雅正冲淡——张九龄 字冠天下少师,铮铮硬骨状元——柳公权 乱世高中状元,逆境成就英才——陈逖 习文德考状元,怀热血报祖国——黄仁颖 宰相力辅政事,状元尤擅史学——王溥 一策即中状元,多赞上辅之器——王朴 独占皇榜鳌头,却醉抒情诗文——伍乔 对联道尽困苦,终取五经魁首——吕蒙正 苦读书因家贫,中状元受器重——简文会 为官清民众赞,为人正百姓敬——杨砺 名相宁死不降,烈士心照汗青——文天祥 手搏其身扬名,手批其颊惩恶——王嗣宗 敢与太后为敌,不愧一代贤相——王曾 奇梦鼓迎状元,欢酒诗谢恩公——冯京 官高忧民举措,名成忧国词文——张孝祥 诗人忘年之交,状元敢于谏言——贾黯 身残苦读诗书,志坚高中状元——王世则 升迁时逢饥荒,为民清除弊蠹——郑侨 状元自立皇帝,抗御成吉思汗——李遵顼 抗言直谏民赞,编史著文世传——张起岩 难得第一状元,不愧开科学士——吴伯宗 状元郎谏帝王,状元坊耀千古——任亨泰 若说文节俱高,当领状元风骚——张升 举子命回善念,状元灾免孝心——彭教 状元跪抗皇威,高官淡泊名利——朱希周 诗文集广思义,著作不胜枚举——杨慎 严改革得威名,博群臣立太子——罗万化 让墙巷传佳话,得忠孝成两全——舒芬 色不乱人格高,笔颂臣引为荣——刘理顺 谈古今龙飞榜,宣道义荣耀极——马愉 为官勤政清廉,属清开国状元——傅以渐 心善知孝赐楼,学识渊博称奇——蔡以台 代值班巧得题,为慈官从清政——毕沅 质而朴让洞房,真亦假状元楼——秦大成 政绩如此显赫,为人这般谦逊——陈初哲 兄长抚夺状元,昙花现空嗟叹——吴锡龄 贫寒难挡聪慧,琉球书写辉煌——赵文楷 名列科举榜首,尽职责建树多——吴廷琛 尽力从政创绩,潜心治学流芳——陆增祥 读书不畏艰苦,爱国反抗侵略——翁同稣 忙朝业以兴政,办实业以富国——孙家鼐 忠心耿耿护主,官运亨通从俭——陆润庠 苦心提携夺魁,实业救国留史——张謇 勤工俭学求知,不负师望高中——曹鸿勋 落第状元何解,金木水火缺土——王仁堪 身世自清莫问,诗书画有三绝——秦大士 贤妻留空挂匾,才子蘸墨吃粽——庄培因 思想开明纳新,弃官从商办厂——黄思永 大魁天下成名,红顶状元受宠——赵以炯 兴文教为己任,育人才封显官——吴鲁 重主轻臣中魁,强国强种兴体——骆成骧 荣获双重学历,享有文书美誉——夏同和 嘉庆戏考状元,作对天下第一——蒋立镛 擅集句悦龙颜,受恩宠遭妻愚——龙汝言 神童机灵对诗,状元有愧归天——汪鸣相 弃眼病振文风,孝父亲热公益——李承霖 桂林状元之一,杉湖十子领袖——龙启瑞 恰逢国家读难,状元屡立战功——张之万 赴欧洲为外交,立清廷尽职责——洪钧 女中唯一状元,废女馆倡平等——傅善祥 救人巧对二诗,抱病连中三元——陈继昌 久旱终逢春雨,状元不辱国命——刘春霖第二部分  威名显赫武状元,一举夺魁锦添花 应举八科全中,奇才授武陟尉——员半千 三筑高城御敌,边疆子民拥爱——张仁愿 声威千古一人,功高名垂青史——郭子仪 功成十年忧患,匪平手无寸铁——徐衡 为人正同僚敬,惩真凶百姓服——蔡必胜 婚启文辞典丽,主张扼中时弊——朱熠 单手勇举石墩,宴席响嚼眼球——程若川 以孝行闻于世,以孝心动于天——孙堪 既舞刀又弄墨,文武双全大魁——顾凤翔 状元至死不渝,封天下都纲僧——黄赓 窗外偷学成才,状元神手射箭——张英奇 有勇谋借粮饷,垦荒田固边疆——王应统 与鬼神勇争食,帝王寿齐状元——林德镛 一波三折中魁,护国征战有功——齐大勇 擅写大字留宝,豪兴大发题诗——马负书 战功赫赫从武,高风亮节为官——哈攀龙 举牛发现奇才,举鼎略胜一筹——贾廷诏第三部分  兄夺状元弟中魁,才如江海笔作刀 兄弟先后夺魁,状元淡名泊利——张式、张正甫 梧桐喜飞双凤,兄弟名题金榜——尹枢、尹极 兄长功绩显著,兄弟偿值取马——陈尧叟、陈尧咨 兄弟双中状元,为官做人俱比——宋庠、宋祁 弓马名家双刘,文武天资中魁——刘荣庆、刘国庆第四部分  倚马挥毫书万言,一门父子两风流 父子状元罕见,卿相为官声高——梁灏、梁固 赞夸父亲贤能,颂称儿子孝顺——张去华、张师德 父子双辉相映,及第相隔最短——安德裕、安守亮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春风得意文状元,今朝题名众人夸言谈耿直有道,诗韵雅正冲淡——张九龄张九龄(678~740)字子寿,又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人,为唐玄宗开元时宰相,唐中宗景龙初年,张九龄进士及第,唐玄宗开元年间,张九龄先后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及中书令等职位,被后人誉为唐朝有名的贤相之一。初唐的诗风依旧效仿六朝那种绮靡柔弱的倾向,而张九龄的诗却将深远的人生愿望蕴涵于朴素凝练的语言之中,对于扭转诗风有很大的影响。张九龄出生于官宦家庭,从小便聪慧能文,弱冠时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先后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后来又登“道侔伊吕”制科,被任命为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的风气;选官应重视贤能,而不应一味地只看资历。