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作者:何怀宏  页数:170  
Tag标签:无  

前言

前言    我在这本书里所写的,首先是我想对自己的孩子说的一些话,其中的许多问题,正是她向我提出来的。    但我推想,它们也可能是你们的问题,因为,不仅我的孩子心里有这些疑团,当我像你们现在这么大的时候, 它们也曾经是我的疑问。    当我们告别无忧无虑的童年,慢慢长大,心里开始出现有关人生的一些根本问题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一种深深的苦闷甚至恐惧。    这些问题,由于它们太内在,太抽象,我们常常不知道怎样提出,或者提出了也不易得到回答。而书市里有些自诩为给出了解答的流行文字,只能说明作者自己并没有好好想过这些问题。一个孩子也许会独自沉重地负担起这一切,但这有时可能是太沉重了,哪怕她(他)能知道另外有人也在想着同样一些问题呢?这些根本性的类似问题一代代地发生——尤其在人们年轻的时候发生;也由一代代人尝试作出自己的回答——需要用他们毕生的努力。每一代人,乃至每一个人的回答都需要有自己的特殊经验,包括独自亲领默会的体验。但是,我们也不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包括有一些在不同世代之间的文字沟通。    以下就是其中的一些问题:    它们有些是涉及到生死与自然的,比如说:我们的生命来自何处,它又往哪里去?每个人的生命是否都是一个偶然的幸运?我们的生命是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吗?是否真有生命的奥秘?如果有,我们又是否能够完全揭破这奥秘?我们如何面对必不可免的死亡?我们又如何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死亡和伤害,不轻掷我们的生命?但是,人是否又还需要一些冒险?生命是否有一种自我修复的能力?人的生命与动物的、植物的生命是否有相通的地方?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究竟是怎样或应当怎样?能否确立一种新的生态观?    有些问题是涉及到苦乐与目标的,比如说:人是否都追求快乐和幸福?生命中是否就自然而然地包含着痛苦?我们如何对待这些痛苦?我们渴望激动人心的快乐,但我们所过的生活却是平凡而又单调的,怎么办?人的生活可以复杂到什么程度,又可以简单到什么程度?  我们如何对待生活中的突然变故,尤其是家庭变故?我们又如何对待和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还有些问题是关于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比如说:谁是“我”?或者“我”是谁?我们每个人是否都有自己的某种天才?如果命运看来对我特别不公怎么办?学校训练的主要意义是什么?人是否应当追求完美?一个人如何可能做到全面发展?我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有多少种身份?什么是最重要的身份?不同生活理想的人们如何在同一个屋顶、同一片天空下生存?什么是最重要的人、最重要的事和最重要的时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是否能够代替别人做好事?人应当为自己还是为别人生活?    对这些问题,我想说一些在我看来对你们重要并且合理的话,但这些话并不就是固定的答案,也许它们只能说明,我也和你们一样,为这些问题深深地焦虑过和苦苦地思索过。    我并不是在一个特别合适的时候写这本书的,中年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入世、从而也最世俗的时候,令我欣慰的是,我的写作使我的心灵又经历了一次童年。    在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北方漫长而灰色调的冬天过去了,窗外春意日浓,小草探出了地面,在原本枯黄的草地上逐渐编织起一片越来越大的新绿,不用等太久,这片新绿就会完全覆盖住草地,而去年的旧草呢?它们正通过它们所经历的风霜,将它们的躯体宁静地化为泥土,去滋养这片新绿。我的这本小书就是在这样一个春天来临的时候写下的。也许,这些思考和体验能有助于正像我的孩子一样成长着的你们。1995年春于北京

内容概要

“爸爸,我可以永远活着吗?我不想死。”  “妈妈,我为什么一定要上学?”  当孩子向你提出这样一些问题的时候,你该如何回答?是避而不谈,还是加以引导?   生命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但是当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开始忍不住探索这个神秘的领域。面对孩子们或畏惧、或担忧的疑问,何怀宏教授用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消除恐惧、认识生命,给孩子们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哲学启蒙。  在这本小书中,何怀宏教授共写了5辑37篇小文,包括如何面对生与死,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度过平凡和苦乐,如何认识自己和别人,如何培养高尚的品格,等等,深入浅出,娓娓道出了生命的真谛,帮助孩子形成自己关于生命的基本观念。

