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亚当·斯密  页数:437  译者:谢宗林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修订过六次。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Adam Smith),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1723年6月5日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1737年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哲学;1740年被选人牛津大学深造;1748年,任爱丁堡大学讲师;1751年任格拉斯哥大学教授;1763年,任英国财政大臣养子的伴游导师;1778年任爱丁堡关税局长;1790年7月17日辞世。
斯密一生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1759年)和《国富论》(1776年)。前者为伦理学著作,它的出版使斯密享誉学术界;后者为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

书籍目录

译者序告读者第一篇 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一章 论合宜感    第一节  同情感    第二节 论彼此同情的快感    第三节 论通过他人的情感与我们的是否相合来评论他人的情感合宜与否的方式    第四节 续前节    第五节  论可亲与可敬的美德  第二章 论各种感情合宜的程度    引言    第一节 论源自身体的感情    第二节 论源自特殊的想象偏向或习性的感情    第三节 论不和乐的感情    第四节  论和乐的感情       第五节 论自爱的感情      第三章 论处境的顺逆对人类评论行为合宜与否的影响    第一节  虽然我们对悲伤的同情感通常比对快乐的同情感更为强烈,但悲伤的同情感通常远远不如主要当事人自然感觉到的悲伤那般强烈    第二节 论雄心壮志的根源以及地位差别    第三节 论钦佩富贵与藐视贫贱的心理倾向腐化我们的道德判断第二篇 论功劳与过失,即论奖赏与惩罚的对象  第一章 论功过感    引言    第一节 凡是看起来当受感激的对象,似乎都该受奖赏;同样的,凡是看起来当受怨恨的对象,似乎都该受惩罚    第二节  论当受感激与怨恨的对象    第三节  如果施惠者的行为未获赞许,则受惠者的感激便很少会有人同情;相反,如果加害者的动机未受谴责,则受害者的怨恨便不会有人同情    第四节  前几节的要点重述    第五节  功过感的分析  第二章 论正义与仁慈    第一节 这两种美德的比较    第二节 论正义感、自责感,并论功劳感    第三节  论自然女神赋予心灵这种构造的效用  第三章 论运气如何影响人类对于行为功过的感觉    引言    第一节 论运气所以有这种影响的原因    第二节 论运气的这种影响的程度    第三节  论这种感觉出轨的终极原因第三篇 论我们品评自己情感与行为的基础,并论义务感  第一节 论自许与自责的原理  第二节  论喜欢受到赞美及喜欢值得赞美;并论害怕受到谴责及害怕应受谴责  第三节  论良心的影响与权威  第四节 论自欺的性质,并论概括性规则的起源与应用  第五节  论概括性道德规则的影响与权威,以及这些规则应当被视为神的法律  第六节 在哪些情况下,义务感应当是我们唯一的行为原则,以及在哪些情况下,它应当获得其他动机的赞许第四篇 论效用对赞许感的影响  第一节  论合用的外表赋予所有工艺品的美,并论这种美的广泛影响  第二节  论合用的外表赋予人的性格与行为的美,并论这种美在何等程度内可以被视为赞许该性格或行为的一个根本要素第五篇 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道德赞许与谴责等情感的影响  第一节 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美丑概念的影响  第二节  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道德情感的影响第六篇 论好品格  引言  第一章 论个人的性格中影响其自身幸福的那一面,或论审慎  第二章 论个人的性格中影响他人幸福的那一  引言    第一节  论自然女神按何种顺序把哪些个人托付给我们照顾    第二节 论自然女神按何种顺序把哪些社会团体托付给我们帮助    第三节 论博爱  第三章 论克己 结论第七篇 论道德哲学体系  第一章 论道德情感的理论应该探讨的问题  第二章 论各种说明美德之性质的学说    引言    第一节  论主张美德以合宜为本的学说    第二节  论主张美德以审慎为本的学说    第三节  论主张美德以慈善为本的学说    第四节 论善恶不分的学说  第三章 论各种关于赞许之原理的学说    引言    第一节 论主张赞许之原理本于自爱的学说    第二节  论主张赞许之原理本于理性的学说    第三节  论主张赞许之原理本于感觉的学说  第四章 论不同的作者处理道德实务规则的方式

