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孙立平  页数:325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改革到了哪一步?(代序) 〉〉评价改革 慎重把握 殷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 报告发表后,引起的讨论和反思已经不限于医疗体制改革,甚至也涉及对其他一些领域的改革甚至整个改革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改革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您如何看待和判断这些讨论甚至争论? 孙立平:确实,在最近一段时间,各种媒体上特别是网络上,有关改革评价的讨论越来越多。实际上,这个讨论在2004年郎咸平引起的国有企业改革讨论中,就已经开始了。国企改制、国有资产流失、大批国企职工失业下岗,使得对国企改革的讨论和反思已经不可避免。这次医疗体制改革讨论,也是一个契机。我们可以看到,讨论中问题提得也是相当尖锐的,比如有人责问到:在最近的几年中,除了医疗体制外,还有哪一个部门的改革是成功的?受到抨击最多的,无疑是医疗、住房、教育这三个与大多数人利益相关的改革。而从目前来看,有些讨论已经触及到改革中的一些更深层的问题,比如,“20年的改革,谁分享其利?”如何看待改革的成本与阵痛?改革成败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对改革需不需要进行反思甚至批评? 但在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一种担心,即这会不会导致对改革方向的否定?甚至有人担心,现在是不是出现了一种否定改革的潮流?应当说,这种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在2004年国企改革的讨论中,郎咸平曾经提出国有企业的效率要高于民营企业效率的观点,而更多的人则是从国企改革中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而另一方面是大批职工的失业下岗的现象中,产生了一种留恋和怀念过去的旧体制的情绪。这些观点和现象引起很多人的担忧。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医改报告,将医改的不成功归咎于其市场化的取向,特别是报告对改革前医疗体制给予了相当的肯定,这更引起人们的敏感。  殷练:在思想理论界,近年一直存在着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对立。在对上述改革进行评价的时候,两者也有着相当对立的立场。  孙立平:我觉得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改革以及对改革态度的意识形态化问题。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对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意识形态化的反映。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尽量去掉有关改革讨论中的意识形态化因素,将改革作为一个可以进行理性反思和讨论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务院研究中心的医改报告更重要的意义,是开始去除有关中国改革讨论的意识形态迷雾,而开始对中国改革理性和负责任的反思。  这不是说意识形态层面的讨论是无意义的。无论是在对改革的评论上还是在有关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上,自由主义和新左派都提供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但也都造成了各自的问题。在2004年国有企业改革讨论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两者的僵硬对立,妨碍了对一些要害问题的准确判断。  中国的改革已经有了27年的时间。纯粹以时间的意义说,27年相当于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一直到文革结束的时间。27年改革最大的意义是使中国脱离了旧的体制,而逐步汇入世界主流文明,开始成为国际大家庭一个正常的成员。正因为如此,由中国、前苏联以及东欧等国家汇聚而成的这次转型过程,成为自西方现代文明诞生以来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转变。因此,对于改革的这个基本取向和目标,无论如何都是要坚持的。中国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而且这个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也必须看到,目前改革的处境也是严峻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中两个主题之间的张力不断凸现出来,这两个主题就是建立一个自由市场的经济社会体制与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准则。这与20世纪80年代的情形有很大不同。在20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因素在再分配体制的空隙中出现,并为当时在再分配体制中处于边缘或劣势地位的人们带来了机会。这时市场与公平的关系大体是和谐的。但到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中期之后,此种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朝向市场经济的一些努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开始成为社会公平的对立物。