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中国史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吕思勉  页数:279  字数:28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编者小引20世纪初叶,国内学术界陡然兴起一股新史学,在不算很长的五十年间接连出现了几位博古通今、淹通中西的大史学家,实在是件了不起的大事,未可小觑。何以见得?说来国人一向以史实的记载与纂辑著称于世,自西周末季的共和元年肇始,以迄于今,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便有三千年之久,历朝历代皆有史官秉笔于柱下,新正自何日始,何年何月上天曾垂示异象,以儆戒下土的那些无道昏君、乱臣贼子,都记载得明明白白,从未间断,这在人类所有的文明中绝无仅有。然而,倘或论到何以在如许卷帙浩繁、林林总总的载籍中搜求些形而上的东西,以使国人透过纷纷芸芸的王朝更替、一治一乱稍稍窥见到文明演进的脚步,政治、律法、铨选、赋税、盐课等各项典章、仪轨如何递嬗,乃至一个以儒、佛、道三家学说为基干、融合农耕与游牧多元文化并最终磅礴于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如何形成,就不是旧史学家所能承当的使命了。其实,任何一种文明在其演进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太多的变数,本质与表象,偶然与必然,这二者纠缠得实在过于紧密,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的那句关于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的鼻子的话,适足以说明即使是天资卓异的伟人,在面对缭乱、纷纭的人类活动的陈迹时,也不免会生出一丝困惑。西方人是到了维科方见出近代史学的熹微,至此,人们才慢慢认清上古时代的希腊诸神原来是人类以“诗性的思维”认识自然的美妙的杰作,而传说中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也渐渐显示出文明演进的轨迹。中国人未始不在思索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奥秘,司马迁倾毕生之心血编著《史记》,他写作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然而,大约儒、道两家的传统在中国的土地上过于强大,而这两家皆认作本原、本体的道又过于僵硬,于是,若要探求“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一表象背后的东西,理清中华文明的脉络,那就非有新工具不可。追本溯源,这个新工具就是以进化论为底里的新史学带给我们的。大致说来,为了富国强民,严复率先迻译赫胥黎氏的《天演论》,将泰西进化、发展的观念传输进来,国人方有了一个治学的利器。维新派主将梁启超立刻拿起这个利器,一力推倒“乱堆错落”、“能因袭而不能创作”的旧史学,倡导“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的新史学。迨及20年代,清华大研究院延请梁启超、王国维两位大师执史坛牛耳,胡适在北大“截断众流”,标举科学的实证方法,学人方渐渐廓清终始循环的迷雾,走出乾嘉学派的饾饤、丛脞,并进而形成融会贯通的大历史观。于是,绵延了数千载的中华文明不再仅仅是芜杂、纷乱的史料堆砌而已,史学研究中开始出现上古、中古、近世的分期,政治、经济、文化、建筑、婚姻等各类专史亦渐有可观。不过,这还只是问题的一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便是西风日日东渐,物极而反,一般的学人受了这股风潮的影响,大约只顾到在无谓的信条、论难中翻跟头,简直无暇去钻研故纸堆了,于是,史学愈益走向空疏、肤廓的一路,各样通史、读本叠床架屋,大都面貌相似,淡乎寡味,这就难怪没法引起读者的兴趣了。而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在我们的课堂里,学生们很难感受到读史的乐趣,培根所谓“读史使人明智”云云,对当今的学生而言真同痴人说梦;至于施教者以为既然学校里设有历史这门课,学生们便可由此而进阶,徐徐养成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这样的教学目的是否能够达成,委实不容乐观。近年来,随着传统国学的日益昌明,坊间陆续印行了一些20世纪前叶史学大家的著述,意在救治目今教科书的偏枯与风痹,确实不失为一种应急的良方。缘此,我社亦将黾勉从事,着意选取那些学养丰赡、确能使读者感受到华夏文明的血脉肌理的大家之作,有识者鉴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2

内容概要

吕思勉是我国现代史学史上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其史学研究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说:“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本书是吕思勉在20世纪30年代精心撰写的高中历史教材。本书用简洁流畅的文字叙述从远古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历史大势、制度沿革、文化发展。本书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在形式上也极为生动活泼,易读易解,无半点枯涩呆板,不仅条理清晰、记述准确,而且极多新颖独到、极有价值的见解,堪称一部优秀的中国通史普及读物。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中国历史学家。字诚之。1884年2月27日生于江苏常州,1957年10月9日卒于上海。幼年家贫无力延师,由其父母授以史部著作。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

