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道德哲学

出版时间:2004-9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罗素  页数:418  字数:250000  译者:李国山  
Tag标签:无  

前言

罗素(1872~1970)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散文家。在哲学思想上,他代表的英国实证主义是对盛行美国三十多年实用主义哲学的“修正”。在他看来,哲学就是对人生疑惑的解答,使生活不踌躇、不麻痹。罗素一生多产而长寿,以巨大的热情关注人类命运和社会问题。他思想庞杂又著作等身,出版了七十一本书及小册子。他对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的研究,创立了逻辑原子主义,成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先声;以他命名的“罗素悖论,”对二十世纪数学基础发生过重大影响,导致了第三次数学革命。他还是最早推行数理逻辑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反映在政治上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一二次世界大战中,他都因反战,为和平而呐喊被囚禁和关押。他青年时追求过自由主义,后倾向社会主义;他赞成社会进步,对社会弊病提出尖锐、独到的批评,同时又对该文明的发展感到隐忧。(《社会改造原理》)他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很看重个人的利益、自由和幸福,强调身心的和谐与快乐,(《自由之路》)他认为“任何一种对他人不造成危害的快乐都应得到珍视”,因而没有必要过分压制性欲。(《幸福之路》)出于对个人幸福和身心健康的关怀,他甚至赞成试婚或简便的结合与离婚,对私通、同性恋,也持宽容的态度。(《婚姻与道德》)罗素告诫人们,“幸福这东西不像成熟的果子那样,仅仅靠机遇便会掉进你的嘴里,”他说:“幸福必需是一种追求……”,罗素也深刻的指出:“人生不幸福的两大原因:社会制度与个人的不健康心理,”一方面要人们通过社会改造增进人类的幸福,(《社会改造原理》)另一方面又要人们认清不健康心理的危害,以及它是如何产生、形成的,从而培养健康的心灵,安度幸福的一生。

内容概要

我的一生始终为以下三种激情所支配:对真理的不可遏止的探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对爱情的不可遏止的追求。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罗素 译者:李国山

书籍目录

一、西方的智慧 1.哲学家的工作 2.哲学说了什么 3.我们该如何思考二、我的信仰 1.自然与人 2.美好的人生 3.道德的准则 4.个人的与社会的拯救 5.科学与幸福三、社会改造原理 1.生长的原理  ①冲动与愿望  ②足够的自由 2.财富的崇拜  ①爱钱  ②工业制度与社会进步  ③社会如何改造 3.教育的力量  ①公平、自由、尊敬  ②灌输的科目与思想  ③服从与纪律  ④独立思考 4.我们所能够做的  ①最近的将来  ②一个人的生长  ③生活的统一四、自由之路 1.工作与报酬 2.理想的世界  ①生活本不该这样  ②什么样的制度最好 3.政治欲望  ①基本欲望  ②无穷的欲望  ③其他的动机 4.思想自由  ①什么是思想自由  ②三大障碍 ……五、论权力六、幸福之路七、道德与婚姻

章节摘录

历史学家所作的答案,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在本书内提出来。自从人类能够自由思考以来,他们的行动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有赖于他们对于世界与人生的各种理论,关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理论。这一点在今天正像在已往任何时候是同样地真确。要了解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我们必需了解它的哲学;要了解它的哲学,我们自己必需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哲学家。这里就有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人们生活的环境决定他们的哲学上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反过来人们的哲学又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的作用。这种贯穿着许多世纪的交互作用,就是本书的主题。然而,也还有一种比较个人的答案。科学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所能够知道的事物,但我们所能够知道的是很少的;而我们如果竟忘记了我们所不能知道的是何等之多,那么我们就会对许多极重要的事物变成麻木不仁了。另一方面,神学带来了一种武断的信念,说我们对于事实上我们是无知的事物具有知识,这样一来就对于宇宙产生了一种狂妄的傲慢。在鲜明的希望与恐惧之前而不能确定,是会使人痛苦的;可是如果在没有令人慰藉的神话故事的支持下,我们仍希望活下去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需忍受这种不确定。无论是想把哲学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忘却,还是自称我们已经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确凿无疑的答案,都是无益的事。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也许这就是哲学在我们的时代仍然能为学哲学的人所做出的主要事情了。

