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家的智慧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杨世文 郑晔  页数:218  
Tag标签:无  

前言

  在群雄争霸、烽烟四起的战国、秦汉之际,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士人群体——“纵横家”。这些人多为策辩之士,游走于各国之间,推销自己的外交策略或政治主张。他们以思想、手段或谋略,折冲樽俎,排忧解难,或以三寸之舌退十万大军,或纵横捭阖巧解纷争,谱写出一曲曲智慧的颂歌,为中国历史增添了不少缤纷的色彩。  他们大多出身贫贱,渴望富贵。而这个大动乱的年代,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获得利禄的大好机会。可是,作为出身平民的知识分子,要想跻身卿相,光宗耀祖,成为统治阶层中的一员,所付出的艰辛努力、遭受的屈辱和辛酸也是可以想见的。在苏秦、张仪、范雎三人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从布衣到卿相的艰难历程。  韬略与口才,是战国纵横家借以显身扬名的两大法宝。一个成功的纵横家,不仅能够依靠自己的满腹韬略,或救人之国,或倾人之城,还能够依靠自己那如簧之巧舌,或化干戈为玉帛、变仇敌为朋友,或智取卿相、巧获信任,或煽风点火、挑拨离间……三寸之舌,有时胜过千军万马。  他们不仅是一群优秀的演说家、谋略家,还是一群天才的外交家。当然,在没有国际公法的时代,外交作为国内政治、军事的延续,具有很大的实用性。阴谋、欺诈、谎言、背信弃义、出尔反尔,在战国外交舞台上屡见不鲜。在张仪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所有这一切,构成一组震撼人心的交响曲。  他们靠辩才和智谋,去游说诸侯,博取各国君主的信任。这些人与他们所服务的君主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靠互相利用来维持的。一旦这种利用价值消失,他们就会被君主抛弃,或者弃君主而去。他们大多深谙此理。或避祸远害,或全身保形,或力破谗言、逃避暗箭。  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是谋略大师,是语言巨匠。他们的外交智慧和论辩技巧,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大处讲,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国际政治风云多变,利益冲突此伏彼起,如何应对种种复杂的形势?我们可以从纵横家那里去吸取经验。从小处讲,具有优秀的语言技巧、娴熟的处世谋略,在职场竞争、商业舞台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中无疑会占据先机。  纵横家可以给我们提供许许多多有益的启示。  后记  蒯通之后,纵横家再也没有掀起大的历史波澜。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经论述当时“六家”显学,没有纵横家的位置。尽管如此,纵横家却也并未销声匿迹,汉初习纵横术者也不乏其人。如主父偃“学长短纵横之术”;“边通,学长短”。《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纵横家类”著录有《邹阳》七篇,《主父偃》二十八篇,《徐乐》一篇,《庄安》一篇,《待诏金马聊苍》三篇。这些著作都是汉初人的作品,可见纵横家在当时也并没有完全沉寂。  纵横家的完全衰落,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纵横”为乱世之学,天下大乱、群雄并争之时,便是“纵横”盛行的大好时机。但当战乱平定、国家统一以后,它便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甚至被最高统治者明令禁止。汉武帝罢黜百家,其中一项就是严禁“苏、张纵横”,便是典型之例。“纵横”之学尚口舌,重功利,轻忠信,寡廉耻,与儒家提倡的仁义道德格格不入,在举世崇儒重德的文化背景下,自然要受到唾弃。  