章节摘录

  第一章论合宜感  第一节同情感  人,不管被认为是多么的自私,在他人性中显然还有一些原理,促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使他人的幸福成为他的幸福必备的条件,尽管除了看到他人幸福他自己也觉得快乐之外,他从他人的幸福中得不到任何其他好处。属于这一类的原理,是怜悯或同情,是当我们看到他人的不幸,或当我们深刻怀想他人的不幸时,我们所感觉到的那种情绪。我们时常因为看到他人悲伤而自己也觉得悲伤,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根本不需要举出任何实例予以证明。因为这种同情的感觉,就像人性中所有其他原始的感情那样,绝非仅限于仁慈的人才感觉得到,虽然他们的这种感觉也许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为敏锐强烈。即使是最残忍的恶棍,最麻木不仁的匪徒,也不至于完全没有这种感觉。  由于我们没有直接体验到他人的感觉,我们不可能知道他们有什么样的感受,除非我们设想在相同的处境下我们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即使我们的亲兄弟正在拷问台上遭受酷刑,只要我们本身还轻松自在,我们的感官便不可能使我们感受到他正在遭受什么样的痛苦。我们的感官从来没有,也绝不可能,带给我们超出我们自身以外的感受;只有透过想象,我们才能对他的感觉有所感知。而想象的机能,除非是向我们描述,倘使我们身处他的处境时,我们自己将会有的感觉外,也不可能以其他任何方式帮助我们对他的感觉有所体会。我们的想象所复制的,是我们自身的感官所感受到的感觉,不是他的感官所感受到的感觉。借由想象,我们把自己摆在他的位置,我们设想自己正在忍受所有相同的酷刑折磨,我们可以说进入他的身体,在某一程度内与他合而为一,从而对他的感觉有所体会,甚至我们自身也升起某种程度上虽然比较微弱,但也并非与他的感觉完全不相像的感觉。当我们这样对他的种种痛苦有所感知时,当我们这样接纳那些痛苦,并让那些痛苦变成我们的痛苦时,他的种种痛苦终于开始影响我们,于是我们一想到他的感觉便禁不住战栗发抖。因为,正如任何痛苦或穷困的处境都会激起悲伤的情绪那样,所以,设想或想象我们身处那样痛苦或穷困的处境,也会激起同一种情绪,其强弱视我们的想象鲜明或模糊的程度而定。  这就是我们对他人的不幸所以有同情感的根源。正是借由设想和受难者易地而处,我们才会对他的感受有所感知,他的感受也才会影响我们。这一点有许多明显的事实可以证明,如果有人认为它本身还不够明显的话。当我们看到一根棒子正对着另一个人的腿或手臂就要打下去的时候,我们会自然而然缩回我们自己的腿或手臂;而当那一棒真的打下去时,我们多少会觉得自己好像被打中似的,并且感到疼痛。一群民众,当他们目不转睛盯着一个舞者走在一条松弛的绳子上时,自然而然会随着他歪曲、扭动、平衡他们自己的身体,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好像走在绳子上似的,必须像那位舞者那样歪曲、扭动,否则就会失去平衡从绳子上摔下来。常有神经敏感与体质纤弱的人抱怨说,当他们在街上看到乞丐身上露出脓肿的溃疮时,他们自己身上的对应部位往往也会有发痒或不适的感觉。那些可怜人身上的溃疮,在他们心里引起的那股恐怖感,对他们身上那个部位的影响大于对其他任何部位的影响;因为那股恐怖感来自于设想他们如果真的是他们所遇上的那些可怜人,而他们身上那个特定部位实际上也同样不幸受到溃疮感染时,他们自己将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光是此一想象的感受,其力道便足以在他们纤弱的身躯上产生他们所抱怨的那种发痒或不适的感觉。一些体质最强韧的人也注意到,当他们看到溃烂的眼睛时,他们自己的眼睛时常会有很明显的疼痛感,这也是相同的道理所引起的。体质最强韧的人身上那个器官,比体质最纤弱的人身上其他任何部位,都更为娇嫩敏感。  并非只有痛苦或悲伤的情况才会激发我们的同情感。不管主要当事人遭遇到什么样的情况而呈现出什么样的感情,每一位用心注意的旁观者,一想到当事人的情况,自会有一股类似的情绪在他自己身上油然升起。当悲剧或浪漫剧里让我们着迷的那些英雄人物最后得以脱离困境时,我们所感觉到的那股喜悦之情,和我们因为他们的苦难而感觉到的那股悲伤一样的真诚;我们为他们悲惨的遭遇而兴起的那种同情感,不见得比我们为他们的幸福而兴起的同情感更为真实。对那些在他们苦难时未离弃他们的忠实朋友,我们和他们一样心怀感激;我们从心底里也和他们一样怨恨那些背信乃至伤害、离弃或欺骗他们的叛徒。就人类心灵容许产生的每一种情感来说,旁观者的情感,总是和旁观者设身处地的想象中主要当事人应该会有的那种感受相像。  怜悯(pity)与悲悯(compassion),一般用来表示我们因为他人的悲伤而产生的相同的情感。同情或同情感(sympathy)一词,虽然原义也许是相同的,不过,现在如果用来表示我们与任何一种情感同感共鸣,或对它产生相同的情感,或许没有什么特别不恰当之处。  在某些场合,似乎只要在另一个人身上看到某一种感情,便可以在我们身上引起同情。有时候,某种感情好像就在一瞬间便从某个人倾注到另一个人似的,事先完全不必知道究竟是什么情况在主要当事人身上引起了那种感情。例如,悲伤或喜悦,当被任何人的面容与姿态强烈呈现出来时,立即会使旁观者多少感到类似的痛苦或愉快。笑脸迎人,令人开怀;相反,愁容满面,则令人心情郁闷。  然而,这一点并非普遍成立,亦即,并非每一种感情都会引起同情。有一些感情,当它们被表达出来时,一点也不会引起同情,相反,在我们弄清楚导致那些感情的原因以前,它们的表达只会激起我们的厌恶与反感。一个发怒的人,他的狂暴行为,比较可能刺激我们起来反对他,而不是起来反对他发怒的对象。由于我们不清楚他被触怒的缘由,我们无法体会他的处境,因此也就无法怀想任何类似由那个处境所引起的感情。但是,我们清楚地看到他发怒的那些对象所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知道一个如此暴怒的对手,可能在他们身上施加什么样的伤害。所以,我们很容易对他们的恐惧或怨恨产生同情,并且立即想到要和他们站在一起,反对那个看起来使他们蒙受如此严重危险的人。  我们所以看到悲伤或喜悦的表情,心里头便多少会兴起类似的情绪,是因为那些表情通常会让我们笼统地联想到,有某种好运或厄运已经降临在出现这些表情的那个人身上;而且在这些感情方面,此一笼统的联想足以对我们的心情感受造成些许的影响。悲伤或喜悦的心情,所产生的后果仅及于感受到这些情绪的人;它们的表达,不像愤怒或怨恨的表情那样,会让我们联想到其他任何我们所关心的人也许正处在它们的对立面。所以,好运或厄运的笼统联想,多少会促使我们关切遭遇到好运或厄运的人;但是,不清楚被什么原因触怒的笼统联想,却不会促使我们对那个被触怒者的愤怒兴起同情感。自然女神似乎教我们要比较厌恶去体谅愤怒的感情,甚至教我们在得知这种感情的原因以前,稍微倾向站在它的对立面。  甚至我们对他人的悲伤或喜悦的同情,在我们得知那悲伤或喜悦的原因以前,也总是极不完备的。只是表现受苦者身心极为痛苦的那种常见的悲叹恸哭,在我们身上引起的,比较是探究其处境的好奇心,并附带些许产生同情的意向,而不是非常明显真实的同情感。我们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遇上了什么不幸?直到这个问题获得澄清。尽管我们心里因为有他遭到不幸的模糊念头而感到不安,也尽管我们因为折腾自己揣测那不幸究竟是什么一回事而心里头益发不舒坦,但我们身上的同情感却不是很显著。  所以,同情感,与其说是因为我们看到某种感情所引起的,不如说是因为我们看到引起那种感情的处境所引起的。有时候,我们会为他人的行为感觉到一股他自己似乎完全不可能感觉到的感情。因为,当我们设想自身处在他的处境时,我们的想象会在我们的胸臆中燃起那股感情,尽管在他的胸臆中,那处境并没有引起那样的感情。我们为他人的厚颜无耻与粗野无礼而感到面红耳赤,尽管他自己似乎不觉得他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合宜之处。因为,当我们设想自己的举止是这么的荒唐可笑时,我们会禁不住觉得全身狼狈到无地自容。  在命运可能为人类带来的所有灾难当中,丧失理智,即使对最残忍的那些人来说,似乎也是最为可怕的;当他们看到此一最为悲惨的人生境遇时,他们悲天悯人的心情,比看到其他任何不幸,都更为深切。但是,那丧失理智的可怜人,也许还边笑边唱着歌,对他自身的不幸完全没有感觉。所以,在看到这种景象时,人类心中所感到的那股悲痛,不可能是对受难者的任何情感的反映。旁观者的同情感,必定完全来自于他想到,当自己沦落到同样不幸的情况,同时又能够(这也许是不可能的)以他目前的理智与判断去看待那种状况时自己将会有的感觉。  一个母亲,当她听到她那无法以言语表达感觉的婴儿在病痛中的呻吟声时,她会感受到哪些苦楚呢?在她的想象中,那婴儿所承受的痛苦,除了有其事实上的无助无告之外,还掺杂了她自己对那无助无告的感觉,以及她自己对它的害病可能产生的种种不明后果的恐惧。所有这些想象所构成的那一幅最完整深刻的悲惨与苦恼的情境,正是让她自己感觉到哀伤的对象。