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6 出版社:社会科学出文献出版社 作者:胡孚琛 页数:752 字数:6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中特设“方术篇”是很有意义的。“方术”在中国文化中有其特殊地位,而且常常带有某种神秘性,如何透过其神秘性了解其中的真实价值,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而胡孚琛同志原来是学化学的,有着很好的科学训练,因此他能够较好地把各种“方术”实事求是地加以梳理,并讨论其现代意义,对此问题的深化是有重要启发的。 一种学术思想及其方法如果只是作历史的研究和阐释固然很有意义,但如果能进一步讨论其现代意义可以说将会使学问的深入发展和造福人类更有意义。“道学文化的现代意义”一章讨论了“道家文化”对当前人类社会的科学、哲学、宗教等等方面的意义,应说有一定的开创性。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日千里,许多我们过去不了解的现象,现在都可以用科学加以说明,或者为科学实验所证实。但是到目前为止,人类无论是对自然界,特别是对人类自身的许多方面仍然是盲无所知的,或者虽有某些假说,但却尚不能证实。而人如果说与其他动物有什么不同,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提出许许多多奇怪的没有答案的问题,喜欢探索那些“未知”的东西。从古到今、从东到西的各个民族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提出过许多奇奇怪怪的问题,并试图给这些奇奇怪怪的问题以解释,虽然后来被证明他们的解释并不一定正确,但那些奇奇怪怪的问题中有不少确是有价值的“真”问题。对那些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意义的奇奇怪怪的问题也许正是我们应该不断去探索的宝库,研究它正是推动人类进步、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我认为,学术研究有时所得出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但提出讨论的问题却十分重要。
作者简介
胡孚琛,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宗教学会理事,专门从事道家与道教文化的研究和教学。主要著作有《魏晋神仙道教——抱扑子内篇研究》、《道教通论》、《道臧与佛藏》、《道教志》等,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发表论文70
书籍目录
汤一介先生序 黄心川先生序 叶秀山先生序 壹、通论篇 第一章 为道学正名 第二章 道学的文化渊源 第三章 传统文化与道学之演变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的突破” 第二节 中国的国情与诸家学派 第三节 道家学术之形成和演变 第四节 道家学术的发展线索 第五节 道学的八大支柱 第六节 道学的人格略述 第四章 道学的中心患想 第一节 道学的道论 第二节 中和之德 第三节 破除诸误解 第四节 常道举要 第五章 道学文化的现代意义 第一节 世纪之交的科学、哲学和宗教 第二节 道学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三节 道学和 l世纪的新文化 贰、道家篇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老庄哲学 第一节 初创道家学派的《老子》 第二节 道家思想的传播和演化 第三节 庄子学派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黄老之学 第一节 以道为宗,兼采众长的《吕氏春秋》 第二节 综合南北道家的《淮南子》 第三节 黄老养生之学 第三章 魏晋时期的玄学 第一节 王弼的玄学思想 第二节 阮籍、嵇康对玄学的发展 第三节 郭象对玄学的深化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重玄学 第一节 成玄英、李荣的重玄学 第二节 杜光庭的重玄学 第五章 宋元明清时期的内丹心性学 第一节 金丹派南宗先命后性的心性理论 第二节 全真道先性后命的内丹心性学 第三节 王志谨以性统命的心性之学 第四节 李道纯综合南北的心性学 小结 叁、道教篇 第一章 何谓道教 第一节 道教的定义 第二节 道教产生的条件 第三节 道教的特征 第二章 道教的发展史 第一节 方仙道、黄老道和巫鬼道 第二节 汉末早期道教 第三节 魏晋时期过渡性的道教 第四节 南北朝道教的改革和成熟 