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现代性政治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康文龙  页数:215  

内容概要

本书在比较系统地阐述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基础上,又着力分析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理论对当代政治哲学发展的深刻影响。作者用大量的事实和理论分析证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是与人类历史进程紧密相连的,它深刻地影响了19世纪下半叶和整个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不少在世界学术领域中享有盛名的社会理论家都与马克思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到盛极一时的法兰克福学派,再到德里达、哈贝马斯、吉登斯、詹姆逊等等,都对马克思思想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都公开承认自己是从马克思那里获得了理论资源和重要启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现代性批判领域,绕开马克思不可能产生好的理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生命力事实上正是在当今各种各样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中延续,并不断地为新的、更新的批判理论提供智慧的资源。

作者简介

康文龙,江西省遂川人,法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为嘉兴学院文法学院社科部教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哲学研究,曾参与撰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人民出版社)、《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和《邓小平经济理论研究》(重庆出版社)等著作,并发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其相关领域研究论文近二十篇。

书籍目录

序导论第一章 马克思早期现代性政治批判的思想和实践 一、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社会批判的思想与实践 二、马克思国家观的形成第二章 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哲学批判 一、马克思现代性哲学批判思想 二、唯物史观的准备工作第三章 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科学批判 一、马克思现代性科学批判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 二、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三、马克思的国家批判理论第四章 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当代回应 一、关于现代政治根源的当代探讨 二、关于政治相对独立性的当代探讨 三、关于马克思国家学说完整理论形态的当代探讨第五章 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当代回响 一、阶级定义的探讨 二、关于阶级意识形成的探讨 三、关于中间阶级的研究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现代性与现代性批判  现代社会在20世纪的发展历经沧桑,既在经济与社会的诸多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令人深思和忧虑的困难和问题。人们普遍感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在成功地解决了传统社会无法解决的问题的同时也衍生出大量的新问题,这些问题较之传统社会留下的老问题更加严峻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不能不引发学者们对现代社会旷日持久的深入反思。这个反思过程使“现代性”这个概念自20世纪后半期以来,逐渐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从词源来看,“现代性”一词是从“现代”(modern)一词的拉丁文形“modernus”演变过来的,大约在公元5世纪末期就已出现,用以表示一种时间意义上的时代,后来一度成为官方基督教用语。1627年出版的《牛津英语词典》正将“modernity”(意思是“现时代”)一词收入词典,这表明“现代性”一词在英语里至少在17世纪就已经通用了。当然,最早用‘‘现代性”概念来描述和分析现代社会生活特征的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作家、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1863年底,波德莱尔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题为《现代生活的画家》的系列文章,其中第四篇的小标题就是“Modenite”。在这篇短文的开篇,波德莱尔对他所指称的“现代生活的画家”的形象做了一番抒情的描述:“他就这样走啊,跑啊,寻觅啊。他寻觅什么?可以肯定,这个我所描绘的人,这个秉有奔放的想象、一直在茫茫人海里穿行的人,有着一个比纯粹漫游者更高的目标,一个更普遍的目标,而不是事物飘忽的快感。  ……

编辑推荐

  《光明学术文库》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该出版工程采取“媒体发动,学界审评,光明出版,社会馆藏”的形式,常年征集、精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原创学术成果,及时向社会传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新思想、新发现、新进展,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   《光明学术文库》将秉承光明日报“理论前沿型、学术探索型、知识密集型”的传统风格,精心组织、精心编校、精心出版,充分发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宣传优势,宣传推广这项国家重点图书出版工程,力争使之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权威性的学术著作品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马克思现代性政治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