然而,那个婴儿所感觉到的,只不过是眼前这一刻的不舒服,而这种不舒服也绝不可能很严重。对于未来,那婴儿是完全无忧无虑的,因为他的懵懂无知与缺乏远见,让他拥有对抗畏惧与焦虑的免疫力:相对的,当他长大成人后,要使他免于人类内心这两大苦恼来源的肆虐,即使有再多的理智与学问企图保护他,也将徒劳无功。  我们甚至对死去的人兴起同情感,我们瞻望等着他们的那个可怕的未来,对他们的处境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反而视而不见,以致影响我们的,主要是那些冲撞我们的感觉,但对他们的幸福绝不会有任何影响的情况。我们想,他们被剥夺了阳光;被隔绝在活生生的社交世界之外;被摆在寒冷的坟墓里,变成各种腐败细菌与泥土中爬虫的猎物;在这世界上,不再被人想念,反而只消一会儿,就会从他们至亲好友心中挚爱的名单中除名,甚至几乎从他们至亲好友的记忆中消失。如此这般的处境,是多么的悲惨啊!我们想,毫无疑问,他们遭逢如此可怕的灾难,我们无论再怎么怜悯他们,也绝不可能过分。我们现在似乎更应该加倍同情他们,因为他们此刻正面临被人人遗忘的危险。于是,我们参加纪念他们的仪式,表示我们空洞的礼敬,我们努力抗拒自然让自己显得凄惨,让自己不断忧伤地回忆他们的不幸。事实上,我们的同情无法提供他们什么慰藉,但此一事实似乎使他们的处境显得更加凄惨;而想到我们所做的一切皆无济于事,想到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减轻了其他所有痛楚,只是舒缓了他们的朋友痛惜他们、爱恋他们与悲叹他们的心情,却完全无法带给他们任何安慰,益发加深我们对他们的不幸的感伤。然而,最无可置疑的是,死者的幸福完全不受前述那些情况的影响,而我们想要安慰他们的那些想法,也丝毫不可能扰动他们那无忧无虑的长眠安息。那个凄凉可怕且永无止境的忧郁意念,亦即,在我们自然而然的想象中,他们的处境应该会兴起的那个意念,完全是因为我们把他们身体上所产生的变化和我们自己对那个变化的知觉结合在一起而引起的,亦即,那个意念是起于我们把自己摆在他们的处境中,或者说,如果允许我这么说的话,是起于我们把我们自己还活着的灵魂塞进他们已经失去活力的躯壳里,然后设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己将会有什么样的情绪。正是由于此一想象上的错觉,所以,对我们来说,预见自己的死亡,才会这么令人胆战心惊;也正是由于这种错觉,所以,在我们死后无疑不可能给我们带来任何痛苦的那些情况,在我们活着时想起来却让我们心痛不已。而从这里便衍生出人性中一个至为重要的原理,亦即,恐惧死亡。这种恐惧,虽是个人幸福的一大毒害,却是抑制人类各种不义的伟大力量,它虽然折磨与抑制个人,却守护与保障社会。  第二节论彼此同情的快感  但是,无论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或同情感是怎样被引发的,最让我们觉得愉快的事,显然莫过于发现他人的感觉和我们自己心里头全部的情绪相一致;而且最让我们震惊的,也莫过于发现他人和我们完全没有同感。特别喜欢以某种吹毛求疵的自爱(self-love)原理演绎人类所有情感的那些作者,自以为根据他们自己吹嘘的原理,要解释这种快乐或这种痛苦,一点儿也不困难。他们说,人,由于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薄弱,以及意识到自己需要他人的协助,所以,每当他注意到他人表现出和自己一样的情感时,他就会高兴,因为那时候他自信可以获得自己所需的协助;而每当他注意到情形相反时,他就会苦恼,因为那时候他以为他们必定会和他作对。但是,这种高兴与这种苦恼总是这么立即地被感受到,而且也时常是在一些非常微不足道(因此不怎么样需要协助)的场合中被感受到。所以,我认为,不管是这种高兴或这种苦恼,显然都不可能是源自于任何这样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考量。某个人,当他在尽力娱乐同伴之后环顾四周,如果看到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为他所讲的笑话而发笑时,一定会觉得很丢脸、很懊恼。相反,同伴的欢笑则会让他感到心里很舒畅;他会认为,他们的情感和他自己的相一致,是他所能得到的最高礼赞。  他的这种快乐,似乎不完全是由于同伴的欢乐在他身上所引起的同情感,使他原本欢乐的心情获得额外的活力所致;而他的这种痛苦,同样也不完全是由于他错失了这种快乐的机会,以致他因为失望而感到心情沮丧。虽然不管是前一种场合或后一种场合,同情感之有无,无疑多少会有这样的影响。当我们已经如此频繁地熟读了一本书或一首诗,以致我们不再能够从独自阅读那本书或那首诗获得任何乐趣时,我们仍然能够从朗读它给某个同伴听而得到一些乐趣。对他来说,它还充满全部新鲜的魅力;我们与它在他身上自然引起的那种惊讶与赞叹的感情同感共鸣,虽然它不再能够直接在我们心中唤起这种惊讶与赞叹;我们比较像是从他的眼光,而不是从我们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它所呈现的所有构想与理念;我们透过和他的愉快起同感共鸣而感到心情愉快;他的愉快就这样重新唤醒或活化我们的愉快。相反,如果他看起来似乎不怎么样欣赏它,那我们将会感到懊恼,而我们在朗读它给他听时,当然也就不再能够得到任何乐趣。这里的情形和前面那个例子完全相同。同伴的欢朱,无疑会唤起或活化我们的欢乐。而他们的沉默,无疑也会使我们失望、沮丧。纵使这个原理或许有助于我们在前一种场合获得一些快乐,也有助于我们在后一种场合感受到一些痛苦,但在这两种场合,它都绝不可能是快乐或痛苦的唯一原因。因为,他人和我们自己在情感上的相互契合,似乎就是快乐的一个原因,而缺乏这种契合也似乎就是痛苦的一个原因,然而,这种现象却无法以前述那个原理予以解释。没错,我的朋友们对我的喜悦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同情感,或许可以透过活化那个喜悦而给我带来快乐;但他们对我的悲伤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同情感,如果只会活化那个悲伤的话,便不可能给我带来任何快乐。然而,同情感不仅活化喜悦,也缓和悲伤。在人们喜悦时,它以提供另一种方式的满足(译按:指彼此情感相互契合所产生的感觉)来活化喜悦;在人们悲伤时,它以迂回委婉的方式,将几乎是人心在那时候还可能接受的唯一愉快的感觉(译按:同样是指彼此情感相互契合所产生的感觉)巧妙地渗入人心,从而缓和人们的悲伤。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各位都很熟悉,他所著的《道德情操论》同样精彩。  ——温家宝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美]197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米尔顿·弗里德曼  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于人们只看到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重视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为,强调“自利”,却相对忽略了其在《道德情操论》中所重视的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从而曲解、误读了亚当·斯密学说。  ——[英]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阿马蒂亚·森  我们目睹了金钱欲爆发之后的种种罪恶,会感到斯密称《道德情操论》比《国富论》更基本的含义。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著名经济学家 梁小民  斯密自己比起重视《国富论》来似乎也更重视自己的《道德情操论》。《道德情操论》不仅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主要著作,也是他在逝世前的最后几年里竭尽全力进行修订的一本书。他在身患重病、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的情况下,对这本书进行了最重要的一次修订,这说明了伦理学在斯密心目中的地位。对于道德真理的探讨在斯密那里是贯穿始终的。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沉思录》译者 何怀宏  温家宝总理五次推荐的大师巨著。台湾著名学者、《国富论》译者谢宗林的权威全译本。  温总理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各位都很熟悉,他所著的《道德情操论》同样精彩。”  ——《温总理荐书企业家,同样精彩》,《重庆晚报》两会报道,2005年3月10日