特别是利益对于改革的扭曲变形,使得一些改革的走向已经不是朝着一种新体制的建立,而是不合理的利益瓜分。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改革的共识在破裂,动力在丧失,而且社会群体结构已经产生深深的裂痕,政府宏观政策也往往进退失据。  …… 〉〉为了改革,需要整顿 殷练:中国的改革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对中国的未来至关重要.那么在实践的层面应当如何选择? 孙立平:目前的几种主张:一是继续深化改革;二是调整改革的模式,使多数人受益;三是纠偏。  究竟做什么样的选择,需要形成几个最基本的判断。第一,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不改革中国是没有出路的。因此,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必须坚持的,汇人世界主流文明是我们必须要走的路。第二,由于利益机制对改革的扭曲,一些改革最终成为一场财富掠夺的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对改革的共识与动力不能过分乐观。第三,由于经济社会生活基础秩序已经崩解,在目前情况下,即使是一种新体制建立起来了,也无法正常运转,一些必需的改革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举个例子,司法独立的问题是法学界不断呼吁的问题。从理论上说,这个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考虑到我们社会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在我们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情况下,人们就不能不有一种担心,如果司法真的独立了,司法腐败不知会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从这样几个基本判断出发,我觉得我们需要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不要轻易进行涉及重大利益的改革,同时对此前的改革进行治理整顿,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并重建改革的动力与机制。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其他方面的改革无法进行,从而推进整个改革的条件尚不具备情况下的一种无奈选择。  殷练:这样的设想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孙立平:我觉得首先的一条,是暂停关涉社会中重大利益关系的改革。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在最近的几年中,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动机良好的改革,但这些改革实施的结果,是成了一场利益掠夺的战争。而背后是利益扭曲机制的作用。最近一些地方在尝试的公车改革和所谓“廉政保证金”,就是很值得警惕的。一些地方的公车改革,实质上成了领导干部大幅度提高工资的契机。有的地方搞“廉政保证金”也成了变相提高公务员工资或增加一项社会福利的行为。而且,这都是要由国家财政来支出的。  其次,是对已经进行的改革进行完善,对其中已经造成严重利益失衡的环节进行修复。比如,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失业下岗人员,整个社会的利益格局也发生严重的失衡。因此。需要在这些改革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对改革中造成的一些问题进行修复和完善。包括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对在改革中利益受损较为严重的群体和个人进行必要的补偿。我们不应将这些措施看作是一种纠偏,而应当看作是为巩固改革成果所必需的。  第三,对于迫不得已的改革必须事先准备过程中的博弈机制。在20世纪 80年代的时候,改革所面对的阻力主要是思想认识问题。要解决的主要是解放思想的问题。在那个时候,来自利益对改革的干扰和扭曲至少还不是主要问题,但在90年代中期之后,在改革措施实施环节上扭曲改革的机制已经形成,现在可以说扭曲的技巧已经相当娴熟。如果不在一项改革措施制定之初就将反扭曲的机制考虑进去,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的走样变形甚至事与愿违,几乎就会是必然的。  第四,建立重启改革的机制。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困境:国企不改革效率低下,甚至悄悄流失,但一改革就变成瓜分国有资产,而且被瓜分的资产也不见得有比国有更高的效率;司法不独立,就会处在权力的支配之下,但司法一独立,可能比现在要腐败得多。原因是在于,作为社会生活和秩序基础的底线已经被破坏,基础秩序已经失效。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改革中所要确立的新体制,还是原来的旧体制,都已经无法正常运转。只有重建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重建社会生活的底线,才能维护基本的社会生活秩序,重启改革也才具备基本条件。  殷练:这样会不会延误一些必要的改革? 孙立平:雷曼兄弟公司2002年的一份报告也指出:中国最大的风险是拖延必要的改革。这个说法我很同意。确实,中国的许多改革因为错过了合适的时机而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但现在提出为了改革而治理整顿,不是要拖延改革,更不是要否定改革,而是要退一步进两步,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条件。