第五节 隋唐五代道教的繁荣和国教化 第六节 宋辽金元时期道教的繁衍和创新 第七节 明清道教的衰落和世俗化 小结 第三章 道教的科仪、斋醮和戒律 第四章 道教的现状和前景 第一节 道教发展的现状 第二节 我国内地主要道观和道士们的生活 第三节 道教发展的前景 肆、方术篇 第一章 存思、导引、气法、健身术 第一节 按摩、导引和武术 第二节 辟谷、服气与采气 第三节 存思、守一和坐忘 第四节 行暴、布蒸及胎息 第二章 医药、服食和养生 第一节 道教医药学 第二节 服饵、美容和食疗 第三节 衣食起居和摄生 第四节 睡方与睡功 第三章 房中养生学 第一节 房中养生学的文化渊源和见存文献 第二节 房中养生学的历史发展简况 第三节 房中养生学的理论原则和房中术的基本内容 第四章 外丹黄白术 第一节 外丹黄白术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炼丹家的思想脉络和理论体系 第三节 金丹术的操作程序与化学反应 第五章 中国术数学 第一节 中国术数学的由来 第二节 术数学的发展 第三节 术数学的流传 第四节 从学术观点看术数学 伍、丹道篇 第一章 道教中的神灵和仙真 第一节 道教的神灵信仰 第二节 仙的信仰和诸仙真 第三节 道教俗神 第二章 仙人的境界 第三章 仙人之路 第四章 内丹学的源流 第一节 内丹学概说 第二节 内丹学的初传 第三节 内丹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四节 内丹学的成熟和繁衍 第五章 钟吕丹法的基本特征 第六章 各派丹法要诀 第一节 南宗丹法要领 第二节 北宗功法诀要 第三节 中派丹法特点 第四节 东派功法概说 第五节 西派丹法简述 第六节 文始派丹法提要 第七节 三丰派丹法略讲 第八节 青城派丹法指要 第九节 三峰采战之泥水丹法 第七章 内丹基本理论揭秘 第八章 内丹修持入门 第一节 读书和求师 第二节 内丹的功效 第三节 修持丹功的年龄和条件 第四节 入室行功述要 第九章 内丹修炼的基本步骤 第十章 自身清净派丹法程序 第十一章 同类阴阳派丹法程序 第十二章 女金丹述要 小结 陆、道藏篇 小引 第一章 早期道书的造作和自由造经时期 第二章 三洞四辅分类法及有关道经 第一节 三洞四辅之义略述 第二节 七部经书的内容和由起 第三章 南北朝及隋代道经的编纂 第一节 陆修静总括三洞经书 第二节 梁代道经和《玉纬七部经书目》 第三节 北周时编纂道经 第四节 隋代的道经 第四章 唐宋金元时期的《道藏》 第一节 唐代编纂《道藏》 第二节 宋代的《道藏》 第三节 金、元的《道藏》 第五章 明清的《道藏》和藏外道书 第一节 明《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 第二节 清代以后的《道藏》和《道藏辑要》 第三节 《道藏》以外的道书 余论 附录一 《道学通论·丹道篇》补遗 附录二 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 跋 增订版后叙
章节摘录
中国道家的哲学,便源于每系氏族社会部落酋长的政治经验。顺便指出,母系氏族社会的部落酋长并非必定为女性,而仍是男性为多,因为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我们还没发现人类有过女权至上社会的先例。那种认为典型意义上的母权制是社会组织演化的正常阶段的历史观是值得商榷的。但母系氏族社会存在女性崇拜的传统却是历史事实。盖母系氏族社会,老祖母占据主导地位,部族成员皆其子孙,以血缘纽带联系在一起,女性普遍受到社会的尊重,其治理部族的政治传统自然以慈爱后辈,少欲不争,贵阴尚柔,自然无为的方式为主,不可能像父系祖先那样严刑峻法、繁文缛节,更用不着以宗法礼教束缚部众。这样,老聃所谓“其政闷闷,其民淳淳”(《老子》第五十八章);“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六十七章)等政治原则和母系氏族公社的政治传统丝毫不差。老聃还逼真地描述过他所理想的社会图景:“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这种描述和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现实若合符节,考古发现和民族学的调查资料证明,母系部族确实是“邻国相望”,“不相往来”的社会。历史上也只有母系部族的原始社会符合老聃的这种描述,不过这种社会尚处于野蛮时代,原始人的生活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罢了。在母系原始社会里,人们已有以雌雄辨别事物的习惯了原始宗教的女性崇拜,又使民族社会形成尊重女性的阴柔、谦让、虚静等品质的传统。贵阴尚柔的道家哲学,显然是对这种传统的抽象和概括。《老子》书中屡有“母”字,他把“道”、称为“玄牝之门”(女阴)和“谷神”(生殖神)并且“可以为天下母”(第二十五章),这都是原始宗教中女性生殖崇拜的遗迹。