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及免疫学实验教程

出版时间:2004-8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作者:刘伯阳 编  

内容概要

本书为《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及《免疫学》的配套教材,依据全国统编教材的教学大纲,组织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本书系统介绍了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及免疫学的标本制作及各个实验的目的要求、试剂(材料)准备、操作步骤、观察内容、结果阐释和注意事项。内容实用,层次清晰,并配有大量的图、表,生动形象,是广大医学院校学生、教师等学习参考的理想配套教材。

书籍目录

微生物学部分  实验一 常见微生物标本制备、常见染色方法及形态观察  实验二 球菌的分离培养及微生物学鉴定  实验三 肠道杆菌的分离培养及微生物学鉴定  实验四 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实验五 真菌及其他微生物的检测  实验六 厌氧菌的分离培养及微生物学检测  实验七 棒状杆菌属的分离培养及微生物学检测  实验八 分枝杆菌属的分离培养及微生物学检测寄生虫学部分  实验一 似蚓蛔线虫(蛔虫)  实验二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板口线虫(美洲钩虫)  实验三 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实验四 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实验五 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实验六 斑氏吴策线虫(斑氏丝虫)与马来布鲁线虫(马来丝虫)  实验七 猪巨吻棘头虫  实验八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实验九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实验十 斯氏狸殖吸虫(斯氏吸虫)  实验十一 布氏姜片吸虫(肠吸虫)  实验十二 日本裂体吸虫(日本血吸虫)  实验十三 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  实验十四 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  实验十五 微小膜壳绦虫(短膜壳绦虫)  实验十六 细粒棘球绦虫(包生绦虫)  实验十七 曼氏迭宫绦虫(孟氏裂头绦虫)  实验十八 溶组织内阿米巴  实验十九 结肠内阿米巴与齿龈内阿米巴  实验二十 阴道毛滴虫  实验二十一 蓝氏贾第鞭毛虫  实验二十二 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  实验二十三 间日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  实验二十四 刚地弓形虫  实验二十五 隐孢子虫  实验二十六 蜱  实验二十七 螨  实验二十八 蚊  实验二十九 蝇  实验三十 白蛉  实验三十一 蚤   实验三十二 虱  实验三十三 臭虫  实验三十四 蜚蠊(蟑螂)  附:常见寄生虫实验操作免疫学部分  实验一 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检测  实验二 凝集反应  实验三 沉淀反应  实验四 免疫电泳技术  实验五 补体参与的反应  实验六 豚鼠速发型过敏反应  实验七 被动过敏反应  实验八 单克隆抗体技术  实验九 E玫瑰花形成试验  实验十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实验十一 HLA细胞学测定——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实验十二 免疫荧光技术  实验十三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实验十四 肥大细胞脱颗粒试验  实验十五 细胞因子的检测技术  实验十六 补体溶解免疫复合物活性的测定  实验十七 豚鼠结核菌素试验  实验十八 植物血凝素试验  实验十九 小鼠DTH试验  实验二十 补体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实验二十一 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附:免疫荧光法检测T细胞亚群  实验二十二 MTT比色法测定活细胞的数量及功能  实验二十三 B淋巴细胞测定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2.显微镜的使用(1)低、高倍镜使用①使用显微镜时必须端坐,座位高低要适当调节。②先将低倍镜转到工作位置,上升聚光器,打开光圈,然后转动反光镜对光。光源不能采用直射日光,因直射日光的强度太大而刺激眼睛,故多采用间接日光的自然光源,也可采用人工光源(用凹面反光镜)。③在使用时,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亮度。未染色标本检查,应适当缩小光圈和下降集光器,使亮度减弱,有利于用高倍镜观察细菌运动。染色标本检查时,应将光圈完全打开,集光器上升至载物台相平,使光亮度很强,用油镜观察细菌形态时,清晰易见.④将标本片放在载物台上,用标本移动器或压片夹固定,将欲检部位移至低倍镜下,缓慢转动粗调节器,待看到物像模糊影迹时,再转换成高倍镜,缓慢转动细调节器至清晰。⑤观察标本时应两眼同时睁开,以减少眼睛疲劳,用左眼窥镜,右眼书绘。⑥显微镜放大率计算法为显微镜的放大率为接物镜倍数与接目镜倍数之乘积(当显微镜的镜筒长度为160mm时)。

编辑推荐

《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及免疫学实验教程》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及免疫学实验教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