作者简介

何怀宏:1954年12月生于江西清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伦理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人生哲学、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他所翻译的《沉思录》是温总理百读不厌的枕边书。
  何怀宏不仅是一位学富五车的学者,更是一位有拳拳爱心的父亲。这本《孩子,我们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第1辑 1.生命的幸运 2.心存感激 3.心存敬畏 4.面对死亡 5.正视死亡 6.珍惜生命 7.生命相通第2辑 1.新的生态观 2.特殊景观的意火 3.生命的自我修复能力 4.生存训缘 5.“雄性”的培养 6.人为什么要探险 7.小男孩独自远行第3辑 1.承受困苦 2.永不放弃  3.平凡的日子 4.简单的生活 5.愿望井 6.心安草 7.理想主义者 8.突然的变故第4辑 1.我是谁 2.相信自己 3.把握你自己 4.全神贯注 5.慎求完美 6.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第5辑 1.身份与境遇 2.各人有各人的心愿 3.最重要的    4.何谓好坏 5.道德的主体 6.义务的力量 7.微笑 8.为自己和别人 9.生命的原则后记一后记二

章节摘录

第一辑1.生命的幸运    有一天,有两个小女孩谈起她们的生命所经历过的危险。    一个说,她有过四次“蒙难”呢!第一次, 是她刚生下的时候太小太小了, 都以为可能养不活了,是她奶奶把她养活了;第二次,是她小时得了一种什么怪病,是她爸爸好不容易从外地赶回来,给她输血,才救活了她;第三次,是她吃饭不小心把鱼刺卡到喉咙里了, 是她大姑想尽办法弄出鱼刺救了她;第四次,是她走路不小心,差点掉进了一个深潭,幸亏她妈妈把她一把拉住了,才没掉下去。    另一个说,在她还没有出生之前,在还没有“我”之前,“我”就有过两次生命危险呢!第一次,是“我”的外婆年轻时打仗去背伤员,身上的水壶被一颗子弹打穿了,水都流光了,你想想,如果子弹偏那么一点,打中了“我”外婆, 就没有了外婆,哪里还会有“我”? 连“我”妈妈都不会有了!“我”和“我妈妈”、“我外婆”就都没有了,就都像水一样流光了!第二次,是“我”出生之前,妈就怀过一个“哥哥”,但后来流产了,要是妈的第一胎生了,“我”就不能够出生了,即使让再生一个,那生下来的也可能不是我了,你说多悬啊!    她们共同的结论是:活到现在真不容易。    确实,生命是一个幸运,甚至于,是一个奇迹。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经历了一些我们已经知道的危险,但可能还有许多我们并不知道的危险呢。也许那天你没出门,对你就是一个幸运;也许那天即使你出门了,但走的是这条路而不是那条路,对你也是一个幸运;也许即使你出门走的是那条路,但你在那条路口前停了停,而是没有照直往前走,对你也还是一个幸运;因为,可能恰恰就在那一天的那一个时候,有一个喝醉了酒的司机在那条路口开车撞倒了一个人,当然,那不是你,你是幸运的,但你可能并不知道这一幸运。    这还是出生以后我们所不知道的危险,还有出生以前我们所不知道的危险呢。也许你的母亲在怀着你的时候明智地拒绝了一次去外地的出差;也许她没有去挪动那袋大米;也许她在那个寒流袭来的早晨及时地加了衣服而没有感冒发烧;这些对你都可能是一种幸运,因为那样的话,流产的就可能不仅是你的“哥哥”,而且还有“你”了。    或者更早,也许你的母亲年轻时,那天没有突生一念去一朋友家而遇见你父亲;你的祖父那天没有跌一跤而躺在床上想换个职业;甚至于你根本不知道名姓的某个祖先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一个黄昏没有打一个喷嚏;一切可能就都不一样了,这世界上可能就没有你了。    离我们的生命越是遥远,越是哪怕最微小的事件也有最重大的意义,都可能改变后面整个一长串生命系列的命运。    当然,如果是那样,如果还没有“我”,还没有“自我意识”,没有对幸运或不幸的感觉,也就无所谓“我”的幸运或不幸了,那所有本来有可能出生、却还是没有出生的“人们”如何能感到自己的不幸呢?而又有多少有潜在的生命可能、却终于没有出生的“人们”呢?    无论如何,现在这生命是握在你的手里了,那么,珍惜它吧,你的生命,是在无数的偶然性中、在各种各样的危险中很不容易才产生出来的、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2.心存感激    一只野外的小鹿,刚刚生下来,眼睛还没有睁开呢,就会努力挣扎着站起来,去够母亲的乳房,当鹿群遇敌突然奔跑时,它也得踉踉跄跄地跟着跑,没有谁能背负它。而一个人类的婴儿刚生下来时是多么地软弱无助而又备受优待啊,母亲要用乳房去够他,他才吃得上奶(幸亏吸奶这一原始本能他还保留着);让他平躺着睡,他自己就没法翻到旁边来。    我们大概都知道一些我们幼小时所遭遇过的危险, 在那些关键的时刻, 是我们的爸爸、妈妈、奶奶、大姑等亲人或别的大人救了我们,但是,更多的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或知道了也不太在乎的他们日常所给予我们的似乎琐碎的关心、抚养与爱护。    可以说,每一个活到我们现在这么大的人,都不是仅仅凭自己活过来的。    