道家的这些母系氏族原始宗教的特征后来全部被综合进道教中去,使道教中女性崇拜的原始宗教遗迹更为丰富。道教中最早的神仙西王母便是世袭的母系部族女酋长,《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山海经》、《汉武帝内传》、《淮南子·览冥训》及张衡《灵宪》等书记载,游猎部族的酋长后羿和商帝太戊都曾向西王母讨过仙药,周穆王还亲自到昆仑出拜见西王母,连汉武帝也向西王母求学仙术。而后,道教世以西王母为女仙之宗,并以她为中心形成庞大的女仙谱系。《墉城集仙录》、《历代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历代仙史》卷八,记载了130多位女仙的传记和故事。在民间的祭祀活动中,道教北有碧霞元君,南有天妃妈祖,成为全国香客参拜最多的二位女仙。女娲氏时,尚是母系氏族公社时代,中国处在洪水时期,氏族部落为避洪水,多以山丘为聚住点,故有丘民之称,各山丘的部落酋长为治水又结成部落联盟,称为部族,如伏羲族、黄帝族、炎帝族等。各部族在治水当中,文明日开,父权上升,洪水结束在禹时,乃夏之初年,中国逐渐步入父叔家长制的奴隶社会。这中间经过多次原始宗教的革命,特别是殷周之际的原始宗教革命,建立起代表父权的原始宗教——宗法礼教,男尊女卑的新传统才占据统治地位,这便是儒家的文化渊源。然而,母系氏族原始宗教传统并没有中断,它只不过被降到民间和流入四夷,或掺杂进新的原始宗教巫史文化之中,在男神占统治地位后仍保存着女仙崇拜的痕迹。在儒家父权家长制统治的中国,道教中有这么多女仙和赞美女仙的描述,女性成仙也不受歧视,显然是原始宗教女性崇拜的遗存。 夏、商、周三代以来逐步确定了父权制的原始宗教——礼教的统治地位,至周公制札作乐,丰富了宗法礼教的内容。周代实行世卿世禄制度,学在百官,官师合一。至春秋战国时期,周代的宗法领主经济逐步被封建地主经济取代,世卿世禄制度衰落,阶级关系(君、卿、大夫、士、庶人、奴隶)亦发生变化,介于贵族积庶民之间的“士”阶层迅速扩大,并作为传统文化的承担者从原来的封建身份中解放出来。士阶层成为可以自由流动的四民(士、农、工、商)之首,有了自觉的社会理想、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严格意义的古代知识分子阶层才在中国出现。实际上,在阶级社会里,知识分子的身份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知识分子由于有相似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兴趣和需要,因而形成一个有一致利益和要求的社会阶层。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整个社会所有阶级和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社会上有多少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知识分子中就能反映出多少种代表这些不同利益和要求的思想观点。因此,知识分子不属于任何一个特定的经济阶级,但却是一个有着共同社会利益的阶层。知识分子不受社会经济地位的限制,是民族文化的承担者和社会理想与时代精神的代表者。孟子讲“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粱惠王》上),就是描述古代知识分子韵这种特征。“士”阶层的兴起促使理性主义和人文思潮空前高涨,周代传统的原始宗教衰落,礼坏乐崩”,诸子百家之学遂从原始宗教的巫史文化中突破而出,传统文化沿着理性主义的路上升到哲学的高层次。 继承了古代母系氏族制和父权宗法制原始宗教传统的周代巫史文化乃是古代学术的总汇,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巫史文化接受了理性主义和人文思潮的洗礼,分化出诸子百家学派。当时全国可分为邹鲁、三晋、、燕齐、荆楚、吴越、巴蜀六个具有不同部族传统的文化域。儒家文化继承周代宗法礼教的传统最多,其次是法家,儒家以邹鲁地区为基地,法家在三晋最盛行。继承母系氏族原始宗教传统较多的除道家、墨家外,据《汉书·艺文志》,尚有阴阳家、数术家(包括天文家、历谱家、五行家、蓍龟家、杂占家、形法家)、方技家(含医经家、经方家、房中家、神仙家)。道家学派首先以燕齐文化和荆楚文化为中心发展起来,在吴越文化和巴蜀文化中也有传播。周代以来,古老的母系氏族原始宗教流入四夷,主要在燕齐、荆楚、吴越、巴蜀等边陲地区传播,这些地方又是神仙家和巫祝、方士活跃的地区。因而汉末的道教,便是以这些地区的文化背景为依托发展起来的。 特别要指出的是,古代原始宗教的巫史文化,亦非仅有简单的女性崇拜或男尊女卑的观念而已,实是包含着许多深邃的思想。