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孙立平 页数:325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改革到了哪一步?(代序) 〉〉评价改革 慎重把握 殷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 报告发表后,引起的讨论和反思已经不限于医疗体制改革,甚至也涉及对其他一些领域的改革甚至整个改革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改革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您如何看待和判断这些讨论甚至争论? 孙立平:确实,在最近一段时间,各种媒体上特别是网络上,有关改革评价的讨论越来越多。实际上,这个讨论在2004年郎咸平引起的国有企业改革讨论中,就已经开始了。国企改制、国有资产流失、大批国企职工失业下岗,使得对国企改革的讨论和反思已经不可避免。这次医疗体制改革讨论,也是一个契机。我们可以看到,讨论中问题提得也是相当尖锐的,比如有人责问到:在最近的几年中,除了医疗体制外,还有哪一个部门的改革是成功的?受到抨击最多的,无疑是医疗、住房、教育这三个与大多数人利益相关的改革。而从目前来看,有些讨论已经触及到改革中的一些更深层的问题,比如,“20年的改革,谁分享其利?”如何看待改革的成本与阵痛?改革成败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对改革需不需要进行反思甚至批评? 但在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一种担心,即这会不会导致对改革方向的否定?甚至有人担心,现在是不是出现了一种否定改革的潮流?应当说,这种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在2004年国企改革的讨论中,郎咸平曾经提出国有企业的效率要高于民营企业效率的观点,而更多的人则是从国企改革中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而另一方面是大批职工的失业下岗的现象中,产生了一种留恋和怀念过去的旧体制的情绪。这些观点和现象引起很多人的担忧。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医改报告,将医改的不成功归咎于其市场化的取向,特别是报告对改革前医疗体制给予了相当的肯定,这更引起人们的敏感。 殷练:在思想理论界,近年一直存在着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对立。在对上述改革进行评价的时候,两者也有着相当对立的立场。 孙立平:我觉得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改革以及对改革态度的意识形态化问题。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对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意识形态化的反映。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尽量去掉有关改革讨论中的意识形态化因素,将改革作为一个可以进行理性反思和讨论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务院研究中心的医改报告更重要的意义,是开始去除有关中国改革讨论的意识形态迷雾,而开始对中国改革理性和负责任的反思。 这不是说意识形态层面的讨论是无意义的。无论是在对改革的评论上还是在有关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上,自由主义和新左派都提供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但也都造成了各自的问题。在2004年国有企业改革讨论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两者的僵硬对立,妨碍了对一些要害问题的准确判断。 中国的改革已经有了27年的时间。纯粹以时间的意义说,27年相当于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一直到文革结束的时间。27年改革最大的意义是使中国脱离了旧的体制,而逐步汇入世界主流文明,开始成为国际大家庭一个正常的成员。正因为如此,由中国、前苏联以及东欧等国家汇聚而成的这次转型过程,成为自西方现代文明诞生以来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转变。因此,对于改革的这个基本取向和目标,无论如何都是要坚持的。中国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而且这个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也必须看到,目前改革的处境也是严峻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中两个主题之间的张力不断凸现出来,这两个主题就是建立一个自由市场的经济社会体制与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准则。这与20世纪80年代的情形有很大不同。在20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因素在再分配体制的空隙中出现,并为当时在再分配体制中处于边缘或劣势地位的人们带来了机会。这时市场与公平的关系大体是和谐的。但到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中期之后,此种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朝向市场经济的一些努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开始成为社会公平的对立物。特别是利益对于改革的扭曲变形,使得一些改革的走向已经不是朝着一种新体制的建立,而是不合理的利益瓜分。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改革的共识在破裂,动力在丧失,而且社会群体结构已经产生深深的裂痕,政府宏观政策也往往进退失据。 …… 〉〉为了改革,需要整顿 殷练:中国的改革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对中国的未来至关重要.那么在实践的层面应当如何选择? 孙立平:目前的几种主张:一是继续深化改革;二是调整改革的模式,使多数人受益;三是纠偏。 究竟做什么样的选择,需要形成几个最基本的判断。第一,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不改革中国是没有出路的。因此,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必须坚持的,汇人世界主流文明是我们必须要走的路。第二,由于利益机制对改革的扭曲,一些改革最终成为一场财富掠夺的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对改革的共识与动力不能过分乐观。第三,由于经济社会生活基础秩序已经崩解,在目前情况下,即使是一种新体制建立起来了,也无法正常运转,一些必需的改革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举个例子,司法独立的问题是法学界不断呼吁的问题。从理论上说,这个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考虑到我们社会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在我们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情况下,人们就不能不有一种担心,如果司法真的独立了,司法腐败不知会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从这样几个基本判断出发,我觉得我们需要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不要轻易进行涉及重大利益的改革,同时对此前的改革进行治理整顿,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并重建改革的动力与机制。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其他方面的改革无法进行,从而推进整个改革的条件尚不具备情况下的一种无奈选择。 