纵横家虽然成了历史的陈迹,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但是,“纵横”之术并没有就此丧失其历史价值。历史的发展演变经历了诸多的曲折。每当在天下大乱、各种力量对垒之际,我们常常会看到纵横家的影子。  用世策略与语言技巧,有其永恒的历史价值。在当今时代,演讲与谈判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活动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纵横家的原则与方法可以给当代人许多启迪。日本学者大桥武夫写的《兵法与鬼谷子》就阐发了鬼谷子智术在商战中的实用价值。《鬼谷子》与《战国策》完全可以作为口才训练与策划谋略理论与实践的教科书。,纵横家的这份历史遗产还有待充分挖掘。  本书没有对纵横家过多地作学理的探讨。诸如苏秦、张仪时代先后问题、《史记》、《汉书》、《战国策》与出土《纵横家书》记载的异同问题,还有其他诸多学理方面的谜团,本书并不尝试加以解决。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战国时代——市场争夺战、人才争夺战、汽车大战、电脑大战、家电大战、贸易大战……此伏彼起,异常激烈。其惊心动魄程度,不亚于秦赵长平之战。在这些无休止的“战争”之中,最后鹿死谁手,由谁来一统天下,靠的是什么呢?  大家不妨翻翻这本小书,看看纵横家们是怎么出奇制胜的。也许,它将让你领略到丰收的喜悦,品尝到智慧的果实,让你的人生在这里发生转折。

内容概要

  纵横家虽然成了历史的陈迹,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但是,纵横之术并未就此丧失其历史价值。历史的发展演变经历了诸多的曲折。每当天下大乱、各种力量对垒之际,我们常常会看到纵横家的影子。他们不仅是一群优秀的演说家、谋略家,还是一群天才的外交家。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是谋略大师,是语言巨匠。他们的外交智慧和论辩技巧,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

杨世文,生于1965年,重庆潼南人。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儒学文化和宋史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史研究》、《文史》、《文献》、《孔子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项目。著有《走出汉学——宋代经典辨疑思潮研究》(专著)、《张械全集》(校点)、《易学集成》(编纂)等。 郑晔,女,生于1967年,四川南充人。四川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政治理论、演讲与谈判、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独著或合著有《中国家庭走向》、《二十世纪中国妇女》、《演讲与谈判技巧》等多部著作。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兵交中国无复宁第一节 战国七雄第二节 士·游士·辩士第二章 时代骄子——战国纵横家第一节 行人之官第二节 纵横之术第三节 《鬼谷子》与《战国策》第三章 充满荆棘的卿相之路第一节 头悬梁,锥刺股第二节 三寸之舌第三节 苇席裹尸第四章 合纵与连横的交互变奏第一节 两条路线第二节 苏秦的合纵战略第三节 张仪的连横主义第四节 范雎的远交近攻第五章 嘘枯吹生——纵横家的舌辩智慧第一节 一言十城第二节 忠妾与淫妇第三节 媒婆撮合术第四节 巧言善劝第五节 智破谗言第六节 坐山观虎斗第七节 先见之明第八节 十二岁的上卿第六章 纵横捭阖——外交大战第一节 外交厚黑学第二节 巧打美人牌第三节 大棒与胡萝卜第四节 空头支票第五节 曲线救国第七章 朝秦暮楚——纵横家的生存智慧第一节 双面间谍第二节 马屁精与进身术第三节 游士择主第四节 金蝉脱壳术第五节 画蛇添足第六节 狐假虎威第七节 借光有道第八节 激流勇退第八章 礼贤下士——战国四公子与门客第一节 孟尝君第二节 平原君第三节 信陵君第四节 春申君第九章 最后的纵横家——蒯通第一节 劝降高手第二节 吠非其主第三节 娶妇与求臣结束语