书籍目录

例言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第四章 中国史时期的划分第二编 上古史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第三编 中古史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第二章 秦汉之际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第四编 近代史 第一章 明清之际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第八章 鸦片战争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第十一章 瑗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第五编 现代史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第十一章 军伐的混战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第六编 结论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章节摘录

第一编 绪论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决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样。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唯无效,更恐不免加重。我们初和西洋人接触,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败的。又有人说:历史是“据事直书”,使人知所“歆惧”的。因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坏,就不免“遗臭万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顾惜名誉。强悍的人,就索性连名誉也不顾。况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难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众所共知的就不过是其表面;其内幕是永不能与人以共见的。又且事情愈大,则观察愈难。断没有一个入,能周知其全局。若说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据以直书,那就非愚则诬了,又有一种议论:以为历史是讲褒贬、寓劝惩,以维持社会的正义的。其失亦与此同。  凡讲学问必须知道学和术的区别。学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术则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旧话说起来,就是“明体”和“达用”。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绝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庭中?受过什么教育?共些什么朋友?做些什么事情?这都与我有关系。合这各方面的总和,才陶铸成这样的一个我。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质,既不同于欧洲;欧洲人的性质,又不同于日本;凡此都绝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须追溯到既往;现在是决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所以从前的人说:“史也者,记事者也。”这话自然不错。然而细想起来,却又有毛病。因为事情多着呢!一天的新闻纸,已经看不胜看了。然而所记的,不过是社会上所有的事的千万分之一。现在的历史,又不过是新闻纸的干万分之一。然则历史能记着什么事情呢?须知道:社会上的事情,固然记不胜记,却也不必尽记。我所以成其为我,自然和从前的事情,是有关系的;从前和我有关系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为我的。我何尝都记得?然而我亦并未自忘其为我。然则社会已往的事情,亦用不着尽记;只须记得“使社会成为现在的社会的事情”,就够了。然则从前的历史,所记的事,能否尽合这个标准呢?怕不能罢?因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了。一事如此,而况社会的全体?然则从前历史的毛病,又是出在哪里呢?我可一言以蔽之,说:其病,是由于不知社会的重要。唯不知社会的重要,所以专注重于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专描写英雄、记述政治和战役之类。殊不知特殊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普通社会上的。有怎样的社会,才发生怎样的事情;而这事情既发生之后,又要影响到社会,而使之政变。