而且,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虽然知冷知热,知道饿了要叫唤,疼了要哭泣,我们对那一段生活却几乎没有任何记忆,这也许说明,记忆力是伴随着主动生活的能力一起成长的。我们那一段作为人之初的、最宝贵的生活秘密,恰恰不是保存在我们手里,而是保存在我们的父母或别的亲人手里,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一些故事,是他们讲给我们听的,这样,在我们的生命中,实际上就融入了他们的生命,或者说,在他们的生命中,也包含着我们的生命。    我们的生命还通过多少条别的公开或隐秘的途径,和多少个我们知道姓名、以及不知道姓名的人们联系着和分享着啊,所以,我们谁也不敢说:我们的生命,完全是属于自己的,我们的生命,完全是我们自己造就的。而且,我们在成人之前,基本上都是一个受益者而非施惠者。我们成长所得到的一切,都不是现成就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必有人为之付出劳作。    大约两千年前,一个古罗马帝国的皇帝、斯多葛派的哲学家马可•奥勒留有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叫做《沉思录》,这本书的第一卷,全部写的是他对那些对他有过助益的人们的感激之情,他写下了对他的祖父、曾祖父、母亲、生父、养父、胞兄、养兄、姐妹、妻子、许多老师和朋友的感激,说他为这一切而感谢神明。而一个获得了诺贝尔奖、其发明已经造福于千百万人的科学家,也说他仍然感到对他人有一种亏欠。    也许我们什么都不必说,也许我们笨拙的笔也难于表达出我们的感激之情,那么,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来说话,让我们用对自己的父母和儿女,对前人和后人的恰当行为来表达出这样一种感激之情,而人类就在这一过程中世代延续和进步。3.心存敬畏    我们对我们的生命,有我们所知道的方面,也有我们所不知道的方面。    如果有人自诩他最终揭破了生死的奥秘,你千万不要相信。即使是古希腊最有智慧的苏格拉底,在他被判死刑之后也只是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活着,哪条路好,只有神知道了。”而古代中国最有智慧的圣人孔子也只是说:“未知生,焉知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无论是在诞生的一端,还是在死亡的一端,两端都没有人来告诉我们真相。因为,一端还无所谓人,另一端“还从来没有人从那条冥河上回来过啊”。    从个体生命来说,有谁能在降生时像一个成熟了的大人一样观察、感受、体悟并且记忆呢? 更不要说他在母腹中的时候了。而从整个人类来说,她在孕育和诞生的时候不也像一个浑噩无知的婴儿?人类的生命,有一大段没入在我们无知无识的海洋。    现代科学告诉了我们一些有关生死的知识,比方说个体生命在母腹中的孕育,人类在地球上的进化,乃至于推迟死亡、延长人的生命的一些办法。但是,我们发现,我们对有关生命与死亡的具体知识越多,我们未知的东西甚至也越多,就像一个圆圈较小,它所外切的面也较小一样,随着我们知识圈的扩大,它所外切的未知领域也扩大了。    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并不就是不存在,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人为什么存在?我们今天为什么在这里?这一定是有某种根本解释的。人们甚至发现,宇宙有一种内在的和谐,生命呈现出美丽的光彩,但是我们却不敢说就知道它们最深的奥秘。我们如何对待我们尚不知道的那一部分生命的神秘呢?有些人承认神秘,却又动辄说自己能揭开这一神秘,那他是太轻易地把自己看作是神而不是人了。在某种意义上,“神秘”之所以为“神秘”,就是因为它是“神”的而不是“人”的秘密,或者说它只能被人不断地接近,而不能被人最终地揭破无遗。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经典物理学家牛顿说:“我只是一个在海边拣到几枚贝壳的孩子。”    本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说:“任何一位认真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相信,在宇宙的种种规律中间明显地存在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远远地超越于人类的精神,能力有限的人类在这一精神面前应当感到渺小。”    生命是一莫大的赐予,我们对我们所知道的,我们生命的直接赐予者心存感激;而对我们所不知道的、我们生命的根本赐予者则不仅心存感激,还心存敬畏。    人间所有自称的“最终的揭秘者”都近于狂妄,而只有承认世界上总是有某种人所达不到的神秘,在心里保持敬畏、同时又不懈追求的人们,他们知道人既伟大又渺小,从而既自信又谦卑,他们的所作所为才最符合人的身份。第四辑1.我是谁?    一个婴儿刚生下来时,知冷知热,知痛知饿,他能感觉到“我”,但却不能思考到“我”,也不会说“我”。    等他长大一点,他一直听见大人们叫他“宝宝要吃饭了”,“宝宝要睡觉了”,他还一直以为他就叫“宝宝”呢,他就是“宝宝”,“宝宝”就是他一个。然而他却听见妈妈说:“我要给你洗澡了。”听见奶奶说:“我要给你喂饭了。”又听见爸爸说:“我要带你出去玩了。”