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3 出版社:经济管理 作者:史忠良 页数:410
前言
绪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 日本经济濒临崩溃,但在短短的几十年后,在一片废墟上起步的日本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巨人,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探究日本成功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日本政府所采用的产业政策。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产业经济理论,正是日本经济学界对日本产业政策的实际情况、效果和意义进行分析,运用经济学探究产业政策的理论框架,促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学分支——产业经济学的诞生。 一、产业的形成与分工 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按照一定的社会分工原则,为满足社会某种需要而划分的从事产品和劳务生产及经营的各个部门。它包括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大至部门,小至行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于文化、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可以称为“产业”。产业的概念是介于微观经济细胞(企业和家庭消费)与宏观经济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的若干“集合”。相对于企业来说,它是同类企业的集合体;相对于国民经济来说,它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部分。 一个产业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基于产业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在进行产业分析时的目的不同,对产业划分形成了若干层次,即“产业集合的阶段性”。具体地说,在产业经济学中,具有三个层次: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产业是第一层;以技术、工艺的相似性为根据划分的产业是第二层;大致以经济活动的阶段性为根据将国民经济划分为若干大部分所形成的产业是第三层。由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工业在产业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因而产业概念有时特指工业部门。 产业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而出现的。产业的产生、发展过程其实质就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及不断细化的过程。 在人类社会的原始状态,人类社会是不存在分工的。最早的社会生产是猎取自然界的天然物资,其基本项目是采集和渔猎。当时,不同的劳动还没划分成互相独立的部分,人们在从事某种劳动时,一般都采取集体行动,对于不同项目的劳动,则按需要的迫切程度和劳动的客观条件顺次进行。劳动者本身没有职业划分,每个人都既是猎人,又是渔夫和战士,人与人处于自然等同状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出现了。大约在原始社会野蛮时期的中级阶段,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农业产业部门;大约在原始社会野蛮时期的高级阶段,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工业和农业相互分离,形成了专业工匠阶层,工业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大约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和其他产业部门相分离,形成了特殊商人阶层,商业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 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形成了农业、工业等大类,这便是马克思所说的一般分工。除了一般分工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由工业、农业等大类的分工逐渐进入农业内部、工业内部的社会分工,即马克思所说的特殊分工。经过特殊分工,许许多多的产业部门相继产生了。 在农业内部,通过资本原始积累,一部分农民的土地被剥夺,一方面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建立资本主义经营的集约化农业;另一方面将农村家庭手工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游离出来,形成资本主义纺织工业,纺织工业的出现使农业和工业彻底分离。同时,农业内部的特殊分工使种植业、牧业、渔业、林业等产业部门先后形成了。 在工业内部,机器的大量采用,扩大了社会分工, “增加了特殊生产部门和独立生产领域的数量”。首先,机器提高了生产力,使同量劳动所加工的材料数量日益增大。与此相适应,对这些原料和半成品加工越分越细,社会生产部门也就越来越多样化,如纺织工业中分离出服装加工业,钢铁工业中分离出机械工业,等等。其次,采用机器使得产品的各个部分可以大批量生产,从而形成独立的产业。由于以上两个原因,纺织、钢铁、冶金、机械等众多产业部门相继形成了。 社会分工不仅使传统产业部门相分离,而且使许多前所未有的崭新产业部门不断出现。在19世纪,社会分工使石油化工、电子工业等一系列崭新部门发展起来;在20世纪,社会分工使原子核工业、信息业、宇航业相继形成。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中的运用,社会分工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并细化,许多全新的产业部门将不断产生。社会分工不仅没有割裂各产业部门的联系,而且增加了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使社会各产业部门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 二、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研究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应用经济学科。它的形成和日本产业政策的实践有着密切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产业经济学的形成是对日本产业政策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日本经济危机重重,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日本政府担负着在一片废墟上进行产业重建和复兴经济的艰巨任务。一方面, 日本国土狭小,粮食、原材料相对不足,必须通过进口解决;另一方面, 日本市场容量小,只有通过出口,才能维护或扩大国内的生产规模,这使日本必须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广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但是,在战争中遭受沉重打击的日本,经济实力弱,竞争力不强,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增强日本的经济实力就成为日本政府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自“明治维新”以来, 日本一直保持着国家干预经济的传统。1945~1955年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复兴时期。在这一时期, 日本政府所实施的政策是1946—1948年间的产业复兴政策和20世纪50年代前期的产业合理化政策。产业复兴政策大量采用了原材料分配、复兴金融公库贷款、价格控制、差价补助金、进口物资的分配等直接控制手段,对煤炭和钢铁行业实行倾斜支持以扩大生产;产业合理化政策采用租税特别措施和财政投资贷款手段,实现钢铁、煤炭、海运、电力、合成纤维、化肥等许多工业部门的产业合理化。