编辑推荐

《罗素道德哲学》:哲人咖啡厅。西方的智慧,自由之路,权力论,走向幸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罗素道德哲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6条)

 
 

  •   喜欢看罗素的书
  •   很喜欢这一系列的书。都是必读的哲学著作。
  •   思想内容深刻,也容易读懂!还不错!
  •   很好书正版
  •   物流很快,书很好,是正版,是我喜欢的书。
  •   书还没看,先收藏。
  •   一级棒!超级推荐!
  •    罗素既是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又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能在文理双方同时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的人实在不多。罗素著作等身,说话富有哲理,值得深思;个人经历曲折,却能活到高龄,其养生经验十分诱人。可以看看罗素的著作,我建议看英文原版。该书译得较好吧,不算最好。
  •   作为了解罗素哲学思想的入门书籍
  •   这样对年轻人热心的老头子会让你觉得世界还是很美好的
  •   反复看了好几回,感觉很好,收藏了
  •   章节,结构太完美,像被修过,不像原话
  •   九州的书实在是问题太多了。封皮竟然把罗素写成是法国人,而且里面的错误就更多了。建议大家别买九州的书。反正我见过好多九州的书,和盗版无疑。
  •   不错,给弟弟买的!
  •   西方的哲学家,个人见解,罗素对于生活的看法是最优秀的,强烈建议阅读,我是看了简装本再买这本的。多谢九洲出版社让我进入哲学世界。虽然有些书如荣格和黑格尔等书看不太懂,但是其他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   珍爱自己,完善自己
  •   包装不错,送货快。
  •      今天看到个吃惊的故事,阿兹特克人曾认为吃人肉是他们痛苦的责任,他们担心如果不这样做,阳光就变得暗淡。又听到有人说,我们应当像对待染上瘟疫的人一样对待犯人。因为二者都是公共的危险,都必需被剥夺自由。但事实是,染上瘟疫的人可以成为被同情的对象,而犯人永远是被诅咒的对象。
       我说,道德准则其实不少源自迷信,现代的正派人未必禁止真正有害的东西。犯人和病人都能一样,那人和米饭也一样好了,不都是个消耗能源的玩意儿,真是连主动被动都分不清楚。
       可他说,道德这种明智的自私,依附于对赞赏的渴望和对不赞赏的恐惧。良知存在于模糊的童年记忆中,想必已经不会比言传身教的保姆和母亲更加高明。爱之所以比恨好,是因为在爱里,人的欲望更加协调而非冲突,相爱的两人成败与共,相恨的两人,一人的失败便是另一个的成功。
       还以为是讲故事结果是说道理,一下子心情都坏了吧...(凶巴巴
  •      罗素认为,伟人们的特征之一是过平静安逸的生活。他们不追求那种在外人看来兴奋激动的快乐。不通过坚持不懈的劳动是不可能取得伟大成就的,这种劳动如此艰苦,且需要人全神贯注,以致于使从事它的人没有精力再去参加那些更劳人身心的娱乐活动,唯一的例外是在假日里进行恢复体力消除疲劳的活动,如登山。
       对或多或少有些单调的生活的忍受能力,应该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培养,父母应当在这方面特别注意。绝不能给孩子提供过多消极的娱乐活动,如电影、戏剧和美食等。孩子们需要的快乐,主要应该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从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取得。那些令人兴奋又不需要付出体力代价的快乐活动,如看戏等,应尽量减少。因为这种兴奋就本质来说,像毒品一样,兴奋越多,追求兴奋的欲望也就越强烈,但在兴奋期间,身体的消极被动状态则是违反人的本能的。
       对孩子来说,除了某些很少的例外,过日复一日相同的生活极其重要。小孩就像植物一样,让他不受干扰、在同一块土地上生长,才发育得最好。太多的旅行、形形色色的感觉印象,对青少年并没有好处,这样会使他们长大后缺乏忍受寂寞生活的能力,而唯有寂寞才能使人有所创造。这让我想到了梁晓声的一篇文章《谈谈寂寞》,他说“阅读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地抵抗寂寞的能力”。而当我们具有了这么一种能力之后,才有可能获得某些美好的事物。当然,这美好的事物不会是金钱、权利,而只能是人性思想和感情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维持一个人精神生活健康所必需的阳光、空气和水。
       人只有在具有某一严肃的创造性目标时,才会甘于忍受巨大的厌烦,这种忍受是走向成功所必需的。但是如果一个孩子习惯了懒散享乐,他的头脑就无法产生创造性目标,因为在享乐情况下,他脑子里想的总是下一个享乐目标,而不是距离遥远的成功。
       所以,一个不能忍受单调和厌烦的人将是一个小人,这样的人将逐步与缓慢的自然发展过程分离开来,他身上任何一种生命的冲动都将渐渐消亡,犹如花瓶中的花儿一样凋谢枯萎。
  •     “一个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人是不值得称赞的,如果一个人对这个世界所关心的是这个世界应该对他表示敬慕。”
      