内容概要

  《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试图从利益均衡机制、转变增长模式、郎咸平提出的三个命题、国有企业改革、房地产博弈、足球革命、城市化、医疗改革、利益集团、突发事件等方面来阐述博弈以及实践。该书论述详细,对中国改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博弈”是一个外来词,指人们在一定规则下进行竞赛。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在直接相互作用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如何达到均衡的问题”。用我们日常的语言来说,博弈论是研究在不同情境下的策略选择的一种理论。

作者简介

  孙立平,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并留校任教于社会学系。现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主要从事社会现代化、社会结构变迁、转型社会学的研究。学术成果颇丰,出版专著(含合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主要著作有《社会现代化》、《走向现代之路》、《发展的反省与探索》、《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当代中国农村-国家与农民关系研究》、《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社区建设研究》、《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其创新的学术观点和对策建议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较高评价并在实践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书籍目录

中国改革到了哪一步?(代序)中国进入利益博弈时代利益时代的冲突与和谐中国进入利益博弈时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定型化部门利益的逻辑利益化部门的形成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建构和谐走出失衡迎来多中心时代从贫困到底层?协调利益关系与转变增长模式利益格局与发展动力三种资本原始积累劳动力价格:打破恶性循环的关节点宏观逻辑与微观机制当心收入被支出吞噬郎咸平讨论与国有企业郎咸平的三个命题分歧是如何形成的?分歧还是共识?(上)分歧还是共识?(下)市场经济与社会重建利益时代的思维房地产博弈房地产博弈之一:补课后的迷失房地产博弈之二:博弈的主体与联盟房地产博弈之三:另一方的主体与博弈房地产博弈之四:价格是如何被操控的?房地产博弈之五:利益博弈的新手段如何看房市中的需求足球革命与利益集团足球政治之西西里化足球政治之联盟破裂足球政治之真假革命足球政治之“薄弱环节”足球政治之革命结局城市化:渐行渐近还是渐行渐远谁有可能城市化?渐行渐近还是渐行渐远?生活在两个二元结构的夹缝中突发事件与常规化机制以良性互动化解参与危机突发事件与常规化机制(上)突发事件与常规化机制(下)暴力与谈判反思中国改革改革的侵蚀阶段与转型阶段医疗改革,败在何处?一场只有输者的战争?断裂与融合:2004年的中国社会和谐社会:从单一中心时代到多中心时代部分弱势群体状况有所好转,总体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利益集团化过程开始、中下层分化加剧、精英与大众的断裂凸现政治基本稳定,社会矛盾突出深化改革,走向2005其他如果三个因素结合在一起诚信关键在机制劳模评选尴尬在哪里?买定乌纱做什么?小舅之死生活在不确定性之中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进入利益博弈时代  ★部门利益的逻辑  ★房地产博弈:价格是如何被操控的  ★足球政治之真假革命  ★暴力与谈判  ★医疗改革,败在何处

编辑推荐

  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利益的时代”。可以说,2005年的中国,利益博弈是最突出的主题之一,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件和现象都与这个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为利益博弈提供制度安排?如何保障利益博弈相对公正地进行?如何解决利益博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与冲突?《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从利益均衡机制、转变增长模式、郎咸平提出的三个命题、国有企业改革、房地产博弈、足球革命、城市化、医疗改革、利益集团、突发事件等方面来论述了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这一论题。该是内容系统,理论联系实际,直指现今生活的一些重大问题,关心国事以及经济发展的读者不妨一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博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一口气读完孙师爷的《断裂》与《博弈》,很爽的感觉,于是写这样一篇“联合书评”。《断裂》关注的起点是90年代,《博弈》成书与2005年前后,两书前后相通,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从开始到转型的主要宏观问题,一气呵成。
      从最直观的阅读体验来说,作为两本不轻松的“有营养”的书,读起来却一点都不吃力。章节目层次清晰,每篇文章长度也恰到好处。孙师爷行文最大的特点是,展开问题提纲挈领,分析问题一针见血。
      断裂指的是,改革开放之后,呈现在中国社会一条深刻而意义深重的区隔带。城乡、贫富、阶层之间等等,这条断裂带将中国社会分割成两个联系几乎为无、形态迥异的两个世界,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无疑是深刻的。从断裂的视角看改革开放的前两个阶段(80-85,共同富裕阶段;85后-95左右,分化出现),对各种呈现出来的社会问题,都会看的更加透彻。这是一种拨云见月的爽快。
      博弈中,主角是已经成型的利益集团(阶层)。利益集团的形成、形态、以及对中国社会与改革带来的影响,在作者的层层剥析下特别清晰。
      