殷练:这样的设想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孙立平:我觉得首先的一条,是暂停关涉社会中重大利益关系的改革。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在最近的几年中,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动机良好的改革,但这些改革实施的结果,是成了一场利益掠夺的战争。而背后是利益扭曲机制的作用。最近一些地方在尝试的公车改革和所谓“廉政保证金”,就是很值得警惕的。一些地方的公车改革,实质上成了领导干部大幅度提高工资的契机。有的地方搞“廉政保证金”也成了变相提高公务员工资或增加一项社会福利的行为。而且,这都是要由国家财政来支出的。 其次,是对已经进行的改革进行完善,对其中已经造成严重利益失衡的环节进行修复。比如,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失业下岗人员,整个社会的利益格局也发生严重的失衡。因此。需要在这些改革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对改革中造成的一些问题进行修复和完善。包括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对在改革中利益受损较为严重的群体和个人进行必要的补偿。我们不应将这些措施看作是一种纠偏,而应当看作是为巩固改革成果所必需的。 第三,对于迫不得已的改革必须事先准备过程中的博弈机制。在20世纪 80年代的时候,改革所面对的阻力主要是思想认识问题。要解决的主要是解放思想的问题。在那个时候,来自利益对改革的干扰和扭曲至少还不是主要问题,但在90年代中期之后,在改革措施实施环节上扭曲改革的机制已经形成,现在可以说扭曲的技巧已经相当娴熟。如果不在一项改革措施制定之初就将反扭曲的机制考虑进去,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的走样变形甚至事与愿违,几乎就会是必然的。 第四,建立重启改革的机制。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困境:国企不改革效率低下,甚至悄悄流失,但一改革就变成瓜分国有资产,而且被瓜分的资产也不见得有比国有更高的效率;司法不独立,就会处在权力的支配之下,但司法一独立,可能比现在要腐败得多。原因是在于,作为社会生活和秩序基础的底线已经被破坏,基础秩序已经失效。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改革中所要确立的新体制,还是原来的旧体制,都已经无法正常运转。只有重建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重建社会生活的底线,才能维护基本的社会生活秩序,重启改革也才具备基本条件。 殷练:这样会不会延误一些必要的改革? 孙立平:雷曼兄弟公司2002年的一份报告也指出:中国最大的风险是拖延必要的改革。这个说法我很同意。确实,中国的许多改革因为错过了合适的时机而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但现在提出为了改革而治理整顿,不是要拖延改革,更不是要否定改革,而是要退一步进两步,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条件。
内容概要
《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试图从利益均衡机制、转变增长模式、郎咸平提出的三个命题、国有企业改革、房地产博弈、足球革命、城市化、医疗改革、利益集团、突发事件等方面来阐述博弈以及实践。该书论述详细,对中国改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博弈”是一个外来词,指人们在一定规则下进行竞赛。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在直接相互作用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如何达到均衡的问题”。用我们日常的语言来说,博弈论是研究在不同情境下的策略选择的一种理论。
作者简介
孙立平,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并留校任教于社会学系。现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主要从事社会现代化、社会结构变迁、转型社会学的研究。学术成果颇丰,出版专著(含合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主要著作有《社会现代化》、《走向现代之路》、《发展的反省与探索》、《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当代中国农村-国家与农民关系研究》、《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社区建设研究》、《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其创新的学术观点和对策建议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较高评价并在实践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书籍目录
中国改革到了哪一步?(代序)中国进入利益博弈时代利益时代的冲突与和谐中国进入利益博弈时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定型化部门利益的逻辑利益化部门的形成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建构和谐走出失衡迎来多中心时代从贫困到底层?协调利益关系与转变增长模式利益格局与发展动力三种资本原始积累劳动力价格:打破恶性循环的关节点宏观逻辑与微观机制当心收入被支出吞噬郎咸平讨论与国有企业郎咸平的三个命题分歧是如何形成的?分歧还是共识?(上)分歧还是共识?(下)市场经济与社会重建利益时代的思维房地产博弈房地产博弈之一:补课后的迷失房地产博弈之二:博弈的主体与联盟房地产博弈之三:另一方的主体与博弈房地产博弈之四:价格是如何被操控的?房地产博弈之五:利益博弈的新手段如何看房市中的需求足球革命与利益集团足球政治之西西里化足球政治之联盟破裂足球政治之真假革命足球政治之“薄弱环节”足球政治之革命结局城市化:渐行渐近还是渐行渐远谁有可能城市化?渐行渐近还是渐行渐远?生活在两个二元结构的夹缝中突发事件与常规化机制以良性互动化解参与危机突发事件与常规化机制(上)突发事件与常规化机制(下)暴力与谈判反思中国改革改革的侵蚀阶段与转型阶段医疗改革,败在何处?一场只有输者的战争?断裂与融合:2004年的中国社会和谐社会:从单一中心时代到多中心时代部分弱势群体状况有所好转,总体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利益集团化过程开始、中下层分化加剧、精英与大众的断裂凸现政治基本稳定,社会矛盾突出深化改革,走向2005其他如果三个因素结合在一起诚信关键在机制劳模评选尴尬在哪里?买定乌纱做什么?小舅之死生活在不确定性之中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进入利益博弈时代 ★部门利益的逻辑 ★房地产博弈:价格是如何被操控的 ★足球政治之真假革命 ★暴力与谈判 ★医疗改革,败在何处
编辑推荐
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利益的时代”。可以说,2005年的中国,利益博弈是最突出的主题之一,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件和现象都与这个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为利益博弈提供制度安排?如何保障利益博弈相对公正地进行?如何解决利益博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与冲突?《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从利益均衡机制、转变增长模式、郎咸平提出的三个命题、国有企业改革、房地产博弈、足球革命、城市化、医疗改革、利益集团、突发事件等方面来论述了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这一论题。该是内容系统,理论联系实际,直指现今生活的一些重大问题,关心国事以及经济发展的读者不妨一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