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周非 页数:27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用健康的心态和理性的方法,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历史按文化发展的脉络分为十个时代,揭示了“智谋文化”和“大一统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发展,解决了三大问题:为什么中国会从“大汉盛唐”的辉煌灿烂走向鸦片战争的落后挨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究竟是什么?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到底应该“复兴”什么?
作者简介
周非,本名周飞,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将自然科学、经济学与哲学、历史和文学融为一体,对中国两千多年历史文化发展进行系统和独特的分析研究,赢得了“当代隐士、思想卧龙”之誉。所著《拷问历史》一书,曾在思想界引起较大的反响。
书籍目录
导读第一章 神话时代 一个关于想象力的故事 中国的“创世纪” 与大自然抗争 战争伴随着人类文明 中国人的爱情在哪里第二章 理想时代 中国人讲述童年身世的方式 文明的确立期:黄帝时代 黄帝时代的战争 黄帝时代的三大制度 再说说设官 最后简单地说一下封禅 黄帝时代的科技文化 黄帝的个人结局 黄帝的谱系及黄帝的文化精神 像太阳一样伟大的领袖:尧 第二颗太阳:舜 大禹:立功不如立德 再谈禅让制:被误解的禅让第三章 文治时代 “天治”及其终极 《易经》的诞生 周的开国:文治之始 周公制礼:构建理想国 《周礼》:中国圣贤们的《理想国》 官本位的形成第四章 竞争时代 礼乐崩坏于“失信” 变通术:用“智”来修补“信” 守“礼”者是蠢猪 智谋的成功者:春秋霸主及战国七雄 乱世之学:诸子百家的兴起 应该有哪些“家” 找不到民主的雏形 中国文化最大的成果:智谋 两个维护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第五章 帝国时代 崛起过程与古罗马颇为相似的秦国 被大权术者培养起来的帝国缔造人 秦王朝的两个推翻者: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暴秦的对立面:一刚一柔 依靠智谋成为帝国领袖的刘邦 中央集权的确立及诸侯的兴亡 帝国集权的加强:政治与经济的集权 帝国强悍的显现:抗击匈奴 帝国各阶层及其矛盾分析 知识分子蜕变为谋士 从泱泱大汉到腐朽不堪 荒淫的帝王生活 中国传统价值核心之最高体现者:大一统 《史记》的意义 帝国时代知识分子中的两座高峰第六章 信仰时代 统治者是上天派来的 《圣经》一般的《春秋》到底是什么货色 “天人合一”与“政教合一” 荒诞的“《春秋》断案” 王莽对儒教“理想国”的实践 乱世与信仰危机 荒淫透顶的帝王贵族们 在信仰中挣扎的“名士”们 觉醒的文学又沉沦于“六朝金粉”之中第七章 复兴时代 从“历史的惊人相似”看请帝国的实质 “四朝八代”前仆后继地造就大一统帝国 盛世前奏 空前繁荣的隋朝经济 李世民与杨广之比较 集第一等眼光、胸怀、勇武、智慧、运气于一身的帝国领袖 卓越的皇帝武则天 把盛世推向高峰又跌人低谷的人 开元盛世与唐代文明 盛唐的策士之风 文艺复兴 空前绝后的性开放 帝国由兴而衰之总结第八章 逆动时代 还是要“大一统” 黄袍情结:崇文抑武 宰相失位:无限集权 既不“帝国”,也不“大一统” 庙堂:政教完全合一 从变法到打击民营经济 学术思想之逆动及根源 从理学到心学:中国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彻底沦亡 科举制:知识分子在政治生活中彻底沦亡 文字狱:消灭文化异己 新血液总是被腐化 航海业的中止与闭关锁国 一群变态者第九章 启蒙时代 似乎也可以从理学中产生“新义” 一个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浪漫主义的平民文学复兴 扑面而来的“西学” 向君权质疑 黄宗羲的非君论 四大救国存亡运动 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跨越时代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神话时代 从中国上古的神话故事里,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先民充满了智慧、勇敢、想象力与思辨力,对人类“终极关怀”(对宇宙、生命本源、人生的意义及价值,如何超越时空的限制、情感的归依等一系列“终极问题”的探索与思考),有着让人透彻的体悟。然而,这些伟大的文化,却被后世那些所谓的圣贤们宰割得面目皆非! ——作者手记 我们追溯民族文化源头的办法只能通过他们遗留下的东西一一我们称之为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类如同一个个体人一样,在其开智初期即幼年时代,面对大干世界,只能凭自己的想象,作出种种绚烂的解释;同时,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想象中为自己平添许多战胜困难的本领。神话就是这样产生的!从文化意义上,我们将这一个时期,称之为“神话时代”。 神话故事充分显示了一个民族的想象力、创造力、思辨力,充满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通过对神话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测出民族文化的性格、思维特点、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雏形及其形成脉络。