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白琳 页数:265
内容概要
本书内容包括八个部分,即导言和正文七章。篇章结构根据总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原则有序排列,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结构体系。导言为总论部分,第一至第七章为主干和总结部分。 导言阐述了本书研究主题的背景,对理论界关于解决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和构建和谐社会途径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要评述,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本书研究的重要意旨、主要方法和篇章结构。 第一章对社会和谐的思想渊源与现实课题进行了梳理和探讨。具体包括:中西文化中的“社会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理想。具体从“社会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理想的内生资源,“社会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理想的外生资源,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理想三个角度描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发展。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的理论,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导集体对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理论的贡献,江泽民胡锦涛领导的党中央对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理论的贡献。这些理论成果既是一代又一代人在追求和谐社会理想过程中的文明成果,反过来对社会和谐以及和谐社会的实现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经典作家对作为终极目标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分析和论述,具体包括“生产方式”、“人的解放”和“生态观”三个维度。从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共同本质属性角度对作为现实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理论阐述。 第二章对在协调和解决利益矛盾中实现社会和谐这一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剖析。首先,对利益矛盾的一些基本理论作了阐述。其次,对于在实现社会和谐过程中协调解决利益矛盾给予了分析,特别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漫长过程,强调了利益协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再次,分别描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环境四大领域的利益矛盾。对一些突出的利益矛盾,诸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利益矛盾;政企之间、干群之间的利益矛盾;教育资源和医疗卫生资源分布和享有的不均衡不公平等进行了描述;生态环境领域的利益矛盾主要体现为人与自然的矛盾,即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这些不和谐包括: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失衡和气候的反常。最后,对这些突出利益矛盾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第三章对制度理论及其在协调和解决利益矛盾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理论与西方制度理论的比较分析,阐明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和西方制度理论的不同以及互补性,揭示出不同制度理论所揭示的制度在协调和解决利益矛盾以及在社会发展、社会和谐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第四章论证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对于保证利益协调以实现社会和谐、通过共同富裕实现和谐社会所起的经济基础作用。该部分从历时态和共时态角度人手考察分析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对于解决利益矛盾的根本性作用。对经济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进行对照分析,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的经济制度是高度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经济形式和分配方式与初级和谐相匹配的现实,详细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在解决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和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以及现实选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解决利益矛盾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合理性,进一步阐明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解决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第五章论述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权利、实现政治关系和谐的根本保证。本章着重从我国现存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对于解决利益矛盾的重要性角度进行分析,得出没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保障,利益矛盾不可克服,政治关系亦不能和谐,和谐社会亦很难实现。 第六章论证了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立国强国、富国富民、实现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特别突出了教育、科技、主导意识形态和文化卫生制度对于解决现阶段利益矛盾的作用。 第七章既是整部著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对未来发展前景和研究问题的一种展望。本章首先指出了现阶段解决利益矛盾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一方面是民生事业,即教育、就业、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另一方面是社会结构的合理协调;然后落脚到解决利益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制度完善过程中,从社会主义社会利益矛盾存在的长期性、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作用的因素、根本解决利益矛盾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合力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中成熟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说明,回应了导言中提出的问题。从而得出结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过程,统一于我国社会利益矛盾的解决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过程中。
作者简介
白琳,女,1967年12月生,法学博士,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曾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及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
书籍目录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第一章 社会和谐的思想渊源与现实课题 一、中西文化中的社会和谐思想资源 1.“社会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理想的内生资源 2.“社会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理想的外生资源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的思想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的理论 2.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导集体对社会和谐理论的探索 3.江泽民胡锦涛领导的党中央对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理论的发展 三、作为终极目标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生产方式”维度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人的解放”维度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自然生态”维度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作为现实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和谐: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社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一致性第二章 在协调和解决利益矛盾中实现社会和谐 一、利益矛盾 1.马克思主义对利益问题的根本看法 2.利益矛盾及其形式 二、实现社会和谐是协调解决利益矛盾的过程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利益协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利益矛盾 1.