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农林志

出版时间:2006-11  出版社:方志出版社  作者:丹阳市农林志编纂委员会 编  页数:839  字数:1600000  

前言

  《丹阳市农林志》的编纂出版,是我们向社会奉献的一部重要地方文献,也是我们农林系统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殊可庆贺!  丹阳农林业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6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丹阳既是江南稻作文明开拓地,又素以精耕细作而闻名;既是全国粮油主要产:“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修成这部鸿篇巨著绝不是易事,所涉及的区,又以"蚕桑之乡"而著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丹阳农村经济蒸蒸日上,农、林、牧、渔、园发展兴旺,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国平原绿化、义务植树先进县(市),全国水产生产先进县(市),全国农业综合执法先进县(市),又是江苏省春蚕生产连续7年居于首位的先进县(市)。  丹阳素为农业大县(市),农业发展支撑着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20余年来,丹阳坚决贯彻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指导方针,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以发展粮油生产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因地制宜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林、牧、渔、园多种经营,同时深化农村改革,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在这个时期,丹阳农林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发展速度是任何历史时期不可比拟的。  丹阳农林业经历数千年沧桑,道路漫长而曲折,但历史总是向前发展,事业总是不断向前推进。其功过得失,兴利除弊,在农林志中均已见载于史端。  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中国成立57周年之际,修成这部《丹阳市农林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将会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也为今人及先辈们对丹阳农林业所作贡献树立了一座丰碑。古人云范围之广、资料搜集之难、编纂工程之浩繁为常人所难以想像。市农林局为完成这一系统工程,将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件大事、要事来抓,各方配合,齐抓共管,并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极大关注、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

内容概要

《丹阳市农林志》的编纂和正式出版是市农林系统乃至全市的大事,在镇江市和江苏省属首创。其内容主要记载了新石器时代以来5000余年丹阳农林业历史脉络及其现状,篇幅宏大,工程浩繁。从篇目设计到志书正式面世,以三年时间告竣。总体规模仅次于新编《丹阳县志》。  该志的编纂工作于2003年11月起步,经过工作筹备、篇目设计、资料征(搜)集,于2004年5月进入编写阶段,继而又以一年半的时间先后完成了征求意见稿和送审稿。

书籍目录

概述大事记卷一 农林资源与农业区划 第一章 土地资源  第一节 资源结构  第二节 资源规模  第三节 土地等级  第四节 土类与理化性状  第五节 土地利用 第二章 气候资源  第一节 气候特征  第二节 气象要素  第三节 气象灾害  △丹阳市(县)气象灾害录 第三章 水资源  第一节 地表水  第二节 可引用过境水  第三节 地下水  第四节 水资源利用 第四章 生物资源  第一节 植物  第二节 动物 第五章 人口与劳动力资源  第一节 人口  第二节 劳动力  第一节 生活水平  第二节 社会保障卷二 生产关系与农村经济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第一节 土地改革  第二节 农村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节 人民公社化.  第四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二章 经济概况  第一节 民国时期经济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 第三章 经济结构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第二节 产业结构  第三节 农林业内部结构 第四章 收入分配与投资  第一节 收入分配  第二节 农业投资 第五章 农业税费  第一节 田赋  第二节 农业税  第三节 房地产税  第四节 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第五节 契税 第六章 农村财政金融  第一节 金融业务  第二节 农村合作基金  第三节 镇村财务  第四节 减轻农民负担 第七章 农民生活  第三节 棉花栽培  第四节 油菜栽培  第五节 大豆栽培  第六节 杂粮栽培 第四章 作物品种  第一节 品种演变  第二节 良种繁育与推广  第三节 选种留种与制种  第四节 种子检验与使用  第五节 种子经营 第五章 植物保护  第一节 组织与队伍  第二节 水稻病虫害防治  第三节 三麦病虫害防治  第四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  第五节 化学药物除草 第六章 作物肥料  第一节 有机肥料  第二节 无机肥料  第三节 微生物与腐殖酸肥  第四节 施肥技术 第七章 农机具  第一节 农具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卷五 林业 第一章 林木状况与权属  第一节 林木现状  第二节 林木权属 第二章 采种育苗  第一节 类别  第二节 育苗技术 第三章 绿化造林卷三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章 兴修水利  第一节 河道建设  第二节 库塘与闸涵兴修  第三节 农田灌排 第二章 土地整治  第一节 土地平整  第二节 圩区治理 第三章 土壤普查与改良  第一节 土壤普查  第二节 土壤改良 第四章 农村电力建设  第一节 发电  第二节 电网建设  第三节 农村用电 第五章 农村道路建设  第一节 人行道  第二节 公路机耕道卷四 粮棉油种植 第一章 耕作制度  第一节 熟制种类  第二节 熟制改革 第二章 作物面积与产量  第一节 作物面积  第二节 作物产量 第三章 作物栽培  第一节 水稻栽培  第二节 三麦栽培 第六章 农业区划  第一节 区划编制  第二节 区划分区卷五 林业 第一章 林木状况与权属  第一节 林木现状  第二节 林木权属 第二章 采种育苗  第一节 类别  第二节 育苗技术 第三章 绿化造林 ……卷六 畜牧业卷七 蚕桑业卷八 园艺业卷九 渔业卷十 教育,科技卷十一 法制建设卷十二 机构,团体专题附录