      “典型的不幸福的人,由于在青年时期被剥夺了某些正常的满足,于是就把这种满足看的比其他方面的满足更重要,一生只朝着这一方面孜孜追求,他仅仅对成功、而不是那些与此相关的活动,给予更多的、不恰当的重视。”
      
      “产生空虚这种情感是由于自然需要的过分容易满足而产生的。”
      
      “我在生命之火前烘烤着双手,火焰低落熄灭,于是我准备离去。”
      
      “在平衡的理想生活中,健全的、温文的快乐享受是必要的。”
      
      “厌烦的基本要点之一是:把目前的状况同别的更易为人接受的、顽强地突出到想象中来的状况进行对比;厌烦的官能不能处于繁忙紧张状态。”
      
      “不要为理性时刻与非理性时刻的交替感到满足。”
      
      “没有什么比把自己禁锢起来更让人呆板迟钝了,也没有什么比把自己的注意和能量转向外部世界更使人振奋高兴了。”
      
      “真正使人满足的幸福是由人体官能的充分发挥,以及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一世界的充分认识伴随而获得的。”
      
      “理性能摒弃不恰当的道德观念。”
      
      “对舆论的恐惧,同其它形式的恐惧一样,是压抑性的,它阻碍人的发展。”
      
      “对舆论采取的真诚的不偏不倚的态度,就会成为幸福的力量和源泉。”
      
      “在工作中,责任感是有效的,但在人际关系中,它却是糟糕的,人们希望彼此喜欢,而不想让别人忍耐、顺从地去忍受。”
      
      “幸福的秘诀在于:使你的兴趣尽可能地广泛,使你对你感兴趣的人和物做出的反应尽量地倾向于友善,而不是敌视。”
  •     这本书非常乏味,书中没有任何灵性的闪光,如果与叔本华和尼采这样的旷世天才相比的话,罗素只能算是学者级别的,他的思想很肤浅,都是自己头脑构思的,根本没有触及到事物的深处。与叔本华与尼采相比,罗素差他们太多,根本不是同一个级别的。
      
      罗素只是仰仗自己的头脑,他从来没有走入自己内在深处。
      
      罗素的另一个罪过是他加深了世人对叔本华的误解。
      
      一个真正寻求真理的人会结四次婚吗?叔本华和尼采可都没有结婚。显然,罗素获得了与他实际品质不符合的名声和地位。
  •      也许我的能力及其的有限到很多问题并没有能理解 罗素替我解决了 心灵遗留的问题
      
