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光明日报 作者:刘应雄 页数:196
Tag标签:无
前言
原因在于,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一个不要崇高只要低俗的时代。看看大街小巷那些眼花缭乱的广告吧,那些张牙舞爪的嘴唇和碎片化的喧嚣带来了集体失语的无意识。每个人都在歇斯底里,每个人都要发言。真是大狗叫,小狗也叫,人人争当言语的主宰。正是这种没有中心、没有焦点、没有方向、没有理想的嚎叫,虽然满足了个人的言说欲望,却因为没有认真的倾听者而使所有的言说失去意义,也使得许多言说者因为“言说”而变成“不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此时的话语系统撕碎了传统的游戏序列。时间可以任意地插入进来,正义的故事可以突然夭折,生活可以从任何一个节点开始,沉默的语言可以在任何时刻被激活。这不是人在言说,而是语言在说人。换句话说,言说的主体再不是所指的“我”,而是能指的“他者”。语言在说我,昔日那些能写出“真理”、“信仰”和“终极意义”的心灵冲动至今只能化作无序的语言碎片,以自言自语或自言他语的方式泡沫一样流向四方。这样一来,昔日的“我说语言”,变成了“语言说我”,甚至无奈地退化成喧哗的“无言”。与此同时,由于受到紧张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双重挤兑,每个人的体力消耗殆尽,每个人的精力也消耗一空,大家麻木地生存着,处于非我的“耗尽”状态,人成了非中心化的空壳主体。在此情境下,自我与现实并不联系,历史与未来也并无依托,英雄与小丑同时出场。自我没有任何身份证明,像没有根的浮萍,或没有肉体的游魂,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作无序的漂流。没有热情,也无所谓感动。芸芸众生变成蚂蚁一样,忙忙碌碌,却又从没有想过为什么如此忙碌。结果,这些蚂蚁就是个人的文化身份,就是碎片化的符号宿命。因为碎片化的文化可以拼贴、复制、放射、重叠,形成镜像和暗喻,与精神无关,与思想无关。然而,在时间的背影深处,有一种力量在喊叫,那是大师们曾经有过的挣扎、呼号、奔走、追求,是大师们的理想、信仰和血肉,是传统、信念和执着。一句话,是大师们的重量。这重量使轻飘的碎片有了定力,使迷茫的文化有了方向,使麻木的人们有了火热的灼痛。我们轻轻触摸,像古老的樱树找到了春天,满手芬芳。“走近文化大师”丛书的构思如上所述,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也是一个日趋浅薄的社会。浮躁的时代需要沉实的精神食粮;浅薄的社会需要深刻的思想火种。质而言之,在商业因子无孔不入和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有一种深深的焦虑,感觉一种无法言说的美丽正在不知不觉地丧失,我们有一种紧迫感,亟需捍卫知识的尊严,捍卫平面“阅读”传统带来的心灵愉悦,捍卫根植于血液中的诗意和单纯。而这种捍卫需要一种强力,一种定力,一种带有后启蒙性质的激励情怀和精神光芒。为此,我们把目光瞄准了文化大师,这是因为——文化大师永远具有号召力;文化大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文化大师的生活是时代的缩影;文化大师是一个隐喻:他们的成功是人们效仿的榜样;他们的失败也给人们带来警醒和启迪。文化大师是怎样成为大师的?文化大师的性格特征和心路历程是什么?文化大师也是凡人,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哪里?等等。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决定以“雕刻”的方式,撰写一套中外文学艺术领域里那些声名远播、影响卓著的文化大师的从书。该丛书是“雕刻”而不是传记,是叙事而不是评论。但“雕刻”的基点是建立在传记之上,叙事的原点也带有较强的评述性。换句话说,我们所写的是真实的文化大师,是文化大师生活的某个侧面,是文化大师作品的一个主音,我们着眼的不是全部而是局部,我们感兴趣的不是阴影而是亮点,我们发掘的不是鸡毛蒜皮或个人隐私,而是历史文化、精神气质和时代背景的杂糅,是纪实、抒情和日常诗化的融合。