他可能哪一天心里会产生疑问:怎么那么多人是“我”?究竟谁是“我”?    或许那一天他说出了这一疑问,然后他妈妈告诉他:“傻孩子,你也是‘我’啊,宝宝也是‘我’,现在是妈妈对宝宝说话,妈妈是‘我’,宝宝是‘你’,而当宝宝对妈妈说话时,宝宝就是‘我’,妈妈却变成了‘你’了。”    宝宝可能一下子还是不很明白这些绕口的道理,认识“我”是一个复杂的,需要反复体会的过程,但他终究会明白的。    而当他第一次明白“宝宝”就是“我”,“我”就是“宝宝”,而开始说出“我要吃饭”、“我要喝水”时,他才不仅感觉到我,也思考到我,“我”字在他那里开始言说,他真正成为一个自我意识到的全体,成为一个面对他人的行为主体。    一个人生下来并不会立即得到可言说的“我”, 而在死亡时却会立刻失去可言说的“我”,他只有在活着的时候才能说“我”,他一死,人们只会说“他”,说“×××”,大概只有很少几个人仍会在心里默默地与他对话,对他以“你”相称,至于自我言说的“我”,却是永远与他无缘了。    然而,一个知道了自己说“我”的孩子当然也会知道:别人也可以如此说“我”,他的爸爸、妈妈都在说“我……”,他见到的年纪相仿的孩子也在口齿不清地说“我……”。他所生活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只有我这一个“我”的世界,而是一个有许多个“我”的世界。这世界是一个所有人都互为主体、因而也互为对象的世界,是一个每一个人都与他人共在的世界。    甚至于,随着一个人的长大,就业、结婚成家,生儿育女,“我”就越来越多地由他人所规定,由社会所规定,由他生前就已存在的风俗和文化所规定,直到“我”成为一个社会角色和人生功能的牢固集合体。“我”就是我的各种社会身份、我的各种生活功能的集合。    这个坚硬的“我”却可能有几许消溶的时刻,一刹那间,看来很结实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外在的规定都消失了,“我”一下子又什么都不是,“我”又回到了最初那个我,这时,最初的那个问题又会重新出现:    谁是我?或者,我是谁?    这样一些时刻就是哲学上自我反省的时刻,在这时候,问题的实质当然已经不再是谁可以称“我”的问题,而是“我”是什么,乃至于“我”应当成为什么的问题。2.相信你自己    一个朋友从美国回来,给我带回一本英文的《爱默森文选》,我很喜欢读,并断断续续在卡片上摘译了其中一些句子的大意,这几张卡片就在我的书桌上搁了许久,成了我的座右铭。爱默森说: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所确认的真理,众人最终也会承认——这就是天才!尽管摩西、柏拉图、弥尔顿的语言平淡无奇,为人熟知,但他们之所以伟大,其最杰出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篾视书本教条,摆脱传统习俗,说出他们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思想。    一个人应学会更多地发现和观察自己心灵深处那一闪即逝的微光,而不只限于仰观以往诗人、圣者领空里有目共睹的光辉。可惜人总不留意自己的思想,不知不觉就把它抛弃了, 仅仅因为那是属于他自己的。人往往胆怯而爱道歉,他不敢直说“我想”、“我是”,而是援引一些圣贤的话语。然后在每个天才的著作里,我们承认了那些自己业已放弃的思想,它们显得陌生而庄严,为我们拱手接纳,然而,即使再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没有比这更深刻的教训了,这些失而复得的思想警谕我们:在所有声音与我们相悖时,我们也必须和善而又决不妥协地坚持我们自己所确认的东西。    后来,我也去了美国,去了纽约喧闹的街头和港口,也去了爱默森和梭罗的故乡——他们经常留连的新英格兰静静的瓦尔登湖畔。那热气腾腾、旋转不已、吸引了无数熙熙攘攘的人群的工业文明,以及那寂寞安详、曾为那少数几颗孤独的灵魂一生挚爱的朴素山林,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隐隐地觉得,在这两者之间,有一种潜在的联系,而最伟大、最深刻的力量,还是存在于一个人宁静而自悟的心中。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某种天才,只是我们还怯于、或者惰于去发现它。    各种天才当然有大有小,各种秉赋也有耀眼的和不耀眼的,但它们在每个人那里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    每个人都是能够发出自己光芒的星辰。3.把握你自己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 都是独特和不可替换的, 我们要学会爱自己,不是怜惜、伤感地去爱,而是骄傲地、自豪地去爱。    我们要坦然地接受一切已经给定,我们不可能再改变的东西:对自己的优势善加利用,小心地改进或者避开自己的缺陷,避不开时也不妨像第三者一样幽默地嘲笑嘲笑自己,并且宽慰地想到: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包括所有的伟人。    我们也还要牢记:我们还没有完全被决定。我们的未来,还正通过每时每刻的现在而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在一个加拿大电视短剧中,有一个女孩伊丽莎白,她长得很胖,容易逗人发笑,又在学校的演出中被派定了一个她很不情愿演的角色——演一个男孩杰克,她感到十分委屈和伤心。    