编辑推荐

  温家宝总理最近在跟文学艺术家的一次“谈心”中,特别提到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全译本)》一书里所说的话,即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里,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道德情操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1条)

 
 

  •   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一句名言——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但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却很少有人读过。他在这本书里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们来说,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协调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这本书中,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最后,在第一卷第三、四、五章引出关于情感适宜性的原理: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因为相互同情的愉快,为了产生一致的情感,如同天性教导旁观者去设想当事人的各种情况一样,天性也教导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去设想旁观者的各种情况。正是在这两种努力,即旁观者的努力、当事人的努力,确立了两种类型的美德;旁观者的努力中建立起和蔼、公正、宽容等美德类型,当事人的努力中则建立起崇高、庄重、自制等美德类型。当然,与美德相对负性的冷漠、鄙俗、下流品行等则确立于对上述“适宜性”努力的失败、甚至反动。温总理曾荐书企业家,他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各位都很熟悉,他所著的《道德情操论》同样精彩。”《道德情操论》中曾说:“完美无瑕的人性,就是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就是公正无私和慈善博爱的情怀。唯有如此,人与人之间才能达到感情上的沟通与和谐,才能产生得体适度的行为。”斯密的《国富论》对现代社会影响深远。然而,《道德情操论》是比《国富论》更伟大作品。《道德情操论》写道:“如果有人以慈悲的心肠回应着他人的点滴感受,为他们的不幸而伤心,为他们的遭遇而不平,为他们的好运而欣喜,他在我们眼中会是一个多么和蔼可亲的人呀!”在这次抗震救灾的战斗中,我们看到不只是温总理“和蔼可亲”,我们看到,有许许多多的人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看到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收到了上百亿的捐款,我们看到无偿献血的队伍堵塞了交通,我们看到无数军人冒着生命危险在灾区抢救受困的群众。是的,我们经受了特大的灾难,但是我们看到了我们民族团结的力量,看到我们民族大爱的力量,看到我们这个民族的坚强脊梁。还有,我们看到,国外的媒体惊讶我们的军队救险居然不带武器,在灾区居然没有发生骚乱,这在西方的高度民主的国家来说也是奇迹!这是因为中国“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书中还说:“事实上,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人的天性使他能够适应身处的环境。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需要相互帮助,也随时可能互相伤害。在人们能够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相帮助的地方,社会就会繁荣兴盛、充满温馨。温情和爱将大家联系在一起,仿佛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温总理在复学后的北川中学说“多难兴邦”,有理由相信,我们中国不会倒下,会挺得更直,我们的社会会“繁荣兴盛、充满温馨”。
  •   关于作者:亚当斯密是《国富论》的作者,他的《国富论》对现代社会影响深远。然而,《道德情操论》是他的另一本堪比《国富论》的伟大作品。《道德情操论》写道:“如果有人以慈悲的心肠回应着他人的点滴感受,为他们的不幸而伤心,为他们的遭遇而不平,为他们的好运而欣喜,他在我们眼中会是一个多么和蔼可亲的人呀!”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事实上,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人的天性使他能够适应身处的环境。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需要相互帮助,也随时可能互相伤害。在人们能够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相帮助的地方,社会就会繁荣兴盛、充满温馨。温情和爱将大家联系在一起,仿佛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温总理在复学后的北川中学说“多难兴邦”,有理由相信,我们中国不会倒下,会挺得更直,我们的社会会“繁荣兴盛、充满温馨”。关于版本:这本书由台湾著名学者,《国富论》译者谢宗林威翻译的全译本。关于总理的话:2005年3月,总理曾荐书企业家,他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各位都很熟悉,他所著的《道德情操论》同样精彩。”《道德情操论》中曾说:“完美无瑕的人性,就是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就是公正无私和慈善博爱的情怀。唯有如此,人与人之间才能达到感情上的沟通与和谐,才能产生得体适度的行为。”关于感想:让我们把时间回放到2008年的5月,在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难时,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总理,就是有着《道德情操论》中所说“完美无瑕的人性”的总理,“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总理,有着“公正无私和慈善博爱的情怀”的总理。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当天16点40分,温家宝坐专机飞往四川灾区。总理到了成都机场…总理在都江堰…总理在临时搭成的棚子里指挥救灾…总理在去德阳的路上…总理正前往绵阳……在地震发生后的分分秒秒里,全国人民都密切关注总理的行程,因为总理已经成了灾区人民希望的象征。在飞机上、在指挥棚里、在抢救现场,温总理反复强调一个工作中心,那就是“救人”。强震来袭,大地重创,痛在人心。面对遍地尸骸,面对悲痛哭泣的百姓,面对顿失双亲的孤儿,温总理老泪纵横,但是他仍然坚毅,冒着余震的危险,不停地在地震灾区一线奔波。人们在电视里、网络上看到他紧锁的眉头、微颤的唇角、花白的鬓角,听到他已经沙哑的嗓音,无数网民在用手指敲击着对总理的心疼。“温总理,您休息一下吧!”“总理您多保重!”一位网友从现场发来消息说“总理摔倒了”,“总理的手臂擦破了”,网民的心也跟着揪起来了,立时无数跟帖追问总理情况。有人说在现场看到总理吃的馒头和榨菜,哭了。有人发现,总理几天的奔波,头发又白了不少。人们发自肺腑地说“我们为有您这样的好总理而骄傲!”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不只是总理“和蔼可亲”,我们看到,有许许多多的人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看到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收到了上百亿的捐款,我们看到无偿献血的队伍堵塞了交通,我们看到无数军人冒着生命危险在灾区抢救受困的群众。是的,我们经受了特大的灾难,但是我们看到了我们民族团结的力量,看到我们民族大爱的力量,看到我们这个民族的坚强脊梁。还有,我们看到,国外的媒体惊讶我们的军队救险居然不带武器,在灾区居然没有发生骚乱,这在西方的高度民主的国家来说也是奇迹!这是因为中国“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温总理推荐过两本书《沉思录》、《道德情操论》,已于近期手。我们都需要时刻体会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理智。
  •   去年,受以“温总理推荐本书”为卖点热炒《道德情操论》和《沉思录》的风潮的影响,我才第一次知道写《国富论》的亚当·斯密还写过这么一本书,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他只是一位经济学家。于是我便跟风买了《道德情操论》和《沉思录》。我当然也没读过《国富论》,与大多数人一样,只对此鼎鼎大名的经济学巨著有所耳闻。

