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0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夜行独侠 页数:241 字数:237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断章一 天罗地网 “十八日晚上,我们抵达京城,想到城里戒备森严,必须找到合适的藏身之地才行。有一位宗都督,他父亲宗礼在世宗时为国捐躯,先人与其有交情,我与宗家有世谊,希望可以凭这点交情暂时先住在宗家吧。 “十九日,(不敢说是为了周顺昌的事情)编造了个理由到了宗家。然而宗都督的长子在外地做官不在家,只有二子某太医、三子某文学在家。两人(听到求宿的消息)愁眉苦脸地互看一眼,说道:‘今非昔比,就是皇亲国戚、公侯之家也都人人危惧。如果留宿的客人出了事,就得十家连坐!您从外地来我家,只怕邻居已经有人在秘密监视了,您还是走吧!’ “(我没有办法,看来住在宗家是不可能了,不,只怕京城任何一个熟人家都不能住了。)便求只住一个晚上,好让我想想今后之事,两人摇头。实在没有办法,只得将行李先寄存宗家,准备轻身上路寻个可住之地。可没想到,连行李暂放也被拒绝了。 “不得已,我们主仆三人只能离开宗家,在京城里找了一间旅店暂时安息。” ——朱祖文营救被下锦衣卫诏狱的周顺昌的日记《北行日谱》节选。周顺昌之事详见第六章 断章二 天罗地网 “庄烈帝(朱由检)怀疑自己手下的大臣,(他用)王德执掌东厂,以惨烈刻薄的手段辅佐自己,吴孟明管理锦衣卫,只是随东厂意愿而动,不敢有丝毫违抗。而镇抚司的梁清宏、乔可用朋比为恶,只要是士绅富豪人家,必定会有(缇骑)往来侦缉踪迹。所以(这些人)都早睡晚起,起来也不敢多说话,听说有厂卫的人来了,有如大盗登门抢劫一般……稍有拂逆,他们就立即百般构陷,找出只言片语的过失,往往株连多达数十人……” ——译自《明史·刑法志》 断章三 人情冷暖 槛车尘逐使车辕,一路知交尽掩门。犹喜多情今夜月,斜窥树隙照离尊。 ——被杨涟连累抓至锦衣卫诏狱的顾大章,写于押送京师途中。杨涟之事详见第六章 断章四 镇抚司狱 锦衣卫镇抚司诏狱不比三法司。诏狱设在地下,牢房的墙壁厚达数仞,即使隔壁声嘶力竭地呼喊也听不到。探视之人送进来的东西,必须经过好几次查验,如果送的是食物,犯人拿到手的不过十分之一。诏狱还不许点火,即使严冬,也得吃冷饭,穿凉衣。家人不但不能进入,也不许见面,唯一能见面的地方只有审问时的大堂,只有那时可以在堂下遥遥地看上一眼而已。 ——译自明人笔记《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一
内容概要
明初朱元璋设立锦衣卫,逐步杀戮开国功臣,最终废除了宰相制度,使得君主的权力空间强大。 在这场云波诡谲的政治斗争中,锦衣卫演绎着古代版的《无间道》。 日后,宦官在政治生活中,成了主角。锦衣卫由皇帝的私兵,变成了这些太监的私兵。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罪恶事情,在这一段时间发生了。 这极其惨重的代价,令愚忠者们警醒,明末知识分子开始提出了限制君权的政治思想,这也可算是历史对特务组织锦衣卫血腥杀戮的一点儿补偿。
作者简介
夜行独狭,是木易和季明为写作本书合用之名。
木易,山东人氏,非一流大学号称历史系出身。历史文化博大情深,未来的启示往往存在于过去的历史之中,而对于历史的多样化理解正是本人致力的一个方向,唯愿在古老的过往与今日的喧器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季明,四川人氏,建筑经济学科出身。生性好文,弃经济而就文学,文章既是直抒胸脆,若不得三五知已共赏,恺非平生感事?自然学识尚浅,著述未丰,经略之间,惟以一份诚事挚人,待己、待史。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皇帝的私兵 宰相太掣肘 昙花一现的杨宪 第一个目标:胡惟庸 锦衣卫挂牌 国公之死 第二章 燕王朱棣来了 没主见的皇太孙 清君侧 锦衣卫重生 瓜蔓抄 解缙遭祸 第三章 失而复得的皇位 惊变土木堡 患难统臣 南宫风云 太后皇复辟第四章 干儿子们的时代 头号幸臣 “皇庶子”钱宁 朱寿大将军 阻碍南巡的王阳明 江潸之死第五章 千古第一大官 嘉靖“大礼议” 把奸相捧上台 “行侠仗义”的陆炳 古今独一人第六章 最后的癫狂 前魏忠贤时代 祸起东林党 九千岁的兵 最后一个大阉的末路 结局:皇帝、太监和锦衣卫们后记
