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九洲 作者:何绵山 页数:472
Tag标签:无
前言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版图上富有代表性的区块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的积淀十分厚重,影响非常深远。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有记载于明清之际已在台湾建立佛寺。其实,以佛教在大陆的悠久历史和普及程度,早于彼时赴台的汉族移民中肯定不乏佛教信众,佛寺之建,只是反映了当时台湾的政治经济状况和佛教传播态势已经达到了设立正式活动场所的条件。近代以来,台湾经历了极其剧烈的社会震荡,宗教领域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但是在外来宗教包括新兴宗教逐渐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同时,中国传统信仰形态(包括生长在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上的某些“新兴民间宗教”)的优势地位依然得以保持。 台湾佛教界虽然曾在日据时期遭到日本佛教系统的强制收编,但与祖国大陆佛教法脉的联系始终没有割断。可以说,在台湾光复及大陆江浙佛教力量涌入台湾并取得某种主导权之前,福建佛教对于台湾佛教的影响一直以所谓“地方性”、“草根性”的形式存在着,给中国佛教系统迅速替代日本佛教系统提供了思想准备,且至今不仅未尝消失,还有波涛再起之势。而伴随20世纪前期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高涨,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的佛教,内部都掀动着“改造”、“改革”的声浪,在这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所出现的星云法师、证严法师等“市民社会”宗教家和印顺法师那样直言“不反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佛学大师,特别是他们以“人间佛教”为标志的创新性佛教理论和实践能够被台湾社会人群广泛接受的事实,都是在借助台湾这个特殊的舞台,证明着传统文化在实现现代化转化中所具备的活力,表现出古老的中国汉传佛教在对社会多层面的适应性中所蕴藏的潜能。从学术角度而言,也为当代台湾问题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课题。
内容概要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版图上富有代表性的区块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的积淀十分厚重,影响非常深远。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有记载于明清之际已在台湾建立佛寺。其实,以佛教在大陆的悠久历史和普及程度,早于彼时赴台的汉族移民中肯定不乏佛教信众,佛寺之建,只是反映了当时台湾的政治经济状况和佛教传播态势已经达到了设立正式活动场所的条件。近代以来,台湾经历了极其剧烈的社会震荡,宗教领域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但是在外来宗教包括新兴宗教逐渐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同时,中国传统 信仰形态(包括生长在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上的某些“新兴民间宗教”)的优势地位依然得以保持。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台湾佛学院所与台湾僧教育第一节 台湾佛学院所的现状一、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二、招生严格,学制规范三、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四、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第二节 台湾佛学院所的办学特点一、办学宗旨多元化二、开拓与外界交流三、重视提升学生学术品位四、积极在校园内外开展各项活动第三节 