章节摘录

  主要防治措施为:败血病伤口传染是主要途径,传染率的高低与蚕体的体质关系不大,而与操作技术、接触病菌的机会和饲养温度的关系十分密切。根据其发病规律,应抓好以下防治重点:(1)消灭病源,减少传染机会。在蚕室蚕具彻底消毒的基础上,特别要注意养蚕卫生,尤其贮桑室要每天清除残叶,定期用漂白粉液消毒,贮桑用水要清洁,避免湿叶贮藏或堆桑过久过厚而造成细菌在叶面滋生。重复使用旧蔟具时,需进行消毒处理。操作仔细,防止创伤,推行蚕网除沙,适当稀饲。(2)添食抗菌素。在败血病发生较多的情况下,可每隔8小时添食一次抗菌素,连续二至三次,基本上可控制蔓延。药物可选用每毫升含500~1000单位的氯霉素水溶液添食或克蚕菌胶囊一粒加水500毫升进行添食。  卒倒病是由卒倒杆菌及毒素通过污染桑叶,经口食下传染。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有利于病原菌的传播与蔓延。防治方法主要是预防为主,首先消灭传染源,防止食下传染。同时采取消毒防病,通风排湿,防治桑虫等措施,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消毒防病,必须针对卒倒杆菌的芽孢及伴孢晶体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这一特点来进行消毒。蚕室蚕具应用1%有效氯漂白粉液或者“消杀精”、“消毒净”250倍液喷洒,保持湿润30分钟,可达到彻底消毒的效果。蚕座、蚕体消毒可用0.3%有效氯漂白粉防僵粉。如发现病蚕或发病中心时,要立即清理,隔离病蚕,彻底消毒,以防止蔓延。防治桑虫主要是避免患病桑虫的尸体及粪便污染桑叶。被污染的桑叶可用3%有效氯漂白粉液或者800倍消毒净液喷洒作叶面消毒。蚕区不应施用苏芸杆菌类微生物农药,施用过微生物农药的稻草、麦秆不能供养蚕使用。必要时应加以消毒后才可以使用。加强通风排湿时可在蚕座上撒石灰或其他干燥材料,经常保持蚕座干燥,可以减少传染的机会。添食氯霉素、克蚕菌等抗菌素,有预防的作用。  细菌性胃肠病防治方法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儿体质。重视小蚕良桑饱食,大蚕通风排湿,在做好消毒防病工作的前提下,加强贮桑管理,贮桑室要保持清洁卫生,避免湿叶贮藏。添食氯霉素或克蚕菌对防治本病有明显的效果。  3.真菌性蚕病防治  真菌性蚕病种类很多,因其病蚕死亡之后的尸体多数会出现僵化现象,因此,真菌性蚕病又称为硬化病或僵蚕病。以后,尸体上又会长出不同颜色的分生孢子,致使硬化的尸体上形成白、绿、黄、灰、黑、褐、赤等不同的颜色粉被。僵病通常以僵化尸体的颜色命名,分别称为白僵病、绿僵病等。真菌性蚕病在市内危害较严重的是白僵病,次为绿僵病和曲霉病。病状及其危害为:  白僵病发病初期外观上没有特异的病症,只是体色稍暗,反应迟钝,行动稍有呆滞。发病后期,在蚕体上会出现分散的淡褐色油渍状针尖大小的病斑。有时在气门处出现1~2个圆形的大病斑,濒死时排软粪,并稍吐液。刚死后头部向前伸出,肌肉松弛,身体柔软,略带弹性。死后不久,从尾部开始呈现桃红色。死后l02天,从硬化尸体的气门、口器及节间膜等处先长出白色气生菌丝,逐渐增多,布满全身。最后,在菌丝上生出无数分生孢子,遍体覆盖白粉。如在眠期染病,则多呈半脱皮或不脱皮蚕,有时由于出血的关系,尸体潮湿,呈污褐色,容易腐烂。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丹阳市农林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