特殊的人物和社会的关系,亦是如此。所以不论什么人、什么事,都得求其原因于社会,察其对于社会的结果。否则一切都成空中楼阁了。从前的人不知道注意于社会,这也无怪其然。因为社会的变迁,是无迹象可见的。正和太阳影子的移动,无一息之停,人却永远不会觉得一样。于是寻常的人就发生一种误解。以为古今许多大人物,所做的事业不同,而其所根据的社会则一。像演剧一般,剧情屡变,演员屡换,而舞台则总是相同。于是以为现在艰难的时局,只要有古代的某某出来,一定能措嚣裕如,甚而以为只要用某某的方法,就可以措置裕如。遂至执陈方以药新病。殊不知道舞台是死的,社会是活物。所以现在的研究历史,方法和前人不同。现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为社会正是在这里头变迁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风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风化,当然不会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风化,则山崩只是当然的结果。一切可以说明社会变迁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来说明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所以:“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历史的定义既明,历史的价值,亦即在此。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民族和种族不同。种族论肤色,论骨骼,其同异一望可知,然历时稍久,就可以渐趋混合;民族则论语言,论信仰,论风俗,虽然无形可见,然而其为力甚大。同者虽分而必求合,异者虽合而必求分。所以一个伟大的民族,其形成甚难;而民族的大小和民族性的坚强与否,可以决定国家的盛衰。一国的民族,不宜过于单纯,亦不宜过于复杂。过于复杂,则统治为难。过于单纯,则停滞不进。我们中国,过去之中,曾吸合许多异族。因为时时和异族接触,所以能互相淬砺,采人之长,以补我之短;开化虽早,而光景常新。又因固有的文化极其优越,所以其同化力甚大。虽屡经改变,而仍不失其本来。经过极长久的时间,养成极坚强的民族性,而形成极伟大的民族。各民族的起源发达,以及互相接触、渐次同化,自然要待后文才能详论。现在且先作一个鸟瞰。中华最初建国的主人翁,自然是汉族。汉族是从什么地方迁徙到中国来的呢?现在还不甚明白。既入中国以后,则是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粤江流域渐次发展的。古代的三苗国,所君临的是九黎之族,而其国君则是姜姓。这大约是汉族开拓长江流域最早的。到春秋时代的楚,而益形进化。同时,沿海一带,有一种断发文身的人,古人称之为越。吴、越的先世,都和此族人杂居。后来秦开广东、广西、福建为郡县,所取的亦是此族人之地。西南一带有濮族。西北一带有氐、羌。西南的开拓,从战国时的楚起,至汉开西南夷而告成。西北一带的开拓,是秦国的功劳。战国时,秦西并羌戎,南取巴、蜀,而现今的甘肃和四川,都大略开辟。在黄河流域,仍有山戎和严狁,和汉族杂居。严狁,亦称为胡,就是后世的匈奴。山戎,大约是东胡之祖。战国时代,黄河流域,和热、察、绥之地,都已开辟。此两族在塞外的,西为匈奴,东为东胡。东胡为匈奴所破,又分为乌桓和鲜卑。胡、羯、鲜卑、氐、羌,汉时有一部分入居中国。短时间不能同化,遂酿成五胡之乱。经过两晋南北朝,才泯然无迹。隋唐以后,北方新兴的民族为突厥。回纥,现在通称为回族。西南方新兴的民族为吐蕃,现在通称为藏族。东北则满族肇兴,金、元、清三代,都是满族的分支。于是现在的蒙古高原,本为回族所据者,变为蒙古人的根据地,回族则转入新疆。西南一带,苗、越、濮诸族的地方,亦日益开辟。总而言之:中华的立国,是以汉族为中心。或以政治的力量,统治他族;或以文化的力量,感化他族。即或有时,汉族的政治势力不竞,暂为他族所征服,而以其文化程度之高,异族亦必遵从其治法。经过若干时间,即仍与汉族相同化。现在满、蒙、回、藏和西南诸族,虽未能和汉族完全同化,而亦不相冲突。虽然各族都有其语文,而在政治上、社交上通用最广的,自然是汉语和汉文。宗教则佛教盛行于蒙、藏,回教盛行于回族。满族和西南诸族,亦各有其固有的信仰。汉族则最尊崇孔子。孔子之教,注重于人伦日用之间,以至于治国平天下的方略,不具迷信的色彩。所以数千年来,各种宗教在中国杂然并行,而从没有争教之祸。我国民族的能团结,确不是偶然的。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普通人往往有一种误解:以为历史上所谓东洋,系指亚洲而言;西洋系指欧洲而言。其实河川、湖泊,本不足为地理上的界线。乌拉山虽长而甚低,高加索山虽峻而甚短,亦不能限制人类的交通。所以历史上东西洋的界限,是亚洲中央的葱岭,而不是欧、亚两洲的界线。葱岭以东的国家和葱岭以西的国家,在历史上俨然成为两个集团;而中国则是历史上东洋的主人翁。葱岭以东之地,在地势上可分为四区:(一)中国本部包有黄河、长江、粤江三大流域。(二)蒙古新疆高原以阿尔泰山系和昆仑山系的北干和海藏高原、中国本部及西伯利亚分界。中间包一大沙漠。(三)青海西藏高原是亚洲中央山岭蟠结之地。包括前后藏、青海、西康。(四)关东三省以昆仑北干延长的内兴安岭和蒙古高原分界。在地理上,实当包括清朝咸丰年间割给俄国之地,而以阿尔泰延长的雅布诺威、斯塔诺威和西伯利亚分界。四区之中,最先发达的,自然是中国本部。古代疆域的记载,最早的是《禹贡》。《禹贡》所载,是否禹时的情形?颇可研究。即使承认他是的,亦只是当时声教所至,而不是实力所及。论实力所及,则西周以前,汉族的重要根据地大抵在黄河流域。至春秋时,楚与吴、越渐强;战国时,巴、蜀为秦所并,而长江流域始大发达。秦取今两广和安南之地,置桂林、南海、象郡,福建之地置闽中郡,而南岭以南,始人中国版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每天学点中国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4条)

 
 

