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3-9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汪圣铎 页数:974
Tag标签:无
前言
前言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出版前言 在当前改革大潮中,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有较大提高,思想观念随之逐步改变,全国热气腾腾,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举国公认,世界瞩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而尚待完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那就是在社会各个角落弥漫着“利之所在,虽于仞之山,无所不止;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的浊流。出版界也难遗世而独立,不受影响,突出表现为迎合市民心理的读物汗牛充栋,而高品位的学术著作,由于印数少,赔本多,则寥若晨星。尚无一定知名度的中青年学者,往往求出书而无门,感受尤深。这种情况虽然不会永远如此,已使莘莘学子扼腕叹息。 历史科学的责任,是研究过去,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指导现实。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的传统,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数千年者,与此关系匪浅。中国是东方大国,探索东方社会本身的发展规律,能更加直接为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借鉴。 新中国成立以来, 国家对历史学科十分关心,但限于财力尚未充裕,资助项目难于面面俱到。我们是一群有志于东方史研究的中青年学人,有鉴于此,几年前自筹资金设立了一个民间研究机构,现为中国史学会东方历史研究中心。创业伊始,主要是切磋研究。但感到自己研究能力毕竟有限,于是决定利用自筹资金设立“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资助有关东方历史的优秀研究成果出版。凡入选的著作,均以《东方历史学术文库》作为丛书的总名。 我们这一举措,得到了老一辈史学家的鼓励, 中青年同行的关注。胡绳同志为基金题词,在京的多位著名史学专家慨然应邀组成学术评审委员会,复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允承出版;全国不少中青年学者纷纷应征,投赐稿件。来稿不乏佳作——或是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或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过同类著作;或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或提出了新的学术见解, 皆持之有故, 言之成理。百花齐放,绚丽多彩。这些给了我们巨大的鼓舞,也增强了我们办好此事的信心。 资助出版每年评选一次。凡提出申请的著作,首先需专家书面推荐,再经编辑委员会初审筛选,最后由学术评审委员会评审论证,投票通过。但由于基金为数有限, 目前每年仅能资助若干种著作的出版,致使有些佳著不能入选,这是一大遗憾,也是我们歉疚的。 大厦之成,非一木能擎。史学的繁荣, 出版的困难,远非我们这点绵薄之力能解决其万一。我们此举,意在抛砖引玉,期望得到海内外企业界,或给予我们财务支持,使我们得以扩大资助的数量;或另创学术著作基金,为共同繁荣历史学而努力。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编辑委员会 1994年9月
内容概要