章节摘录

  第三章 充满荆棘的卿相之路  大动乱的年代,为各种各样的冒险家提供了获得利禄的大好机会。可是,作为出身平民的知识分子,要想跻身卿相,光宗耀祖,成为统治阶层中的一员,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也是可以想见的。在苏秦、张仪、范雎三人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从布衣到卿相的艰难历程。  第一节 头悬梁,锥刺股  在春秋战国时代,鬼谷是一个充满了神秘传说的地方。  那里山高林密,幽深难测,仿佛人间仙境。其中住着一位隐士,自号鬼谷子。他的学问极高,上自天文地理,下至行军布阵、出词吐辩,无所不通,无所不精。他收了许多门徒,最著名的有学习兵法的庞涓、孙膑和学习游说的苏秦、张仪。他们学成之后先后下山,各自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给战国历史增添了不少色彩。  苏秦是东周雒阳(今河南洛阳)人,祖辈务农,家里有一点田产。但苏秦认为在家里种地没有什么出息,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在青史留名,就得出去闯荡,于是向父母讨了些盘缠,出去拜师学艺。他听说鬼谷子广收门徒,就去投奔。鬼谷子收下了他。经过几年的学习,苏秦自认为火候已到,就向鬼谷子告辞,下山去了。  苏秦辞别鬼谷子后,踌躇满志,想凭着自己学来的满腹韬略和一张铁嘴,在这诸侯纷争的乱世换取荣华富贵,至少弄个一官半职,给父母兄弟看看,免得他们说自己不成才。因此他并没有立即回家,而是先到各国去碰运气。  先去哪国游说呢?苏秦首先想到了家乡所在的东周。当时周王室的空架子虽然还在,但早已没有了当年祖上的气派,虽然名为天下共主,却再也没有哪个诸侯前来孝敬。不仅如此,还时常有些人不怀好意,觊觎周王室祖上传下来的礼器,尤其对周鼎感兴趣,想把它搬到自己国界中去。周天子在诸侯眼里只能算一个弱国之君而已,可以随意欺负。苏秦想通过游说周显王,振兴周室,并在家乡取得荣华富贵。  他来到王宫前,先求见周显王周围的大臣,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但这些大臣都是一些豪门贵族,他们养尊处优,思想保守,只求明哲保身,不想惹什么麻烦,因此对苏秦说的什么自强啊、图变啊不感兴趣,认为这都是些不切实际的胡吹。而且这些出身高贵的老爷们也瞧不起苏秦的平民身份,对他的学识感到怀疑,不想与他来往,所以拒绝为他引见。苏秦左等右等不被周显王召见,在家乡扬名的希望破灭了。  苏秦当时只想求取功名,博得富贵,合纵、连横或兴周,都不是他死抱不放的主张,只要哪位君主用他,他就为哪位主子献计献策。他的性格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游士的普遍特征。  苏秦在周显王那里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心里很不服气。他想:东方不亮西方亮。凭我苏秦的才学,哪里不能找到荣华富贵?既然家乡不喜欢我,我还是出去闯荡吧!于是他身背书箱,肩挑行李,风餐露宿,风尘仆仆地向他景仰已久的秦国赶去。  秦国自穆公以来就有“好士”之名,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只要你有经邦之才、治国之术,或者一技之长,都有可能受到秦国的赏识,获得官职或钱财,甚至官至公卿。最著名的例子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来百里奚,任命为大夫,成就霸业的故事。很多平民知识分子都在秦国取得了富贵,自己何不去试一试?他满怀希望地来到了秦都咸阳。  在穆公以前,秦国一直是一个弱国,东方诸侯把它作为戎狄看待,各种盟会都不让参加。后来经过几代君主的励精图治,广罗人才,秦国疆土日渐扩大,国力日渐雄厚,使东方诸侯对它刮目相看。到秦孝公时,任用卫公子商鞅(公孙鞅),实行变法,废井田,开阡陌,赏军功,禁私斗,仅仅十几年工夫,秦国成了当时最为富庶和强大的国家,不仅甩掉了戎狄的帽子,成为超级大国,而且多次向东方诸侯开刀,屡战屡胜,各国都想巴结它。  苏秦来到这个有任用东方各国游士传统的国度,希望能像百里奚、商鞅等人那样在秦国大展宏图。但他去的时候,秦孝公已经死了,新即位的秦惠文王在做太子时,因为反对新法,被商鞅定了罪。