      具体观点此处不转述,有兴趣可以看书。
      印象深刻的点:
      中国改革的实质。
      改革中中国社会转型的本质以及主要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
      热点社会现象的剖析。
      房地产行业的本质。
      等等
      
  •      三方鼎立的中国社会
      
      
       给你一张中国地图,你能看到什么?高原或者平原?黄河长江哺育的文化大国?还是你能看到城市拥挤疲累的人口,或者苍老无助整日操劳,却仍然食不果腹的老农?
       透过各种形式的大众传媒,你看到了什么?是蒸蒸日上的GDP,沐浴在社会主义春风里的小康家庭。或者,在经过高耸写字楼对面那低矮的民工房时,你也会内心闪过一丝担忧?我们的社会怎么了?
       越来越多的失业人口,越来越多的社会冲突,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庞大疲软的政治机构。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在GDP猛增的改革开放的今天,为什么却有越来越多的人被教育,医疗,就业这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
       这一切的问题,你是否在思考?而我们身在其中,理应担负起思考和改变这个社会的责任。
      
       孙立平教授将这一切问题的根源解释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强者发出的声音大,弱者缺乏有效的表达机制,从而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失衡。
       全书分为11章。前三章描述了中国社会冲突的图景,道出冲突的潜在原因,追溯了其症结所在,引出了全书要阐述的中心问题: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四到七章则从几个显著的问题入手,切实具体地分析了在这些问题中各利益集团到底如何表达利益,维护利益。当谈及弱者利益时,作者更是深入解剖了形成现状的根源和解决问题需要的社会条件。最后四个章节是作者为解决现状所做的一些分析和提出的一些想法。
      
       作者的写作时间在2003年,在当时我还是一个刚刚迈进初中校门的小孩,什么都不懂。而7年后,当我开始关注我们的社会,并通过这本书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状况时,我感觉冲突在7年的时间里面愈演愈烈,而并未沿着孙教授希望的方向逐步化解。透过纸背,作者对国家状况的深深的忧虑清晰可见。在作者提出的问题里,被困的是大多数的中国人,挣扎在这个时代的边缘,在汹涌不能自制的社会洪流里面只能选择等待。有人明白洪流的起源但是无力制止,更多的人只是迷茫地默默忍受,不了解也从未想过要去了解这些淹死人的洪水是从哪儿来。
      