       在这里我看到要成功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关注 而我只是看到了
  •     这不是一本那么容易读进去并理解得透的书,不得不说其文字是晦涩的,句子是冗长的,行文是难以琢磨其逻辑的,甚至于字里行间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一下子都不能懂。于是粗略浏览了一下之后,我只选择了某几部分细读,而其中感触颇深的是第六部分幸福之路中的罗素对于我们为何不幸福的论述。
      作为极为抽象的名词和形容词,幸福的感受很难用语言精准描述出来,但不幸福的状况,也就是不幸,却可以举得出千百个具体例子来,比如找不到工作、期末考试考砸了、买不起房子没地方住,不一而足。这都是现代都市人的不幸之现状。同样地,罗素也举出了彼时世上典型的三类不幸福的人群,并不无详尽地描述了他们的特点。他甚至以自己为例,他说自己小时候也常常感到茫然、绝望、无聊,年轻时甚至想过自杀。可是他紧接着说,他现在(写书之时)不再这样,他热爱生活,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更加热爱生活了。于是他与读者分享了让自己幸福起来的秘诀:消除对自己的过分关注。“渐渐地,我学会了对自己及自己的不足之处不加关心,我把自己的注意日益集中到外部事物上去:如世界大事,各种学科的知识,我所喜爱的个人等。”罗素还认为,对外部事物投入兴趣,可以产生进取性的活动,而对自身关注、对自我的兴趣则不会。
      看到这里,我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每每打开博客准备写日志的时候,我便很容易陷入一种潜意识下的悲伤情绪中呢?因为我又开始无限度向内纵深式地观察自己和进行忏悔式反省了。我又开始逼自己去探索内心最深处埋藏的不安、迷惑和罪恶感,还觉得把它们翻出来是思考这一行动的成功结果。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过错不是不应该,只是过分关注这些会令到自己的身心疲惫,每天脑中充斥着自己的负面形象,会不知不觉中使得情绪处于低沉和颓废的状态之中,认为自己无可救药、一无是处,多愁善感起来甚至看人看物时都会不小心消极起来。于是,对于我来说,某种程度上减少对自己的关注是有必要的。这种关注往往没有什么实质性结论,往往会无疾而终,只会使自己陷入悲观情绪中,难道不是吗。
      其实不止我,我相信不少年轻人,尤其感情丰富喜欢胡思乱想的那类,也多多少少存在对自己过分关注的情况。社会上爱情小说和情爱题材的影视剧泛滥,年轻人看完就容易联想到自己,惹来无端的泪水和抽泣;有的人喜欢暗暗和别人比较,然而在比较过程中自卑感难以避免,不够乐观的便又悲伤起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受教育程度高了,认识的字读的书多了,竞争意识加强了,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说到这个问题我都不免有那么点悲哀,可是现在不是难过的时候。罗素提出的人们不幸福的原因我表示认同,他提出的解决方法同样值得我们参考和借用。其实就是培养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让自己更多的融入社会,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文化,而不要一到休息日就窝在家里看电视睡觉玩电脑,荒废了休闲时光又落得后悔不已然后产生一通自责。罗素讲的道理其实并不难懂也不难做到,可是这恰恰是现在很多自命不凡的成天嚷着不幸福不快乐的年轻人所没有意识到的。我想这上个世纪的哲人提出的理论和方法今时今日同样是适用的。那些读很多书做很多读书笔记参与多次讨论会的人,那些热爱篮球、游泳或登山运动的浑身上下“都是劲儿”人,那些每天花一点时间静下心来写一篇毛笔字的人,那些细心照料宠物的人,那些喜欢下厨整制小菜的人,那些听到音乐便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的人;他们因为积极投入了一项什么事物而热爱生活,我从他们的身上感受到无穷无尽的活力,他们的眼中放射出闪亮的光彩。我觉得,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便是一种含有幸福感和满足感的魅力了。
      因此,我相信,罗素所提出的使自己幸福起来的方法,可行,并且行得通。
      我们不必羡慕有兴趣爱好的人;我们同样可以拥有,每个人都一定有自己特定的喜好,只要我们肯去花一些时间寻找。当然了,不可完全遵循罗素所说的方法一点不思考自己了(在这点上罗素的确说得有点绝对),只是不要每天24个小时除了睡觉吃喝脑子一旦闲下来就又围着自己转。一定的自省是有必要的,但不要过度。
      这些便是浅浅读过这本书某些章节之后的一点点感悟,我想我还是有不小的收获的,至少从现在起,当我发现自己对自身以外的什么格外有兴趣,看见了就高兴就心跳加快的时候,我要留神,这也许便是一眼还处于休眠中、有待发掘的幸福之泉了。
      
