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人民日报 作者:陈力丹//王辰瑶//季为民 页数:346
Tag标签:无
前言
2003年8月,山西繁峙金矿矿难之后,11名记者受贿无闻震动全国,引发持续至今的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学习。2008年10月,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矿难之后,众多记者(部分为假记者)排队领取封口费,再次震动全国。如果说,这些是记者个人的品德问题的话,那么2007年扬州晚报的假版面、中央电视台某新闻栏目含有假照片的节目能够通过层层把关报送中国新闻奖并获通过(公示期间被揭露),就是新闻机构自身的职业水准问题了。除此之外,司空见惯的记者“车马费”、恶炒明星绯闻和犯罪新闻、随处可见的偷拍偷录新闻镜头、无人性的冷漠新闻.以及各种以新闻包装的软广告和虚假广告等等,都在显示:我国的新闻职业道德和规范,且不要说如何操作,就是在认识层面尚处于界限不明、概念糊涂的阶段。因而,现在亟待做的事情,是清理关于新闻职业道德的现有认识,掌握基本情况,给出并论证具有可操作性的新闻职业规范.让新闻界能够较为全面地知晓新闻职业规范是些什么,如何做是正确的,如何做是违规的。 本课题主要研究“新闻职业规范”,为了这个目的,需要进一步深度了解我国新闻职业意识究竟存在怎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职业道德意识和具体的职业规范能够在何种程度上适当解决新闻传播行业存在的道德困境。于是,我们动员了较多的专业人员做了三项调查工作:一项是新闻职业工作中的观察日记(田野观察);一项是与不同地区、不同传媒形态(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不同工作资历的新闻从业人员的深度访谈:一项是对某一地区的面上的新闻职业意识抽样调查。以质化研究为主,映证最近二十年来我国历次这方面调查的结果,发现可能的解决问题之路。
内容概要
本课题主要研究“新闻职业规范”,作者动员了较多的专业人员做了三项调查工作:一项是新闻职业工作中的观察日记(田野观察);一项是与不同地区、不同传媒形态(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不同工作资历的新闻从业人员的深度访谈;一项是对某一地区的面上的新闻职业意识抽样调查。以质化研究为主,映证最近二十年来我国历次这方面调查的结果,发现可能的解决问题之路,《艰难的新闻自律:我国新闻职业规范的田野观察、深度访谈、理论分析》即是这一规模化研究的概述和论证。
作者简介
陈力丹,男,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二级教授,1951年2月出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责任教授、传播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际新闻界》月刊主编、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所所长。1979年以来发表各类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成果800多万字,包括独著22本、论文200多篇、一般文章1500多篇等等。另外,独编著6本、合著合编的书十几种。代表作有:《精神交往论》、《舆论学》、《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世界新闻传播史》、《传播学纲要》、《新闻理论十讲》、《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新闻》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不容乐观的我国新闻职业伦理规范现状第一节 本次新闻职业伦理规范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第二节 问题与希望——转型期中国大陆新闻职业伦理规范状况第三节 此前20多年来我国新闻职业伦理规范的若干调查第二章 新闻实践中的伦理误区——新闻生产过程的田野观察第一节 灰色地带:新闻工作者对待职业角色的误区冷漠的“新闻眼”模糊的界限——媒体的新闻采编活动与经营活动新闻工作者兼职问题第二节 “权力”迷雾:新闻工作者处理利益冲突的误区公开的“秘密”——记者接受采访对象馈赠的现象利用记者身份谋取好处“烫手的山芋”——如何处理揭露性新闻失当的竞争——如何处理媒体间的关系第三节 求真之失:新闻工作者在业务操作上的误区真相的敌人:冒用匿名消息源“说话”压倒“事实”:报道的主观性被摆布的事实:媒介假事件第三章 新闻实践中的伦理困惑、争议与共识——新闻工作者深度访谈第一节 关于记者社会角色与职业角色的讨论第二节 关于利益诱惑与职业操守的讨论第三节 关于揭露性新闻和报道压力的讨论第四节 关于司法报道的讨论第五节 关于悲剧性事实的报道及隐私问题讨论第六节 关于隐性采访方式的讨论第七节 关于记者处理与消息源关系的讨论第八节 关于“传媒假事件”的讨论第四章 新闻从业者的自我评价、理想与展望第一节 抽样:北京地区新闻工作者职业伦理状况及自我评价调查第二节 观察:从业者对新闻品质和职业水平的态度第三节 深访:从业者对新闻品质及新闻规范的评价和理想状态第五章 传媒伦理学:应对新闻道德悖论第一节 传媒:传播真相新闻能传播真相吗?传媒的变迁与记者的困境传媒业:职业与专业的竞逐第二节 传媒伦理学:应对新闻道德悖论传媒职业遭遇道德悖论应用伦理学的悖论求解路径传媒伦理学:规范传媒职业行为的民主抉择第三节 传媒职业伦理规范:法律与应用伦理学的相互关照传媒与社会:传媒的社会责任分析法律和伦理:他律和自律传媒的程序伦理:专业主义的伦理和道德抉择传媒自律体系的建构:传媒伦理学的智慧选择附录附录1:深度访谈部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附录2:田野观察部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章节摘录
结合作为经济改革最前沿的社会现实,马秋枫等人对广东省传媒职业道德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涉及新闻从业者对传媒职业道德现状的看法和新闻从业者在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自我评价两部分。 继1997年喻国明等人对中记协《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在提高新闻职业道德水准方面的作用进行调查之后,本研究又调查了《准则》在提高广东省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水准方面的作用。但结果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对其执行效果持否定态度,认为其作用很小或非常小。调查中还涉及广东新闻管理机构和新闻单位所制定的职业道德守则对新闻工作者的约束力,认为约束力小或非常小的比例降到了12.5%,而认为作用非常大或比较大的比例则上升至44.7%,说明在广东,地方性规章和媒体内部规范的约束力大于记协所制定的《准则》。 和此前的调查相似,此研究也显示了新闻工作者追求新闻职业道德的理想与现状之间的矛盾。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在自己的采编实践中始终体现新闻专业主义的职业理想。”说明在媒体市场化过程中,在新闻报道中追求真实、正义与良知依然是大多数的从业者所追求的职业理想。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揭示事实真相是他们不二的选择,他们希望讲求新闻的社会效果,而不是单纯追求轰动效应。但是,这些人同时承认,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违规”或“踩线”现象是难以避免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多种有违新闻道德的现象在广东是普遍存在的,如记者接受被采访单位或个人的招待用餐、记者接受新闻来源单位赠送的礼品、记者接受新闻采访单位的车旅/误餐费、记者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以及记者为所在单位联系广告业务等。这说明,广东新闻工作者一方面怀有新闻理想,另一方面,却在行为中频频“违规”。 调查也显示了广东地区新闻职业道德的特殊状况,如记者直接或间接参与为企业商业广告的制作或从事广告宣传的现象并不普遍。研究者认为由于广东新闻媒体的广告经营体制逐步由自办广告向广告代理转型.所以媒体参与企业商业广告的制作或从事广告宣传的现象相对较少、媒体广告部门的工作更侧重对刊登广告的定价或内容方面的把关而不是自己去“拉广告”。
编辑推荐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