虽然商鞅没把他怎么样,可他的两个老师,一个叫公子虔,被割了鼻子,一个叫公孙贾,被在脸上刺了字。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太子即位,公子虔和公孙贾这帮人都得了势,他们是商鞅的死对头,借助新君的威势来报仇。秦惠文王给商鞅定了个谋反罪,把他逮住,在咸阳市中五马分尸处死了。  苏秦求见秦惠文王时,这场风波刚刚过去,秦国君臣对来自东方的舌辩之士犹存戒心。但还是客气地接待了他,听他把话说完。  苏秦对秦惠文王说:“秦国西有巴、蜀、汉中,北有胡族、貉(mo末)族、代郡、马邑,南有巫山、黔中,东有崤山、函谷关作为天然屏障,可以说四面都是要塞,固若金汤,加上田野肥沃,人民富裕,军力强大,拥有战车一万辆、战士一百万,沃野千里,积蓄丰富,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真是天下头等强大的天府之国啊!凭着大王您的英明领导,有众多的人民和车马,有精通兵法的战将,一定可以吞并诸侯,统一天下,称帝而治!”  苏秦正要滔滔不绝地说下去,秦惠文王却连打了几个呵欠,不想再听下去了。他礼貌地打断苏秦的话,说:“我曾经听人说过,一只鸟的羽毛还不够丰满时不可以高飞,国家的法令制度还不完备时不能够征战,对人民施恩还不够时不能驱使他们去打仗,政治教化还不顺人心时,不能以战争去烦劳大臣。先生不远千里来到敝国,为我国出谋划策,我很感激。至于兼并诸侯、统一天下的事,还是等以后再说吧!”  苏秦见惠文王对他的主张并没有多少兴趣,还是硬着头皮把下文说完。他从三皇五帝说到夏、商、周三王,又说到春秋五霸,以及近世的明君贤臣,最后说:“从古到今,要想统一天下,非靠战争不可。现在天下大乱,干戈不息,礼义廉耻是没有用处的,必须使用武力,胜者为王!”  但秦惠文王现在还不想立即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他不再理会苏秦了。苏秦还不死心,又处心积虑写了十封奏章,‘向秦惠文王推销自己的战争策略。但每封奏章送进去,都如石沉大海,不见回音。  几处杨柳皆绿暗,一番风雨又黄昏。苏秦在咸阳住了一年多,并没有捞到一官半职。当初为了见秦王而特意购置的一件貂皮大衣已经破败不堪,积攒的一百斤黄金(铜)也已经用完了,渐渐地吃了上顿没下顿,囊中空空,只好身背书箱,肩挑行李,打着绑腿,穿着草鞋,步履蹒跚地踏上了归乡的旅途。  家门越来越近了,可是苏秦的脚步却越来越沉重。当初好不容易说服父母兄弟让自己出去闯世界,并求他们拿出一笔不菲的钱作为活动经费,拍着胸脯对他们说,凭我苏秦一张铁嘴,满腹经纶,去周游列国,一定能轻取富贵,光宗耀祖,你们就等着同享荣华吧!现在,钱花了不少,到头来仍然是两手空空,一事无成,真是愧对家人啊!还不知道他们怎样数落我。  但他还是忍受着邻居和熟人们的奚落和白眼,硬着头皮向家门走去。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纵横家的智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在群雄争霸、烽烟四起的战国、秦汉之际,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士人群体 ——“纵横家”。这些人多为策辩之士,游走于各国之间,推销自己的外交策略或政治主张。他们以思想、手段或谋略,折冲樽俎,排忧解难,或以三寸之舌退十万大军,或纵横捭阖巧解纷争,谱写出一曲曲智慧的颂歌,为中国历史增添了不少缤纷的色彩。 他们大多出身贫贱,渴望富贵。而这个大动乱的年代,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获得利禄的大好机会。可是,作为出身平民的知识分子,要想跻身卿相,光宗耀祖,成为统治阶层中的一员,所付出的艰辛努力、遭受的屈辱和辛酸也是可以想见的。在苏秦、张仪、范雎三人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从布衣到卿相的艰难历程。 韬略与口才,是战国纵横家借以显身扬名的两大法宝。一个成功的纵横家,不仅能够依靠自己的满腹韬略,或救人之国,或倾人之城,还能够依靠自己那如簧之巧舌,或化干戈为玉帛、变仇敌为朋友,或智取卿相、巧获信任,或煽风点火、挑拨离间……三寸之舌,有时胜过千军万马。 他们不仅是一群优秀的演说家、谋略家,还是一群天才的外交家。当然,在没有国际公法的时代,外交作为国内政治、军事的延续,具有很大的实用性。