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金融危机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沙奈  页数:318  
Tag标签:无  

前言

  弗朗索瓦·沙奈  我们以十分满意和高兴的心情向中国读者介绍这部由七位世界金融问题专家和教授集体完成的著作。该书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出版令我们感到万分荣幸。在此,我们谨向所有倡议和最终完成这一工作的人们深表谢忱。  本书是凯恩斯学派、调节学派和马克思学派作者之间对话的成果。大部分章节为法国作者撰写,来自纽约的罗伯特·古特曼教授也参加了本书的编撰,因为他,读者得以更准确地判断美国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危机过程中的作用。  在中文版前言中,首先简要说明我们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中一些内容的思考,这些内容鲜为人知,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之后,我们通过对新兴国家(它们在资本货币增值方面被认定确实具有“吸引力”)融人一体化过程的分析,揭示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危机的物质原动力。我们还将论述金融一体化带来的种种危险。最后,对1997—1998年经济危机和国际金融方面的教训提出我们的看法。本书的作者自1996年出版该书以来仍未间断有关问题的讨论,下面的许多思想皆出自这些讨论。  从古老的高利贷资本到现代金融资本  《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第21章至第36章)研究了利率与企业利润对利润的分割问题,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分析金融问题的理论线索。在这些章节中,马克思对有关问题(我们认为这些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起已发生某些形式的变化)作出了一个概括的说明。熟悉马克思理论的人都知道,马克思在第36章开头回顾说“生息资本或高利贷资本……和它的孪生兄弟商人资本一样,是洪水期前的资本形式”(《资本论》第三卷第671页)。中国在革命前也曾长期和痛苦地经历过这类高利贷资本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商业资本的发展。然而,人们不大了解的是马克思在这段引言的后面所作的分析。他认为,货币资本在由产业资本而不是由它自己的推动完成了资本积累阶段之后,便建立起一系列机构,成功地显示了自己的“自治”,即面对作为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唯一源泉的资本的自治。由于这种自治,货币资本取得了一种获取金融收益(利息和红利)的能力,当然这种收益的本质不过是对利润的分割,也就是对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分割。  在《资本论》第一、二卷中马克思确认了这样的事实,“产业资本是唯一的这样一种资本存在方式,在这种存在方式中,资本的职能不仅是占有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而且同时创造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资本论》第二卷第66页)。正因为如此,产业资本可以优越于货币资本和商业资本,并使货币和商业资本成为资本的“职能机构”或特殊营业部门的承担者。然而这种居高只是暂时的,因为货币资本能够获得一种惊人的能力来重新证明自己在产业资本面前的自治,甚至能够迫使后者不得不接受某些自己的特殊规则。带来金融收益的货币资本的自治有着多方面的根据,但许多马克思主义者由于局限于对资本“生产性”的某种解释,几乎完全忽视了它们的存在。这种自治的第一位的、也是最基本的根据与货币的性质和地位相联系。在《资本论》第二卷同一章节的稍后部分,马克思在提出产业资本的居高地位假说之后,就作出了这样一种警示性的说明:“正因为价值的货币形态是价值的独立的可以捉摸的表现形式,所以,以实在货币为起点和终点的流通形式G……G,最明白地表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就是赚钱。生产过程只是为了赚钱而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只是为了赚钱而必须干的倒霉事。因此,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性地患上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赚到钱。”(《资本论》第二卷第68页)  这种“狂想病”可以从阶段性的病状(它与周期上升期的结束阶段相联系)变为结构性的病状。