“走近文化大师”丛书的主要内容该套丛书第一辑共四本已经于2007年元月隆重推出,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这次出版的是第二辑,共五本,分别是冯伟林的《历史的跫音》、聂茂与厉雷的《俄罗斯心灯》、李蒲星的《寂寞的道路》、刘应雄的《永远的明灯》和凌鹰的《巨轮的远影》。同第一辑一样,第二辑仍然聚焦中外文学、绘画等领域里成就显赫的大师级人物,选取他们的经典作品作为切入点,对他们的传奇经历和学术成就作出合乎理性的评判。我们不要求面面俱到,只求选取其中一篇(件)在读者知识点上耳熟能详的文本作为章节标题。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些作品本身具有强大的阅读群和广泛的受众基础,不少作品曾经入选过大中学生的教科书,读者重新接触这些标题,唤起一种记忆,一种久违的亲切感。然后,我们围绕这个经典文本,联系到文化大师的生活、情感和对事业的追求等进行生动传神的描写,突出文化大师的某个侧影。这个侧影也许被人忽略的,也许有人看到但发掘不深。在细节的处理上,我们力求生动感人,力求客观冷静,力求符合实际。我们的总体要求是:每本书选取适当的叙事对象,选取文化大师的生活片断作为主要内容,文字清新活泼,叙事朴实简练,努力做到故事性、趣味性和励志性相统一,寓教于乐,以真正实现我们所追寻的“大教育、雅文化、准学术、泛美术”的创作目的。“走近文化大师”丛书与同类著述的不同点描写文化大师的作品很多,本丛书与同类著述相比,其不同点在于:叙事风格不同:我们追求文化的底蕴,讲究文字的空灵与诗意,唯美而不粗糙,细腻而不琐碎。选取内容不同:我们不是事无巨细的原生态式的实录,而是选择大师们生活的基点和拐点,高潮或底潮,不是编年史,更像是断代史。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将某个侧面发掘其最大的意义。表现形式不同:我们不是纯粹的记事,而是结合大师的生活和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述,这样,既不同于纯粹的学术著作,又不同于纯粹的传纪作品。传播目的不同:同类著述的传播目的要么是张扬文化大师的一些隐私以吸引受众的眼球,要么是虚拟大师们的一些无法印证的浪漫事以增加可读性,或者用纯粹的学术著作在知识分子的小圈子里独享清高。本丛书既有大众趣味,又有学术情怀,其传播目的是让普通读者得到励志和学术熏陶,让学界专家感得到完全不同于自身作品的“别一样的风景”。“走近文化大师”丛书学术和文学价值该丛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较高的文学价值。其学术价值在于,我们发掘了大师们生活的某个基点,对其代表作品进行还原性的解读,将被历史遮蔽的真实意蕴呈示出来。这种解读是在参考了学界同行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避免了人云亦云或从文本到文本的简单解读。其文学价值在于,作为一种文化散文,我们借助于许多表现形式,追求诗意的写作,强调文本的欣赏趣味和美学价值,使“雅”不“曲高和寡”,使“俗”不“下里巴人”,使读者在学到知识、了解历史和得到激励的同时,获得一种全新的美文品味和阅读快感。鸣谢与感恩感谢光明日报出版社领导和责任编辑田军先生的远见卓识、忧患意识和强烈的责任心。感谢我的合作者用一本本沉甸甸的著作扎扎实实地支持我。这套丛书还在继续编写之中,我们力争每年出版十本左右,将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大师的精彩华章和个性追求重新灿烂地呈现出来。希望有很好的写作功底、真正热爱文化大师的实力作家们都来关注并参与到这套丛书的写作中,为碎片化的时代增加一种胶力,为肤浅的社会带来一份深刻,为漂泊的文化系上一坨锚锭,为迷茫的“蚂蚁”送去一缕烛照。
内容概要