章节摘录
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也就是后来的南京,当年八月,明军杀入元大都也就是后来的北京城,正式宣告取代元朝成为中华之主。 打下江山不忘旧人,朱元璋在立国之初就大封功臣,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他还下敕给中书省,里面说道:“诸位文臣武将,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九死一生,开疆拓土,建立大明朝。遗憾的是,有些功臣含辛茹苦,但却过早地去世,令朕深感痛心。为此,朕命令相关部门,在鸡笼山上建立功臣庙,封其爵位,并塑像祭祀之。” 从来皇帝封功臣,最大奖赏莫过于死后配享太庙,让后世皇帝也时常祭祀怀想,功臣名爵可与整个王朝相始终。朱元璋却别出心裁,在配享太庙之外,另立一个单独的功臣庙,把和他一起打天下的人按功劳分成三六九等,供在功臣庙里受人间香火。鸡笼山功臣庙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郊,在朱元璋之时,就是位于首都郊区,得入功臣庙,在当时的文臣武将来说,乃是所谓从龙功臣莫大的荣誉。 从洪武二年诏建功臣庙,到洪武八年(1375年),功臣庙里一共供奉了三百零九位功臣。彼时已经死了的功臣塑像祭祀,还在世的则虚位以待。然而活人接受香火,总不是件让人愉快的事情——和死人在一起排座次受香火,莫不是也把我当成死人么?这种想法自然只敢在功臣们的心里绕一下,很快就得驱散开,更不敢说出来——又不是真的想死,何必说出来找死呢? 大明朝刚刚建立,功臣们分得高官厚禄,尤以中书省之官最为显耀,却也最为朱元璋所忌惮。我们所熟知的明初文臣之首莫过于刘基刘伯温,在民间传说中,此公既有济世之才,也有通天之能,五行八作、阴阳卜卦无所不晓,是个可与《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相媲美的神仙或者说妖人一般的人物。但实际上,朱元璋最为亲近和信赖的文臣却并不是刘基,而是李善长。 最先做上宰相位置,和朱元璋的皇权发生冲突的人,也正是李善长。 李善长在朱元璋的功臣中,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从他的际遇,正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于功臣们的心理变化轨迹。 李善长投奔朱元璋那一年,已经是一位四十岁的小老头了。当时义军四起,有雄心者如朱元璋、陈友谅等等,内心都存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狂野想法,而对于李善长这样的文人来说,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但和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一样,当时像他这样的小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莫过于辅佐一位明君复兴汉家天下,成为千古留名的贤臣、名臣。 现在我们无从得知李善长如何度过他的童年与青年时代,我们只能看到的是,他站在朱元璋面前,朱元璋问他:“我们现在到处打仗,你看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天下呢?” 面对那位相貌丑陋,比自己小上整整十四岁的青年将领,李善长从容作答:“秦末乱政,刘邦起自布衣,他胸襟豁达,知人善任,且不嗜杀,只用了五年便得到天下当了皇帝。现在的情形和秦末相似,天下四分五裂,你是濠州人,离刘邦起事的沛地不远,山川相连,王气在你。若能效法刘邦,则平定天下不在话下。” 