      ——完成于09年 北京 初秋
      
  •     服从神的意志会产生一种无与伦比的安全感,这种使许多不服从任何尘世之人的君王对宗教表示谦卑,服从源于恐惧,无论我们所服从的领袖是人还是神。
      对于人类,我们要说它是什么呢?是像太空人所见到的,在一个小而不重要的行星上无望的匍匐着的微尘?还是像化学家可能认为的,是以某种巧妙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一堆化学元素?还是像哈姆雷特所看到的,有高贵的理性和无限的能力?还是,以上这些同时兼而有之?
      哲学,就我对这个名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你也许会问,那么为什么要在这些不能解决的问题上面浪费时间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身份来回答,也可以以一个面临着宇宙孤寂的恐怖感的个人身份来回答。
      我相信,我死后,我将腐烂,我的自我没有任何东西会残存,我已不年轻,并且我热爱生活,但是,我蔑视因想到死亡而吓得战栗。
      革命运动的动力大都源于对富人的妒忌。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是从两个主要的起源来的:一个是本能的喜爱,一个是共同的目标。
      社会主义像一种万应灵药,在我看来这方面是错误的,因为它过于轻易的认为有了更好的经济条件就当然会使人幸福。人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更多的物质用品,而是更多的自由,更多的自主,更多的创造性的出路,更多的生活愉快的机会,更多的自愿的合作,而少些非出于自愿的为他人的目标而服务。
      凡是崇拜金钱的人,他不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来得到幸福;他把幸福看成从外界得来的一种被动的享受快乐。
      但是,把教育当做一种政治制度时,它就要设法去形成习惯和限制知识,并使人只能有一套一模一样的见解。
      开始倡导革命的人都是杰出的公而忘私的人,而革命成功后掌握政权的人都是从古至今把持政府的野心家那一类人。这类人听不得反对意见,容不了自由的存在。
      社会主义有基本构想: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得参加劳动,否则就会挨饿,或被绳之以法。而自然只有权利当局所承认的劳动才能算所劳动。撰写反对社会主义或反对政府所体现的任何理论的书当然不被算作劳动。同样,作出与国家画院的风格不同的绘画作品以及写出不合审查机关口味的剧本也都不能算作劳动。任何新思想都将被禁止,思想都只有借助某种影响或者攀龙附凤才能博得学术权威的青睐。
      假如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是允许官员拥有极大权利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则资本主义的灭亡将会大大加快人们从思想观念上放弃使用武力的过程。
      社会主义社会的艺术是否会繁荣这将取决于采取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假如国家或者无论什么公共权威机构坚持要控制艺术,只给那些它认为是胜任的人颁发执照的话,结果将是一场灾难。
      婚姻简直就跟卖淫没有多大不同,只不过婚姻更难摆脱罢了。
      经济上的原因让婚姻变成一种讨价还价和签订契约的事,感情是次要的,没有了感情甚至不能作为要求离婚的理由。
      在一个官僚作风十足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下,科学恐怕很快就要停滞并污染上中世纪崇拜权威的风气。
      我的结论是,尽管无法做出确切的预见,却没有任何确凿的理由可以断言人口的可能增加会对社会主义构成严重的阻碍。
      社会主义形式多种多样:以国家作为雇主,所有人都从它那儿领工资的这种社会主义,包含着专制和阻碍进步的危险,这些危险很可能导致比现行制度更坏的后果。
      无论你获得多少财富,你总希望得到更多,满足是一个老是躲着你的美丽梦想,你是不会满足的。
      其次,我们之所以恨法西斯是因为他们敌视宗教信仰,但是中国人自从十一世纪以来便一直敌视宗教信仰。
      官方教育最大的害处是,它使儿童产生权利的理想,并向他们展示获得权利所具有的愉快。
      酗酒给他们带来的不过是犯罪感的发泄,而这在人清醒的时候却为理智所压抑。
      一个从未和自己所爱的女子一起欣赏过美好事物的人,便不能充分体会出这些事物所具有的神奇魅力。
      为什么宣传在激起人们的仇恨时比激发人们的友好感情更易成功?原因很清楚,现代文明造就的人的心灵更趋向于仇恨而不是友谊。
      事实上,“良心”这个词,包好有好几层不同的意思,最简单的就是担心被发现的恐惧。
      