这次出版的是第二辑,共五本,分别是冯伟林的《煮史论圣贤》、聂茂与厉雷的《俄罗斯心灯》、李蒲星的《寂寞的背影》、刘应雄的《永远的明灯》和凌鹰的《巨轮的远影》。 同第一辑一样,第二辑仍然聚焦中外文学、绘画等领域里成就显赫的大师级人物,选取他们的经典作品作为切入点,对他们的传奇经历和学术成就作出合乎理性的评判。我们不要求面面俱到,只求选取其中一篇(件)在读者知识点上耳熟能详的文本作为章节标题。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些作品本身具有强大的阅读群和广泛的受众基础,不少作品曾经入选过大中学生的教科书,读者重新接触这些标题,唤起一种记忆,一种久违的亲切感。然后,我们围绕这个经典文本,联系到文化大师的生活、情感和对事业的追求等进行生动传神的描写,突出文化大师的某个侧影。这个侧影也许被人忽略的,也许有人看到但发掘不深。在细节的处理上,我们力求生动感人,力求客观冷静,力求符合实际。 我们的总体要求是:每本书选取适当的叙事对象,选取文化大师的生活片断作为主要内容,文字清新活泼,叙事朴实简练,努力做到故事性、趣味性和励志性相统一,寓教于乐,以真正实现我们所追寻的“大教育、雅文化、准学术、泛美术”的创作目的。
作者简介
刘应雄,男,1963年生于湖南宁远,大学毕业,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20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画创作,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画展;1992年在中央美院举办“湖南三青年石纲、刘鸣、刘应雄水墨山水画展”,同年10月又在湖南书画研究院举办首次国画精品拍卖会并获得成功。作品曾在《美术》、《l990~1991中国当代艺术文献》、《文艺学习》、《1992年中国当代美术家》、《中国世纪专家》等专著发表并:被收藏。
1993年国画《割兆》参加首届全国中国画展,国画《潇湘英魂》(合作)参加“五月的风”全国美展获金奖。近几年开始对中外美术理论的研究。现供职于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书籍目录
总序 时间的背影与大师的重量第一章 《夜巡》——雕刻伦勃朗 一、莱顿出了个伦勃朗 二、阿姆斯特丹的黄金时代 三、《夜巡》使伦勃朗倾家荡产 四、伦勃朗的艺术之“光”第二章 《自画像》——雕刻丢勒 一、丢勒的自画像 二、丢勒的游学笔记 三、传播艺术新概念 四、丢勒画中的四人组合 五、丢勒,德国的达芬奇第三章 《圣母子及众圣徒》——雕刻拉斐尔 一、不是少爷的少爷 二、拉斐尔心中的《圣母》 三、走进佛罗伦萨的艺术大师圈子 四、万紫千红梵蒂冈第四章 《泉》——雕刻安格尔 一、在古典风行的时代长大 二、通向神圣的罗马 三、36年画一个《泉》中裸女 四、让古典主义火焰燃到最后第五章 《蒙娜丽莎》——雕刻达芬奇 一、神秘的《蒙娜丽莎》 二、一切的神秘从芬奇镇开始 三、达芬奇用大脑储存万事万物 四、激情喷涌 施展才华 五、人类共享《最后的晚餐》 六、《蒙娜丽莎》将达芬奇艺术延续了五百年第六章 《教皇英诺森十世像》——雕刻委拉斯贵支 一、贵族画家的起点 二、巩固王宫地位 三、为教皇英诺森十世画像 四、身在王宫心系百姓 五、封存百年的作品重见天日第七章 《最后的审判》——雕刻米开朗基罗 一、《最后的审判》表现出对世间的愤怒 二、米开朗基罗的不满从童年开始 三、米开朗基罗让顽石复活 四、孤独换来一座雄踞四方的高山第八章 《裸体的玛哈》——雕刻戈雅 一、波尔多的西班牙老人 二、浪漫的斗牛旅行 三、戈雅的情人 四、失聪的戈雅生生不息 五、魂回故里艺走天涯后记
后记
近几年来,油画市场一直升温,这给从事西画创作的画家们带来了不少的机遇。作为一名中国画家,对此我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找来了大量的西方美术史料和一些画册,对西方美术的起源、绘画艺术的开创、文艺复兴的兴起以及美术运动的变革,进行了详详细细地学习和研究。在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引起了我的注意。16世纪文艺复兴的盛期到19世纪法国美术运动的兴起,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在这一期间里涌现出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画家,在他们当中尤为独特的是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德国画家丢勒,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和戈雅,荷兰画家伦布朗以及法国画家安格尔等,他们不仅把先辈们开创的绘画基业进行了完善,同时还为后世画家预埋了管线,给近代和现代画家们多渠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他们成为了美术史上的巨人。