这一番话,既真实地看到了天下的形势——四分五裂,又展示了通向成功之路的方法——知人善任且不嗜杀;更重要的是,巧妙地恭维了朱元璋本人——朱元璋起自寒微,比诸刘邦还远远不如,刘邦好歹还当过个小小的亭长,家里不愁吃穿,但翻遍史书,境遇差不多而又成事的皇帝只此一位,所以就以刘邦作比。当然所谓家乡比邻,王气相连之类的鬼话,朱元璋内心未必赞同,但在李善长的分析之下,他的雄心自然更为膨胀。要知道那时候朱元璋只是濠州帅郭子兴帐下的一员部将,本分之心应该是辅佐郭子兴才是,而李善长竟然当面说出效法刘邦的话来,朱元璋不但不治李善长的妄言之罪,反而留下这个书生,从此倚为心腹,其心意究竟如何,可谓昭然若揭。 这一段英雄际遇,直可上追诸葛亮初见刘备时的隆中对,同样是对天下大势的合理分析和成功路线的正确把握,同样是君臣一见倾心,从此效忠不二。但时光已跃千年,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关系的善始善终,并不能套用在朱元璋与李善长之间。 李善长之于朱元璋,作用可比萧何之于刘邦、诸葛亮之于刘备,虽然不曾亲身上前线去指挥过战斗,但在后方积聚粮草、举荐人才、处理政务,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可称得上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朱元璋对李善长当然也极为信任,在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第一次大封功臣的时候,统共只封了六名公爵,李善长身为文臣被立为首功,位在徐达、常茂(常遇春之子)、李文忠、冯胜、邓愈之上。这六公中,除了李善长,都是元末明初最著名的将领(或者遗孤),为实现朱元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目标而冲锋陷阵,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六公中本应有常遇春的,但他在洪武二年就已经去世,朱元璋并不因人死而忘情,让他的大儿子常茂承袭了国公的所有荣誉。顺便一提,常遇春的女儿是皇太子朱标的正妃,而常家也因此在以后的靖难之役中左右为难,无从选择,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六位国公里有五员武将,在开国之时属于正常现象,但李善长以文臣之姿成为国公,且为六人之首,既可见李善长之功大,更可见朱元璋对他是多么的宠信。 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另外授予他免死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你要是犯了死罪,注意,还不是一般的罪,出示免死铁券就可以保命。而且“免二死”,可以犯两次死罪,保两次命!“子免一死”,连你儿子犯了罪也可以不用死。 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啊,我们可以设想,从此之后,这面铁券必定被供奉在李家最幽深最重要的宗祠里,作为李家的荣誉一代一代传下去,永远铭记大明皇帝的恩德,从而更为忠诚勤勉地为大明皇帝效犬马之劳。 当然,得到铁券的不只李善长一个人。“凡公侯伯封拜,俱给铁券。”——可笑的是,这道铁券日后看来,却仿佛是催命符,在洪武朝中后期的大屠杀中,有铁券的家族几乎全都卷入其中。 ……
编辑推荐
锦衣卫这个光鲜的名字,背后的含义却是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特务制度。特务制度作为君主控制群臣、维护皇权的手段,历代都有,但都是暗中为之,不敢招摇过市,为何在明朝却将其公开化、制度化、并且组建了相应的政府机构? 组成锦衣卫的武功高手,是否都是形象俊美、身着锦衣、冷酷无情的帅哥?这些人从何而来?他们的归宿又是怎样? 锦衣卫从创立之初,曾经令贪官污吏闻风丧胆,保持了明初一百年的吏治清廉,但是如何异化成为了一种打击贤良、淘汰忠臣的缺席?最终掏空了明朝的,摧毁了明朝的向心力。在最后的时刻,空空朝堂,只剩崇祯一人,孑然而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