她姨妈察觉到了,就和她一起打牌散心,伊丽莎白拿到了几次好牌,但都心不在焉地输了,姨妈拿到了几次差牌,却都顽强地赢了。    姨妈对伊丽莎白说:“你拿了一副好牌,但你不一定能赢;同样,你拿了一副糟糕的牌,但你不一定会输。”    于是伊丽莎白明白了,她决心成为她自己,不是爸爸,不是妈妈,不是幸运的丽莎或贝嘉,甚至也不是姨妈,而就是她自己,现在就是杰克!她现在首先要把杰克这个角色演好。    世界上可能有许多先天秉赋好、后天环境又好的人,但你不一定属于他们;世界上可能有许多从小就受到宠爱、性格又讨人喜欢的人,但你也不一定属于他们。    你很可能并不是得天独厚的一个,命运并不特别垂青于你。    但你不一定会输。    重要的是把握住自己,好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一些优点的,只要他有意识地、不气馁地去善加发现。如果不把人生仅仅看作竞技场,天地会广阔许多;而即便就看作竞技场,现在也不是终局。只要你手中的牌还没有最后地被收走,你就还有反败为胜的可能,就像一首歌中所唱到的那样:人并不是生来就是要给打败的,人生总有几场胜利的仗要打。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两年来,哲学已慢慢地从小众读物,转变为大众读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关于生命的话题,也有越来越多的名家在写给孩子的书中,涉及到哲学的思考,比如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池莉《来吧,孩子》等。这本《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就是《沉思录》译者何怀宏教授用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消除恐惧、认识生命,给孩子们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哲学启蒙。                                                ——《福州晚报》您有过被孩子问得张口结舌的经历吗?面对孩子的问题,除了“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是呀,这是为什么呢”、“你说呢”、“妈妈(爸爸)也不知道”、“让我想想”,我们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这本书不仅是对孩子所提问题的回答,更是对孩子哲学思考的一种鼓励和引导。哲学的启蒙,需要父母与孩子一起来完成。当我们真的手捧这本书的时候,一定不要一口气读完它,那样我们会因错过而后悔。             ——广州《新快报》当孩子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向每一位父母提出种种匪夷所思的疑问时,便是在进行他们自己的哲学探索。只可惜,现如今的父母们,不是怒颜呵斥,便是敷衍了事,如此一来,孩子们便逐渐丧失了其作为哲学家的追问精神,而日益沦为庸碌的众生之一。当孩子以一种探索的姿态立于我们面前时,我们所能做的,似乎只需引导其思考。除此之外,最好的帮助,便是袖手旁观。             ——《河北青年报》其实,每个孩子天生就是哲学家,当父母给予无限关爱时,孩子更愿意做的,便是追问生命。这种追问,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接近于一种哲学的探索。哲学这个词,在很多人看来,是很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似乎只有那些端坐于书桌之旁、执教于大学讲堂的教授,才有资格谈论此道。殊不知,任何一个人的生存之道,便是自己的哲学依据。这里所说的哲学,是一种与心契合、有所了悟的境界。《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中,何教授并未回避孩子的种种奇谈怪论,即便她说“爸爸,我可以永远活着吗?我不想死。”的时候,他也是以一种朋友的姿态,与其共同探讨,直面死亡这个黑色话题。              ——《中国国门时报》

编辑推荐

我在这本书里所写的,首先是我想对自己的孩子说的一些话。 ——何怀宏  何怀宏,这位被季羡林先生称作“精彩”的作家,这位知名大学的哲学教授,这位在南极历经生死的旅者,这位现实中生动的丈夫和父亲,当他面对孩子向他提出来的各种生命问题时,他没有回避,也没有搪塞,而是认真地思考,与孩子一起探讨。所以,全书展现的,是一种温和亲切、平等对话的氛围及态度。何怀宏教授是一个哲学家,更是一个父亲,一个爱他的孩子胜过一切哲学的父亲。当孩子对生与死等严肃的话题产生好奇和疑问的时候,他循此深入思考,努力为孩子解答心中的疑惑,为充满好奇或略带恐惧的童心带去温暖和宁静。作为一个深入思考的哲人,相信他的回答将给天下所有父母重要的启示和引导。这本《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首先就是他对于自己孩子说的一些话,其中很多问题,也正是他的女儿向他提出来的。如何将人生中的一些根本问题用易懂、温馨的话语向孩子们进行解答,这是很多家长都倍感困惑的事情。正因为此,这本美丽的小书,也被评为“全国青少年读物一等奖”。这是一本孩子们都可以读懂的哲学启蒙图书,亦是一本不错的亲子共读读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5条)

 
 