作者参阅了大量资料,征引了古籍近人著作300余种,论述的内容涉及宋代的铜铁钱币、纸币、金银、有价证明券的发行使用情况,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均超过了学术界发表的有关专著。 本书作者战有宋代货币史料极为丰富,同时十分注意吸收前人和今人的有关研究成果,从而对宋代铜钱、铁钱、纸币、金银及有价证券等都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考和分析。另外,作者对宋代货币的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并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 宋代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对于此时期货币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注意。此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铜铁币的铸行量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金银重新又回到流通领域,还有许多引人注目的重要历史现象。但目前尚没有一部断代的宋代货币史,系统地分析和讨论这些历史问题,本书就是试图填补这一学术空白的著作。作者相当充分地占有了相关史料,较好地吸收了前人已有成果,以严谨的态度进行了深入地理论思考,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是这个领域的一部力作。
作者简介
汪圣铎,1948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著有《轻重与沉浮》(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两宋财政史》(上、下)(中华书局,1995)、《宋真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中国钱币史话》(中华书局,1998)、《两京梦华》(香港中华书局、上海三联、台湾书泉,1992)等。曾任北京经济学院古代经济史研究室讲师、中华书局编审,现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年获政府津贴,曾获中国钱币学会第一、二两届金泉奖。
书籍目录
上册 绪论 第一节 宋代货币运行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宋代货币运行的经济环境 第三节 宋代货币与财政的关系 第四节 宋代货币的特点 第五节 宋代货币运行的外部环境 第一编 铸币管理 第一章 铸币管理机构的设置及职能 第一节 官僚体系与铸钱 第二节 提点坑冶铸钱司 第三节 其他坑冶铸钱窟司 第四节 发运司及路州县与坑冶铸钱事 第二章 钱监的设置与分布 第一节 铜钱监的设置及分布 第二节 铁钱监的设置及分布 第三节 关于钱监的一些疑难问题 第三章 钱监的管理 第一节 钱监的规模与结构 第二节 钱监的管理 第四章 铜禁(附铅、锡禁) 第一节 铜禁的内容 第二节 铜禁的贯彻 第三节 铅、锡禁 第五章 钱禁 第一节 禁止铜钱外流 第二节 禁止毁钱和限制储藏 第三节 钱禁的效果及评价 第四节 关于铜钱争夺战 第六章 钱荒现象及官方对策 第一节 钱荒的表现 第二节 钱荒的成因 第七章 铸钱用料、钱文及钱陌 第一节 铸钱用料、成重及盈亏 第二节 钱 文 第三节 钱陌 第二编 铜钱 第一章 铜铅锡的供给 第一节 原铜的供给 第二节 铜坑冶的管理、课税和矿铜生产 第三节 胆铜生产 第四节 铅锡的供给 第二章 北宋前期和中期的铜钱铸行 第一节 北宋前期的铜钱铸行 第二节 铜钱铸行最多、铜钱监数量最多的时期 第三章 宋徽宗时期的铜钱 第一节 当十钱首次推向全宋 第二节 推广当十钱的后果及官方对策 第三节 当十钱再贬值 第四节 当十钱的形制及宋徽宗在位时期的铸钱院监 第四章 南宋铜钱 第一节 南宋铜钱的新环境 第二节 南宋铜钱的铸行 第五章 铜钱的购买力 第一节 物价的复杂性 第二节 铜钱自身价值的变化 第三节 北宋时期铜钱购买力的变化 第四节 南宋时期铜钱购买力的变化 第五节 宋代铜钱购买力与前代比较下册 第三编 铁钱和特殊货币区 第一章 原铁供给、江南福建铁钱及北宋后期铁钱 第一节 铸钱用铁的供给 第二节 宋初江南、福建铁钱 第三节 宋徽宗时期的铁钱 第二章 四川铁钱及四川货币区 第一节 北宋前期的四川铁钱 第二节 北宋中后期的四川铁钱 第三节 南宋时期的四川铁钱 第四节 四川铁钱的购买力 第三章 陕西河东铁钱及陕西河东货币区 第一节 陕西钱法的剧变 第二节 宋神宗哲宗时期的陕西铁钱 第三节 宋徽宗即位以后的陕西铁钱 第四节 