  •   吕思勉是我国现代史学史上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其史学研究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说:“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本书是吕思勉在20世纪30年代精心撰写的高中历史教材。本书用简洁流畅的文字叙述从远古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历史大势、制度沿革、文化发展。本书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在形式上也极为生动活泼,易读易解,无半点枯涩呆板,不仅条理清晰、记述准确,而且极多新颖独到、极有价值的见解,堪称一部优秀的中国通史普及读物。吕思勉(1884~1957),中国历史学家。字诚之。1884年2月27日生于江苏常州,1957年10月9日卒于上海。幼年家贫无力延师,由其父母授以史部著作。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断代史四部:《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和《隋唐五代史》;通史若干部:《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等;以及专题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民族史》等。
  •   这本书很好!用简洁流畅的文字叙述从远古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历史大势、制度沿革、文化发展。本书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在形式上也极为生动活泼,易读易解,条理清晰、记述准确,堪称一部优秀的中国通史普及读物。本书作者吕思勉不愧为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他是中国学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史学功底深厚,学养极为丰富,治史立论见解独到,史料翔实,叙述清晰流畅,读来受益匪浅。作者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推荐此书!
  •   《每天学点中国史》这本书很好,简练的文字,每天一章!多了解点历史是有好处的!本书用简洁流畅的文字叙述从远古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历史大势、制度沿革、文化发展。本书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在形式上也极为生动活泼,易读易解,无半点枯涩呆板,不仅条理清晰、记述准确,而且极多新颖独到、极有价值的见解,堪称一部优秀的中国通史普及读物。
  •   第一次接触吕思勉老先生的书,大出我的预想。 此前看到网友评论了解到这是民国时的高中教材,本不以为意,见此书便宜,而吕老的名号又甚大,所以只是抱着观览的心态买下。 粗读几页,惊觉吕老对于历史时代、人物、事件寥寥几句的评说皆切中要害,其历史、文字功底之深为本人之前所未遇过。那些说中国学者写不好中国历史的人如先有接触,想必当收回这些不敬之说。若是中国人人都读过此书,穿越、戏说之风可休矣。吕思勉先生自15岁读史,到73岁去世,58年间,写过多部针对不同读者的中国通史。如:《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更新初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高级中学适用本国史》、《新学制高中本国史教科书》、《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高中复习丛书本国史》、《初中本国史》、《初中本国史补充读本》和《吕著中国通史》。这些通史,最早的出版于1923年,最晚的出版于1944年。 吕思勉先生著述中国通史十来部,其中有三部中国通史最值得称道。分别是《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以及《吕著中国通史》。 1.《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是吕思勉先生所为写的第一部通史著作。1923年9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发行,并一再重印,成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行量很大的一部中国通史。这部中国通史作者预设的读者对象虽然是青年学生,但终归是一部学术专著。 2.《吕著中国通史》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由于当时出版条件的艰难,上册于1940 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下册拖延到1944 年才由开明书店出版。.而《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正是本书《每天学点中国史》)则是民国时期上海复兴中学的教材,是民国时代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史教科书,193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印行数十次,是当时使用面较广、发行量较大的一部历史教材。比较这三部中国通史,不难发现,《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是吕思勉先生最为通俗的一部中国通史。