因此,神话就是一个民族刚刚开智时代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神话,被历史上一些所谓“圣贤”们宰割得鸡零狗碎、面目皆非。 我们今天来谈历史,只得将那些零碎的神话,拾掇成篇,就如同考古学家将那些残缺不全的文物进行整理,然后用科学的方法,推测我们先民的历史面貌。 这些神话内容将包括“创世纪”——世界和人类是如何来的?“英雄主义”——为了生存的奋斗;“战争篇”——人类的自相争斗;“情爱篇”—— 两性之情与爱。 从这些神话故事里,我们不仅大体上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之滥觞;还会看到被后世“圣贤”们宰割的残迹,这一点,对我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尤其重要。 一个关于想象力的故事 美国之重视儿童教育,与中国完全不同。中国的幼儿,往往以能多识字、多背唐诗、会算术为能事,而许多美国人认为,孩子未到适合的年龄,是断然不可多识字的,否则,就扼杀了他的想象力,即所谓“此起彼伏”。于是,就发生了这样一件讼案:一个两岁女孩的母亲,状告托儿所的保姆教会她的女儿认识了字母。 案情的经过是:有一天,这个母亲回家时,带了一个纸袋,女孩很兴奋地指着上面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O”’对妈妈说:“这是O”。妈妈很震惊于女儿的识字,可等她了解到是托儿所保姆所教之后,就提起诉讼,并提出巨额赔偿要求。起诉的理由是:托儿所剥夺了她女儿的想象力,因为此前,她女儿见到“O”时,就会说是苹果、盘子或月亮什么的。最后的结果是:她胜诉了。 这个对我们中国人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的故事,却正好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出发点之异。 想象力是思维成长的基础。孩子正是通过想象,对自己的知识进行组合与创造。扼杀想象力,无异于扼杀思维的成长与创造力的培养。 如果我们把人类比作一个个体的人的话,则人类文明临界于开化的前后,不正是相当于幼儿时期吗?与之相应的是:那时,他们对世界的描述,亦即是我们今天称之为“神话”的东西,正是那时他们留存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透过这些遗产,考察出他们思维形成的特点、性格、创造力以及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雏形及形成脉络。 可是,中国人在研究历史时,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方法,都有一个错误的做法,即排斥神话。他们以为那荒诞无涯之辞,必然不足信;而历史则以“信”为主旨。《论语》里就说孔子“不日怪力乱神”;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对黄帝以前的历史不予记录,同时也不记录黄帝时代许多传说故事,原因也是太多荒诞不经的东西——其实正是宝贵的神话!这两个人极具代表性:因为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两千年间一直被尊为“至圣先师”;司马迁则是国学中史学方面的泰山北斗,其《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最可恨的是他们写史(述史)时,自作聪明地把神话分割成两个部分进行处理:一部分是他们认为是“荒诞不经”的“怪力乱神”,将其彻底抛弃;另一部分作为正宗的历史,相信确有其事,保存下来。 比如孔子。首先,我可以问一问,凤、麒麟这两样东西,算不算“怪力乱神”?如果它们本身不算的话,那么,关于它们的出现,会预示着时代的一些变迁,算不算“怪力乱神”呢?我看是应该算了。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发现,在整部《论语》里,充满着这样的“怪力乱神”。其次,经孔子手删定的《春秋》一书中,记载了很多神话,包括卜辞。经他删定的《诗经》,神话就更多。几乎所有国王诸侯们的先人,都是感应了神而生的。所谓“六经皆史”,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东西,即便不是孔子删定的,也是经过他手整理的,或起码是他非常尊崇的。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孔子把这些东西,都当做信史了。与此同时,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他把那些他认为不是“信史”的神话删除了。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记》开头时很清楚地表白:不记录那些神话。但在《黄帝传》的开头,却分明这样记载:“黄帝者……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循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这不是神话又是什么? 经过他们的删除和篡改,这上古的历史就很成问题。 众所周知,西方有一部伟大的《荷马史诗》,但汉民族没有。按文化成熟发展的时段推,如果汉民族有神话的话,应该是关于黄帝、尧舜禹时代的事,而成书则在商周文字成熟的时代。但问题可能就出在这里:如果周朝民间果然有史诗,则派下去采风的王官们必然要对它们进行“删繁就简”、“归于雅声”、“思无邪”式的修改。一部《诗经》就是明证。 现在我们必须明确,这是一个根本性的糊涂认识。其糊涂之处,就在于对神话本质的认识。 