    “基督教要我们爱人如己,而自然女神则要我们爱己如人。前者要我们放纵仁慈心,后者要我们克制自私心。”

    这两句不是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原文的内容,而是译者注解的。我之所以把这两句摘抄出来,只是想说,爱人如己其实往往也就是爱人为己,因而历史上也就会有很多基督教(天主教)信徒先做坏事儿再忏悔,以为只要捐够了香火钱做足了忏悔就能赎清现世的罪孽上天堂,同时也就有了许多神父牧师们靠出卖赎罪券谋取私利。译者的注解解释了亚当·斯密的本意:放纵不如克制更可取,无论放纵的是什么。

    我们在和同伴谈到我们自己感兴趣的事时,最好有所保留。“我们不能指望,所有这些事物让我们同伴感兴趣的程度,会和它们吸引我们的程度一样大。”这也就是我认为的,己之所欲也不好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难做到,但“己之所欲不施于人”应该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只要你在想与他人分享你的喜好、你的快乐时能够多观察一下,别人是否很愿意与你分享你的喜好、快乐,别人是否会因为你的快乐而眼红、嫉妒甚至暗地里骂娘。你喜欢的,别人未必喜欢,你滔滔不绝自说自话,怎么可能招人待见呢。这毛病我就经常犯,自顾自兴奋地说着自己感兴趣的事,却没有考虑到听的人是否已经一头雾水,不愿再听甚至早就不耐烦了。可见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也很不容易。如果有人愿意一直认真倾听你诉说和他(她)没有一分钱关系的你自己的私事,如果这个人就像大海一般敞开胸怀任你向他(她)倾倒苦水,那么你一定要珍惜他(她),绝不能放他(她)跑了。你还必须时不时的换位思考,做他(她)最忠诚的倾听者,靠近他(她),安慰他(她),理解他(她)。

    “你真的下定决心,绝不拿你的自由去交换宫廷里堂皇的奴隶状态,而要生活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与独立自主吗?似乎有一个办法可以保持这种纯洁的决心,而且也许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绝对不要进入很少有人能够退出来的那个处所;绝对不要进入充满雄心壮志的的权力圈子;绝不要拿你自己去和已经垄断了你眼前半数人类注意力的那些人世间的大人物相比。”

    最初尝试吸毒的人都会认为小试一次没事儿,但是真的会没事儿吗?大多数人只要一次就成瘾了。人类天生对权力、地位的向往与吸毒无异。统治别人,把他人踩在脚下,对他人颐指气使、吆五喝六是很多人内心深处最重要的欲望。同时,这也是让一个人此生难以安静下来的最主要的原因。不接触毒品,不进入权力欲的圈套,的确是大多数人避免被毒害的最佳手段。

    “努力以吃药来改善他那还算过得去的体质的那位仁兄,他的墓碑上的铭文“我原本很好,但我希望变得更好,结果我躺在这里”可以普遍地、非常恰当地套用在贪心与野心落空时所带来的痛苦上。”

    这段看起来有点黑色幽默的意思,但其实现实往往就是如此。摘录在此,希望能博您会心一笑。

    “在身体自在和心情平静方面,所有不同阶层的人民几乎是同一水平、难分轩轾的,而一个在马路边享受日光浴的乞丐,则拥有国王们为之奋战不懈的那种安全。”


    以前读《西方哲学史》的笔记里,我记得曾提到过古希腊犬儒派迪奥根尼和亚历山大大帝的小故事。幸福感、安逸感更多的出现在普通人身上,而不是位高权重的人。人,本来只需要一点点就可以活得很好,但是欲望,就像马鞭一样不断地抽打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屁股,带给我们无尽的痛苦,强迫我们拼命向前。成为国王的人,时刻都要担忧自己会被谋害,觉睡不安稳,吃饭怕被下毒……我再举个例子,一个天天有肉吃的人和一个一个月只能吃一次肉的人,他们的幸福感谁更多些?肉对于天天吃肉的人来说已经没有新鲜感,当然也就不能带给他满足感、幸福感。而那个用29天来期待第30天吃上肉的人,因为有了29天的等待,生活对他来说就一直有盼头,有希望,第30天吃上的肉对这个人来说,其实已经不重要。生活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幸福也一样。拥有一切的人往往也就失去了一切;一无所有的人,只要心中还有希望,甚或哪怕是已经对生活绝望,最后都还是有可能产生“始自于绝望的希望”的。

    “任何一个来自非洲海岸的黑奴,在这方面,所拥有的那一定程度的高贵肚量,常常不是他那卑鄙的主人龌龊的灵魂想像得到的。”

    这一段,简直与《白鲸》里的一段不谋而合,我以前的笔记里也曾引述过。这也是让我对亚当·斯密产生好印象的细节之一
  •   从几年前为农民工讨要工资,到今年五月亲赴汶川地震灾区,大家都看到,我们的温总理有菩萨般的心肠!他慈祥、和蔼甚至悲悯的目光与温暖、坚定的话语,每每让人动容不已!现在,有总理提及、推荐的大师经典《道德情操论》出版,相信有不少人买来阅读。这是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剖析人类道德情感的成名作。细细阅读此书,你会发现,斯密对人类情感的分析十分到位!精彩之处常让人忍俊不禁,且又发人深省!他认为,人都具有“同情”的道德能力,即都能够与他人进行设身处地的“换位感受”(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不会否认),并对在“同情”基础上产生的正义、仁慈、审慎、责任感等道德情操进行了精辟的分析。总理屡次强调的作者的观点是: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里,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阅读此书后,对总理反复强调的社会公平、正义、稳定等的重要性就不难理解了。我们的社会处于急剧变革之中,人性中许多丑陋的东西不断暴露出来,使许多有良知的人对整个社会感到悲观和失望。但是,在这次地震大灾面前,我们又看到人性中光辉的一面。灾难突降,从党中央到地方政府,从解放军、武警官兵到医生、护士,从企业界人士到文艺界人士,从灾区群众到自愿救援者……全国人民,万众一心,能捐钱的捐钱,能出力的出力,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这就恰好印证了斯密的“人都具有‘同情’的道德能力”的观点,这个社会是大有希望的!因此,强烈推荐大家都来读读这本好书,体会体会总理的良苦用心!
  •   书的纸质非常好,值得购买。 温家宝总理最近在跟文学艺术家的一次“谈心”中,特别提到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里所说的话,即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里,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
  •   《道德情操论》的著名之处在于它得到了温总理的青睐。此外,它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人这种杂碎可以在羊癫疯似的压榨、屠杀、贩卖同胞的同时为某只撂在笼里待屠的狗流下伤感的眼泪;很好地解释了面瘫僵尸的强硬人物竟然也有(或许不为人所知的)温馨感人的家庭生活;很好地解释了杀猪的、酿酒的、做马桶的如何为了自利的目的而满足了毫不相干者的吃喝拉撒;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那些永载史册、坚贞不屈、甚至为了理想而丢掉脑袋的英雄们与杀掉他们的刽子手本性并无二致。
        
