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中国和平出版社 作者:李朝东 编 页数:10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高中阶段的师生对教学过程的需求呈现出与其他学段不同的特点,我们理解为以下两个方面: 1.科目增多,单科学习时间减少,教师上课,一个知识点可能只能讲一遍,高中学习更多地体现在老师进行方法点拨,学生自主学习,举一反三,不会像初中那样面面俱到。 2.现在新课标的教材内容都是不确定的,短短的课堂时间,老师不能够把重难点知识和这些不确定知识讲明白,或者是讲明白了,学生没有听懂。学生没听懂,还没有办法从教材上获取解决的方法。 我们依此设计本套丛书,主要的功能就是解决复习的问题,课后对课堂知识进行及时复习、消化,弥补课堂教学不足,弥补教材讲解的不足,同时还兼顾预习功能和提高功能。课前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课后对部分重难点知识进行拓展、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起到提高、升华的作用。 与同类书相比,本套丛书有三大特色: 一、练习更加注重针对性和有效性。同类图书一般只注重知识点讲解部分,忽视练习部分。我们认为这类图书的关键部分应该是练习,其次是知识点的讲解。我们的练习,紧扣教材,知识点全面,重难点突出,层次清晰,考查方式多样,材料新颖。形式上更加好用,单元测试卷和参考答案活页装订,便于阶段测试。 二、讲解的深度符合同步教学。本套丛书的定位在于新课的内容讲解,适度拓展,不像同类书,一讲就达到高考的程度。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 三、每个学科都有其鲜明的学科特点。每个学科的栏目设置不同,以充分体现本学科的学科特点为原则,例如:地理增加了对图表的解读,政治增加了对热点问题的链接,语文、英语也各具特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 认识运动 第二节 时间 位移 第三节 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 第四节 物体运动的速度 第五节 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 第六节 用图象描述直线运动 单元知识整合第二章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第一节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第二节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第三节 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 第四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 单元知识整合第三章 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第二节 研究摩擦力 第三节 力的等效和替代 第四节 力的合成与分解 第五节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第六节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单元知识整合第四章 力与运动 第一节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 第二节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第三节 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 第四节 牛顿第二定律 第五节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第六节 超重和失重 第七节 力学单位 单元知识整合 第一章 测试卷 第二章 测试卷第三章 测试卷第四章 测试卷综合测试卷参考答案
章节摘录
一、对力的理解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不存在只有施力物体而没有受力物体的力,或者只有受力物体而没有施力物体的力。所以,在分析某一物体受力时,一定要搞清楚物体所受各力的来源,不可“无中生有”。 2.力的产生并不一定要直接接触。例如地球与物体之间的引力、电荷与电荷之间的作用力、磁极与磁极之间的作用力,都不需要直接接触,它们是通过“场”产生相互作用的。这是否与力的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相矛盾呢?这个问题令很多同学感到困惑不解。其实定义中的“物体”是广义的物体,它泛指一切有形或无形、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客观存在的物体。 二、对重力的理解 重力是由于万有引力而产生的,但并不是万有引力,它只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对于重力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可利用铅垂线确定其方向。要注意不能说成“垂直向下”,也不能说成“指向地心”。“竖直向下”是指垂直于当地的水平面向下,而“垂直向下”可以指垂直于任何支持面向下。只有在两极或赤道时,重力的方向才“指向地心”。(2)重力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共同决定。在同一地点,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在不同地点,由于重力加速度g可能不同,所以同一物体的重力可能不同。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也可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求出。(3)重力不受其他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三、对重心的理解 1.物体上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把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在一点,这一点为物体的重心。因此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如一个圆形平板的重心在板上,而一个铜环的重心就不在环上。 3.重心在物体上的位置与物体的位置、放置状态及运动状态无关,但一个物体的质量分布或形状发生变化时,其重心在物体上的位置也发生变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