后来,由于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期间,曾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从而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张九龄于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重新返回京城,宰相张说看重了他的文才,称其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张九龄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后来由于受到权力斗争风波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职。开元十九年,玄宗将其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他才学超群,风度甚佳,因而受到了玄宗的欣赏和称赞。开元二十一年,又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主要负责管理朝政。当时唐朝正处于全盛时期,但却处处隐藏着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策略,强调了保民育人的重要性,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委任以德才兼备之士任地方官吏。他的一系列施政方针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的局面起了重要作用。因此,他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张九龄在主理朝政之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曾多次规劝玄宗要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的官奴去游说张九龄,九龄当即怒言将使者斥退,及时向玄宗据理力争,从而平息了一场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人的奸佞作为,张九龄更是对其痛斥有加,并竭力挫败他们的阴谋诡计。玄宗想要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珪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张九龄对此都极力反对,玄宗因此十分不悦。后来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蛊惑,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免政事。被罢相后不久,又因为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以致触怒了玄宗,以“举非其人”为由将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张九龄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在张九龄死后,曾被其预断为“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使唐朝迅速地从“全盛”走向了没落。唐玄宗奔蜀,追思到张九龄的卓见,玄宗痛悔不已,遂遣使者到曲江祭拜张九龄。张九龄在诗歌方面的成就颇为高深,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生前写出了很多留存后世的不朽名诗,而且对于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为人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中的《感遇》、《望月怀远》等篇章更是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于后世。张九龄的诗在早年时词采清丽,情致深婉,深受诗坛前辈张说的赞赏。后来,在被贬之后风格便转变成了朴素遒劲。状元人生:张九龄不仅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还是有名的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每宰相荐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由此可见张九龄的才识。字冠天下少师,铮铮硬骨状元——柳公权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源(今陕西耀县)人。他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及第(公元808年)戊子科状元。中状元之后,柳公权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拜为右拾遗,侍书学士,司封员外郎。开成三年(公元838年),转工部侍郎以直谏迁学士承旨。武宗时为右散骑常侍,迁紫光禄大夫,封河东郡开国公,进太子少师,因此后人又称“柳少师”。柳公权自幼聪明、勤奋好学,12岁便能吟诗作赋。成年后通经术,对《诗》、《书》、《左传))、《国语》、《庄子》尤其擅长。“每释一义,必数百言。”他同时通晓音律,但不喜奏乐,日,“闻之令人骄怠”。柳公权最令人称道的是他的书法。