上述两项产业政策实现了日本经济的重建和复兴。 1955年以后, 日本面临的任务是实现经济振兴,尽快赶超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当时日本正逐步向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过渡,但日本政府仍对日本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表示怀疑。因此,这一时期的产业政策,一方面谨慎地、分阶段地推进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保护各种产业,使其不因自由化而受到根本性的损害;另一方面,借助产业结构调查会、产业结构审议会等机构,通过政府和民间相结合,规划产业结构高度化目标,确定带动整个经济起飞的战略产业,并通过政府的经济计划、经济立法和经济措施扶持战略产业的成长。在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早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学界为了给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对产业经济理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正如小宫隆太郎所指出的:“从经济学角度对日本产业政策的实际情况、效果和意义进行分析,同时建立起用经济分析产业政策的理论框架,具有重大意义,而这也正是日本经济学界应当负起的一个重要责任。”在日本经济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其他各国经济学界为探索日本成功的经验,对日本的产业政策及产业政策所依据的产业经济理论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多角度的研究,这一系列研究促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学分支——产业经济学的诞生。 20世纪80年代初,产业经济理论开始引入我国,随后,产业经济理论以惊人的速度在国内传播普及开来,有关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产业政策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而且也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工作者和研究机构。如今,产业经济理论已是我国制定产业政策的根本依据。尽管我国实施产业政策的时间还很短,但对我国经济发展已产生了明显的良好效应。 产业经济理论在我国的迅速传播和发展,既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为实现国内现存的部门经济学科体系科学化提供了途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扩大,各地方、各企业都着眼于自身利益,盲目上项目,争投资,造成各地方盲目引进、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现象极为严重。国家急需发展的行业、产品资源不足,而国家要抑制过度发展的行业、产品却资源过剩。长线产品严重过剩,短线产品严重匮乏,资源不能优化配置,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国家必须从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和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产业政策扶持某些特定行业的发展,并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因此,政府必须从国情出发,将产业经济理论运用于我国产业政策的制定,这就促进了产业经济理论的广泛传播。 产业经济学是促进现存的部门经济学学科体系科学化的有力工具。我国原来按行政管理权限设置了一系列部门经济学,如电力经济学、煤炭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物资经济学等。这种设置方法割裂了部门经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各部门经济学不能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而且,缺乏科学的理论体系支持,造成学科间内容重叠、交叉。产业经济学将各产业部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客观上适应了各产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客观规律,弥补了按行政管理权限来设置部门经济学的缺陷,有利于建立科学的部门经济学学科体系。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在产业经济学中尽管存在纯经济理论分 析,但更多的是对产业发展一般趋势和规律的经验总结。产业经济学对产业发 展一般趋势和规律的总结,对各国制定产业政策,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 义。产业经济学的鲜明的应用性,预示着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 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学科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正如毛泽东所说:“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同样,产业经济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是因为它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研究对象。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科,它以理论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同时,也在科学总结各产业实践的基础上,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做出自己的理论概括,形成新的应用经济理论,以指导各产业的发展。 国民经济总体由许许多多的产业部门组成,各产业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产业都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变化规律,每一个产业的发展变化都会相应影响其他产业,并进而引起其他产业的发展变化。同样,在各产业内部,组成产业的各个部分之间矛盾运动也会给产业带来影响,促使产业发展变化。产业经济学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产业”出发,探讨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以及研究这些规律的方法。产业经济学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与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工业经济学等有严格的区别。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消费者和企业。通过假设收入、价格及消费者偏好为已知条件,研究消费者行为;通过假设企业成本、生产要素价格及生产技术水平为给定,研究企业行为,并进而分析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为了分析的需要,将企业的集合或该产业、集合之间或产业之间关系存在的具体形态都抽象掉了。西方宏观经济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总体,但它并不研究全部社会再生产过程,而是从国民经济出发,研究国民收入的生成、分配的规律,也就是说,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总产出水平和相应的总物价水平,而作为国民经济总体的组成部分——产业被抽象掉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介于企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产业”,即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产业经济学从“产业”出发,研究产业发展演变过程中产业之间、产业内企业间相互关系变化的规律。