        中国人(当然,不限于贵国)一直妄图改造人性。从仁者绿帽龟到大跃进食堂,一举甩掉封建落后的帽子,在洋老师的乳沟间畅游到了举世瞩目的红色天堂。遗憾的是,越改造越疲软无力,最后索性阳痿鸟。所有善良的愿望皆如此。那些心怀大同世界的梦想咬牙切齿要与“丑恶势力”作斗争的人们,要么沦为更丑恶的势力,要么被比他还要善良的人大同掉。
        
        在温总理最喜欢读的第二本书里,斯密告诉了我们个中缘由:人生而自私,虽不乏同情心,但归根结底还是自私。
        
        首先,人是自私自利的,老是利他的人不但少有,即便有也很难存活,即便侥幸存活也不会遭人待见。
      
       其次,人也不乏同情心,其同情程度视同情对象与自己的亲疏关系而定。比如斯密所列举的假设中国地震的例子。再比如有人会为自己的宠物大便不畅而寝食难安,碰到街头乞丐时却不会多瞅一眼。
      
       再次,人虽不乏同情心,但同情心有其限度,且其目的也不过是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薛兆丰的朋友有句话说的好:人的思想五花八门,行为却大同小异。因为前者无需付出代价,后者则要承担责任。同情心也一样,你会为朋友两肋插刀,却不会一次又一次、一刀又一刀地把自己插死。而且,你之所以会为朋友两肋插刀,无非是为了所谓哥们义气或者说友谊。这些东西说白了就是自己的精神需求。
      
       可见,哪怕同情心也不过是自私自利的本性所需。最后,也就是结论:人生而自私,哪个王八犊子也别想撼动。
        
        所以,世上不存在绝无私心的道德楷模,不存在绝无同情心的禽兽人渣,不存在绝对高大高尚光芒万丈的义士、舵手和导师。对于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理想主义者,斯密是这么说的:
      
       这不是人性温和的力量,不是造物主在人类心中点燃的仁慈的微弱之火,即使它能
       够抑制最强烈的自爱欲望之火。它通常是一种更强烈的爱,一种更有力的感情;一
       种对光荣而又崇高的东西的爱,一种对伟大和尊严的爱,一种对自己品质中的优点
       的爱。
      
       是的,对素不相识者大爱特爱确有可能,但这爱的来源同样逃不过自私自利的本性。
        
        如果您尚徜徉在乌托邦的幻觉里无法自拔,如果您仍期待某个无需付出便可各得其所的天上人间,如果您眼中满是丑恶和不公希望斩之而后快,如果您认为贫富差距、种群歧视有违天理而燃起一腔怒火,如果您仇视资本家的贪得无厌、厌恶商人的市侩营苟,那就来读读这本书吧。亲爱的朋友,谁都希望人心向善,希望人们团结友爱,希望社会和谐、世界大同,可是……这终归是希望啊。
        
        无论如何,还是来读读这本书吧。当然,应该同《国富论》一起读。对我而言,此书无非解释了一件事:市场经济为何不是丛林法则以及自私的人性如何在市场中做到互惠互利。真的,感谢老天爷——为人类自私的鸡巴套上了一只绝妙的套套。你呢,亲爱的大公无私的为人民疾苦忧伤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左派人士?
  •    世界经济学泰斗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是世界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济著作。他的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实际价值和地位不下于《国富论》,但长期以来一直湮没无闻,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直到温家宝总理多次在公开场合推荐“《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在我心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后,这本书才开始渐入国人视野。拜读此书,掩卷长叹、不吐不快。

      《道德情操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的分流到民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也是存在风险的,最终将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发展很有警示意义。
  •   1878年,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斯卡尔茨基在《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及其作为政治经济人的创始人》中提出,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论述的人性是利他的,而《国富论》论述的人性是利己的。自此,有人将斯密理解成拥有两个互相割裂世界的人——伦理学中的利他主义者和经济学中的利己主义者。将《道德情操论》中的同情心和《国富论》中的利己心理解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是所谓的“斯密问题”。但是,正确的理解是将它们结合起来。斯密认为,人的自利、自爱本性可能更根本一些,不论在道德世界还是在经济世界中,利己心都是人们行为动机的源泉,但这种自利或自爱绝不等同于自私或恶,因为人性的基本面中还有同情心,正是这种分享他人情感、认可他人感受的能力,使他人的幸福对自身具有充分的重要性。而一个完整的人永远不会是一个只受“看不见的手”支配的“经济人”。在亚当斯密生活的那个时代,“道德情操”这一短语,是用来说明人(被设想为在本能上是自私的动物)的令人难以理解的能力,即能判断克制私利的能力。因此,亚当私密竭力要证明的是: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主要是追逐利润的资本家)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为,从而建立一个有必要确立行为准则的社会而有规律的活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建立的经济理论,就是以他在《道德情操论》的这些论述为前提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不仅是亚当斯密进行交替创作、修订再版的两部著作,而且是其整个写作计划和学术思想体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道德情操论》所阐述的主要是伦理道德问题,《国富论》所阐述的主要是经济发展问题,从现在的观点看来,这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前者属于伦理学,后者属于经济学。亚当斯密把《国富论》看做是自己在《道德情操论》论述的思想的继续发挥。《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两部著作,在论述的语气、论及范围的宽窄、细目的制定和着重点上虽有不同,如对利己主义行为的控制上,《道德情操论》寄重托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而在《国富论》中则寄希望于竞争机制;但对自利行为的动机的论述,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室把“同情”作为判断核心的,而其作为行为的动机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   亚当·斯密一生共撰有两部巨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由于后者为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在它的万丈光芒之下,前者似乎显得有些暗淡。后世学者,对斯密分别在两部著作中阐释的看似矛盾的利他主义伦理观和利己主义利益观,感到不解,于是,这个“斯密之谜”被争论了两百年。而世人对《国富论》的重视远甚于《道德情操论》,把前者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看不见的手”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而忽略后者所倡导的道德情操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世人误解斯密深矣!其实,《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都把人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都注意到并承认人的两面性——利己和利他。斯密肯定人从利己出发行事的合理性,但同时又指出,“利己”不等于“自私”或“贪婪”,利己是个人行为的出发点,而自私或贪婪却会把社会带入“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他认为,人都有同情心,都能适当抑制利己的本性,而发扬利他的精神。两部巨著的结合点应该是,斯密设想和倡导的市场经济是一个有道德的市场经济,没有同情、仁慈、公正、责任心等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过去当学生时,导师开列的书目中就要《道德情操论》,当时读此书带着任务,且感到斯密的道德理论与现实有点脱节,但是,在目睹了这些年市场经济的风风雨雨之后,才悟出斯密思想的精髓,感到斯密的超凡、伟大之处。要真正理解市场经济,“《道德情操论》,这才是基础,是根本。”
  •   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   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   我之前看的是另一个版本的,在图书馆借的,觉得很好,然后觉得应该买下终身收藏,现将我的读书札记写下,受益匪浅!