从19世纪末到1930年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个历史时期情形就是如此(列宁曾揭示了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这种“狂想病”又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这种从阶段性到结构性的病变,一般是在部分纯利润开始结晶并在利息的形式下变得自主的时候实现的,而这一结晶过程的起点总是发生在产业资本形式的资本积累放缓、利润不再投入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领域的时候,此外,这种结晶过程还必须以金融资本家阶级把货币资本的自主化作为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立特殊机构为前提。这些机构包括所有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今天的养老基金和集体金融投资机构等互助基金),这些机构也包括那些向金融投资者提供流动资金保证的二级证券市场。这样,“货币资本家阶级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家,货币资本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利息是作为一个与这种特别资本相适应的独立的剩余价值形式,来同产业资本家相对立的。”“从质的方面来看,利息是资本的单纯所有权所提供的剩余价值……虽然资本的所有者一直处在再生产过程之外;因此,是资本在和自己的过程相分离的情况下提供的剩余价值。”(《资本论》第三卷第423页)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24章还进一步详细说明,与这种发展相联系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拜物教水平达到了最高程度。生息资本是通过G—G韵简化公式增值的,这就提供了一种表象:货币产生货币,价值产生价值。接下来,马克思指出,“尽管利息只是利润,即执行职能的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现在它却反过来表现为资本的真正果实,表现为某种本原的东西,而现在转化为企业主收入形式的利润,却表现为只是在再生产过程中附加进来、增添进来的东西。在这里,资本的拜物教形态和资本拜物教的观念已经完成。”(《资本论》第三卷第442页)  在这个拜物教的面纱后面其实隐藏着极为确定的现实过程,即货币资本逐渐地对投资部门方向和节奏实现控制,尤其决定性地改变着收入分配的结构。这种变化更有利于享有金融企业收益、利息和红利的食利者。这个过程不仅出现在国内,而且还扩张到国际范围,因为国家之间资源的流动往往给每个国家内部由股票和债券市场控制的各社会阶级和阶层之间财产的转移造成影响,这正是“金融全球化”的目的。尽管资源流动表现为货币和对金融投资的回报形式,但无论如何这是“实际”资源的转移。  全球化与金融危机:当代帝国主义的表现形式  今天,“金融全球化”是“资本全球化”的支柱,正如我们后面的分析指出的,也是资本全球化的致命弱点。“资本全球化”在我们看来不过是帝国主义的当代表现形式。资本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战后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这种高速发展并不是什么奇迹,而是各种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中诸多因素又与作为帝国主义核心的军国主义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一方面,美国只是在参与战争和发展军工生产之后才摆脱了1929年危机的阴影;另一方面,正是帝国主义战争对欧洲和亚洲造成的大规模毁灭,才创造了战后符合高利润率积累要求的新市场。当战争的破坏效应开始减弱时,美国于1950一1952年建立了庞大的军工体系。从此,军工成为美国一切高工艺技术的源泉,成为调节需求的工具和为大工业集团获取利益提供持续援助的手段。  战后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在重新刺激积累的同时,也使资本再次启动了国际扩张和集中与积聚的空前过程。但值得指出的是,如果没有1979—1981年由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开始实施的自由化、放宽金融管制和私有化经济政策,“资本全球化”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是这些政策的实施使资本在工业化国家成功地打破了自1945年至70年代末以来束缚和制约资本活动的大部分羁绊和屏障。货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占据的决定性地位又使自由化和放宽金融管制政策具有了战略特征和后果。  随着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实施,最集中形式的资本(以工业为主的金融资本或“纯”金融投资资本)的活动领域和统治空间扩展到全球的大部分地区,在所有有形的商品领域中,跨国工业集团都承担了建立世界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统治的责任。  然而,主导今天整个资本积累运动的并不是这些跨国集团,而是经过20年发展变化的、各种以食利性金融资本为基础的机构,它们不论在收入的分配还是在投资节奏上,或是在工薪就业水平和条件方面,都可以通过操纵金融市场活动而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类机构包括各种银行,并且尤其包括那些被称为机构投资者的组织:保险公司、养老基金、集体金融投资公司以及为散户服务的资产高度集中的管理机构(互助基金),后者往往是大的国际银行或保险公司的信用分支机构。