  •   吕思勉,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他是中国学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标榜任何一派,而是别具一格的一家。但长期以来,在史学研究中,学者们比较重视对陈垣、陈寅恪、钱穆等人的研究,对吕思勉的研究则相对薄弱,这与吕思勉在学术上的贡献是极不相称的。史学界亟需加强对吕思勉史学成就的研究,尤其是对他史学思想的研究。把握他史学思想的特点和精髓,这无论是对于更好地继承、发扬他的史学思想,还是科学地把握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脉络,推进当代史学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故本文拟在学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吕思勉的史学思想做进一步的研讨,虽然仍不能说全面,但在内容上力求有所拓展。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吕思勉的史学成就及史学渊源,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从吕思勉的历史观和史学方法论两个角度出发论述吕思勉的史学思想,这是本文着重探讨的内容,第四部分是对吕思勉史学思想的评价。本文的主要观点有: 一、吕思勉史学思想的学术渊源来自于深厚的国学基础,再加上时代的熏陶沉淀而形成的。二、吕思勉历史观的主要方面是他的进化史观,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其有一定的影响
  •   吕思勉先生的史学功底深厚,学养极为丰富,治史立论见解独到,史料翔实,叙述清晰流畅,读来受益匪浅。好书。
  •   吕思勉,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他是中国学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标榜任何一派,而是别具一格的一家。但长期以来,在史学研究中,学者们比较重视对陈垣、陈寅恪、钱穆等人的研究,对吕思勉的研究则相对薄弱,这与吕思勉在学术上的贡献是极不相称的。史学界亟需加强对吕思勉史学成就的研究,尤其是对他史学思想的研究。
  •   首先是对吕思勉先生的致敬,这位大家读史读了一辈子,除了最后的十余年,笔耕不缀,述作宏富。历史的定义和价值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
  •   我一口气看完这本书后,非常感慨,假如当年读书的时候就接触到这样的好书是很有可能会改变我的学业之路的。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钱老先生的许多观点到现在还是非常实用的。我发现历史真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反复,特别是在我们中国,一个拥有着几千年文化史的国家,实践出来的真知都能在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上找出印证。这本书其实是钱老先生的一个演讲集。他把中国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五个朝代——汉、唐、宋、明、清,按照政治经济社会等几个角度来分析好坏,许多真知炽见放到当今时代也一点都不过时,还非常受用。我也是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才真正明白,为什么培根会说,学史让人聪明。回想当年的求学之路,学历史曾经是让我又爱又恨的一件事。毕竟,发生过的故事集结成的一个历史里面充满了让人着迷的神秘。但是教科书的枯涩、老师的照本宣科是可以把朦胧的好奇心打击得粉碎的。以至于后来,我高考时历史差到了只差一分才及格。假如当年,我能多接触到这样的好书,能见识到那么一批史学家的风采,能碰到------呵呵,可惜,历史是没有假如的。目前能做的就是定下心来,重读大家的巨著,从中寻找些许力量,或许还可以让自己更充实更明智。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是一本不会让你读后后悔的好书,无论谁都会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   书是好书,但我之前买过吕思勉的《中国通史》,题裁应该重复了,买前没仔细考虑。
  •   吕思勉先生的作品,把断代史打通了。
    不过吕先生生活的时代较早,其对上古部分的叙述值得商榷。
    这个版本不好,纸张太差,不过瑕不掩瑜。
  •   以史为鉴可以正衣冠。多学历史,认识自己。吕思勉先生是历史学大师,著作可读性很强!
  •   吕思勉先生的这本书让我和同学更为详尽的了解了中国的古代史,比教科书有趣,内容也更为丰富。
  •   有人说是高中教材,但它是民国时期的高中教材哈。只是出版社换了个名字。我觉得挺好。吕思勉先生的,权威性还是足够!
  •   每次看吕思勉先生的书,总能学到很多的!
