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陈力丹 页数:33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全国的新闻传播学招生规模不断大,但现在的80后、90后大学生,对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新闻学、传播学研究完全不了解,他们重复了太多的那个时代已研究过的话题,还误以为是创新。本书作者陈力丹亲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的全过程,他以现在不再出版、当时影响力较大这两条作为标准,历时5年,遴选出11种新闻传播学过刊进行研究。每种过刊的研究都分为两部分,一是访问当时刊物的主编或编辑,二是对现存过刊的内容进行文本分析,梳理出过刊的基本内容,以供现在的研究者借鉴和参考。本书具有较强的史料性、学术性和实用性,是新闻院校师生、新闻从业人员及新闻史爱好者不可多得的一本书。
作者简介
陈力丹,男,1951年2月出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责任教授、传播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际新闻界》月刊主编、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所所长、新闻史教研室主任。在其他9所大学兼职教授。 197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76-1978为光明日报编辑。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1-200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工作,1993年起为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9年以来发表各类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成果800多万字,包括独著14本、论文200多篇、一般文章1200多篇等等。另外,独编著5本、合著合编的书十几种。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外国新闻事业资料》(1978-1980年,复旦大学新闻系) “想任劳任怨地做一点事情”——对《外国新闻事业资料》主编郑北渭的越洋采访 放眼看世界新闻万花筒——《外国新闻事业资料》暨《世界新闻事业》文本分析 《外国新闻事业资料》作者或译者名录第二章 《新闻理论与实践》(1979-1995年,甘肃省新闻研究所) 《新闻理论与实践》编辑张默采访记 1984年以后的《新闻理论与实践》追访记 《新闻理论与实践》内容分析(1979-1984年) 《新闻理论与实践》内容分析(1984-1989年) 《新闻理论与实践》缺失情况第三章 《新闻研究资料》(1979-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采访《新闻研究资料》编辑李斯颐记录 《新闻研究资料》的历史与文本特征第四章 《新闻学研究》(1979-1985年,复旦大学新闻系) “凡存在过的,必留下痕迹;凡努力过的,必产生影响”——采访《新闻学研究》编辑徐培汀 丰富多彩承上启下——《新闻学研究》文本分析第五章 《新闻学会通讯》(1980-1989年,首都新闻学会) “希望中国新闻理论界真正接受几十年来的教训”——采访《新闻学会通讯》、 《新闻学刊》主编钱辛波 《新闻学会通讯》内容介绍与分析第六章 《新闻研究》(1980-1984年。陕西省新闻研究所) 古城深巷谈办刊——采访《新闻研究》编者陈布南 《新闻研究》编辑桑义嶙采访记 探索与争鸣——《新闻研究》文本分析(1980-1983) 探索与务实——《新闻研究》文本分析(1984)第七章 《新闻学论集》(1980-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立足中国土.回到马克思”——采访《新闻学论集》第一任主编甘惜分 《新闻学论集》内容介绍与分析第八章 《新闻学研究资料》(1980-1984年,黑龙江省新闻研究所) 久远的历史记忆——采访《新闻学研究资料》编辑万联众记录稿 黑土地上新闻学研究的星火——黑龙江《新闻学研究资料》的文本分析第九章 《报纸工作研究参考资料》(1981-1982年,首都新闻学会) 就《报纸工作研究参考资料》采访胡绩伟 关于《报纸工作研究参考资料》的短暂历史第十章 《新闻法通讯》(1984-1988年,中国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法研究室) 采访《新闻法通讯》主编孙旭培实录 《新闻法通讯》文本分析第十一章 《新闻学刊》(1985-1989年,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 “办好一本学术刊物是需要付出极大努力的”——采访《新闻学刊》编辑孙五三 《新闻学刊》内容介绍与分析
章节摘录
插图:外文水平是最大的障碍《外国新闻事业资料》翻译的美、日、苏等国的书刊有几十种,如《新闻学季刊》(美)、《编者与发行人》(美)、《新闻工作者》(苏)、《民主记者》等,这些外文书籍和刊物是如何得到的?在当时的条件下,获取这些外文书刊有什么困难和限制吗?郑北渭先生直言,困难的是当时老师和学生的外文水平普遍有限。“当时获取这些外文资料还是很方便的,因为复旦大学新闻系有订阅,而且在资料室里开放,教师和学生都能看到。1950年代的时候复旦大学新闻系就开始订阅一些外文资料,‘文革’的时候停了一段时间,后来又恢复了。”郑北渭先生说,“这些资料老师学生看都能看到,但主要因为语言不通,看不懂,利用率太低了。所以我们也想办一份刊物,把这些资料翻译过来,方便大家学习。提高利用率。”郑北渭先生介绍说,当时能够从事翻译工作的没有多少人,“这个(翻译)队伍人很少,一方面是对外国的东西那个时候普遍还没有重视起来,另一方面是外语功底好的人也不多。当时主要靠一些研究生把这件事撑起来,如居延安、俞璟璐、倪仁这些人。他们有的本科是学外文的,功底比较扎实,翻译水平比较高,是当时翻译队伍的主力。还有一些老师也热情参与了这个事情,如舒宗侨、陈韵昭等,他们外文水平比较高,也分担了一些工作。此外还有一部分本科的学生对这个事情很感兴趣.但是他们的外文水平相对差一点,翻译起来很吃力。总的来讲,当时翻译的主力就是后来到国外去学习的那些人。其他人不是主要的力量.翻译的能力还没有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程度。”郑北渭先生本人是从美国回来的留学生,作为《外国新闻事业资料》的主编,他认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好“语言关”。“我作为主编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挑选合适的人才来做这些翻译工作,要看他以前译的东西怎么样,还要把原文找来核对。翻译是要花很大力气的,主编这个关要把好。”在谈到停刊问题时,郑北渭先生表示,由于那个时候他已经在美国和国内两头跑了,“后期”(即《世界新闻事业》时期)的事情不太清楚了。但他个人感觉,除了《新闻大学》杂志创刊等外在因素外,导致刊物停刊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还是人手不够,“外文水平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好的,当时外语好的人不多,走掉一些人后,刊物的发展可能就受到影响了”。
编辑推荐
《不能忘却的1978-1985年我国新闻传播学过刊》:《不能忘却的1978-1985年我国新闻传播学过刊》:中国人民大学人才引进课题“20世纪70—80年代新闻传播学刊物研究”成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