机构投资者通过操纵交易市场而成为工业集团的所有者,它们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股东所有者,其金融收益战略与工业投资的需求毫不相干,而且它们以极其粗暴的方式提高剩余价值率和获取剩余价值。  在以金融占主导地位的积累过程中,就业水平成为一种关键性“调节变量”。在金融统治下,工业管理的核心词是“减员增效”和“结构重组”。加工业以及受上市大企业制约的服务业中的就业遭到破坏,成为“新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特征。在美国,来自全球的资金支持着其经济的强劲增长,这里传统就业机会的减少因大量临时性和流动性极强的劳动就业的出现而得到补偿,因此,美国工薪者如今不得不接受这样一种观念:平均每四年换一个雇主,无期限的劳动合同已成为过去。在欧洲,大量失业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专业水平较低或一般的年轻人就业面临严重困难,与这种现象相联系出现了新的社会不稳定。  ……  “美国的奇迹”还能持续多久?  第三个可以表明自1999年2月出现过渡性平静的世界形势特点的原因是与最终控制了亚洲危机传导机制的种种机制和政策有关的,这些机制和政策全部建立在近年来美国出现的特殊经济增长方式上。  美国的以及一定意义上欧洲的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和债券市场,给那些从亚洲撤回的金融资本提供了投资机会。如果说许多国际性银行,首先是日本银行蒙受了巨额亏损的话,那么其他金融投资者则在离开这个地区时腰缠万贯,赚了一大笔钱,他们撤向华尔街和欧洲金融中心的直接原因是股市证券价格上扬,这一上扬时期是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因美联储的干预,避免了破产危险之后开始的。由于仍在美联储控制下调低短期利率的支持,这种救助得以进行并使华尔街股价在1998年9—10月间关键的几周里得以维系。然而,正是这些背景条件和股市的行情使股市泡沫空前膨胀。在美联储所给的信号刺激下。美国银行体系开始大规模创造借贷。美国的家庭储蓄率变成了负值。消费与经常性可支配收入(其中20%来自于金融收益)的关系已达到103%。  这种双重的机制使美国在1999年(此前数年中在更大程度上)扮演了被人们讥讽为“最终消费者”的角色。从世界各地源源不断流向这里的资金,其目的都在于向华尔街投资以获取股市带来的意外收获,正是这些巨额资金填补了美国外贸经常项目总是极高水平的贸易赤字;另一方面,居民的家庭债务则以人为的方式造成了一种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使美国的国内生产总量和很大一部分世界供给找到了出路。华尔街超高的股市行情是这一机制的核心。而家庭可支配的部分收入(这份收入现在是实际的。但它又是建立在虚拟资本的所有权基础上的,一旦出现危机就会化为乌有)以及它们的借贷能力(因为它们往往是用金融资产作为银行借贷的担保的)都依赖于股市行情的这一变量。  在经常性的外国投资资本流的压力下行情持续的上涨运动对相关的企业形成了过大的压力,以天文数字般上涨的行情继续使红利收入与股价的比率(即价格一收入比率)降低,该比率是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率所使用的一个代表性指标,因为人们是根据自己所持有的股票获得分配收益的。此后,这个比率很低,现在仅为2%,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最近的40年)内其平均值则为4.8%。实际上,十年以来红利收入当然有一个增长,在投资者所谓“企业治理”的压力下,其比率已达到了纯利润的20%,但股市价格却以更高的比率上涨。我们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与美国国库券相关的利率(人们认为这是可靠的价值)明显地高于股票金融资产的价格一收入比率(大致为6%),而后一种资产具有无限高的风险。  一些经济学家为所谓的“新时代”拍手叫好,并且总是建议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接受这样的时代,我们现在看到了这一时代的真实基础,实际上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够接受这种制度,因为这个制度建立在美元的特殊作用上,建立在靠联邦债务和金融资产收益的美国金融市场独有的特征上,建立在美国债券特点上(没有任何一位投资者对美国国债的价值表示怀疑)。然而这种“增长制度”也将面对美国自己的局限,因为它建立在股市内的自行增值上,而与美国的或世界的现实经济条件没有丝毫联系。石油价格的上升已经令美联储感到极大担忧。最近两年,多亏世界价格下降,金融资产的膨胀才没有影响到整个经济,至少价格下降的结束只涉及某种战略产品,这些因素将促使通胀不断发展,直至国债的证券持有者要求美联储进行某种干预,以使利率得到提高,利率一旦上扬就有可能引发一场股市风暴。然而任何经济或政治事件引发的股市风暴都有可能在地球的任何地方发生。  本书所有读者都应高度重视可能出现的世界危机及其灾难,并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工人、雇员和农民——的共同利益而斗争!