  •   翻了翻,大师吕思勉先生的作品,不会差,以小见大。
  •   一直认为吕思勉先生的书不错,还会继续买他的书,如《吕著三国史话》,很系统很有见地
  •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吕思勉的每天读点中国史,都值得一读
  •   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历史书,初看此书以为只是很普通的其中之一。但发现作者居然是吕思勉,这本书是民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史教材,非常通俗易懂,作者在绪论里关于历史的讨论也很有意思。只是这次书的纸张有点薄。
  •   读大师写的书就是不一样。易读易解,条理清晰,记述准确,见解独到,极有价值。
  •   吕思勉老先生的书。却起了这样的名字,不知者以为是快速读物,实际不知此书的严肃和缜密性。里面不少文言,细嚼慢咽渐起韵律。不是一蹴而就就可消化的。
  •   吕思勉写的,价格还算便宜
  •   吕思勉的作品虽然还有文言文的痕迹但还是很赞
  •   吕思勉的书不会差
  •   吕思勉大师的作品值得推荐!
  •   很超值的书,吕思勉的大作值得一看。
  •   本书为民国时期复兴高级中学中国史教科书,对中国历史算是作了融会贯通的简介,对历史爱好者而言算是入门读物吧。大家之作,如此价格算很实惠了。
  •   买的时候非常便宜,收到的时候大概翻了翻以为很晦涩索然,这阵子饶有兴致的读了一下,立即难以释手,马上来当当写评价!好似说是近代的高中历史教材,是比较权威的读物。语言文白夹杂,简洁流畅,引经据典,认真读起来确是妙趣横生!对广泛涉猎,了解历史很有帮助。还是买得过的一本书~
  •   吕先生不愧是学问大家 这本民国时期高中生的历史读物 写的非常好
  •   通史,简史
  •   每天学点中国史,细细品味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感悟每一个历史事件。
  •   对于历史不熟悉的亲们来说,是很不错的一本书哦,而且呀,读史使人明智的哦
  •   年纪长了,会对历史感兴趣,又不知道从何下手,要知道中国的历史随便哪个朝代就足够研究一阵子,这本书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对每个年代有代表性的东西都有表述,只是个别文字的表达是合适作者那个年代的习惯,对我们来说要慢慢适应
  •   原本的目的就是通读全史 有一个整体系统的大致了解 然后在全史中挑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此书只是历史的缩略 所以写的比较简单
  •   首先书的内容是丰富的,当然有些是作者的观点。不知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即使不用原名,也可以用一个相似的名字。本是一本教科书,“每天学点中国史”这个名字像是科普读物。
  •   刚开始是冲着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故事和人物买的。可是到货后看了一下才发现,是讲中国历代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方面的。跟教科书一样的。虽然是这样,但是感觉很不错。有条理,可以帮助你学历史哦。
  •   这是一本适合有历史基础的人看的书,从上古史,中国史,近代史,现代史,对历史进概括的分析和总结,不是一般的概括,有时候100个字的长度就在历史的车轮上走过了100年!相当给力,是启发历史学的好书!
  •   语言虽不甚时下通俗 仍可作解史一看
  •   作为中国人,必须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知史使人明智
  •   作为现代人,每天都应当学点中国历史,回味历史,增长见识,面向未来。
  •   吕大师讲史注重前因后果,讲究的是历史延续性和连贯性,相比将历史分成条条块块,为史而史的匠人高出何止几层。
  •   我们不论到何时都要学史
  •   每天学一点中国历史,篇幅不长,短小精要,写的很好
  •   每天学一点中国史,看看对学历史有所温故知新。
  •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都是这么说的。
  •   书写得很有建设性,中国历史的主框架已清晰写出,如嫌肉不丰满就再找别的著作补充吧.
  •   东西不错,每天学点中国史,挺好的
  •   很棒,像在讲故事,娓娓道来,不说教,形式独到,观点独到,虽为教科书,但相比之下,现住的教科书显得木讷,政治性太强,而该书几乎在任何时代都能给人启迪。历史往往是胜利者的自传,但该书却能独辟蹊径,不走寻常路。若讨厌现行教科书的死板,不妨来读读这本书。
  •   中国人 哪能不读史?以史为镜
  •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
  •   每天一点学习中国历史,做爱国青年
  •   每天学些中国史,交际中不可或缺啊
  •   内容很赞,有作者自己的见解,有利于深入了解历史。
  •   大师为了让普通中国人更加了解自己的国家,于20实际30年代写了本书,给国人以信心,相信我们伟大的,拥有悠久历史的祖国,终有一天还会重新崛起的。
  •   吕老对于历史时代、人物、事件寥寥几句的评说皆切中要害,不但告诉我们历史的脉络,还让我们思考为什么学历史,学历史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什么意义。让我们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让我们不是死读书、读死书。大师的历史、文字功底之深是我之前所未遇过,这个版本的书纸质,印刷都很好,经常有促销活动,收藏阅读都是不错的选择。
  •   不愧是史学大家的著作,很不错的一本书!