我们一般意义上说的神话,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先民们为了解释天地人文的一些现象,他们是把神话当历史一样进行叙述的。 二是宗教为了宣扬教义,还有迷信者为了宣扬他的理论,于是便多少有点影子地编织了一些神话,或者是利用、改造了一些先民的神话。 三是文学艺术创作,或者是为了娱乐,或者是寄托某种思想。 我们这里所说的神话,是特指第一种类型的神话。 而所以会产生上述糊涂认识,是很多人把这三种类型混为一谈。 今天,我们已经在品尝这个恶果或者叫苦酒!比如,被称做当今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大产业——动漫,就因为中国人想象力的缺失,很难产生大作品,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无奈,我们今天的教育制度,还正在剥夺儿童的想象力!看到那么小的孩子,就开始大量地识字背书,何异于人类文明史上,中国一些圣人在宰割汉文化中的神话啊! 中国的“创世纪” 创世纪故事至少应该包括世界万物和人的由来。在现存的中国神话中,有《盘古开天地》、《女娲播黄土造人》及《女娲补天》。 关于中国上古时代的神话,形成文字记录应该在夏商之际。可由于前述的原因,我们已经无法找到这样的书籍资料。如今所见的神话故事,基本上都是从战国后期及汉代人所写的书里看到的。比如《山海经》、《淮南子》等,我们只能一厢情愿地希望这些故事不是编书者的原创,而是他们摘引自某本更为古老的书。但令人痛苦的是,更为古老的书,汉朝人并不能见到很多,因为秦始皇烧了很多;而在秦始皇之前,那位大圣人孔子又已经删了很多。于是,我们又只能等而下之、一厢情愿地希望,这些故事是编书者听来的,即通过口头流传而得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文化到底是早熟还是晚熟,实在是个问题。 《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出现得非常晚,大概是在东汉或三国时期。有一位叫徐整的人,他编了本《三五历纪》。但这本书也失传了,后来有一本《艺文类聚》,引用了这篇故事。 故事说:天地原本是一体的,是一片混沌,整个像一个鸡蛋。盘古就生在其中。过了很多很多年,盘古长大了,挥着大斧子,将天地劈开,这就是“开天辟地”。然后,“轻清者上升而为天,重浊者下沉而为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又过了很多年,天极高,地极深,盘古也就极长。最后,盘古大概是累了,终于倒下死了。他死后,气化风云,声变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则因风所感,化为黎明。盘古之后,是“三皇”时代。 这个开天辟地的想象,奠定了中国人的哲学思维模式:首先,天地是大一统的。其次,没有“人格化”的神了。因为盘古原是天地的组成部分,然后,又化为天地之间的山川万物了。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构成了中国后来全部哲学的基础,包括儒、道、阴阳家学说。第三,天地运行的“阴阳法则”。上为天,下为地,天地原为一体,所以后来有一为二——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万物的说法。 这也是一种很直观的思维。比如,动物是怎么来的?是阴阳交配生育出来的。于是,天地便如同男女,原来在一起,然后生育了万物。它们被盘古劈开了,但它们之间的联系仍然是不可停止的。天上有日月星辰,地上有山川草木,中间是风雨雷电,万物载之于地而依天时变化生长。现在科学假说是宇宙来源于一次大爆炸,一些人认为,《盘古开天地》基本上就是“大爆炸理论”的构想,由此可见人类思维的连续性。 阴阳理论后来被发扬光大,影响了全部历史文明的学说,直到二十世纪,人们在电子技术上的应用,方觉得它是天地间最正确、最根本的原理。因为计算机是二进制,“1”和“0”,正好是阴阳,它的原理是“灯的一明一灭”,也正好符合天地间一昼一夜的自然规律。 西方创世纪的神话,根本没有触及天地是怎么来的,不管是希腊神话里的“宙斯”,还是《圣经》里的“上帝”,似乎都是一个别的星球上的人,来到空无一物的地球上,开始花了六天时间造人、造物。直到如今,西方一遇到人类尚无法解释的文明遗址或现象时,很多人都会想到是“天外来客”搞的,比如埃及的金字塔——这也是他们思维的“一致性”。 ……
编辑推荐
“当代隐士、思想卧龙”解开中国历史的三大之谜 为什么中国会从“大汉盛唐”的辉煌灿烂走向鸦片战争的落后挨打?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究竟什么? 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到底应该“复兴”什么? 当今历史热、国学热,“热”得有些走样,中国文化和历史中很多最极端、最糟粕、最腐朽的东西,如阴谋、凶杀、迷信等,被一些人拿出来展示,以眩人耳目。 我们的任务不是咒骂历史,也不是炫耀历史,而是要面对未来。我们之所以要非议历史,是因为我们面对的这个未来,必须从我们的传统一路走来。 春秋战国时代,因为礼乐崩坏,人的创造力得到极大释放,文化天空灿烂辉煌,但那些争权夺利的王侯将相和东奔西走的策士们,却扯起各色大旗,将“学”变为“术”,形成了举世无双的“智谋文化”,科学与民主之路交臂而错。 中华帝国是用“智谋”打造出来的。 至汉武帝时,中国文化完全定型、成熟,其最大的特点、也是最高的价值取向是“大一统”,不仅是领土意义上的大一统,而是包括思维、价值观、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几乎无所不包的多方面的“大一统”。这种“大一统”文化,决定了中国两千年的历史发展轨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