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与政策变迁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严强  页数:432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本论文集收集了1978年至2008年30年间,一个从事政治学和公共政策学教学和研究的普通学者和他的博士生们,对发生于中国大地上的社会转型乃至治理变迁进行学术思考和研究的有关成果。现代知识社会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人们从现象世界中获取的知识是绘制和修改头脑中世界图景的原料,而我们又正是以头脑中的图景即意义框架来理解、描述、阐释、批判和建构现实世界的。在平静如常的社会运行中,人们头脑中的意义框架虽然也有所变化,但变化的幅度是不大的。如果是处在以政治集权和命令经济为特征的社会中,头脑中的意义图景在灌输式的社会化过程中一旦形成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用太大修改,就够用上一二十年。但在一个充满变革、竞争和转型的社会中,每个人头脑中的意义图景似乎天天都在被修正和改动,否则头脑中的意义图景就会和现实社会不一致。这种情况在一个学者那里和在任何一个普通民众那里并没有什么两样。稍有不同的是,普通民众只是对迅速的变异发出感叹,而教授和研究政治生活的学者则会综合自己和他人对社会政治关系、现象和过程变异的感受,并沉下心来琢磨、思索,试图将思虑的结果通过课堂教学、学术讲座、编写教材告诉别人,或者变成用专业术语和命题表现出来的学术论著供别人去阅读和讨论。

内容概要

本书收录了从1978年至2008年这30年间,一个从事政治学和公共政策学教学和研究的普通学者和他的博士生们,对发生于中国大地上的社会转型乃至治理变迁进行学术思考和研究的有关成果。

作者简介

严强,男,1948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年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1982年获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曾任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系主任、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现任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政治学类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公共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安徽工业大学、海南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大学公共事务与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公共政策、政治学理论。开设课程:现代政治学、当代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现代西方政治理论流派分析、比较政治学导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公共政策研究的范式与方法、政治学理论研究的重大问题等。

书籍目录

序言:迈向经验解释的中国政治学/严强 第一篇 改革开放与政治发展:国家主体向社会主体的变迁  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  矛盾有个生成过程  社会主义革命范畴的哲学思考  俄国民粹派失败的教训  试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自觉与自发  由国家为主体向社会为主体的飞跃  ——兼论社会主义改革的革命性质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平等权  新时期制度创新的方式、战略与策略  ——中国改革思路研究  政治发展论纲 第二篇 政治发展的知识基础:政治科学体系反思  政治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传统  政治理论的历史、结构和革新  论政治学科的科学性  论政治科学知识的系统化  政治理论的范畴体系  政治科学范畴的性质、功能与特征  政治研究的微观层面  比较政治研究的取向和方法  传统、经典与阐释  ——对20世纪50、60年代西方政治学理论论争的分析  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的理论分析  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力量  国际政治研究中的现实主义  国际政治理论的性质、效用与变革  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新论  中国大陆地区政治学发展报告  ——以CSSCI(2000-2004年)为基础的评价 第三篇 国家治理的政治学:公共政策学建构  现代西方政策科学的知识体系  西方现代政策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公共政策知识场域论略  公共政策活动中的子系统  论公共政策的价值  公共政策活动与制度建设  社会转型历程与政策范式演变  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共政策设计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危机管理 附录:社会转型、国家治理与政策分析

章节摘录

近几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哲学界有些同志提出了“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的命题,并以此为书名在2007年上半年出版了一本关于人性、人道主义问题的论文集。尽管文章作者们的看法不尽一致,但却都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人,中心是人,归宿是人”,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及其复归”,他们将此看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历史理论的核心内容和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根据。他们力图证明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然而却没有清楚地说明“出发点”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于是造成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点(严格地说是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点)问题上的误解和混乱。现仅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关于哲学的出发点,一般有三种含义:一是指哲学研究的对象;二是指逻辑地展开其哲学体系的最基本的范畴或概念,即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三是指贯穿在全部哲学体系中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即哲学的理论出发点。

编辑推荐

《国家治理与政策变迁:迈向经验解释的中国政治学》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家治理与政策变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了解掌握未来中国治理的方向。
  •   让人懂得历史
  •     第一篇 改革开放与政治发展:国家主体向社会主体的变迁
        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
        近几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哲学界有些同志提出了“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的命题,并以此为书名在2007年上半年出版了一本关于人性、人道主义问题的论文集。尽管文章作者们的看法不尽一致,但却都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人,中心是人,归宿是人”,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及其复归”,他们将此看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历史理论的核心内容和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根据。
        他们力图证明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然而却没有清楚地说明“出发点”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于是造成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点(严格地说是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点)问题上的误解和混乱。现仅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关于哲学的出发点,一般有三种含义:一是指哲学研究的对象;二是指逻辑地展开其哲学体系的最基本的范畴或概念,即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三是指贯穿在全部哲学体系中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即哲学的理论出发点。
  •     这本论文集收集了1978年至2008年30年间,一个从事政治学和公共政策学教学和研究的普通学者和他的博士生们,对发生于中国大地上的社会转型乃至治理变迁进行学术思考和研究的有关成果。
        现代知识社会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人们从现象世界中获取的知识是绘制和修改头脑中世界图景的原料,而我们又正是以头脑中的图景即意义框架来理解、描述、阐释、批判和建构现实世界的。在平静如常的社会运行中,人们头脑中的意义框架虽然也有所变化,但变化的幅度是不大的。如果是处在以政治集权和命令经济为特征的社会中,头脑中的意义图景在灌输式的社会化过程中一旦形成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用太大修改,就够用上一二十年。但在一个充满变革、竞争和转型的社会中,每个人头脑中的意义图景似乎天天都在被修正和改动,否则头脑中的意义图景就会和现实社会不一致。这种情况在一个学者那里和在任何一个普通民众那里并没有什么两样。稍有不同的是,普通民众只是对迅速的变异发出感叹,而教授和研究政治生活的学者则会综合自己和他人对社会政治关系、现象和过程变异的感受,并沉下心来琢磨、思索,试图将思虑的结果通过课堂教学、学术讲座、编写教材告诉别人,或者变成用专业术语和命题表现出来的学术论著供别人去阅读和讨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