河东区钱法及河东铁钱 第四章 南宋江北铁钱 第一节 宋孝宗时期的淮南铁钱 第二节 宋光宗以后的淮南铁钱 第三节 京湖铁钱 第四编 纸币 第一章 交子、钱引和川会 第一节 交子的产生 第二节 交子沿革及被钱引取代 第三节 南宋前期的钱引 第四节 南宋后期的钱引和川会 第二章 会子 第一节 会子的创行 第二节 会子的界 第三节 会子的法偿地位 第四节 会价 第五节 会子的称提(上) 第六节 会子的称提(下) 第三章 淮交、湖会、关子及其他 第一节 淮南交子 第二节 湖北会子 第三节 关子 第四节 几种影响较小的纸币 第四章 纸币的管理与形制 第一节 纸币的一般管理与形制 第二节 纸币防伪问题 附录 第七十至七十九界钱引用印图案等情况表 第五编 金银 第一章 金银的供给 第一节 黄金的开采和冶炼 第二节 白银的供给 第二章 金银的货币职能 第一节 金银在贸易中发挥的作用 第二节 赋税中的金银及金银的法偿地位 第三节 金银用于官方支出 第四节 金银用于民间支付和储藏手段 第三章 金银形制、购买力、金银禁及金银的地位 第一节 金银的计量与形制 第二节 金银的购买力及与其他货币的比价 第三节 金银禁 第四节 金银在宋代的地位参考文献 著作及论文 作者相关著作和文章 征引文献(古籍)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五 与宋朝有联系的外国货币 这里讲与宋朝有联系的外国,是指见于宋元文献记载,与宋朝有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往来的中国境界以外的国家。以下叙述中,只征引汉文古籍,因为汉文古籍中有记载,大抵表明当时的宋人有所了解,从而表明宋朝当时有可能受其影响。 先看日本。《宋太宗实录》卷二九载,太平兴国九年(雍熙元年)三月乙卯,“日本国僧裔然与其徒五六人自其国至……自云……[本国]交易用钱,其文曰‘乾德大宝’……东粤则产黄金,西别岛生白银,为国贡赋”。“乾德大宝”,《宋史》卷四九一《外国传》作“乾文大宝”。《诸蕃志》卷上《倭国》所记同。而《宋史》校勘记云:“日村上天皇天德二年(公元九五八年)三月铸造‘乾元大宝’,此处‘文’字疑为‘元’字之误。” 再看朝鲜和韩国。高丽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派御事民官侍郎郭元来宋,“郭元自言:本国……方午为市,不用钱,第以布米贸易”。但到了元丰六年前后,高丽已由用“布、米”变化用“银、米”,即所谓“贸易亦用银、米,而不用钱”。《宋史》卷四八七《外国传》记载大约相当北宋后期的高丽的情况,言:“少丝蚕,匹缣直银十两”。以银计价,也说明银是当时高丽的货币。但同时又记,高丽“崇宁(北宋年号)后,始学鼓铸,有‘海东通宝’、‘重宝’、‘三韩通宝’三种钱,然其俗不便也”。 再看当时越南。占城“互市无缗钱,止用金银较量锱铢,或吉贝锦定博易之直”。又《通考》卷三三0《四裔考》引《桂海虞衡志》记:“[安南]不能鼓铸泉货,纯用中国小铜钱。” 在其他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大多数址以命银为货币的。如《岭外代答》卷二《外国》载眉路骨惇国,“以金银为钱”。《宋史》卷四八九《外国传》载丹流眉国,“贸易以金银”。又记三佛齐国,“无缗钱,土俗以金银贸易诸物”。赵汝适《诸蕃志》卷上则言其“无缗钱,止凿白金贸易”。同书又记苏吉丹国,“民间贸易,用杂白银凿为币,状如骰子,上镂番官印记。六十四只准货金一两。每只博米三十升,或四十升至百升。其他贸易悉用是,名曰‘阁婆金”’。凌牙斯加国,贸易时以货物“准金银,然后打博。如酒壹蹬准银一两,准金二钱;米二蹬准银一两,十蹬准金一两之类”。南毗国(即麻离拔国),赵汝适言其“凿杂白银为钱,镂官印记,民用以贸易”。《岭外代答》卷三《外国》则谓其“以金银为钱”。赵汝适又记其属国故临国,“交易用金银钱,以银钱十二准金钱之一”。记注辇国,“以金银为钱”。记施国,“用金银钱”。芦眉国,“用金银为钱”。 《长编》卷一四六记,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二月,都官员外郎皮仲容被任命为“提举陕西路银铜坑铸钱事”,这是陕西最早的专职坑冶铸钱官。在他之后范祥也曾担任此职,《宋史·范祥传》载:范祥“历知庆、汝、华三州,提举陕西银铜坑冶铸钱”。又载,范祥于庆历五年“三月壬午乃自知华州提举坑冶铸钱”。在范祥以后,相当一段情况失载,而据《长编》卷二八O载,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诏永兴、秦凤等路转运使副、判官并兼提举银铜坑冶铸钱,提点刑狱司更不兼领”。