  •   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生命教育最初的启蒙书,北大哲学教授帮你回答生命的问题)
  •   女儿今年10岁,正是对生命有着诸多思考和探寻的年纪。过年的时候,带她回了趟老家,祭祀了老人,结果回到北京之后,她夜不成寐,总是担心自己会突然死亡。死亡这个黑色沉重的话题,一夜之间,就成为她思考的绝对重心。她的焦虑让我非常担心,可是我也不知道该如何排解她的这种情绪。对于死亡和生命这个话题,可以说,连我自己都还是处于懵懂的状态,又如何去帮助我的孩子呢?之前看《沉思录》对我的生活很有启发,听说何老师出了这本《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只听题目,便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心灵--此刻的我,正是需要这样的一本书来加以引导和帮助。我毫不犹豫地下了单子。拿到书后,漂亮亲切的装帧,让人很有阅读的欲望,水彩的插图一下子就将生命这个沉重的话题变得轻松简单起来了。我在阅读的时候,女儿刚好跑到我身边,一看到我手里的书,立马被吸引住了。我抱起她,让她坐在我的膝盖上,给她朗读“面对死亡”一节。女儿听得入神极了,随后,若有所思地跑开。那天晚上,她很安稳地睡了一觉。没在追问我什么,我不能说读一段就解决问题了,但我发现她平静了很多,或许觉得这事大家都会遇到,这就让她不焦虑了,心里非常感谢这本书,感谢何老师。
  •   其实很多书都在用一个小故事来隐喻现在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这本是专门帮助家长们回到孩子们有如何解释、看待生命的书。有很多问题看似简单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我想他是想在孩子身上给予希望,一种对生崇敬的态度吧。很不错。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讨论去思考,从小引导很重要。
  •   才拿到书,看了不到一半,但很有感触,略谈一二。
    在看过的内容中,发现何老师谈人的生命的同时,也在说大自然的“生命”。人与自然不可分呀,离开自然何处存人,离开自然何谈人生意义,人实在不能脱离天,脱离天道。当我们为孩子,一切靠着父母家庭的喂养成长时,根本不会意识到人活着需要生存条件,需要生存意义,否则人不能活,或活着也为行尸走肉终将空虚这些道理。从这个角度,我认为何老师的这本书写得好,开启孩子正确的思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人应当充满敬意、爱意来对待他人他物和自己,同时,也让孩子意识到从哪些角度来思考生命,也就是思考自己的存在,这实际就是反省的教育呀!
    只要翻开此书,就开始了反省的教育,开启孩子反省的思维之智。这是我对此书的一点领悟。
    买书前,也看了一些对此书评价很差的评论,说此书“矫情”“随想”“杂乱”“**”之类,我想说这些的人可能平时没有耐心教育孩子的方法,功利心较重,希望拿一点金棒,一点就达到点石成金的教育效果,多省事。所以,他们根本不会耐心地边看边想,书中是否说得有道理。我想说,对孩子启蒙之道有偏,才真正误人。然此书中有正气,不误人。
    最后,此书值得品味。谢谢何老师。
  •   现代人物质生活空前富裕,心理却空前脆弱。如何珍爱生命?如何面对成长中遇到的挫折困惑?是现代每个家长和孩子都应该重视的。

    这本小书以亲切温馨的文笔娓娓道来,帮我们解除孩子成长中遇到的种种思想困惑。让我们不断反省,重视生命,尊重生命,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儿时大树的梦想,我们大部分人可能不能成为我们眼中的大树,可我们每个人都能长成自己的向日葵,面对着我们心中的太阳微笑。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   马上六一了,一直琢磨送什么给孩子好。想了想,还是送书吧。在当当读书看到这本书的连载,立刻决定就是它了。孩子最近突然开始琢磨生死的问题,而我却并不知道如何去和他沟通。拿到书后,很是喜欢,一方面它帮我解决了同孩子的沟通问题,另一方面,这是一本非常精美的小书,彩色印刷,很多插图,图与文的配合十分协调,我很喜欢。一直以为北大的教授都是高高在上的,没想到他也可以是这样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而能够将生死、成长等问题用一个个小故事讲述出来,又不使人感到沉重,也只有哲学家能够这样举重若轻吧。我想,孩子一定会喜欢这样的一份礼物。
  •   一本不错的书,冲着何怀宏教授的沉思录,买了这本书。拿到手后,很快翻阅完毕。有关生命的大课题其实确如书中说的,多数人没有思考出结论,这本书深入浅出,提供了思考方法。
  •   夜里从梦中惊醒,感觉到无尽的宇宙想一个巨大的墓碑重重地压在身上!无尽的时间里,我们只是匆匆的过客;无尽的空间里,我们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尘埃;从无尽的空虚中来,转瞬又回到无尽的空虚中去。生命是什么?是金钱,是权势,是名誉?不,这些都是过眼云烟,虚而不实的东西。生命是爱,爱我们的亲人,爱我们的朋友,爱我们的孩子。我们的生命在爱中生存,也在爱中延续!