他初学二王,但不一味模仿,在参照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后又汲取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等诸家笔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加上自己的不断练习,损益而创“柳体”,柳字避免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画写得大体匀称而瘦硬。他又取北碑中方笔字斩钉截铁,棱角分明的优点,把点画写得好像刀切一样利落深挺。他又结合虞、欧楷书结体上的紧密性,以及颜真卿楷书结构的纵势,写出了独树一帜的柳体,被世人所称道,赞其有“柳骨”之美。后世书家评日:“柳体学颜体,而变宽博为紧峭,化凝重为犀利”;“体势劲媚,正书及行,皆妙品之最,草不失能,盖其书法出于颜而加以道劲丰润,自名一家。”据《旧唐书》载:“当时公卿大臣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外夷进贡,皆别署货币,日此购柳书。”可见其书法在当时的地位和受欢迎的程度。《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军碑》等碑帖,至今在世间仍广为流传。他学颜字,但能自创新意,世称“颜筋柳骨”。柳公权不仅书法造诣甚高,而且禀性刚烈、为人正直。相传穆宗在位期问,政务荒纵,毫无建树,还曾请教柳公权用笔之道。对日:“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也。”穆宗品其言,知其“笔谏”也,柳公权是在借题发挥,以言政事。唐敬宗李湛,不仅目光短浅,而且生性多疑,却偏偏又喜好听赞颂之词。一日,与众学士谈论历代皇帝情况,当说到西汉文帝崇尚节俭时,慌忙举袖而言:“朕这件衣服已被洗过三次了!”于是众臣皆大赞其节俭的美德,唯柳公权在一旁一言不发。敬宗见状,遂问其由,柳回答说:“主宰天下的君主应该进用贤良,斥退不肖,赏罚分明,能听得进各种意见。陛下穿件洗过的衣服,同治国安邦的大功德比,只不过是件区区小事啊!”在场大臣听后都心惊胆战,柳公权竟敢当面冒犯龙颜,还毫不畏惧、面不改色。正由于此,人们在称赞其书法的同时,对他的人品也是极为推崇。文宗曾赞日:“卿有诤臣风”。柳公权历经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七朝,88岁时寿终正寝。一生治学严谨,勤奋不辍,长到老,学到老。创“柳体”开一代书风之先河,为书法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他刚正不阿的人品也正如其硬骨铮铮的楷书,互为表里。状元人生:柳公权是一位很有才学的政治家、文学家,更是唐代有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以王羲之为入手起步,后又广泛涉猎隋唐诸名家的作品,然后融会贯通,酝酿变化,最后自出新意,卓然成一大家。宋朝范仲淹在《诔石曼卿文》中称“延年(石延年,字曼卿)之笔,颜筋柳骨”,从此“颜筋柳骨”的美誉便不胫而走,传遍天下。乱世高中状元,逆境成就英才——陈逖陈逖(890~952),字田远,号易斋。五代泉州(今福建泉州)晋江渎头陈洋人。自小敏慧善属文,五代后梁贞明四年(公元918年)及第状元,同年共取士12人。考试的那一天,他胸有成竹,执笔直书,一气呵成,无一败笔。历史上的五代是一个政治黑暗,朝廷更迭,兵荒马乱的年代。陈逖在这样的形势下能高中状元,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他自幼聪明好学,进退知礼,落落大方,人京应试时对答如流。从此,他在中国进入五代这艘朝纲混乱、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历史之舟上,开始步入仕途。陈逖为人深沉而又雄才大略,日夜操劳、尽心尽力地为后梁效力,可谓是忠心不二,为当朝丞相敬翔所喜爱。后末帝下诏,让其到后梁京都开封等候授职。当他任编撰一职时,后梁国土被晋国所侵占,先失河北,又失山东。陈逖终日夜不能寐,忧心忡忡。陈逖曾向后梁末帝上奏指出:国家连年丧失兵力、士气未振,陛下深居殿阁之中,何以建家立业,但终未被后梁末帝朱友贞所采纳,他非常苦恼,屡向当朝宰相敬翔提出辞去编撰之职,都未被批准。后历礼部员外郎、郎中、翰林承旨,随后陈逖随从安元信救上党,攻破夹寨,收复潞州,功不可没,以功授校检司空。

编辑推荐

如果把中国古代的举士比作是“金字塔”的话,那么中国历史上的状元无疑就站在这座“金字塔”的顶端。状元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是中国古代科举制的最高峰。他们既有“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荣耀,也有十年寒窗坎坷悲壮的酸甜苦辣。成为状元是他们人生中的一大成就,也是他们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本书作者以崭新的笔触描述了状元们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去伪存真,用生动的细节还原状元们的真实人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金字塔顶,他们是状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