    道德情操论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英】亚当•斯密
    1. 在知道发怒的原因之前,我们都倾向于反对发怒。
    2. 同情与其说是因为受对方情绪的影响而产生,不如说是因为看到激发这种情绪的境况而产生的。
    3. 对同伴的喜事显得无动于衷只是失礼而已,但对他们倾诉的痛苦我们仍然不表现出严肃的神情,则显然是真正而粗野的没有人性。
    4. 对我们的朋友来说,他们容易不是我们朋友的朋友,但他们几乎不可避免地要成为我们敌人的敌人。
    5. 如果你不同情我的不幸遭遇,也不分担困扰我的痛苦;或者你对我受到的伤害既不愤慨,也不能容忍我被激起的愤恨,我们就这些问题(指共同谈论的话题)的交流就此打住了。我们不能再互相容忍。我不会再乐于跟你交往,你也不会在支持我的同伴。你会讨厌我的狂热和激情,我也会对你的冷酷和无情非常愤怒。
    6. 由同情产生的悲伤与悲伤本身总不会全然相同。
    7. 人的心情几乎可以不被扰乱,朋友的陪伴会使他恢复某种程度的平和安宁。
    8. 无论什么时候,如果心情不幸失去控制的话,那么与人交际和交谈是恢复平静的最有效的药物;同样也是宁静、愉快心情的最好保护剂,这对于自足和欢乐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隐居独处和好沉思的人,常常独自在家闷闷不乐地想伤心事或懊恼事,虽然不他们更为仁慈、更慷慨、更有荣誉感,但却很少拥有世人所常有的那种平静心情。
    9. 我们对有节制的悲哀、那种无声而庄重的悲痛却表示敬意,它只能在红肿的眼睛、颤抖的嘴唇和脸颊,隐隐约约的和冷漠却感人的行为中才能发现。
    10. 正是这种更多地同情他人和更少地同情自己的情感,抑制了自私自利之心,激起慈悲情怀,构成了完美的人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激情和谐一致,人类的温文尔雅和彬彬有礼均来自这里。
    11. 仁爱这种和蔼可亲的美德,当然是摆脱粗俗的人才能具有的情感。
    12. 正如一般的智力水平无才华可言,一般的道德中也无美德可言。
    13. 我的身躯很少受我同伴身体变化的影响;但是我的想象却更容易受影响,如果没有说错的话,他更容易设想熟人的想象力的形式和结构。由于这个原因,失恋或壮志未酬同肉体上最大的不幸相比可以唤起更多的同情。这些同情全部来自于想象。
    14. 没有什么东西会像疼痛那样很快被人忘掉。疼痛的时刻一过,全部痛苦也就随之而去,想起它再也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不快。这样,我们自己都不能体会先前怀有的忧虑和痛苦。我们会为一个朋友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很长时间不舒服。它所造成的痛苦绝不会随这句话的结束而结束。
    15. 最先使我们心烦的不是感官的对象,而是想象的观念。
    16. 痛苦并不会因疼痛而更为剧烈。
    17. 我们的想象跟不上恋人们的想象,所以不可能体会他热烈的情感。Our imagination not having run in the same channel with that of the lover, we cannot enter into the eagerness of his emotions.
    18. 虽然爱情在一定的年龄段无可非议,因为我们知道这是天性,但还是被人取笑,因为我们无法体会它。
    19. 所有严肃而热烈的爱情表达,对第三者来说都显得可笑,虽然某个男人对他的情人来说可能是美好的伴侣,但对其他人来说并不是这样。
    20. 首先,就爱情本身来说,虽然它或许可笑,但它并不天生令人讨厌;虽然爱情的结果经常是致命的和可怕的,但其目的很少是有害的。
    21. 当音乐模仿悲伤或快乐的音调时,它或者在我们身上现实地激发这些激情,或者至少使我们处于想象这些情感的情境中。
    22. 仇恨和愤怒是高兴愉快的心情的毒药。Hatred and anger are the greatest poison to the happiness of a good mind.
    23. 宽宏大量和仁慈的人最遗憾的不在于周围的人的背信弃义和忘恩负义所造成的损失。无论他们可能损失什么,缺少它通常还是会非常幸福的。最使他们不快的是自己产生背信弃义和忘恩负义的念头;并且在他们看来,这种念头引起的不和谐和不愉快的激情,构成了他们所受伤害的主要部分。
    24. 被害者温和可亲的品质使得人们对伤害着的残忍体会更为深切。
    25. 一个逆来顺受、既不想抵制也不图报复的人,会被
  •   我们对亚当斯密了解的更多的应该是他的《国富论》,每个学习经济学的学生都会受到他的经济思想的洗礼。但是很少有人会去注意《道德情操论》,后者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丝毫不低于《国富论》。读完《道德情操论》,让我对人生、正义、社会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分享如下:一、《道德情操论》的结构在道德的是非上,作者认为一个行为,要么是好的,要么就是不好的;要么是值得称赞的,要么是值得谴责的;要么是令人舒适的,要么是令人反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解释了什么事好的道德,自然不好的道德也就一目了然了。作者提到:在论述道德原理时,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第一,美德或美好的品行究竟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格调的性情和什么取向的行为,构成**和值得称赞的品行,构成那种自然受到尊敬、推崇与赞许的品行?第二,这种品行,不管他是什么,究竟是怎么被我们心里面的什么能力或机能推荐给我们的,令我们觉得他是值得称赞的?或者说,究竟透过什么机制,以及怎么运作,以至于我们的心灵会喜欢某一行为取向,而不喜欢另一行为取向;会把前者称为是对的,而把后者称为是错的;会认为前者是该受到赞许、推崇与奖赏的对象,而后者则是该受责备、非难与惩罚的对象?我认为这就是作者要阐述的道德观,这就是《道德情操论》的主题内容。而在整篇书中的编排来看,作者又围绕主题内容进行了一个设问句的编排。当我们赞许任何品行时,我们自己所感觉到的那些情感,…….来自于四个在某些方面彼此不同的源头。第一,我们对行为人的动机感到同情;第二,我们对因他的行为而受惠的哪些人心中的感激感到同情;第三,我们观察到他的品行符合前述那两种同情通常遵守的概括性规则;最后,当我们把他的那些行为视为某一有助于增进个人或社会幸福的行为体系的一部分时,他们好像被这种效用染上了一种美丽的性质,好比任何设计妥善的机器在我们看起来也颇为美丽那样。在任何一个道德褒贬的实例中,扣除了所有必须被承认来自这四个原理的那些道德情感后,应该不会有什么剩下来。第一篇到第四篇,就是上面的四个步骤;第五篇就是讲述影响因素,第六篇提出了什么是好品格,最后一篇借助好品格的论述,阐述了什么事美德、什么感情和行为值得称赞。二、读后感1.我们的道德观应该是从心而发,顺心而为,其中的心当然“善心”为宜。我们还有一个脱离于我们自身的“本我”来审视我们自己的一切行为,我们的行为还必须接受外界环境和原则的约束。美好的道德就是那个得到赞许的感情和行为(如果可以称为“品行”的话)。2.我们内心的平静时多么的重要啊,他让我们听到清晨小鸟的叫声和夜晚小虫的撕咬声,闻到空气的清新和鲜花的芬芳,感受到我们脉搏的跳动和生活的节奏。然而,我们脆弱的感情时常被外界环境干扰,我们疲惫的身躯受欲望驱使东奔西跑。一次又一次,我们让干涩的眼睛休息的时候,我们的心灵才得到暂时的喘息。3.敏感的感觉对于人来说,就像蜗牛的触须对蜗牛的重要作用一样。我们根据感觉,凭借我们的敏感调整我们的感情,纠正我们的行为,使得我们的感情和行为举止得到周围大家的认可。4.对于美德,我们都希望自己拥有,并通过不断的训练和学习得到巩固。但是,美德需要更多的逆境来修炼,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置身于不利的环境。于是,真正拥有美德的人,总是那么的少;而拥有美德的人,似乎是那么的不同寻常。5.通常情况下,处于逆境的人总是会遭受到一些非人的礼遇,也会获得大众的同情。他的表现也成为了大家重新衡量他人格高度的依据,如果他默默地接受折磨,自信地笑面世人,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表示自己的抗争,他将得到同情之外的鼓励和掌声。6.同情感,除了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我们还要了解的是对象的心智水平,对他的感情进行一个初步的判断。然后再将自己和他联系起来。
  •   亚当·斯密真是大家啊,我早早就知道他的《国富论》了,那是影响资本主义进程,乃至影响世界进程的经典巨著。时至今日它的光辉都不曾被磨灭。后来又了解他的另一本大作,也就是《道德情操论》,听说这两本书使得亚当·斯密颇具争议,它们的观点是相左的,一个是利己一个是利他,我正在读,看完之前也不好评论太多。也不急,我只想慢慢看。总理让我们读这书是什么目的呢,是让我们做顺民吧,我偏不,我读这本的时候,还顺便买了本《君主论》看,痛快啊,揭示太多东西了。
  •   这是本值得反复认真阅读,深刻理解的好书!亚当。斯密不但是个伟大的经济学家,而且是个伟大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这本书的珍贵之处在于正确启发和评论我们的品德情操的表现和内涵,逻辑严密,文彩丰富,特别值得如今的社会各阶层活动人物和企业家们在个人道德情操方面的感悟参考好书!温总理也推荐这本书,认真阅读你会深深被感悟,对你的人生和事业发展有帮助!
  •   真不愧为是温家宝总理五次向大家推荐的书,值得精读,更值得洗洗品位。希望大家不要只记得斯密的《国富论》。这本《道德情操论》同样精彩。
  •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经典之作,其实所有的论述都是源于生活中,而他将这些生活中的哲学全面而且巧妙地展现出来,著成这部《道德情操论》。温总理多次推荐,这部书绝对值得细心品味,不能浪费,好好阅读好好领悟,一定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
  •   《道德情操论》普通的文字,平凡中见真理,讲述了感情的合宜、处境的顺逆对人类行为的合宜、功劳与过失、正义与仁慈、品格,本书教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事。看到了书的“译者序”,发现本书的前身是斯密在担任道德哲学教授时的教学讲义,让我更加信服,如果我们全都以为准绳对待我们的同类,相信我们的世界会变得非常美,我想可能也是温总理推荐此书的原因吧。
  •   这本书认识相当深刻,绝对能够启迪心灵。但也有点深奥,是应该花心思认真研究的好书。作者从各种道德情操产生的原因,差别,程度,表现等进行剖析,很多观点真让人拍案叫绝。
    作者亚当·斯密的世界级声望,温总理的极力推荐,较为精美的封面,如此实惠的价格,真是相当满意的好书!
  •   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在很多人眼中所宣扬的大都是经济中的自私。但,只了解《国富论》却没有看过提倡无私的《道德情操论》,并不能说你了解亚当斯密这位经济学巨匠,更不能说了解当今的市场经济。
    至于政府首脑温总理几次三番地推荐提倡无私以及让广大老百姓切实地享受到改革带来的成果的本书,是否是在暗示什么,那就不得而知了……
  •   非常的值得一读,真是太棒了!温总理推荐的书是一定要好好读的。《道德情操论》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逐渐提高的现代社会是非常值得研读的。《道德情操论》揭示人性的良知和道德,如果在物质或金钱利益的诱惑下丧失良知和道德是最悲哀的!希望《道德情操论》能使人们在物质金钱利益下把握住自己的伦理道德。希望能对自己的社会经济生活起到指导作用。
  •   能够透彻了解人类情感,真正理解市场经济的必读书。《道德情操论》比《国富论》重要,其思想内涵远远超过了十本当代畅销而肤浅的经济学教材。它实际上为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奠定了伦理基础。 在斯密那个时代经济学是不存在的,而斯密本身也是格拉斯哥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出版一本关于道德哲学的著作是再正常不过了,而成为现代经济学的鼻祖才是意外。
  •   亚当斯密是《国富论》的作者,他的《国富论》对现代社会影响深远。然而,《道德情操论》是他的另一本堪比《国富论》的伟大作品。在目睹了这些年市场经济的风风雨雨之后,才悟到斯密思想的精髓,感到斯密的超凡、伟大之处。要真正理解市场经济,“《道德情操论》,这才是基础,是根本。”
    《道德情操论》普通的文字,平凡中见真理,讲述了感情的合宜、处境的顺逆对人类行为的合宜、功劳与过失、正义与仁慈、 品格, 本书教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事。
          