这说明此前的某一时间,陕西提举银铜坑冶已由本路提刑司兼领,即已不存在专职的提举银铜坑冶铸钱了,此后此职又改由转运使副、判官兼领。大约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无专职的提举银铜坑冶铸钱官。 《宋史·食货志·坑冶》载,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户部尚书蔡京奏:‘岑水场铜额寝亏,而商、虢间苗脉多,陕民不习烹采,久废不发。请募南方善工诣陕西经画,择地兴冶。’于是以许天启同管干陕西坑冶事”。这样,陕西又有了专职的坑冶铸钱官(此处官称没有“铸钱”字,但据下引次年即已带此二字,故可能是《宋史》遗漏了此二字)。次年十一月,宋廷令“同管勾陕西路银铜坑冶铸钱许天启前去检踏京西、川路铜苗”。这可能是临时性的委任,但却引出了后来机构的重要变化。《长编》卷四八七记,绍圣四年(1097)五月,许天启提出: “奉使陕西经画铜利,京西、川路亦许措置,该括六路,或躬自踏行,或委官相度。凡有兴发去处,而人未协力,盖由事权太轻,难以驱策。州县本司职事,今转运司官兼领,京西、川路州县别无统摄。欲乞应自来铸钱司所领职事,更不令转运司官兼领,通陕西、京西、川路自为一司,州县约束并依本司陕西已得前后画一指挥。庶几事权专一,州县之吏有法刺举,则功利可以速成。所有其余应干条制,并乞依提举常平司施行。”尚书都省将他的奏疏转给户部,户部批: “铸钱坑冶职事若同转运司兼领,缘事干本司财计,恐有牵制及议论不同,其运司人吏亦有畏避,显属未便。兼京西、川路铜苗既有圣旨许本官检踏措置,其逐路坑冶若不令专管,亦恐难为集事。本部今勘当,陕西、京西、川路应干坑冶职事欲令本官同领,余依所乞事理施行。”户部意见得到允准。同书卷四八九又记,不久朝廷下令明确规定:“应铸钱司所领职事,更不令转运司兼领。止为银铜坑冶鼓铸铜钱职事,令许天启通领,所有铸铁钱职事自不合干预。”这样,与东南九路提点铸钱司职权类似、地位也接近的管勾陕西京西川路坑冶铸钱司便创立了,正式的任命是在一个月以后。然而,本年八月,当许天启派人到泸州界“检踏”时,却遭到非议。同书卷四九0记,户部就此上奏说:“元降朝旨同管勾陕西路银铜坑冶铸钱许天启铜苗兴发如在京西、川路,许前去检踏,止为京西及川路与陕西相连接,取令本司委官乃至泸州界以来检踏,缘非陕西相连接处,又系靠边,虑致引惹。乞申明行下,应非与陕西接界州界,不许前去。”此奏得准。这一新规定把许天启的管辖范围大大缩小。元符三年(1100)七月,管勾陕西京西川路坑冶铸钱司被裁撤。关于裁撤的原因,《宋史·食货志·钱币》载:“中书奏天启所领,首末六岁,总新旧铜止收二百六万余斤,而兵匠等费繁多,故罢之。”. (三)虢州朱阳县钱监 虢州朱阳监原是铜钱监。但《元丰九域志》卷三《永兴军路》记为铁钱监,则至迟于元丰年间已改成铁钱监。 毕氏《中书备对》载此监岁额12.5万贯折二钱。《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一之二至三载此监岁额12.5万贯大钱。此后此监不见于记载。 (四)京兆府(永兴军)钱监 此监为宋神宗时为改铸私钱而建。《长编》卷二六O记:熙宁八年二月甲子永兴军等路转运司奏: “欲除永兴、华、河中、陕铜钱监添匠鼓铸[铁钱]外,更于商、虢、洛南增置三监,耀、*权置两监,共九监改铸……*州等五处,候改铸罢,工匠并人商州等四监。” 《元丰九域志》卷三《永兴军路》载此监位于“府西北一里”。 毕氏《中书备对》不载此监,似时已被罢。 (五)商州洛南县钱监 熙宁八年二月,宋廷决定在商州洛南县设铁钱监。 毕氏《中书备对》载此监岁额12.5万贯折二钱。《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一之二至三载此监岁额12.5万贯大钱。说明元丰年及此后一段时间此监仍在,且生产规模较大。 (六)陕州铁钱监 此钱监也是熙宁八年为改铸私钱而创立的钱监之一,但其存在时间可能很短。 《元丰九域志》卷三《永兴军路》载此监位于“州[城]西五十步”。 此监的其他情况均失载。 (七)华州钱监 此钱监也是熙宁八年为改铸私钱而创立的钱监之一,其存在时间可能也很短。 《元丰九域志》卷三《永兴军路》载此监位于“州南一里”。 此监其他情况也不见记载。 (八)岷州滔山监 此监创立于熙宁八年,但似与改铸私钱无关。李焘记,熙宁八年九月庚午诏令岷州置铸钱监,“选秦凤、永兴两路配军充工役,以五百人为额”,九年五月赐名曰滔山。 《长编》卷二九四载,元丰元年十一月,宋廷决定将此监由滔山镇移往岷州。 《元丰九域志》卷三《秦凤路》载此监位于“州西一百五十步”。