通过对产业的研究,产业经济学回答了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之间中间产品的复杂的交换关系,从而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全貌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它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出发点,研究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一般经济规律和基本原理是其他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石。产业经济学并不研究一般生产关系的经济规律,而是以政治经济学为基础,按照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一般经济规律和基本原理,探求产业发展变化中的规律,以按照产业发展变化的规律,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并逐步达到产业结构高度化。 工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地存在于现代工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济规律,并探讨在不同具体条件下,自觉利用这些规律的途径和方法。工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经济发展的中心就是工业化,因此,它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作为一门部门经济学科,工业经济学通过对工业发展规律的探讨,指导人们对工业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产业是由工业、农业和商业等众多部门构成的整体,它包括了工业。因此,产业经济学研究各产业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发展变化规律。它研究各产业部门的共性及产业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它所揭示的规律和基本理论对每个产业部门,包括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尽管产业经济学和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科有着明显的区别,产业经济学和其他相关经济学科的联系也很密切。产业经济学在其形成过程中,广泛地吸收了其他相关经济学科的理论,随着产业经济学的继续发展和完善,产业经济学和其他经济学科的相互渗透还会继续存在,产业经济学和其他相关经济学科的联系将更加密切。 (二)产业经济学的内容 一株幼苗需要阳光的照耀、雨水的滋润,才能长成根深叶茂的大树。同样,产业经济学的创立、发展,少不了经济学界对产业经济理论的探索研究。如今,产业经济学虽然还不完善,但已基本上具备其科学的内容和体系。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内容有: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主导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等;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市场组织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产业的市场行为,企业集团、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企业合并与改组等;产业发展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经济增长模型和理论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产业发展战略,产业发展中所需的资本资源、人力资源、技术和信息资源、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布局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产业布局与区域分工,区域分工的决定因素等;产业政策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产业经济理论与产业政策的制定相结合,指导我国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布局政策的制定,并试图构造科学完整的产业政策体系。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继续发展过程中。因此,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将随着产业的发展不断增加和丰富。今后,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解决我国产业发展演变过程中现存的和不断出现的问题,将是摆在产业经济学面前的重要课题。 为了构架产业经济学的科学学科体系,本书将有关章节的安排和研究内容密切联系起来,依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各个问题的先后顺序和重点。本书篇章安排依次如下:绪论、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 四、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与方法 (一)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 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对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为出发点,研究产业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对于促进产业健康、稳定地发展关系重大。尤其是对我国这样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研究产业经济学,无论是从理论角度看还是从实践角度看,都具有特别的意义。 首先,从理论上看,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填补经济学学科研究的空白,丰富和充实经济学学科体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别从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和消费者)和宏观经济主体(国民经济)出发进行理论研究,而将介于企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产业”忽略了;工业经济学等部门经济学则以单个产业部门为研究对象,探寻单个产业发展演变的规律,忽略了部门经济学之间固有的内在联系,从而将各部门经济学人为地割裂开来。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即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 “产业”介于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和消费者与宏观经济主体国民经济之间,正好弥补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空缺,并且,产业经济学从作为整体的“产业”出发,很好地兼顾了产业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从而有利于加强各部门经济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衔接,充实和丰富了经济学学科体系。 其次,从实践上看,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更加重大。 1.