内容概要

美国1929—1933年金融经济大危机、1987华尔街股市风暴、1990—1991年金融冲毒;欧洲1996年金融大崩溃;日本1990—1991年严重金融动荡;拉美多个国家整个80年代大萧条;墨西哥1994—1995年比索大贬值;1997年7月东南亚危机风暴;1998年8月俄罗斯金融崩溃等等。    以世界银行原高级顾问沙奈领衔的欧美7位著名的金融大师详细全面地分析了上述大危机的缘由、发展经过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政策)。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科学的预测了最近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

书籍目录

中文版前言 从古老的高利贷资本到现代金融资本 全球化与金融危机:当代帝国主义的表现形式 货币资本向全球扩张的原动力 缘由与对策:金融全球化中国家自主权的丧失 预测:严重危机是否已经避免? “美国的奇迹”还能持续多久?第一章  总序言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及其特点 书中各章的相互联系 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三个阶段 目前的传导机制是否不可逆转?第二章  国际货币的不稳定性 汇率理论 国际货币关系分析:金融与政治 调整与改革的建议第三章  国际金融资本的变化 信用货币与滞胀 信用货币自由化 利率:调节机制 虚拟资本的统治地位 走向新的货币制度第四章  国际金融的危机与不平衡性 自由主义政策应负的责任 80年代向自由主义的转变 公共赤字增长与金融全球化 国际金融走上投机的歧途 受金融自由化制约的生产性积累 对策:重新调整公共政策方向第五章  工业企业集团在经济金融化中的地位 金融资本中心:大企业集团 财务的集中管理及其意义 外汇市场对工业集团的挑战与机遇 80年代法国企业集团金融投资的上升势头 金融资产增长与生产性投资:金融资产模式论 今日金融:与其说是支撑物不如说是寄生物 工业集团被“金融市场”看作收益资产 结论第六章  英美养老基金与集体投资基金 在金融全球化中的作用 英美养老基金的特征与增长势头 互助基金与其他机构投资者 基金的金融资产结构与英美资本主义 英美养老与投资基金的投机活动,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与竞争 英美机构投资,企业治理与世界经济动力 结论第七章  排斥性的金融化:拉美国家的教训 自由化与“金融抑制” 从自由化到“金融抑制” 金融化与劳动弹性 结论第八章  金融全球化与体系的脆弱性 资本主义特定环境下固有的金融冲击 积累金融化与“不完善”全球化体制具有的特殊体系风险 机构投资,股市暴跌与最终贷款人的行为:1987年纽约 银行脆弱化与金融领域出现的危机现象 1994—1995年墨西哥危机 结论第九章  在金融占统治地位的积累制度下危机的 特征及其向世界传导的机制 一、金融体系脆弱性与积累制度 二、亚洲危机与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参考书目人名对照表译后记