应是迁移后新址。 毕氏《中书备对》载此监与通远军威远镇监合计岁额25万贯。《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一之二至三载此监岁额12.5万贯大钱。 《长编》卷四六九载元祐七年正月己酉诏书,规定此监监官考核奖赏办法,说明此监正在生产。《宋会要辑稿》食货四九之二七载,政和三年正月五日,陕府西路转运使陈亨伯上奏言及“岷、巩钱监鼓铸”,说明此监仍在生产。大约此监从熙宁八年至北宋晚期一直存在。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东方历史学术文库》出版前言 在当前改革大潮中,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有较大提高,思想观念随之逐步改变,全国热气腾腾,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举国公认,世界瞩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而尚待完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那就是在社会各个角落弥漫着“利之所在,虽于仞之山,无所不止;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的浊流。出版界也难遗世而独立,不受影响,突出表现为迎合市民心理的读物汗牛充栋,而高品位的学术著作,由于印数少,赔本多,则寥若晨星。尚无一定知名度的中青年学者,往往求出书而无门,感受尤深。这种情况虽然不会永远如此,已使莘莘学子扼腕叹息。 历史科学的责任,是研究过去,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指导现实。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的传统,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数千年者,与此关系匪浅。中国是东方大国,探索东方社会本身的发展规律,能更加直接为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借鉴。 新中国成立以来, 国家对历史学科十分关心,但限于财力尚未充裕,资助项目难于面面俱到。我们是一群有志于东方史研究的中青年学人,有鉴于此,几年前自筹资金设立了一个民间研究机构,现为中国史学会东方历史研究中心。创业伊始,主要是切磋研究。但感到自己研究能力毕竟有限,于是决定利用自筹资金设立“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资助有关东方历史的优秀研究成果出版。凡入选的著作,均以《东方历史学术文库》作为丛书的总名。 我们这一举措,得到了老一辈史学家的鼓励, 中青年同行的关注。胡绳同志为基金题词,在京的多位著名史学专家慨然应邀组成学术评审委员会,复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允承出版;全国不少中青年学者纷纷应征,投赐稿件。来稿不乏佳作——或是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或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过同类著作;或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或提出了新的学术见解, 皆持之有故, 言之成理。百花齐放,绚丽多彩。这些给了我们巨大的鼓舞,也增强了我们办好此事的信心。 资助出版每年评选一次。凡提出申请的著作,首先需专家书面推荐,再经编辑委员会初审筛选,最后由学术评审委员会评审论证,投票通过。但由于基金为数有限, 目前每年仅能资助若干种著作的出版,致使有些佳著不能入选,这是一大遗憾,也是我们歉疚的。 大厦之成,非一木能擎。史学的繁荣, 出版的困难,远非我们这点绵薄之力能解决其万一。我们此举,意在抛砖引玉,期望得到海内外企业界,或给予我们财务支持,使我们得以扩大资助的数量;或另创学术著作基金,为共同繁荣历史学而努力。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编辑委员会 1994年9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