研究产业经济学,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有利于我国实现两个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包揽一切,财政收支、银行信贷、原材料分配、产品生产和分配、劳动用工等全部通过国家计划来执行,国家利用计划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干预。在生产过程中,高投入、低产出,只讲数量,不求质量,劳动生产率低下,利用粗放经营实现经济增长。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国家不直接干预国民经济的每个方面,国家直接干预主要作用于“市场失灵”领域,在其他领域只利用间接调控手段和工具,以市场为中介,消除单纯市场机制作用可能引起的盲目性,’防止资源的浪费。生产者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主动降低消耗,增加产出,以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参与市场竞争,从而实现集约化经营,促进经济增长,产业政策就是一种有效的间接调控工具。产业政策作用于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传导,影响产业的发展趋势,引导产业朝国家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当然,产业政策要产生预期的效果,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并洞悉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产业经济学,能有效地把握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成因、趋势,为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促进两个转变的实现。 2.研究产业经济学,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有利于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促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痼疾。改革开放前,我国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重工业与轻工业、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失调,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农业和工业比例、重工业与轻工业比例失调的状况已有相当的改观等。这些成绩是和产业经济学研究分不开的。但是,我国产业结构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农业基础薄弱;加工业中一般加工能力过剩,高水平加工能力不足;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和有关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服务业、信息业等发展不足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从产业经济学中去找答案。研究产业经济学,寻找产业结构,问题的成因,并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对产业结构调整很有帮助。而且,研究产业经济学,探寻产业更替的规律和带动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并利用产业政策予以扶持,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向更高的水平演进,即产业结构高度化,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3.研究产业经济学,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有利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形成规模经济。我国的产业组织存在许多弊端,如企业规模经济效益不佳,“小而全”、“大而全”现象普遍等。这些弊端的消除,都必须在产业经济学研究中去找答案。研究产业经济学,探寻不同市场结构、不同企业规模的优劣,过度竞争的形成途径和消除方式,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及优点,从中找出最有利于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市场秩序、产业组织结构,然后据以制定正确的产业组织政策,如鼓励企业兼并、联合;发展企业集团,实现企业组织结构合理化;维护市场竞争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反对不正当竞争,反对抑制竞争的垄断行为等,以实现市场的有效竞争和充分利用规模经济。 4. 研究产业经济学,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有利于促进产业的合理布局。由于过去经济工作的失误,我国产业布局有许多不合理之处,如“大三线”工厂过于分散,大城市工厂聚集过密,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等。我国过去产业布点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产业布局的客观规律认识不够。今后要杜绝此类问题的重复出现,就必须把握产业布局的规律。研究产业经济学,探寻各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各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并据以制定正确的产业布局政策,将产业布局和区域分工相结合,把产业布置在最有利于发挥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的地域,实现产业布局合理化。 此外,通过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加强产业间联系,发挥产业协同效应,有利于确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等。 (二)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方法 研究方法,研究产业经济学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产业是由许多产业部门构成的整体,在对某一产业进行分析研究时,需要运用微观分析方法,掌握产业的特点及内部构成,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把许多产业部门构成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时,必须运用宏观分析方法,从而把握整个产业系统的发展演变的规律性,以及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并进而了解某一产业发展演变对其他产业的影响情况。只有将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良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正确认识产业发展变动的客观规律,解决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2.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产业经济学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对产业发展的经验总结,但也不乏逻辑判断与推理。在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必须运用规范研究,从已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出发,进行严密的逻辑判断与推理,才能发现其中的客观规律。在研究产业组织理论时,必须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运用大量丰富的统计资料,借助一定的数理统计方法和图表,对产业组织和市场结构的关系进行描述和分析判断。只有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探讨产业发展的各种情况。 