当我了解他们的经历和理解他们那些不朽的杰作后,我为他们经受那个时代痛苦的磨练而惊叹!于是,我有了写他们的欲望。在我写这本书之前,还有些茫然。对于欧洲,对于这些画家生长过的那片土地,我是一窍不通,这些因素对我的写作非常不利。因为,画家创-作的优秀作品大都来源于他的生活和他的思想;生活中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时代背景直接影响着画家的艺术。就在我无法解决欧洲旅行的情况下,我拜读了房龙的《人类的艺术》,那里面给了我一些启发,于是,我特意买来了一本《世界地图册》,将欧洲各国的政区和地形放大,把它们编制在一起,构成一个巨大的旅游图。然后,我带着史记开始了我纸上的欧洲之行。我从南欧起步,在地中海的东部登陆,首先踏上了希腊的领土;这里曾是古典主义艺术的发源地,那些伟大、庄严、和谐的建筑和崇高、充实、典雅的雕刻,仿佛一座座古典主义纪念碑,高高的屹立着。找到古典主义的源头后,我顺着古典主义火把传递的路线,跨过地中海直接进入罗马。雀梵蒂冈的宝库里,拉斐尔的《圣体辩论》、《雅典学院》、《帕纳塞斯山》和《三德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梵蒂冈西斯庭教堂的那幅天顶画《创世纪》,令我震惊,它是米开朗基罗的杰作,于是,我立马赶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最光辉的城市佛罗伦萨,在那里不仅有米开朗基罗复活的《大卫》雕像,还有达·芬奇的一些伟大的作品,然而,达芬奇过去大部分经历都放在了米兰,等我到了米兰后才看到他那幅著名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当我发现达·芬奇画中的那些几何构成和他各种科学的发明后,我想起了德国的达·芬奇——丢勒。翻过阿尔卑斯山脉,穿过瑞士领地便可到达德国。在德国的各大博物馆里到处能看到丢勒的作品,但他的家乡纽伦堡更多,从他的《启示录》里的十五幅木刻组画中,可以感觉到他那科学的头脑。我正在寻找意大利达·芬奇与德国“达·芬奇”的共同点,突然,德国西北角上的荷兰有一只聚光灯在闪耀,那是伦勃朗的光,当我赶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时,那线舞台上戏剧性的彩色光,已集中照到了伦勃朗的家乡莱顿。接着,我借着伦勃朗《夜巡》的光,顺利的跨过比利时来到了法国的巴黎。此时,巴黎正闹着一场艺术革命;安格尔将东方的一些元素带进了他的艺术里,把他的《泉》和《大浴女》画成了古典主义理想美的裸女,招致了众多艺术流派的攻击。通过这场革命斗争后,我想起了斗牛士王国的西班牙,那里不仅有委拉斯贵支的足迹,还有戈雅的遭遇。最后,我去了西班牙。西班牙南部的塞维利亚,是委拉斯贵支的家乡,他就是从这里一步一步地走到马德里,走进了王宫,成为了最有影响的宫廷画家,他的作品既有《教皇保罗三世》的肖像,又有平民的《纺织女》。与此同时,继委拉斯贵支之后的西班牙画家戈雅也让人兴奋,从他惊心动魄的历史画《1808年5月2日(起义)》和《l808年5月3日(枪杀)》两幅油画中,我看到了他那个时代的命运,因此,戈雅将最后的时间留给了法国的波尔多。等我到达波尔多时,戈雅早已离开了人世。于是,我带着悲痛的心情结束了这种梦幻般的旅游。经过这次较长时间的纸上的欧洲旅行之后,我对这些画家的出生地、活动地以及他们周边的环境、地理气候和民俗风情有了一个基本的印象,然后,我再翻阅史记对画家们生萃的时间,他们的生活道路,他们艺术的取向以及他们作品的流向一一核对,加深理解、最后,我再根据自己30多年来从事绘画学习和创作的经历结合思考。为了突出每个画家的特点,在写作中,我尽力抓住画家们生活中一些感人的故事,艺术上某个闪光点进行熏染,让读者能感觉到画家们痛苦的追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在三个月的伏案写作中,由于日常工作占用了一些时间,使这本书的深度不够,加上自己一直是从事中国水墨画研究和创作的,对于西方绘画艺术的知识不博,难免有些纰漏,希望读者见谅!