    何教授用浅显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生命的本质,教会我们如何珍视生命、热爱生命、享受生命!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学会放下一些,珍重一些,活得更真实、更纯粹、更幸福!
  •   送给新生孩子,新为父母,最好的礼物,阅读、品味、作用或许与一生相伴,更希望何教授还能增进更深邃的人生体验。中国人写的好哲学读物太少了,这本小书不小,尤其珍重
  •   孩子5岁了,开始问生命的起源了,当知道生命的结束是死亡时,便表现了恐惧,就说“妈妈,我不想死”,这本书可以给孩子一个比较好的解释
  •   虽然我已经是个大学生,看了这本书的前面几章,才发现,原来有很多小时候的问题,里面都有详细的解释,充满着温暖。而这些问题,很多由于以前找不到答案,就放弃甚至遗忘了,这本书,勾起了我小时候的回忆,也思考着小时候的问题,仿佛重新认识了生命。总的来说,是本孩子和家长,甚至是处在迷茫阶段的大学生,都值得一看的书。
  •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对死亡有些恐惧,这本书就像本小故事书一样,阅读起来很舒服,也真正解决了自己的一些问题,不过对与生命,最终的答案都应该是自己需找的,大家也可以买回去看看!给孩子讲讲生命!
  •   这本小书将孩子关心的很多小小的问题,以哲学的角度来进行阐释,是既适合青少年也适合家长阅读的好书!
  •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安徽的几个孩子为了救落水的同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痛惜啊!在这本书里,讲诉了相同的事例,当然是同样悲惨的结局。他们的老师,他们的父母,如果能早一点,读到这本书,给他们讲讲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如何做出更正确的选择,也许会是另一个结果。希望这本书能被更多的人读到,让我们自己,也让我们的孩子们,在一个个的故事里,读懂得生命的意义。
  •   生命与什么有关?
    金钱、相貌、名誉?
    生命只关乎自己,与心外物无涉,与旁人无关,重要的是自己——你的所思所想
    我想,从小就能有机会直达生命本质,知道在面对这个复杂世界时
    应该秉持如何态度的孩子总是幸运的
  •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会经历身心的微妙变化,有时会茫然,有时会无措,而该书能通过故事,给予孩子指引,让他们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没有说教,只有娓娓到来.尽管我已是成年人,但读着不觉得幼稚,相反,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生命极其意义.并且,我乐意地把该书推荐给班上的学生,让他们利用假期与家长亲子共读.
  •   很喜欢,比我想象中要好很多倍。道理讲得通俗易懂但又不让人心生反感。让孩子学会珍惜生命,感恩生命。就像书所说“我们在成人之前,基本上都是受益者而非施惠者。我们成长中所得到的一切,都不是现成就有的,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有人为之付出了劳作。”
  •   可以帮好奇的孩子好好的了解生命,细细的思索,不错
  •   作者有哲学学者的知识底蕴,以及作为父亲的温暖感。文字浅白,逻辑实际,非常合适中国的孩子和父母看和听。
  •   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小孩非常喜欢。
  •   书真的不错,孩子喜欢。值得推荐,孩子是初中生,看后认识到生命的意义
  •   相信有孩子未长成的父母们,总会想寻求一些教育引导孩子的正确方式,个人感觉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有一些思考,也可以作参考,可以提醒我们如何做个合格的家长
  •   我们的孩子应当聪慧的生活,学会独立思考,明白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   我为孩子读的,觉得不错。孩子只知道了科学知识这类关爱生命的书,值得拥有。
  •   深度的解析了生命的本质 看的过程中 总是能够跟自己又连接 觉得特别触动我 是一本给孩子还家长一起阅读的书
  •   生命是吴止境的,让孩子也明白生命的意义,活着的价值,并且要告诉孩子每天都要快乐的生活才是一种享受!
  •   孩子很喜欢,无关其他,解答生命。
  •   像温婉的溪流娓娓道来生命的道理,本为给孩子买,自己受益匪浅
  •   好多事情,好多道理我们都懂,可是有时不知道该什么时候,什么方式来告诉孩子。这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书来帮助我们。
  •   9岁的儿子已经为人为什么要死这个问题难过了好几次,一想起来就哭,这本书我先看了一下,感觉很受启发,写得很好,不知道孩子能不能看下去,毕竟是有点枯燥,但是慢慢看应该能品味出其中的道理吧。
  •   孩子的一些问题,我真得从这本书里找到了一些启示!
