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角

出版时间:2004-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周颜玲等原著 王金玲译著  译者:王金玲  
Tag标签:无  

前言

  对在世界范围内,由家长制、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三者的互动而构建的主流体系是如何导致了妇女家庭内外地位与生存状况的转型,本书作了探讨。本书庆贺通过以女性主义批判和第三世界视角挑战老一套的思想观点,通过提出一种将宏观变化与妇女每天的微观生活联系起来的理论观点,产生了新的学术成就。  本书源自于第一主编周颜玲的经历,这一经历对其思想,产生了变革性的作用:她在第三世界国家中成长,目睹了香港的工业化,以及工业化对妇女生活和家庭,尤其是对城市贫困者及家庭的巨大影响。由于人生的主要阶段是在一个女户主家庭户的养育和培养中度过,第一主编对什么是第三世界妇女体会深刻,记忆犹新。贫困的生活驱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妇女每天为生存而奋斗。这些妇女怀着希望,但生活的酸甜苦辣带给她们的却是失望。第一主编的母亲作为这些妇女的典型代表,使她的女儿——第一主编意识到她作为第三世界人的存在,在她的女儿心中播撒了女性主义思想的种子,激发了她的女儿对知识启蒙的追寻。  像书中的许多妇女一样,第一主编幼年在工厂做过童工;在孩提时代,家务劳动和学校学习双肩挑;做过街头季节性摊贩;做过转包合同的家庭工厂的工人;也在一个住房经营部做过经理助理,为低开支的住房斗争;作为一个个案调查工作者,在一个福利机构每月一次从事志愿者工作。这一工作经历的多样性为本书所论及的议题提供了原创性的认知。这一个人的经历与本书其他作者的经历结合在一起证实了:虽然妇女参与的经济发展在某些方面对妇女有利,但整个经济发展体系却是为了强化男性主导地位、有利于资本积累,以及将妇女置于阶级、种族、社会性别和文化等级中的从属地位而构建的。  特有的经历激发了第一主编女性主义观点的形成,她相信,应该把妇女每天的生活经历和经验转变成一种女性主义的分析理论与行动。作为一位在美国接受了社会学训练的第三世界女性主义者,她运用自己特定的历史、政治经历和社会位置,从国际背景下,在文化、意识形态、知识及政治方面对人们赋权入手,以促进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  两位主编合作历史之久,可一直追溯到1980年,即来自东西方的两条学术之路相遇在一起之时。当时,我们一起参加了由国际社会学学会妇女和社会第32届研究委员会(Research Committee 32,Women and Society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保加利亚社会学学会(Bulgari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和保加利亚妇女运动委员会(Committee of the Movement of Bulgarian Women)联合举办的一个研讨会。通过建立一个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以及行动者组成的网络,这一会议将女性主义者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它给了我们一种知识的动力,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研究与国际大背景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开始一起分享女性主义思想和成果,这为我们以后超过10年之久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在为国际社会学学会举办的两个国际性的代表大会组织有关主题性分会议时,从专业经验出发,我们产生了有关本书的一些特定的概念和观点。在1986年新德里举行的国际社会学学会代表大会上,我们组织和联合主持了“妇女与家庭”分会议;然后,1990年在马德里举行的国际社会学学会大会上,玛莎·T.西格尔与第一主编组织和共同主持了“妇女与发展:在变化的政治经济中的多样性”分会议。这些令人激动的会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条件,使我们能在一起探讨可能为本书提供的论文和交流各自的观点。而参加国际妇女学跨学科交流大会(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Congress on Women)和妇女参与发展学会(Association of Women in Development)的会议,进一步使我们面对女性主义学术团体,扩展了我们关注第三世界的视角,锻炼了跨文化的女性主义的联合。我们与来自各领域和世界不同地方的学者们继续前行。  ……

内容概要

女性学译丛。
从全球视角探求经济发展、政府政策和家庭的相互作用,很有意义;从妇女的经历、体验出发,修正、完善、弥补直至重构社会学科建设也十分必要,该书的出版正好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为我们了解全球各个角落的妇女、家庭和公共政策现状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
译著内容丰富多采,文字通达流畅,值得一读。

书籍目录


前言 全球视野下的妇女、家庭和公共政策研究
第一编 国家政策的变化与妇女、家庭及经济发展
第一章 瑞典的妇女、家庭与公共政策
第二章 弃妻与离婚:对突尼斯国家政策的回应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生子女政策对妇女和家长制家庭的冲击
第四章 澳大利亚福利中的无酬工作
第五章 妇女的工作、福利以及家庭生存策略:危地马拉艾尔考沙(ALCOSA)农商项目的冲击
第二编 社会性别的现实需求和长远需求,家庭,以及公共政策
第六章 掌握较少土地,生产较少粮食:马拉维女户主家庭的命运
第七章 城市街头食物买卖:妇女参与的地区多样性
第八章 妇女、政治行动体系以及妇女为住房而进行的斗争
第九章 生育率、选择性招工与外向型来料加工业劳动力
第十章 台湾从业母亲的孩子照料安排
第三编 结论
第十一章 社会性别不平等长存中家庭、经济和国家的角色
作者简介
译后记