      
  •     我没把它当作者哲学书来读。
      故作高深会让人有距离,哲学太玄乎。
      
      我只是对其扉页上的一句话颇为敬仰——
      
      一个幸福的人,以客观的态度安身立命,他具有坦荡宽容的情爱和丰富广泛的情趣,凭借这些情爱和兴趣,使他成为许多别人的情爱和兴趣的对象,他,便获得了幸福。
      
      我渴望幸福。
  •     其实读这样的书
      第一需要心平气和
      第二需要对生活本身存在一些个人的见地
      第三需要一些哲学基础
      
      我的个人看法是
      读着吃力
      但有菩提灌顶的感觉
  •     其中的自由之路只收了一半,是李国山翻译的。比老版本不知道差多少。看来翻译之前做点研究都不愿意!
      
      《我的信仰》也译得没一丁点文采。简直是亵渎大师。读这样的罗素翻译品,不如不读!
  •     不知道为什么,不怎么喜欢他的哲学,貌似还没看过他的作品就不怎么喜欢。十分奇怪,十分奇怪,真是太奇怪了。
      
      因为想系统了解下哲学,所以看了他的西方哲学史。深深被他作品的逻辑,缜密,明晰所折服。所以又找了本算是他作品sample(说抽样,也不是特别贴切。我也洋一把。用个英文词。常看电影的人,估计能比较贴切的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的书。
      
      算是帮他个广告。九州出版社的哲人咖啡厅系列之一—再顺便说句,这套书还可以,你想了解下某个人的书,可以考虑先看下这个系列中关于那个人的,名字也好找,就叫XXXX哲学(只是把心理学也算进去了)。看完之后,一般就可以确定你是否对这个人的作品感兴趣了。
      
      ——前扯
      
      
      
      关于他的社会改造原理,有多大的可用性,暂且不讨论——我讨论这问题,也有困难。只是我想,他会不会有跟那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一样的尴尬——怎么给猫带上铃铛?
      
      而且,我觉得他有一种正确得令人可怕理性。就是他也推崇感性的享受和感受,也好像是在理性的控制之下。就像他赞同苏格拉底的——不经过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对于这点,我还是保留态度的。因为这牵扯到一个关于“意义”的问题。
      
      什么是有意义的呢?如果要由理性得出的话。就必要要先确定一种“意义”。而这种意义的确定却又不是理性可以证明的。从这个角度出发,理性是一种工具,是一种证明。而不是创造的原力,不是“原题”!理性估计可以得出假设是否正确,却无法提出假设。
      
      怎么说清楚点呢?打一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
      
      人的原动力在于感觉。比如我想享福,这是我的“意志”,而不是通过什么理性推理出来的。就像理性上我们可以说,人是热爱快乐的,但并不能说明人为什么热爱快乐——没一个看似已经由理性解决的问题,这样为什么下去,就会发现理性的作用范围还很小。
      
      人的动力在感觉,而实现它的方法在于理性,通过理性的分析,判断,行为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
      
      所以我想,关于意义。这是无法通过理性讨论得出结果的。就像问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原理,会有规律一样无法回答。也许只能去求求上帝——顺便说下,罗素对宗教的态度,我也不太苟同。对于这么一个存在,是十分值得深究下它存在的原因的,也许并不是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一棒子敲死,未必就是个好方法。
      
      总之,我认为意义就是人自己给自己寻找的一种行为的根据。这种根据的形成,会涉及许许多多内部和外部的因素。心理学也许在这边会有所贡献。意义的话题就说到这了。不过我发现好像我也没其他想说的了。
      