经济领域的利益矛盾 2.政治领域的利益矛盾 3.文化领域的利益矛盾 4.生态环境领域的利益矛盾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利益矛盾产生的原因 1.历史的、既成的和生成中的经济因素的影响 2.“寻租”、腐败行为和法律制度不健全的影响 3.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4.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对生态环境利益矛盾的影响 5.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没有充分实现是利益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第三章 制度理论及制度在协调解决利益矛盾中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理论 1.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的出发点及其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社会基本矛盾的视角 3.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社会结构的视角 二、不同学科关于制度特征与协调利益功能的一般论述 1.制度的本质特征 2.制度的功能及其分类 三、西方制度学派的制度理论 1.不同阶段制度学派的特征 2.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制度功能 四、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理论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之比较 1.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异同 2.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互补性 五、制度与社会和谐 1.制度是社会和谐的中介 2.制度通过协调利益实现社会和谐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制度基础第四章 社会和谐的经济制度基础 一、经济制度的内容 1.经济制度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制度化 2.经济制度的层次性及其经济形式和分配方式 二、马克思恩格斯设想未来社会的经济制度是社会高度和谐的经济制度 1.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是高级公有制 2.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形式、运行管理模式和分配方式 三、与初级和谐匹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经济形式和分配方式 1.适应初级和谐的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2.适应初级和谐的经济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保证:市场经济公有制与市场型按劳分配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在解决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和谐中的作用 1.有待完善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分配方式和经济形式对社会和谐的影响 2.逐步完善的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将为实现社会和谐奠定坚实的经济制度基础 3.逐步完善的初级阶段经济形式有助于缓和利益矛盾推动社会和谐 4.逐步完善的分配方式和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缩小利益差距,增进社会和谐 5.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有利于化解利益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第五章 社会和谐的政治制度基础 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 1.政治制度及其在当代存在的必然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利益矛盾的缓和与解决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机构组织原则是保障和实现人民权力和利益的制度 三、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人民根本利益和谐的制度 1.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领导力量 2.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通过反映、代表和维护人民利益实现社会和谐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维护民族利益实现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制度 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和司法制度是维护最广大人民切身实际利益的制度 1.基层民主在维护人民切身利益和保证人民合法权益中的作用 2.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在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利益中的作用第六章 社会和谐的文化制度基础 一、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及作用 1.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含义 2.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功能 二、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解决利益矛盾、强国富民、实现社会和谐的制度 1.解决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公平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2.为社会和谐奠定坚实物质基础的社会主义科技制度 3.保障人民健康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制度 4.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利益矛盾的导向、整合与控制作用 三、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制度 1.社会主义文化制度能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可以培育人们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素质和能力 3.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将使中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本强国第七章 解决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和谐贯穿于社会主义制度完善过程中 一、解决初级阶段利益矛盾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定位 2.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二、解决利益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制度完善过程中 1.社会主义社会利益矛盾存在的长期性 2.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作用的因素 3.解决利益矛盾需要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合力作用 4.社会主义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中成熟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社会和谐的思想渊源与现实课题 马克思恩格斯就曾经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也就是说,在阶级对抗消除之前的社会,不和谐是常态,和谐却是非常态。正因如此,社会和谐才始终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和谐社会也就成了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古今中外和谐社会的思想代代相传,以和谐为特征的文化精神生生不息,和谐社会的理想鼓舞着世世代代的人们为之奋斗。今天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解决现实的社会矛盾、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需要,同时也是和谐思想发展脉络的延续。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中国文化,被举世公认是以和谐为核心的文化。累此,实现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内在地契合于中国文化的精髓,契合于广大人民继承中国文化优秀传统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普遍愿望。正像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虽然带有不同时代和提出者阶级地位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西方文化中和谐观念也有深厚的思想根基。西方的和谐思想体现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众多学科中,特别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中缺乏的“民主”、“平等”、“自由”、“公民权利”等重要思想在西方占有重要地位,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外生资源。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