台湾佛学院所崛起的原因一、长期积累打下的基础二、佛教界对佛教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三、创办者心存高远四、经济条件大为改善五、管理者多为行家六、学生无后顾之忧第二章 台湾佛教与台湾社会教育第一节 台湾佛教界创办的国民教育学校一、幼稚园二、小学三、中学四、大学第二节 台湾佛教界对台湾在校生的影响一、举办各类型的定期儿童禅修营活动二、在普通中小学接受教育的出家人生活 (以中台山小沙弥日常生活为例)三、出家师父与在校青少年学生的心灵对话(以无尘营为例)四、佛教界对偏离学生的帮助(以白毫学园为例)五、佛教界对误入歧途少年的帮助 (以香光尼僧团为例)六、佛教界对在校生的演讲活动 (以“中华佛教青年会”为例)七、佛教界对孤儿或单亲子女的关爱(以佛光山大慈育幼院为例)第三章 台湾佛教的寺院经济与社会第一节 台湾佛教寺院对资金的吸蚋一、法会二、供斋大会三、托钵四、灵骨塔五、义卖六、光明灯七、会员、委员八、油番钱九、兴办事业十、经忏佛事十一、寺产十二、观光朝山十三、出版十四、文教活动十五、信徒供养十六、进香十七、供僧道粮十八、各种特定捐献第二节 台湾寺院经济兴盛的原因一、台湾经济的发展为寺院吸纳社会资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二、寺院管理人(住持)的产生决定寺院吸纳资金的能力三、社会的需求第三节 台湾寺院经济面临的问题一、在吸纳资金方面竞争愈趋激烈二、社会对佛教界在吸纳资金方面的疑虑第四节 台湾佛教界在吸纳资金方面采取的应对措施一、采用新型的运作模式二、优选吸纳资金的方式三、提高吸纳资金的效率并重视对捐款者的研究四、增强对吸纳资金的有效管理,确保在信徒中的诚信度五、加大对开支的监控六、扩大宣传力度第四章 台湾佛教的社会弘法第一节 名目繁多的法会一、佛教例行法会二、传统的法会三、为适应时代需要而举办的各种法会四、传戒法会第二节 密集的修持活动一、朝山礼佛二、八关斋戒三、短期出家四、静心禅修五、各种学佛营六、其他修持方式第三节 多种类型的弘法方式一、各种演讲二、推扩教育三、弘法培训四、弘法普及化五、在学校弘法六、向特殊群体弘法第四节 社会弘法的管道一、电台弘法二、电视弘法第五章 台湾社会变迁中的法师第一节 1949年至六七十年代的台湾法师第二节 当代社会变迁中的台湾法师一、努力适应当代社会的圣印法师二、第一位比丘尼博士恒清法师三、创办女众佛学院、的悟、因法师四、致力于办学传戒的晴虚法师五、大陆赴台的真华法师六、处于风口浪尖的昭慧法师七、提出新佛教时代观的继梦法师八、终身以创办教育为职业的晓云法师……第六章 台湾佛教四大道场的崛起与台湾社会第七章 台湾佛教艺术与台湾社会第八章 台湾佛教的学术研究及学术活动第九章 台湾佛教的现状与走向
章节摘录
学制的规范使台湾佛学院所的僧教育相对完整稳定。台湾各佛学院所都采用半年一学期,根据各个班的不同,学习年限有二年制的,有三年制的,有四年制的,有六年制的。如中华佛教学院,第一年为专修部的结合式教学,第二年考核后编入初级部或高级部。初级部再读两年,共三年。高级部再读三年,共四年。先读初级而升高级共六年。佛教力行学院(佛教解脱道研修所),前者设高中部和大学部,分别为三年制和四年制,后者设禅门专修部、硕士学程部、博士学程部,各为三至五年修满36学分。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正式研究生三年,选修生六年。法鼓山僧伽大学佛学院为四年制。香光尼众佛学院为二部五年制,即三藏部、专修部,三藏部修学为三年,专修部修学为两年,这五年学制的订立“乃根据观察分析一位宗教师由俗到僧的转化历程,包括生理、心理,生活适应及各项学习而制定”。 有的佛学院根据社会要求和现实情况作调整,如福严佛学院曾长期分设有初级、高级、研究三个部,学制各三年,2002年改制为大学部四年,研究所三年。
编辑推荐
当代台湾佛教研究的第一本书 收集200余箱资料记录30多本笔记 录制80余盒录音带历经四年精心打造 《世界宗教研究》《法音》等知名杂志摘录发表 曾几何时,佛教被认为是独居的、经忏的、静态的、山林的、遁世的、唯僧的、老年的,谈起佛教,人们往往会产生深山老林、远离人间、晨钟暮鼓、黄纸青灯等联想。 台湾解严以来,佛教界的有识之士将佛教变成佛法,变成听得进、信得过、用得上的道理,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运用于做人的准则,使佛法走向人间,走向民众,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把人做好,离成佛不远,已成为越来越多人追求的目标,出世融合入世,有佛法就有办法,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