章节摘录

  通过论述国家政策是如何与妇女尤其是她们的家庭相关联;如何与具有普遍意义的不平等结构性基础相关联,本书力图了解女性主义理论和行动间关键性的联系,研究同时存在于私人(家庭)和公共(经济和国家)这两个领域中的一整套家长制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这些制度构筑的统治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影响了妇女的生活和家庭生存。  卡麦曼和卡恩(Kamerman and Kahn 1979)指出,与许多欧洲国家不同,美国既没有细化的家庭政策,也没有一个综合性的有关家庭的国家政策①。杰尔斯特和格劳斯(Gerestel and Gross 1987)解释说,美国之所以缺少一个连贯性的有关家庭的全国性政策,是由于缺乏对于已有的前家庭(pro-family)形态意义的认同,政府不愿意将家庭关系、家庭生活的多元、各个州坚持的多样性以及将家庭看做一个私人堡垒的观念等合法化。在对母亲休假、儿童支持、儿童照料、AFDC(帮助有需要照料的儿童的家庭,Aid to Families with Dependent Children)组织以及税收政策的重新考察中,弗尔伯(Folbre 1987)发现,通过不认为母职工作也是一种工作,通过要求母亲承担抚养孩子费用的大部分,通过将母亲贫困化和对母亲依赖的崇高化,有关公共政策与行动是如何在为男人利益服务的同时,使妇女处于不利境地的。  本书的分析框架显示了美国的男性统治是如何拥有观念的和物质的基础,并与经济和家庭结合在一起,建构了强化社会性别不平等的政策的。阿芙莎(Afshar 1987,第2页)指出,许多国家的研究展示了国家政策(与一些它建于其上的矛盾的观念一起)对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尤其是妇女生活的影响。她特别揭示了那种害怕妇女的性存在和将妇女看做“煽动犯罪”的力量的观念,是如何导致伊斯兰国家在法律上支持将妇女隔离在家中,并将此视之为妇女荣耀和受尊重的最重要的象征。由此,男人通过将妇女排除在公共领域之外、控制在家庭领域之中而获得的好处被公正化了。本书中由周和陈撰写的论文显示了独生子女政策是如何更强调以孩子为中心的观念,而不是关注社会性别的不平等,从而增加了妇女在喂养、照料孩子上的责任,并很可能减少了妇女对于社会活动的充分参与,由此加大了而不是削减了社会性别的不平等。  近来,女性主义者已开始对国家的角色、国家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与那些对妇女的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及她们家庭的生存有着显著影响的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在对三种研究国家的主要视角: 自由主义——多元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央集权主义进行界定时,查尔顿(Charlton 1989)等人指出,自由主义——多元主义是典型的将国家看做政府,或者是在竞争的利益集团间进行仲裁的决策机构。被认为是社会性别盲的国家在为满足市民的需求而进行的资源配置中,负有很大的责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将国家看做一种机构,通过这一机构,资产阶级力图保护自己的利益。虽然查尔顿等人(1989,第4页)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在论证家长制家庭和国家是如何通过控制女性劳动力而得以长期延续的方面是有效的,但她/他们仍提出,它不能解释“社会性别观念的生命力、相同.阶级的男女间的冲突、妇女组织化的差别,或者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社会性别冲突”等方面的原因。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全球视角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独生子女政策对中国父权制到底是一种重新建构还是一种摧毁,作者通过自己对北京的调查,对比独生子女家庭和非独生子女家庭,然后得出结论说,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不但没有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反倒可能加剧了父权制,这种分析还是给了我一些启发的,比如一些纵向分析是否可能,如果可能,这种纵向的对比分析可能更有益处,而且作者选取的北京地区不仅仅是特殊,而且是非常特殊,个人认为是给我们一种角度,而不能解释其他地区的情况,很多地区这种对于父权制的加重要明显的多。
      
      
      里面的一些国外学者的文章,大致扫了一遍,但是还是涉及中国的文章和一篇宏观分析的仔细看了,最后一篇是谈这本文集的视角,这种视角让我意识到国家和社会权力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在压抑女性,即使走向了全球化,女性走出家庭,有了工作权利和经济实力,但是总体来说,中国的女性或者说全球化视野下的女性依然处在一种被支配的局面。
      
      
      而且看看看,哪里都逃不出马克思的影子~~所以回归马爷爷对中国来说还是很重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