       小平同志的一句改革开放,让农民进了城下了海发了财,让中国有了市场经济,让几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第一次有了机会进入城市奋斗。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这体现了阶层之间的相互流动,各阶层人士在那个激荡的时期,迅速转换着社会角色。农民变个体,小镇青年变成了纵横商场的大富豪。想到那个社会变化风起云涌的年代,或者很多父辈的人还会感叹像梦一样。而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在感叹就业机会的缺失,感叹自己为什么永远追不上什么都不如自己,只有一个富爸爸的XXX。 而作者将这一切解释为改革初期阶段的结束和第二阶段的到来。对改革侵蚀和转型两个阶段的划分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Akos Rona-Tas教授提出。在他看来,侵蚀阶段和转型阶段是国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中2个互相衔接的阶段。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就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侵蚀阶段而进入了转型阶段。迅速的社会变革所导致的最急剧的变化即是新的社会关系即劳资关系的出现并迅速壮大,这对于一直是计划经济的中国,是一种新的社会关系。没有既定的法则来平衡这种所谓资本主义国家才有的阶级关系。于是,劳资双方的冲突开始了,资方强势,劳方弱小。而制定保障弱势劳方利益的方法是解决当下问题的关键。读到这里,我想到了关于美国民主体制中关于权权制约的社会体制的篇章:工会保障工人利益跟资方谈判,国会跟政府相互制约。试想如果我们也有能切实为劳工争取利益的工会组织,如果我们也有自由批评政府的权利,或者我们不会有那么多的农民工至今还拿着远远低于城市最低生活标准线的工资在为他们女儿的学费发愁,在担忧着家里瘫痪在床却没钱去医院的老父老母。
       以劳资冲突为源的各种社会问题,开始在我们的国家里面横冲直撞,影响了我们的社会秩序,经济秩序,影响了万万中国人的生活。 拿房地产为例,牛逼哄哄的房地产商让中国的房价飞上了天,每天开心地数着钱,却从来不肯按时发给民工救命的工资。他们用最廉价劳动力在政府强征来的地上建造成本最低的楼房,转眼又将房价炒得普通人一辈子都只能眼巴巴望着不敢奢望自己的住处。然而换一个角度思索,这一切责任也不能让房地产商独自承担,黑匣子里流失的社会财富据说占了房地产利润的大多数。这些流失的财富去向,我想我不说大家也心知肚明。赚钱的永远是强势群体,受欺压的永远是没有发言权没有社会保护的大多数弱势民众,这是我们社会众多问题的一个小的缩影。愈演愈烈的拆迁,自焚,暴动,反抗,压制以及许多许多,都在证明着我们已经走到了一个时代的关口,摸着石头过河的不变法则或许应该好好被我们思索,在河中心的我们必须想想,我们这条河的对岸在哪里?
       庆幸的是在这个世界里面仍然有许许多多的人清醒着,在思索着,在担忧着,就像孙立平教授一样做着尝试和努力来改变我们的世界。必须说明的是网络带来的改变特别是以个人表达为中心的web2.0时代的到来。在社会化网络之上,大众被肯定与被认同的诉求,将会被前所未有地放大。每个人都可以发言的时代,即使声音会被快速湮没,但都拥有了相同的机会,享有有史以来最为平等的利益分配。
      Web2.0的到来让Twitter类别的社交网络俨然已经成为了公众表达的亚媒体。尽管现在对互联网媒体的管制已经让众多人士义愤填膺,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样空前的压制难道是一夜之间出现的?是有更多的人通过网络接触到了从未有机会接触到的事实,或者他们发现真相或者也不一定是真正的真相,才会有必要动用措施来平静我们的社会。至少我们在思考,我们有思考的源泉,我们有表达思考结果的平台,至少,这也是进步。我们应该庆幸互联网的诞生,这让我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也许互联网是一个契机,让更多的思想被包容,让更多人认清自己所在的利益阶层,让我们有机会去改变这个亟待改变的世界。
      
      
      
  •     一本文集,一次过读难免有些地方前后反复重复几遍,嫌啰嗦了。
      闲来偶尔上孙立平的博客看几篇倒能更好吸收。
      语言比较平实,没有太多复杂的专业叙述跟晦涩的言语。对于我这种入门级的社会学兴趣者来说比较好接受。
  •   好长
    洗个澡再看
  •   咦~竟然通过了~昨晚还在审核
  •   你不会也是老师要求的读书报告吧
  •   农民变个体,小镇青年变成了纵横商场的大富豪。 XDDDDDD
    拿房地产为例,牛逼哄哄的房地产商让中国的房价飞上了天,每天开心地数着钱,却从来不肯按时发给民工救命的工资。
    不是房地产商不肯给农民工发工资吧 是发到包工头手上后,工头不肯往下发吧?
  •   ~~~~这个问题~~~是政府压榨房地产商 房地产商压榨农民工~~
  •   咱能修改一下标题么,虽然您不是学中文的。
  •   我弱弱地问句,“鼎力”难道不是全力的意思?您是说三方全力要干嘛??
    我怎么觉得看起来应该用“鼎立”。。
  •   打字打错了 再次提交要审核
    亲 ~~
  •   其实我是有强迫症,精神病。。。
  •   yes?
  •   的确,有很多地方都是重复的,三部曲读一本就够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