      补充下,罗素也许就像他后来的自传(这书我还没淘到)中说的——我的一生太注重理性。
      
      
  •   这本书从大一读到大四。。如今研一开始重新读。。。。。。这是一本需要时时都读的书么?我以前很少看这类似的书,希望得到您的指教。
  •   额…不用这么客气嘛…其实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喜欢的哲学家,可以先找本诸如<西方哲学十五讲>之类的书看看不同的哲学家的摘要性思想,再挑个自己想继续了解的哲学家深读他的作品…
  •   p个s:不是需要不需要读,而是你有没有兴趣,想不想读啦~
  •   我就是你文中所提到的太过于关注自己的人,整天想着这些,感觉自己的世界都变的狭隘了;罗素的书给我的映像书中大段的晦涩内容不太懂,但个别的句子总能让我记忆深刻,醍醐灌顶;恩,受教了
  •   真好。认真读书的人,生活会善待你哦。
  •   刚刚更改了个别地方的错别字,希望没有影响诸位的阅读。
  •   回复 比拉.埃罗尔
    其实我何尝不是常常过于关注自己呢,但当你眼睛向外看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生活里的乐子还是不少的。
  •   回复岂有此女
    谢谢,无论生活将要如何待我,我都要好好对待它。
  •   恩啊,过于关注自己容易狭隘,过于关注外界又容易轻浮,可以说把握两者的平衡是伴随我们一生的。
  •   美好的人生、道德的准则、金钱的崇拜、人的无穷的欲望、某种程度活跃的坏心、行为的改良、科学与幸福、正派的人。罗素的第一章的道德准则的核心还是人的欲望。归根结底到了人,人性。建立合适的欲望、不压抑自己的正常的欲望也是幸福的先决条件。
  •   哈哈 很感谢此时此刻读到这篇书评
  •   一个幸福的人,以客观的态度安身立命。他具有坦荡宽容的情爱和丰富广泛的兴趣,凭借这些情爱与兴趣,使他成为许多别人情爱与兴趣的对象,他便获得了幸福。太让人有幸福感了。
  •   昨天就读的这一段,非常有感触,上来就看到有人与我有同感,很奇妙的感觉,谢谢你的分享。祝福你\(^o^)/~
  •   我在专业课之外选择自己更喜欢的课程 心里也挺欣慰的 可以想到专业课心里总还是有些矛盾 得学会取舍
  •   你太聪明,可是并不完善,也没有尝试过进行完善。
  •   这书在图书馆借的,觉得好点的句子就记下来了,没有想过去完善什么,我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完善什么
  •   视野开阔之后,关注事物的点就会改变。我会写下一些句子以说明我与他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可是之后会发现并不完全。在对同一事物不同位置获得不同的认识之后,发现定论都没有了,也无话可说了。
  •   原来是这个意思,我承认以我现在的视野以及刚建立起来世界观来说,我的认识就和这些摘抄的句子是相似的,至于以后会否有改变,我现在不想去想
  •   一个幸福的人,以客观的态度安身立命,他具有坦荡宽容的情爱和丰富广泛的情趣,凭借这些情爱和兴趣,使他成为许多别人的情爱和兴趣的对象,他,便获得了幸福。
    坦荡宽容的情爱 丰富广泛的情趣
  •   还有,封面上罗素被说成是法国人? 我的妈呀,一本书的出版要经过多少人之手,这说明这些人都是些饭桶。
  •   哈哈 细节错误还是可以忽略的么
  •   2008-03-17 06:35:44 宋歪麦
      还有,封面上罗素被说成是法国人? 我的妈呀,一本书的出版要经过多少人之手,这说明这些人都是些饭桶。
    对对对!就是,我今天才看到这本书,刚拿上就看见这个谬误了。
    而且我竟然给书上留的邮箱发了个信,我想我真是闲的蛋疼
  •   这明显是一套为了赚点钱最后却没赚到的哲学书
  •   你如果买了这本书,说明你选书时没动脑哈哈。我看了这系列的就不会买。完全是凑合骗钱的!
  •   我上网上买的,事先看不到
  •   能否推荐一下,罗素的书,谁翻译的好些?
  •   《西方哲学史》《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翻译不错
  •   最近在看李翻的另一本书...也是译的奇烂 英翻中 句子还保留着英文语序.....莫名其妙的跳出从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