阴谋、欺诈、谎言、背信弃义、出尔反尔,在战国外交舞台上屡见不鲜。在张仪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所有这一切,构成一组震撼人心的交响曲。 他们靠辩才和智谋,去游说诸侯,博取各国君主的信任。这些人与他们所服务的君主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靠互相利用来维持的。一旦这种利用价值消失,他们就会被君主抛弃,或者弃君主而去。他们大多深谙此理。或避祸远害,或全身保形,或力破谗言、逃避暗箭。 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是谋略大师,是语言巨匠。他们的外交智慧和论辩技巧,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大处讲,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国际政治风云多变,利益冲突此伏彼起,如何应对种种复杂的形势?我们可以从纵横家那里去吸取经验。从小处讲,具有优秀的语言技巧、娴熟的处世谋略,在职场竞争、商业舞台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中无疑会占据先机。
      
       各位不妨翻翻这本小书,纵横家可以给我们提供许许多多有益的启示。
      
      
      
  •      第三章 充满荆棘的卿相之路 大动乱的年代,为各种各样的冒险家提供了获得利禄的大好机会。可是,作为出身平民的知识分子,要想跻身卿相,光宗耀祖,成为统治阶层中的一员,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也是可以想见的。在苏秦、张仪、范雎三人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从布衣到卿相的艰难历程。 第一节 头悬梁,锥刺股 在春秋战国时代,鬼谷是一个充满了神秘传说的地方。 那里山高林密,幽深难测,仿佛人间仙境。其中住着一位隐士,自号鬼谷子。他的学问极高,上自天文地理,下至行军布阵、出词吐辩,无所不通,无所不精。他收了许多门徒,最著名的有学习兵法的庞涓、孙膑和学习游说的苏秦、张仪。他们学成之后先后下山,各自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给战国历史增添了不少色彩。 苏秦是东周雒阳(今河南洛阳)人,祖辈务农,家里有一点田产。但苏秦认为在家里种地没有什么出息,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在青史留名,就得出去闯荡,于是向父母讨了些盘缠,出去拜师学艺。他听说鬼谷子广收门徒,就去投奔。鬼谷子收下了他。经过几年的学习,苏秦自认为火候已到,就向鬼谷子告辞,下山去了。 苏秦辞别鬼谷子后,踌躇满志,想凭着自己学来的满腹韬略和一张铁嘴,在这诸侯纷争的乱世换取荣华富贵,至少弄个一官半职,给父母兄弟看看,免得他们说自己不成才。因此他并没有立即回家,而是先到各国去碰运气。 先去哪国游说呢?苏秦首先想到了家乡所在的东周。当时周王室的空架子虽然还在,但早已没有了当年祖上的气派,虽然名为天下共主,却再也没有哪个诸侯前来孝敬。不仅如此,还时常有些人不怀好意,觊觎周王室祖上传下来的礼器,尤其对周鼎感兴趣,想把它搬到自己国界中去。周天子在诸侯眼里只能算一个弱国之君而已,可以随意欺负。苏秦想通过游说周显王,振兴周室,并在家乡取得荣华富贵。 他来到王宫前,先求见周显王周围的大臣,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但这些大臣都是一些豪门贵族,他们养尊处优,思想保守,只求明哲保身,不想惹什么麻烦,因此对苏秦说的什么自强啊、图变啊不感兴趣,认为这都是些不切实际的胡吹。而且这些出身高贵的老爷们也瞧不起苏秦的平民身份,对他的学识感到怀疑,不想与他来往,所以拒绝为他引见。苏秦左等右等不被周显王召见,在家乡扬名的希望破灭了。 苏秦当时只想求取功名,博得富贵,合纵、连横或兴周,都不是他死抱不放的主张,只要哪位君主用他,他就为哪位主子献计献策。他的性格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游士的普遍特征。 