早在道学奉为始祖的伏羲和黄帝时代,古人由于天文知识的增加促进了人文知识的发展,许多发明和发现相继出现。古人以北斗七星测定天体运转和日月行度,划分星辰为二十八宿,以制历法和观察气象。太阳历的十月历法曾行于原始社会,夏代尚应用,至商而改,现在云南哀牢山彝族中尚有这种十月历法的遗俗,《诗·小雅·十月之交》、《管子·幼官篇》、《夏小正》中亦有这种古老的十月历法的记载。古人还积累了丰富的医药学知识,逐步产生出心理生理的养生论,经络学说,形、气、神的人体观,砭、针、灸、汤药、祝由等医疗方技。古人发明的天干、地支计时法,大概巧合了某种宇宙节律,有力地促进了后世方技术数及预测学的发展。古人关于天的观念(苍苍者为天)、神的观念(交通天地者谓神)、鬼酌观念(神归于地为鬼)、人的观念以及天、神、人三位一体的思想,为天人合一说、阴阳五行说、三才四象八卦说和道的观念打下了基础。古人在亚史文化中播下的智慧的种子早就孕育着后世道学文化的花朵。 四、见素抱朴 《道德经》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二十八章);“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三十二章);“镇之以无名之朴”(三十七章)。“素”为未染之丝厂“朴”为未雕之材,朴素乃是兰种未经人工雕琢和污染的自然状态。道学文化以“返朴归真”为纲,反对人力过分地掠夺自然界和社会道德过分扭曲人的本性。人固然可以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造福,道家的《黄帝阴符经》就有盗取万物为人所用的思想,但人的欲望过高而贪得无厌地掠夺自然界,就必然招致大自然的报复,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匮竭、气候异常等现象就是人为过分掠夺自然资源的恶果。统治集团固然可以利用智能和机巧强化国家机器,以严刑峻法控制人民,同时又用纲常礼教等道德教条来征服人心,然而朴素自然的人性却被虚伪的礼教所扭曲,人们为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人欲横流,结果“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五十七章),甚至出现人与人互相残杀的战争和灾难。老庄学振认为,人的智谋增加,自然资源的广泛利用,国家机器的强大,社会伦理观念的繁杂,生活享受的丰富,表面看来是社会进步,实际上却是自然之道的沦落。因此,道家倡导“返朴归真”的文化,遏制社会文明的进展造成的异化现象。老子按道家的社会价值观念,企望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质朴的风气,“休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三章),人和人之间保持纯朴的“愚人之心”,互相推诚相待,不使奸诈,不巧取豪夺,伦理、法令、礼节皆简单实用,人民和大自然交融在一起,按自然节律生活,反而会得到真正的自由、幸福。《飞道德经》云:“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二十章》。得道的人,能够保持自己的自然本性,像婴儿般一样纯朴天真、少私寡欲,从而抵制社会因素对人性的扭曲和人格的异化。《庄子》追求道家在人格上的内在超脱和精神自由,提出“不为物役”,“不与物迁”《德充符》)的命题,主张摆脱物欲的控制,不做工具的奴隶,以保持人性的独立和完整。 见素抱朴则能俭啬,以防暴殄天物和残伤生命。《者子》云:“治人事天莫若啬” (五十九章),同时把俭当作道家三宝之一,称“俭固能广”(六十七章),因之俭啬是道家的一条大原则。俭啬的意思有二,一是对人体内的精、气、神要啬,不要伤残自己的生命力,把人身和生命放在外界的名利色权之上;二是爱惜外界社会上的人力、物力、财力、地力,对生活消费要俭,反对穷奢极欲,要求人们永远保持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
媒体关注与评论
汤一介先生序 胡孚琛同志与我认识多年,而且参与了我与季羡林、孙长江两位先生主编的《神州文化集成丛书》。他的所有著作和论文我大多阅读过,并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其学术根底可以说是很扎实,且颇有创造性。胡孚琛同志还有很强的组织才能,由他主编的〈中华道教大辞典》,集中了五六十位我国主要的道教研究者共同完成,这确实是一项有益于道教研究的大功德,大大方便了学者们对道教的研究。 现在胡孚琛又撰写了〈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丹道》,把“道家”、“道教”与“丹道”作为统一体做整体性的研究,其意义无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