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01-01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邓凯主编 页数:357
Tag标签:无
前言
党的十七大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要求。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正在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追求、生动实践;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在这种形势下,《光明书系》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光明日报是中共中央主管、主办,中央宣传部代管,立足知识界、面向全社会的中央党报,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知识界的桥梁和纽带。光明日报出版社作为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主管的综合性出版社,建社二十多年来,围绕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出版了一大批优秀图书。 近年来,光明日报在坚持正确导向前提下,进一步突出文化特色。各要闻版、新闻版努力提升文化品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各专刊、周刊进一步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同时,我们创办了《国学》《光明讲坛》《人物》《作品》等新版面,开办了《百城赋》《母校礼赞》《走近大家》等新栏目。这些版面、栏目的文章和报道,都注重突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向心力。《国学》版注重反映国学动态,报道国学成果,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学者交流与展现国学新成果的重要平台;《光明讲坛》注重昭示优秀传统文化汇入时代洪流所产生的无穷魅力,彰显文明与进步;《人物》版注重讴歌知识界代表人物的爱国情怀、高尚精神、优良学风,展现美好心灵,弘扬高尚精神。这些版面所刊登的文章普遍受到读者欢迎。 为什么叫《光明书系》?“光明”,不仅仅因为书的内容源自《光明日报》所刊载的文章;更由于,我们的时代是火红的时代,“光明”,代表了知识,蕴含了智慧;代表了力量,伸张了正义;代表了进步,寄托了未来。《光明书系》既是报纸报道内容的延伸,也是时代精神的一种积淀;还由于,文化事业是不断创新的事业,出版《光明书系》,也是为了进一步繁荣出版事业,为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中,增添一朵小花、一抹新绿。出于这个原因,光明日报出版社这次先将《国学》《光明讲坛》和《人物》三个版开办以来的佳作结集出版。 我们深知,我们的时代呈现的文化园地十分广阔丰富,绚丽多彩,广大读者精神需求、阅读品位越来越高,对书稿的要求、对图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将以此为动力,精心办报,精心出书,为读者服务,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贡献。
内容概要
《光明日报》人物版2006年1月8日创办以来,至今已出版110期,近百万字。 人物版以“记录历史,承载荣光”为使命,浓墨重彩地抒写知识界人物风采。 关注名家,力推新锐,介绍其学术生涯,撷取其人生感悟,解读其重要成果。 因其真诚而收获感动;因其准确而确立价值;因其睿智而启迪人生;因其人物本身的重量和文章的可读性强而被《新华文摘》《新华月报》《作家文摘》等海内外报刊转载。
书籍目录
科学家 知识农民袁隆平 丘成桐:站在数学之巅 徐光宪:事业比天大 李振声:小麦人生 “朱熹平猜想” 马伟明:决胜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叶培大:与光同行 张鲁新:一个人与一条路 刘克锋:另类数学家 朱良春:医乃仁术 涂通今:长征中走出的医学博士 黎秀芳:中国“南丁格尔” 卢光绣:儿女最多的“妈妈”人文学者 季羡林:大儒无声 任继愈:无风海浪自悠悠 汤一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周有光:百岁星辰文华灿然 李济:中国现代科学考古“第一锄” 方汉奇:冷门做出热学问 陈桥驿:寻山问津治郦学 郑成思:国宝级知识产权卫士 王钟翰:酒史一生 吴建民:魅力外交家 廖静文:守护悲鸿 于丹:沐浴经典传承经典 张颂:种德者必养其心 段文杰:大梦敦煌六十年 黄全愈:教育的“修桶匠” 樊云芳:生命之歌文学艺术家 林斤澜:永葆童真之心 李国文:文坛一棵常青树 童话大王郑渊洁 夏征农:战士、书生、辞海主编 钱世明:大隐隐于市 陈映真:做祖国忠诚的儿子 艺术赤子吴冠中 罗哲文:木石情缘 吴为山:文心铸魂 徐启雄: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寻找张华鑫 庞薰采:激情与理智的探索。 赵元任:成就卓著的“业余爱好” 才旦卓玛:从农奴到人民艺术家。 袁雪芬:此心只为越剧有 李默然:一出演不完的剧 《立秋》之后忆陈颙 鼓曲人生关学曾 薛范:漫步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何仿:好一朵《茉莉花》 齐·宝力高:草原灵魂的歌者
章节摘录
知识农民袁隆平: 唐湘 岳胡婷玲 我要做农民 没有谁比袁隆平更像农民。 黑、瘦、背微驼。剪着小平头,硬茬茬的头发已经花白。光亮开阔的额头布满道道抬头纹,颧骨高耸,脸颊有不少老年斑。 一双大手伸过来。粗糙而有力。咧嘴笑得慈眉善目。 因为要见客人,他打了领带,身后的工作人员表扬他今天很“有型”,他摸了摸后脑勺哈哈直乐:“我 再怎么打扮,都是个农民。” “农民”这个标记,深深烙在他身上已经半个多世纪。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去郊游,一个森林园艺场,到处是花花草草,红红的桃子挂在树上,葡萄一串一串,好美啊!我一下就被迷住了。” 7岁时的袁隆平自然不会想到,后来坚持做了一辈子农民.不是因为田园风光的美好,而是因为被农村生活的苦难震撼。 “如果老师带我们去的是当时真正的农村.又穷又脏又苦的地方,恐怕我就不会学农了。但后来既然学了农,看到了、经历了农民的苦,就坚持下来了。” 祖籍江西德安的袁隆平出生在北京,父亲袁兴列做过县高等小学校长、督学,后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母亲是教师。1948年,袁隆平随全家迁往南京,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附中。高中毕业,父亲要他报考南京的名牌大学,袁隆平坚定地摇了摇头。 他的童年在20世纪抗日战争的炮火中度过,跟随父母迁徙逃难的路上,中国大地尸横街巷的惨景狠狠地撞击着他幼小的心灵。和那个年代许多热血青年一样,他选择以学农来“曲线报国”。1949年,他考入重庆湘辉农学院(今西南农学院),主修遗传育种学专业。 ……
编辑推荐
总有些人让我们感动,总有些事让我们沉思。人生,短,不过一瞬;长,不过永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