苏秦在周显王那里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心里很不服气。他想:东方不亮西方亮。凭我苏秦的才学,哪里不能找到荣华富贵?既然家乡不喜欢我,我还是出去闯荡吧!于是他身背书箱,肩挑行李,风餐露宿,风尘仆仆地向他景仰已久的秦国赶去。 秦国自穆公以来就有“好士”之名,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只要你有经邦之才、治国之术,或者一技之长,都有可能受到秦国的赏识,获得官职或钱财,甚至官至公卿。最著名的例子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来百里奚,任命为大夫,成就霸业的故事。很多平民知识分子都在秦国取得了富贵,自己何不去试一试?他满怀希望地来到了秦都咸阳。 在穆公以前,秦国一直是一个弱国,东方诸侯把它作为戎狄看待,各种盟会都不让参加。后来经过几代君主的励精图治,广罗人才,秦国疆土日渐扩大,国力日渐雄厚,使东方诸侯对它刮目相看。到秦孝公时,任用卫公子商鞅(公孙鞅),实行变法,废井田,开阡陌,赏军功,禁私斗,仅仅十几年工夫,秦国成了当时最为富庶和强大的国家,不仅甩掉了戎狄的帽子,成为超级大国,而且多次向东方诸侯开刀,屡战屡胜,各国都想巴结它。 苏秦来到这个有任用东方各国游士传统的国度,希望能像百里奚、商鞅等人那样在秦国大展宏图。但他去的时候,秦孝公已经死了,新即位的秦惠文王在做太子时,因为反对新法,被商鞅定了罪。虽然商鞅没把他怎么样,可他的两个老师,一个叫公子虔,被割了鼻子,一个叫公孙贾,被在脸上刺了字。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太子即位,公子虔和公孙贾这帮人都得了势,他们是商鞅的死对头,借助新君的威势来报仇。秦惠文王给商鞅定了个谋反罪,把他逮住,在咸阳市中五马分尸处死了。 苏秦求见秦惠文王时,这场风波刚刚过去,秦国君臣对来自东方的舌辩之士犹存戒心。但还是客气地接待了他,听他把话说完。 苏秦对秦惠文王说:“秦国西有巴、蜀、汉中,北有胡族、貉(mo末)族、代郡、马邑,南有巫山、黔中,东有崤山、函谷关作为天然屏障,可以说四面都是要塞,固若金汤,加上田野肥沃,人民富裕,军力强大,拥有战车一万辆、战士一百万,沃野千里,积蓄丰富,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真是天下头等强大的天府之国啊!凭着大王您的英明领导,有众多的人民和车马,有精通兵法的战将,一定可以吞并诸侯,统一天下,称帝而治!” 苏秦正要滔滔不绝地说下去,秦惠文王却连打了几个呵欠,不想再听下去了。他礼貌地打断苏秦的话,说:“我曾经听人说过,一只鸟的羽毛还不够丰满时不可以高飞,国家的法令制度还不完备时不能够征战,对人民施恩还不够时不能驱使他们去打仗,政治教化还不顺人心时,不能以战争去烦劳大臣。先生不远千里来到敝国,为我国出谋划策,我很感激。至于兼并诸侯、统一天下的事,还是等以后再说吧!” 苏秦见惠文王对他的主张并没有多少兴趣,还是硬着头皮把下文说完。 他从三皇五帝说到夏、商、周三王,又说到春秋五霸,以及近世的明君贤臣,最后说:“从古到今,要想统一天下,非靠战争不可。现在天下大乱,干戈不息,礼义廉耻是没有用处的,必须使用武力,胜者为王!” 但秦惠文王现在还不想立即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他不再理会苏秦了。苏秦还不死心,又处心积虑写了十封奏章,‘向秦惠文王推销自己的战争策略。但每封奏章送进去,都如石沉大海,不见回音。 几处杨柳皆绿暗,一番风雨又黄昏。苏秦在咸阳住了一年多,并没有捞到一官半职。当初为了见秦王而特意购置的一件貂皮大衣已经破败不堪,积攒的一百斤黄金(铜)也已经用完了,渐渐地吃了上顿没下顿,囊中空空,只好身背书箱,肩挑行李,打着绑腿,穿着草鞋,步履蹒跚地踏上了归乡的旅途。 家门越来越近了,可是苏秦的脚步却越来越沉重。当初好不容易说服父母兄弟让自己出去闯世界,并求他们拿出一笔不菲的钱作为活动经费,拍着胸脯对他们说,凭我苏秦一张铁嘴,满腹经纶,去周游列国,一定能轻取富贵,光宗耀祖,你们就等着同享荣华吧!现在,钱花了不少,到头来仍然是两手空空,一事无成,真是愧对家人啊!还不知道他们怎样数落我。 但他还是忍受着邻居和熟人们的奚落和白眼,硬着头皮向家门走去。 P21-24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