  •   大人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读,回忆自己的成长,感恩父母的无私,让孩子也做一个感恩的、自立的人。
  •   许多哲学的问题我们可以从简单的思维入手,知道我们脑海中许多古怪的问题,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
  •   不错呦,适合家长读,指引孩子成长~~~
  •   帮朋友孩子买的,已经是第二本了,朋友说书是正版书,内容也是孩子喜欢的。当当网给力,快递也给力!好评
  •   学校推荐的读物,内容不错,可以与孩子探讨探讨。
  •   我还没来得及看,晚上书送来,孩子不到半小时就看完了,叫洗漱都听不见,看完说这本书太有意思了
  •   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很好
  •   很适合和孩子一起看,相互讨论的书,
  •   是一本大人和孩子都爱看的书.值得一看.
  •   适合家长各孩子一起阅读的好书
  •   很好的一本书,给家长孩子都很大的帮助
  •   还行吧,年龄稍小点的孩子家长,好评。
  •   值得一读,虽然看似写给孩子的,确实值得我们这些大人好好读一读
  •   我每天读给孩子听,她说喜欢
  •   做为家长,和孩子一起看的这本书,好书!
  •   跟孩子读了一段,可能孩子还太小吧,没什么兴趣,等孩子再大些吧
  •   了解孩子的心里,帮助孩子成长。
  •   透过龙先生的笔端,你能感知什么是母爱及学会如何去爱你的孩子
  •   亲子阅读类,不知道孩子喜欢程度。
  •   以前我们早教中心给孩子们推荐的书,也适合我们看的
  •   适合与大一点的孩子躺在床上一起读。
  •   教育孩子真的应该多看这些类型的书籍,孩子的成长太重要
  •   现在孩子对死亡没有什么概念,希望通过我们的讨论能对她有帮助
  •   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能看懂
  •   这本书孩子挺爱看,经常看,里面的东西对孩子挺有触动。
  •   对孩子成长有益的好书。
  •   生动形象,利于孩子理解。
  •   很适合孩子读一读,学到不少知识。
  •   孩子很喜欢,值得读的好书
  •   静心地读了。这是一本值得大人及孩子一读再读的好书。
  •   看了网上的介绍来买的!还没来得及看!让孩子先接受一下教育!
  •   希望他们能认真阅读,对生命有所思考,这是一本适合高年级小学生阅读的书。
  •   正版好书,孩子很喜欢!
  •   很好看,准备看完了跟孩子聊一聊
  •   不仅孩子,大人看了都很受启发。
  •   哲学启蒙,是家长不能忽视的领域。
  •   不错的书
    很喜欢,很适合学校生命教育
  •   很不错的书,可能是过早告诉了儿子关于生死的概念,结果,儿子内心总是有些担忧,正在和儿子一起读,希望能帮助儿子解开心头的疑问。
  •   挺好的书,生命的书籍
  •   伦理学教授写的。很好。
  •   生命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一直很缺少的内容,重视起来吧!
  •   适合中学生的哲学读物。书好,物流也很给力,头天傍晚下单,第二天上午就收到了。支持当当。
  •   人生的哲学,在这里可以很轻松的得到共鸣,可谓深入浅出,好!
  •   很受用,让我们珍惜生命!
  •   可以自己看看,也可以小孩看看。生命它本身就是奇迹。
  •   书是女儿要的,应该不错吧!就是这个配送,是“红马夹”配送,相当慢,我是POS机结算,他们就说POS机少,等了二天,还是没有机器,无奈我是现金结算的!!!
  •   一个妈妈的推荐,跟百货一起下的单,还没送到,估计是漏了?
  •   这本书是帮同事买的,她很满意,第一天就告诉我这本书不错
  •   很实用,很不错书,通俗易懂
  •   10运费5*2=10。郁闷死了。
  •   书不错,材质有点粗糙
  •   书的质量很好,不过,女儿好像不是很感兴趣,可能年龄原因。
  •   这里面的很多问题我都提过,可是没有这样正确的答复。谢谢作者叔叔。
  •   内容很简单易懂,对家长有帮助,可能我买的晚了些,建议小学的家长看看
  •   在淘宝上买了同一本 感觉在当当买的更好一些 图片清晰 印刷精良 很好 以后会多来转转当当的
  •   我一直不知该怎么谈论这个话题,看了这本书明白了。
  •   书写的不错,通俗易懂!
  •   好书,写得深入浅出,一次性买6本,可以送人
  •   书很好看,可以读好几遍,非常有哲理
  •   看了一下题目,很期待里面的内容,觉得应该是一本很适合亲子共读的书籍
  •   这本书适合亲子阅读,作为大人也受益不少。好书!
  •   这本书是我先看的,看后觉得真得不错
  •   在书店瞧到了这本书,内容很不错哟,在当当上一瞧价优哟,到手后感觉不错哟,谢谢当当了哟。
  •   人活着真的是不容易,快珍惜现在,珍惜生存的价值吧。
  •   忘记来评论了,不好意思,书很好。
  •   这次买的书都很好,关键是对自己有用的书就是无价的。
  •   很好的书,重点推荐
  •   因为最近买的书比较多,还未来得及看.
  •   还没看,但是看评论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