  •   道德情操论(温家宝总理五次推荐的大师巨著全译本,认真读了几十页,内容很好,值得一读,建议购买珍藏
  •   《道德情操论》是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59年,斯密去世前共出版过六次。全书共有七卷构成,主要阐释的是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斯密在该书中继承了哈奇森的道德感学说和休谟的同情论思想,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情感理论。他反对神学家用天启 来说明道德的根源,而把他认为是人的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作为阐释道德的基础。他用同情的原理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它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来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并以此为基础表明各种基本美德的特征。
  •   在之前只知道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最近发现原来还有一本书更值得读,就是《道德情操论》。道德情操论的内容虽说有点深奥,但是只要用心去读,对我们来说是一次精神洗礼。推荐
  •   我尊敬的温总理推荐这本书!
    看了这本书,人才能利他。
    我人身一位幼儿园的园长,她能张口就把《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的核心观点讲诉出来
    真的很了不起,因此,学习经典让人有很大改变。
    这才是真正的学问。
  •   无论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还是当代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学说,都可以说直接渊源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以前断断续续的读过。书的质量OK,纸质也很不错~赞一下先~《道德情操论》,从来没有阅读过,现在可以好好看啦~
  •   道德情操论(温家宝总理五次推荐的大师巨著)
    还木有收到就能写评论?
    好吧,写写同学们看过后说的评论吧
    此书和沉思录性质相似,很适合大一二新生,也是很好的床头书/百看不厌
  •   道德情操论(温家宝总理五次推荐的大师巨著 全译本)
  •   我很伤心的说,书的一角有压皱了。当当就不能好好的改善一下玉树包装么,希望以后有所改善吧,还是挺喜欢当当的书的。很喜欢封面设计,不过不是很喜欢排版,字体很小,看起来很费眼神。
    在经济的发展历程中,用于人们只看到斯密的《国富论》,却忽略了亚当斯密的另一本巨作《道德情操论》,从而曲解和误读了亚当斯密,一生只著了两本书。和《 国富论》一起买的,打算读完情操在读国富。
  •   斯密两大传世佳作,一个是《国富论》,一个是《道德情操论》,《道德情操论》让斯密享誉学术界。这本书是谢老师翻译的全译本,具有原书的完整性,书中阐释的道德论,让人深刻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
  •   亚当·斯密的伦理学巨著,我喜欢的他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所以我研究生方向选择经济伦理学。
  •   这是一本略显枯燥的书,但仔细品味,却让人受益匪浅。一直以来我认识的亚当.斯密是仅仅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看了本书才发现,他更是一位真正的绅士。道德情操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本社会心理学类书籍,对能解决职业生涯中许多实际问题,对立法者也有相当的启迪作用。
  •   亚当。斯密丛道德、伦理、哲学的角度,论述了作为人,应该具有的品德、情操和道德。非常深入哲理,是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做生意的人,必须要读的书。他所叙述的道理,每一个都应遵循,才能做好人,做有道德的事。特别是那些掌管着政府机关、大小权利的人,更是应该作为教科书,列入每年的学习、考试范围。
  •   温总理推荐的书果然不错啊!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比较出名,这本书却很少为人所知!这本书同《国富论》一样精彩!推荐大家看看《道德情操论》。
  •   出于对温总理的喜爱,买了这本书,本来发现较难理解,但是看了一些,就觉得非常好,讲的相当经典,直接切入人心。的确,在现今社会,道德情操越来越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不管是企业高管还是大学生,都应该深入的去读,从中会学到非常有用的知识。(只是我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书上的前几页字号忽大忽小呢?)O(∩_∩)O~
  •   对于这本书,初次看到纯属偶然,是在图书馆的信手翻阅,了解到了斯密的两本极具矛盾性的巨著,当即便对《道德情操论》产生了兴趣。不过目前还没有完成阅读,对于前面的那些部分,我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两个字莫过于"同情",在斯密的笔下,同情除了字典中的意思,又被赋予了很多新的意味,让人得以从人的本性方面对身边的人有所认识。我认为阅读下来,对于像我一个总喜欢生活在自己臆造出来的理想社会之中,对于现实人们所表现出的种种颇感不满的人来说,还是有相当的帮助的。我相信当我读完的时侯,我对这个人类社会的认识一定会上一个层次的。
  •   以前只知道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没想到《道德情操论》同样经典
  •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极大的丰富,可是道德情操堕落,忙碌的人们似乎已找不到方向,看了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为人们解开了思想的枷锁,市场经济的本身原来是强者生存弱者亡的规律,人们身处其中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我早已买过一本,现在推荐给朋友看的。
  •   帮同学买了一本,这样的好书值得反复研读。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指出人的精神属性是利他的。亚当·斯密去世前曾经想把《国富论》这本书烧掉,单独留下《道德情操论》,因为他担心《国富论》会像一个潘多拉魔盒一样被胡乱打开。
  •   据说《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同样精彩。虽然没看过,但看过其评论各自滔滔不绝,相信它能带给我不错的价值,更深层的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也相信更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   中央编译的《道德情操论》算是比较好的版本了,纸张不错,翻译也很顺畅。唯一不喜欢的是封皮外还套着“温家宝总理五次推荐”的字样,感觉很俗,书到手直接把书套烧了。
  •   大多数人了解的亚当斯密都是因为他的《国富论》,但是鲜有人知斯密自己最得意的著作其实是《道德情操论》,他本人不但是一个道德哲学教授,他也一直有这样一个观念,在理性经济人的市场下,利他主义才是完美的利己,道德是合乎情理的为自己谋利。
  •   一买来就看了,不愧是大师的另一杰作啊,看了第一章就觉得受益匪浅,虽然当初是冲着温总理多次推荐去的,但是我也不是学经济的,就试着从道德情操方面去感悟吧!
  •    《道德情操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的分流到民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也是存在风险的,最终将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发展很有警示意义。
  •   斯密的国富论做为经济学永恒的经典被广为人知,然而斯密更为看重另一本书也就是他的道德情操论却并不如国富论那样名声显赫。经济学最终还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人是他的最终研究对象,斯密在道德情操论这本书中对人性做出了极为全面而深刻的描画。我总是觉得斯密对人性如果没有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他是写不出国富论这本书的。
  •   很早就想看温家宝总理推荐的这本道德情操论,给人很多启迪。
  •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已经成为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圣经,然而这本《道德情操论》却很少有人提及。这本书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有关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众多方面都有很深的见解,看了之后,对社会的有序运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是一伟大的书!
  •   道德情操论是斯密的经典之作,奠定经济地位的国富论是学经济的必读之作。但是斯密本人却更青睐于道德情操论,在这个时代,这本书更有深刻的含义!
  •   斯密 不愧为斯密
    以前只知道国富论
    看了道德情操论 后
    感觉到了 斯密的哲人思维 经济学大师的严谨 !!
    超赞 !很给力哟!
  •   这两天在看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感觉真的很好,其实我在内心深处也一直认为人具有根深蒂固的同情心,美好善良的一面什么人都是拥有的!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的!
  •   看过斯密的国富论,让我知道了怎么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呀!精彩。
  •   除温总理也隆重推荐之外,这本《道德情操论》本身就有很高的价值。
  •   斯密的国富论更有名 但是他思想的精髓是 这本 道德情操论 他教导我们如何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BE moral 而不是贪婪自私地敛财 因此 这本书其实比国富论重要 没有它 国富论的理论只能是没有地基的房子
  •   斯密的论道德情操,很全面,透彻的论述人的道德观,行为规则,书中重视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道德情操,很好的书。
  •   个人认为特别适合大学时代阅读。当然,在物欲纵横、人心浮躁的今天,也不失为压力沉重的职场人案头的醒脑书。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有哲理的韵味,但又不如纯粹哲学派著作那么枯燥和深奥,比较平实的笔法。书的内容自不必说,但美中不足的是该版字体太小,眼睛有点累。
  •   《道德情操论》相比《国富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伦理学的书,讲的是正义、同情等道德情操。亚当斯密提出社会的财富需要公平的分配到大众手中,对我们当下的经济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   道德贫乏的社会是一种退步。温总理五次推荐的书一定价值非凡,学习做人,从我做起。
  •   让我看到了道德情感的本质,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
  •   经济学之父写的书,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构成亚当斯密的左右手,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道德建设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   《国富论》说,利己是人自然的本性,却被无形的手牵着,而对整个社会却是有益的。那么在《道德情操伦》里,人们又怎样克服利己主义而确立社会规则。同情心在《道德情操论》里,利己在《国富论》里。转一个,说的好!
  •   道德情操论,总理推荐的书,拜读一下。送书挺快的,前脚发短信来说可能会晚到两天,后脚书就送到了,八错八错,赞一个!
  •   难以想象,它的作者就是那个写《国富论》的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谈伦理道德问题,《国富论》谈经济发展问题,亚当斯密写了这两本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书,对于当下的我们其实是很有意义的。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先做人,后做事。其实亚当斯密本来就把《国富论》看成是他自己在《道德情操论》思想的继续发挥。
  •   亚当斯密是伦理学教授,他的成名作是《道德情操论》,他把《道》看得比《国》还重要!近年来西方经济界开始深刻反思,于是新的斯密运动又开始在国际上兴起,中国这方面研究很缺乏很落后,希望中国加大这方面的学习。
  •   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
  •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与《国富论》相提并论的好书。经济学通常的假设是人都是利己的,而《道德情操论》则从另一个侧面——利他来阐述问题。这种二元对立的观点放在以前我是绝对不能理解的,但自从读了《道德经》之后,慢慢有所感悟。利己与利他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但又不能完全分开,是联系统一的整体。曾经有一个IBM澳洲区的负责人告诉我说私利即公益,虽然这个说法并不是很严谨甚至在道的层面有待商榷,但更好的解释是:你服务的对象越多,你本身的效能就越高。这方面已经有很多例子了:奥运会从84年开始盈利、体育赛事的全球推广、苹果的App Store等。。。。任何一个对象仔细研究,都可以在这方面有长足的进步
  •   亚当斯密生平两本大作:《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作为社会中浮躁的一员,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冷漠之中,小悦悦的离去带给我们的就是一种警醒和伤痛。《道德情操论》,站在“利他”的角度,结合道德与哲学,将哲理娓娓道来,唤起我们的同情、无私,对我们当下的麻木,是一剂味道很好而且温暖人心的良药。
  •   此书是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成名著,在大师心中远重于《国富论》,在经济挂帅的今天,没读《道德情操论》的真为一种遗憾。
  •   道德情操论经久不衰,总理推荐的好。好书!
  •   “如果社会财富只集聚在少数人手里,那是不公平的,而且注定是不得人心的,必将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这是亚当.斯密在1759年说的话,那时我国时值乾隆二十四年,正是关闭通海,逐渐闭关锁国的年代......到如今改革开放30余年的今天,此话仍然发聋振聩!
  •   亚当·斯密写了《国富论》之后,又写成此书。可惜,世人多推崇《国富论》,而忽视了物质文明富裕之后的精神道德。
  •   亚当斯密是个神,自由企业的守护人,国富论我早已拜读,道德情操论也同样是不错的书.....
  •   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的阐述。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整个市场的运作
  •   斯密的经典之作,温总理推荐不下五次的书必须得看看!只是当当太蜗牛了
  •   功利的社会让我们记住了《国富论》,却忘了道德情操?!
  •   温总理的床前书,岂有不看的道理。亚当斯密说过……亚当斯密可没这么说过……这是很多人的口头禅,由此可见斯密有多拉轰
  •   亚当斯密是一个很伟大的任务,如果将《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一起读,效果会更好。
  •   这是温家宝总理五次的大师巨著,温总理时常阅读,每有启发。我们想成功,想有一个理想健康的人生,请阅读此书,开卷必有益。
  •   《道德情操论》比《国富论》重要,其思想内涵远远超过了十本当代畅销而肤浅的经济学教材
  •   《国富论》必须和《道德情操论》一起读才行。
  •   《道德情操论》强调同情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书中把正面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爱,与负面的自私自利严格区别。很多有益的道德,需要我们学习。
  •   书真的是非常棒,正本书的逻辑性非常强,将人类社会的所有的道德情感和人们自身的情感的关系,阐述的非常清晰!人为什么会赞许别人,什么是我们所尊崇的美德,他为什么被我们尊崇,书中都通过一个清晰的哲学原理,贯穿起来,只能说,这是年轻人对认识社会,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理,所不能缺少的一本书!
  •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毒药,他的道德情操论是解药。
  •   左手国富论,右手道德情操论
  •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法律标准,但道德始终是一个很难量化的标准。虽如此,道德始终在人们心中占据着比法律更深、更牢固的地位,影响着人们的一举一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道德基础含义以及准则,可以当作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其中语言虽有逻辑性的晦涩难懂,但所举例子又都源于日常生活,让读者很容易从案例中理解其中的理论法则。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感触更深。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值得珍藏和反复阅读、咀嚼!
  •   书还没看完,不过,已经能进入状态了。
    老外,总想把啥事情都讲出个道理来,不像俺们天朝,将不通道理时讲感情。
    当然,亚当。斯密把这情感上的东西分析得很透彻,讲道理讲得不错。
    只是,俺依稀有个感觉,看完《孟子》,比看这本书有效率多了,至少没这么厚,也没这么罗嗦。
  •   我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很好奇一个人怎么可以分两个极端,而且同样都了不起的思想
  •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否定经济学家们所一贯认为的斯密只懂利润,而忽视社会道德的力量。
  •   斯密这部情感大作,早有耳闻,以为是学术专著,枯燥无味,便一直拒之门外。最近有朋友极力称赞此书,说若能找一个安静的环境,细细品读,定能品出人生大义!于是,买了一本,在静静的夜里,尘世的喧嚣渐渐停息,白日里奔腾的心也渐渐平静,缓缓展卷,便慢慢发现这部经典的另一番洞天,令人惊异!斯密所议乃人生大题,行文却清新浅近,幽默风趣!在书中,他常对人的品行“评头论足”,让你不自觉地“对号入座”,检视自己及他人的内心,找出沉在心底的光明与黑暗来!省视之余,不得不对两百多年前的这部巨著肃然起敬,对这位哲学巨匠佩服得五体投地!更重要的是,懂得了人的情感,懂得人活在世上应具备的美德,应肩负的责任,应施的善行……
  •   道德情操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读者本书的时候看到精彩的部分忍不住摘抄下来反复斟酌,再结合自己的一些经历,不断反省自己,是提升自身的一本好书,受益匪浅
  •   《国富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的经典读本,离开了其提出的社会和道德基础,就难以发挥指导作用了,所以了解和反思大师的价值观基础,才能更好理解经典的现实意义。
  •   如果说:宇航员能在太空宏览整个地球,那么,我们能在《道德情操论》中宏览整个社会。好书!印刷质量也不错。
  •   斯密关注经济和道德 可谓是人类的两大主题了 伟大的作家
  •   社会契约论,道德情操论,还是得看看的
  •   刚买了道德情操论,这本书是别人推荐的,在心情不好的时候看看,觉得好像没必要对那些事情那么在意,应该把心放宽点让自己开心点,人不应该总是想着别人应该对你怎么样,不应该总是记着自己对别人做的事情而应该看看自己有什麽能帮别人的,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也能让自己开心
  •   亚当先生的这部巨作可谓是思想上的一次洗礼,不仅阐述了很多道德的基本问题,而且还总结了许多前人关于道德方面的论述,作为一本论述道德的哲学书,本书前面部分有些枯燥,缺乏实例,不过如果能耐心读完,必将受益匪浅,毕竟人生的路上还是需要指明灯的。
  •   觉得每个人都应看看《道德情操论》。
  •   版本不错,翻译的也不错。经济和道德情操,一个都不能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