章节摘录

  自80年代初的通货膨胀随着大幅度货币紧缩而得到抑制以来,联邦储备银行似乎采取了一项更稳健的货币政策。美国央行虽然继续实行高利率政策,以保证有节制的通货膨胀趋势,但是每当经济放缓时又都不得不放松这一政策。在关键时刻,如1985年世界原材料市场价格下跌,1987年股市暴跌,以及在1990一1991年金融萧条时期,美国银行业60年来第一次被迫面对严重系统风险条件的时候,联邦储备银行都利用大大降低利率的方法,成功地战胜了因负债造成的极具潜在危险的通货紧缩恶化势头。德国和日本的情况相反,这两个国家都拥有中心货币,但其经济非常依赖国际贸易,这就使控制汇率重要得多,而美国不需要真正关心美元的浮动。自1985年以后,美元对马克和日元长期的持续性下滑,始终伴随着对拉美货币以及美国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再评估,这些都表明了美国“势力范围”内部美元的稳固地位。只有当美元对其他两种中心货币下跌程度过大时(1987、1994一1995年),或者当用来支持美国严重财政和贸易赤字所必需的外来资本骤然减少的时候,美国才会首先考虑汇率(1989年)。  即使美联储似乎有效地治理了这些矛盾,我们只需深入研究一下就不难看出美国货币政策所遇到的严重漩涡。浏览一下联储各地分行的刊物就可以看出,银行家们已经意识到,在占传统地位的信用货币业已国际化、且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私有化的时代,传统药方已失去意义,不论是凯恩斯的理论(低利率),还是货币主义理论(稳定的货币供应),负责美联储政策方针的委员会所制定的各种新目标,主要是在实际利率结构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上做文章。另外,货币政策工具也失去了它们的效力,特别是在受央行监控的法定储备问题上,情况尤其是这样:法定储备直线下滑,非银行机构纷纷贴现,清理外汇交易市场困难重重,银行信贷相对于其他不太规范的信贷渠道来说已失去民心。  这些困难反映了因向新的货币形式过渡而提出的一个更广泛的问题,电子货币的广泛传播威胁着央行对支付体系的有效控制,而这种控制却是央行能否管理货币的关键所在。面对这种威胁,联邦储备银行利用它交易量最大的竞争优势,清除那些拥有国家级市场潜力的私人竞争者,同时把更小一些的票据交换所,主要是地区一级的以及一些业已信息化的资金转户网络支付体系并联到自己的体系中来。当银行在关门的时候没有资金来补充流量时,央行也可尽力把道德风险问题限制在支付体系之内,限制银行在透支上的自动方便条件,并且对银行越来越大的补偿流量作出规定。不过央行对国际银行之间支付体系的监控是比较软弱的(尽管最近美联储网络的方便条件已经扩展到了它的参加者),或者说一点监控都没有。这就说明为什么人们对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有关欧洲外汇多国条例和境外证券交易明显地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考利甘,1987a,1987b)。随着英特网上信息货币的到来,美国中央银行很快就要面对更大的挑战。  我认为,分析到底,只有建立由国际货币权力机构治理的世界支付体系,才能迎接电子货币的挑战,否则崭露头脚的新的货币形式就会在局限性很大的国际私人银行网络中循环,因而使管理难度更大。这种新的支付体系还有一个好处,正如前面提到的,它可以为某种超国家信用货币的出现提供方便,如果这种货币能比较好地建立起来,就能填补国家货币作为国际货币在结构上的欠缺。除非各国央行能够有效地监控境外和信息化体系的资金周转情况,否则它们的货币政策和作为最终贷款人进行干预的能力就会削弱。依此类推,人们也可以说,这样一种监控对于金融条例发挥良好的作用也是必要的。官方国际支付机制的存在得以对新的银行规章进行测定,这些规章的目的在于在整个世界抵制虚拟资本的过度增长和减少高利率。规章也可以包括对资本流量和交易两头的外汇交易实行监控,对信贷进行选择性监控,对储备和风险造成的差异利润余额规定条件(此外,最近在根据风险计算储蓄保险方面以及在已使用的资本方面又提出了要求),为影响银行价格战略进行道德上的鼓励,或者世界范围内对投机性游资的流动实行税收。  保守主义者们肯定要说,这样的建议无非是一种没有道理的倒退,又回到政府严格管制的时期,这可能给市场实现的出色成就造成损害。然而,这样一种立场建立在一般货币理论的骗人概念上,就是说货币是一种商品。但货币不仅仅是商品;它是一种社会制度,货币管理不能只留给私人经济主体,也不能只服务于他们的利润动机。它的公共财产方面,如正确地制度化造币,无障碍的流通,稳定的价值等,都需要国家在很大程度上的管理。鉴于货币形式和它对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关系的影响不断变化的性质,如果国家的管理是建立在一种新的世界支付体系基础上,这种管理会组织得更好。  在逐步建立起一种持续了十年的新的货币制度之后,我们正在接近一个关键时刻。金融资本的演变——对金融资本放宽管制,它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最终形成了一种新生电子货币形式与过时的代表货币管制格局之间的矛盾,从而要求必须向前跨越质的一步,因此政策负责人在设想货币和银行活动的方式上应有所突破。近期的几次不稳定,特别是1992一1993年的欧洲货币危机和1994-1995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相当清楚地展示出,正在成形的多元外汇体系以及它对虚拟资本逻辑的屈从(因而归根结底是不稳定的)所掩盖的危险。遗憾的是,政策决策者们只是在危机严重到现存管制机制和理论信仰不足以帮助他们同危机的蔓延作斗争时,才迫不得已进行一些基础改革。由于目前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是“任其发展”,因此,要推动政策决策者为新的货币制度采取协调行动,以建立起世界电子货币的公共财产和私人商品之间的正确平衡关系,是很不容易的。  ……

编辑推荐

  世界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沙奈为本书撰文破解危机! 《突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缘由与对策》是一本西方学者系统地研究、阐述金融危机和全球化问题的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凯恩斯学派、调节学派和马克思学派作者之间对话的成果。大部分章节为法国作者撰写,来自纽约的罗伯特·古特曼教授也参加了本书的编撰,因为他,读者得以更准确地判断美国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危机过程中的作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突破金融危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知道的很多
  •   作者没有加入更多的更新的材料,还是原来的九篇文章,当然也可以认为作者认为当时的判断目前还没有过时。金融问题的根子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出现危机,作者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利润率下降造成的,表现为实物投资率下降,货币投机增强
  •   关于“突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缘由与对策”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从汇率,信用和自由经济来分析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根由和对策。但我的见解是:其实,自由资本经济的基石就是信用。而西方在追求金融产品利益最大化时,而忽略了其一系列金融参与各方的信用,从而导致这种全球范围的庞氏骗局-2008金融危机。从另一方面来讲,人性的贪婪与自私是人类金融活动的动力与限制,但信用能促进这种动力并加深其过于膨胀欲望的限制,从而让资本经济最大限度的自由化和规范化,推动经济的良性发展。这本书可以一读,但深度不够,仅作参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