  •   这本书通俗易懂,是了解中国历史的很好读物,读后很有启发,而且是在打折时买的,非常划算!
  •   钱穆老师的书,嗯,不错
  •   有独到的见解,不是生搬硬套,给人的启示很多
  •   整本书都比较严肃,如教科书般一丝不苟,文字使用的很专业需要认真读才能完全理解,本书完整的描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很有教育意义,适合想要充电的朋友阅读学习,但不适合孩子看,容易失去兴趣。
  •   很适合通俗普及中国历史的读本
  •   这是我们每天学习中国史的著作
  •   这本书知识很丰富,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很好,值得阅读!
  •   这世道真是奇怪,中国的学生拼命的学别国的语言和文化,却对自己本国的东西知之甚少
  •   看完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整体感观。
  •   原本的设计是给高中生看的,可能如今大家的文化修养不如从前我觉得作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读物也很棒!
  •   这本书对中国历史介绍的比较简单,适合想要大概了解历史的人读。
  •   自己很喜欢历史,这本书对自己学习中国史也很有帮助
  •   对了解中国历史很有帮助,收藏了,不错的书。
  •   正如名字,看这本书,真的是每天可以看一点中国史,每天可以沉淀一点知识,很好。
  •   当初学生时代学过的内容,完全出于分数的需要。但现在来看,却需要很多这方面的知识,所以需要一本比较通俗些的书来补充为些知识。这时的重读历史就是出于自发的需要了。
  •   了解中国的历史,学习点这个可以做为参考辅助书
  •   每一篇都短小精悍,非常适合在"时间边角料"阅读看了中国现代史部分,越发觉得日本帝国主义的无耻
  •   很简单的几句话就把中国的历史说的很明白了,不愧是大家。
  •   作者是文史的大师。有些词语不是现在常用的。整体还是很通俗易懂。文字发人深省。提供被我们一个全面而客观的历史视角。
  •   很值得看的一本书。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都也。而不是所谓的前车之鉴。而且易读易懂。
  •   儿子喜欢历史,每天读点,收益匪浅
  •   凑单买的,还可以吧,学点历史
  •   每天看点,学点,不累人哈!
  •   嘿嘿,每天都学点
  •   每天学点 已经学完
  •   每天积累一点中国史有用。
  •   每天多了解一点中国史对自己有好处
  •   这本书所讲的历史并不通俗,比历史教科书上描绘的历史更广阔、深远,涵盖的内容更完整地反映了历史的本真。受益匪浅,适合反复阅读。
  •   到货很快,每天要儿子睡前看一章,每章就2页,已经看了10多章了,整本书看完大概3个多月吧。挺好的,这类书小孩一次看多了会没兴趣,这样一天一点积少成多,真的很不错,赞一个!
  •   非常棒的一本书,是一本历史普及书
  •   增加史学常识,物超所值
  •   冲着作者去的,不亏是史学大家,学术性很强,值得一读
  •   读一下史学大师权威的国史读本,当能受益匪浅!
  •   很值,民国史学大家之作,以后细读!
  •   读点中国史。。
  •   质量不错 多了解中国历史 很不错 慢慢看吧!
  •   很简单地介绍中国历史,我不怎么喜欢。
  •   一天一个篇章,一点点的去了解中国历史。
  •   看了这部书,我对中国的历史更了解了,不错!
  •   很好的书值得一看,希望对自己的中国历史知识有所帮助!
  •   简单介绍了从上古到现代的中国历史,简单但不乏趣味。
  •   这本是很好受用,是中国历史的记录。
  •   中国近代最好的历史教科书
  •   了解中国历史的提纲,值得经常读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