3.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产业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产业运动的规律性只有在其运动中才能体现出来。产业经济要探寻产业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用以指导产业快速、健康、稳定地发展,就必须运用动态分析的方法对产业发展进行动态观察。但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动态的条件下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因此,必须运用静态分析的方法,考察产业发展过程中某个特定时间或横断面上的产业部门状态,才能发现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把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起来,就能全方位地把握产业具体情况。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是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产业经济活动是质和量的统一,既有质的规定,又有数量的度量,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在研究产业经济学时,应将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在对产业经济范畴、概念进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对所研究的事物做出质的判断和量的评估。例如,在产业联系理论中,先要对产业联系关系做出定性的判断,分析产业间关联的理论特点,然后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运用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等数量指标揭示产业间关联关系量的比例,把定性的关联关系定量地表示出来。定量分析方法具有确定、明确的特点,通过建立一定的经济数学模型,简明地反映经济现象。但是,经济数学模型是静态的,当其中某些因素发生显著变化时仍旧照搬使用,可能会导致严重谬误。因此,在产业经济学研究中,必须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不可偏废。 5.比较分析方法。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产业经济学中产业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是众多国家产业发展的经验总结。研究产业经济学就是为了探寻产业内客观存在的规律,指导我国产业发展的实践。产业经济规律寓含于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产业因自然资源、技术水平、资金实力、经济体制及其所处的经济阶段的差异,产业发展的表现形态不可能完全一样,只有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大量的产业资料进行仔细的比较研究,才能找出产业经济规律。比较分析包括纵向比较分析和横向比较分析。横向比较是对不同国家、地区的产业进行比较分析;纵向比较是对同一产业对象不同时期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6.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就是从众多相似性的事物中寻找共性、一般性;演绎就是将归纳而来的客观规律运用于现象的分析,以求从中发现新的规律。在产业经济学研究中,研究者必须占有不同国家、地区,不同产业部门产业发展情况的大量的丰富的资料,进行仔细的研究,归纳出其共性,形成产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但是,不同国家、地区及不同产业部门因经济基础不同、经济环境不同、所处的阶段不同等,产业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不可能完全照搬。因此,为了将产业一般经济规律运用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必须运用演绎法,将产业经济一般规律和各国家、地区产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探索符合各国家、地区产业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律。 产业经济学还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为了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新出现的问题,不但要运用上述诸种方法,而且还将有更多的新方法运用于产业经济学研究。
内容概要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科,它以理论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同时,也在科学总结各产业实践的基础上,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做出自己的理论概括,形成新的应用经济理论,以指导各产业的发展。 产业经济学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产业”出发,探讨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以及研究这些规律的方法。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篇 产业结构 第一章 产业结构理论 第一节 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第三节 产业关联及其效应 第二章 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结构优化 第一节 主导产业及其选择 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 第二篇 产业组织 第三章 产业组织理论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第四章 规模经济与有效竞争 第——节 规模经济 第二节 有效竞争 第三节 企业规模结构 第五章 产业组织形态 第一节 现代产业组织形态及其演变 第二节 若干典型产业组织形态 第三篇 产业发展 第六章 产业发展理论 第一节 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产业发展模式 第三节 产业发展战略 第四节 产业衰退与产业调整 第七章 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第一节 技术创新 第二节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第八章 经济全球化与产业发展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产业竞争力与产业安全 第九章 产业发展资源及配置 第一节 资本资源及配置 第二节 人力资源及配置 第三节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四节 自然资源与能源的配置 第五节 环境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第四篇 产业布局 第十章 产业布局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 第十一章 产业集聚 第一节 产业集聚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 第三节 产业集聚政策 第五篇 产业政策 第十二章 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第一节 产业政策概述 第二节 制定与实施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批评与争议 第三节 推行产业政策的成功要点 第四节 产业政策的效果评价 第十三章 产业政策 第一节 产业结构政策 第二节 产业组织政策 第三节 产业布局政策 第四节 产业发展政策 后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