编辑推荐
《永远的明灯》是一种文化散文,书中借助于许多表现形式,发掘了大师们生活的某个基点,对其代表作品进行还原性的解读,并将被历史遮蔽的真实意蕴呈示出来。该书旨在使读者在学到知识、了解历史和得到激励的同时,获得一种全新的美文品味和阅读快感。《永远的明灯》是“走进大师心灵系列丛书”第二辑之一,该书聚焦中外文学、绘画等领域里成就显赫的大师级人物,选取他们的经典作品作为切入点,并对他们的传奇经历和学术成就作出合乎理性的评判。全书共分8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雕刻伦勃朗》《——雕刻拉斐尔》《——雕刻达芬奇》《——雕刻委拉斯贵支》《——雕刻戈雅》等。后记近几年来,油画市场一直升温,这给从事西画创作的画家们带来了不少的机遇。作为一名中国画家,对此我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找来了大量的西方美术史料和一些画册,对西方美术的起源、绘画艺术的开创、文艺复兴的兴起以及美术运动的变革,进行了详详细细地学习和研究。在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引起了我的注意。16世纪文艺复兴的盛期到19世纪法国美术运动的兴起,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在这一期间里涌现出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画家,在他们当中尤为独特的是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德国画家丢勒,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和戈雅,荷兰画家伦布朗以及法国画家安格尔等,他们不仅把先辈们开创的绘画基业进行了完善,同时还为后世画家预埋了管线,给近代和现代画家们多渠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他们成为了美术史上的巨人。当我了解他们的经历和理解他们那些不朽的杰作后,我为他们经受那个时代痛苦的磨练而惊叹!于是,我有了写他们的欲望。我从南欧起步,在地中海的东部登陆,首先踏上了希腊的领土;这里曾是古典主义艺术的发源地,那些伟大、庄严、和谐的建筑和崇高、充实、典雅的雕刻,仿佛一座座古典主义纪念碑,高高的屹立着。找到古典主义的源头后,我顺着古典主义火把传递的路线,跨过地中海直接进入罗马。雀梵蒂冈的宝库里,拉斐尔的《圣体辩论》、《雅典学院》、《帕纳塞斯山》和《三德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梵蒂冈西斯庭教堂的那幅天顶画《创世纪》,令我震惊,它是米开朗基罗的杰作,于是,我立马赶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最光辉的城市佛罗伦萨,在那里不仅有米开朗基罗复活的《大卫》雕像,还有达·芬奇的一些伟大的作品,然而,达芬奇过去大部分经历都放在了米兰,等我到了米兰后才看到他那幅著名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当我发现达·芬奇画中的那些几何构成和他各种科学的发明后,我想起了德国的达·芬奇——丢勒。翻过阿尔卑斯山脉,穿过瑞士领地便可到达德国。在德国的各大博物馆里到处能看到丢勒的作品,但他的家乡纽伦堡更多,从他的《启示录》里的十五幅木刻组画中,可以感觉到他那科学的头脑。我正在寻找意大利达·芬奇与德国“达·芬奇”的共同点,突然,德国西北角上的荷兰有一只聚光灯在闪耀,那是伦勃朗的光,当我赶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时,那线舞台上戏剧性的彩色光,已集中照到了伦勃朗的家乡莱顿。接着,我借着伦勃朗《夜巡》的光,顺利的跨过比利时来到了法国的巴黎。此时,巴黎正闹着一场艺术革命;安格尔将东方的一些元素带进了他的艺术里,把他的《泉》和《大浴女》画成了古典主义理想美的裸女,招致了众多艺术流派的攻击。通过这场革命斗争后,我想起了斗牛士王国的西班牙,那里不仅有委拉斯贵支的足迹,还有戈雅的遭遇。最后,我去了西班牙。西班牙南部的塞维利亚,是委拉斯贵支的家乡,他就是从这里一步一步地走到马德里,走进了王宫,成为了最有影响的宫廷画家,他的作品既有《教皇保罗三世》的肖像,又有平民的《纺织女》。与此同时,继委拉斯贵支之后的西班牙画家戈雅也让人兴奋,从他惊心动魄的历史画《1808年5月2日(起义)》和《l808年5月3日(枪杀)》两幅油画中,我看到了他那个时代的命运,因此,戈雅将最后的时间留给了法国的波尔多。等我到达波尔多时,戈雅早已离开了人世。于是,我带着悲痛的心情结束了这种梦幻般的旅游。经过这次较长时间的纸上的欧洲旅行之后,我对这些画家的出生地、活动地以及他们周边的环境、地理气候和民俗风情有了一个基本的印象,然后,我再翻阅史记对画家们生萃的时间,他们的生活道路,他们艺术的取向以及他们作品的流向一一核对,加深理解、最后,我再根据自己30多年来从事绘画学习和创作的经历结合思考。为了突出每个画家的特点,在写作中,我尽力抓住画家们生活中一些感人的故事,艺术上某个闪光点进行熏染,让读者能感觉到画家们痛苦的追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