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大师周信芳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作者:沈鸿鑫  页数:244  

前言

建国以来,由于对民族传统戏曲的重视,由于对戏曲前辈大师的尊敬,为他们撰写传记,已成为整个戏曲史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就出现了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和盖叫天《粉墨春秋》这样十分出色的作品。从粉碎“四人帮”到现在,写传记风气更加发展,京剧从程长庚、谭鑫培到张君秋、尚长荣,许多地方戏的众多名家传记(包括口述)可说是遍地开花,这是戏曲史书卓有成就的一个热闹方面。周信芳大师当然是应该有传的。就我所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几次有人提出应为周信芳写传,有的同志且已在收集资料或对他采访。但“文革”开始,周信芳被张春桥诬指为“反革命分子”,迫害致死,写传记当然无从谈起;到了新时期,重提此事,但我们见到的,还都只是万言上下的简略小传,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陶雄先生所写的“周信芳”词条等。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千呼万唤始出来,沈鸿鑫先生在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了第一部周信芳的传记《周信芳评传》;不久,又出版了鸿鑫先生与何国栋先生合著的《周信芳传》(河北教育出版社《京剧泰斗传记丛书》之一)。两本传记,填补了京剧史传的一块空白。

内容概要

周信芳是一代京剧艺术大师。他七岁登台露演,十三四岁便以童伶成名。他一生与戏剧结缘,历经艰辛。他演过600多个剧目,在舞台上创造了箫何、徐策、宋江、文天祥、寇准、海瑞等众多艺术形象,并以独具异彩的麒派艺术风靡全国,为创造京剧辉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上个世纪90年代沈鸿鑫先生出版了关于周信芳艺术人生和周信芳研究的著作,此后他对周信芳的研究和资料的采集一直没有间断过,这本《京剧大师周信芳》,就是在原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新的资料和新的研究心得,并考虑今天读者的阅读需求而推出的。

作者简介

沈鸿鑫:作家、戏剧理论家。1939年出生于江苏苏州,1961年、1963年先后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创作研究班。1987年调上海艺术研究所,现为该所副研究员。出版、发表论著、论文、传记文学、散文等作品月250万字,著作(含与人合作)有《戏剧创作漫谈》、《中国古典名剧鉴赏辞典》、《中国京剧史》等。何国栋 1934年生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编审。1956年自空军气象学院毕业后,历任空军气象台预报员、正副台长。1969年转入地方工作,1981年调入上海文艺出版社任编辑。曾发表文艺评论、杂文、人物专访等约计百万字。

书籍目录

序言一、身世和学艺1895~1913  1.周信芳的身世  2.周信芳的学艺生活二、初闯上海滩1913~1926  1.京剧改良运动的“海上新空气”  2.追随前贤的足迹  3.努力塑造自己的艺术个性  4.年轻的后台经理三、麒派渐成型1926~1931  1.“天蟾”五年,艺术步入成熟期  2.麒派的形成  3.麒派形成的标志  4.麒派形成的原因  四、良知和责任1931~1949  1.炮火中成立移风剧社  2.歌台深处筑心防  3.黎明前的斗争五、巅峰复登攀1949~1966  1.出任文化局戏改处处长  2.驰骋舞台,老当益壮  3.崇高的荣誉  4.精益求精,再创高峰六、因戏而获罪1966—1975  1.《海瑞上疏》创演缘起  2.一出好戏  3.亘古奇冤  4.在动乱的岁月里  5.大地春回七、京剧大师之地位  1.周信芳的戏剧观  2.麒派的魅力  3.麒派的剧目  4.麒派的流播附:周信芳年谱后记

章节摘录

一、身世和学艺1895-19131.周信芳的身世周信芳出生于清光绪二十年。即1895年1月14日。周信芳祖籍是浙江宁波的慈城镇,慈城是古慈溪县县治,故而以前一直说周信芳是慈溪人。慈城是一座千年古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清水秀,是个人文荟萃之地。周信芳祖上原是官宦人家,他的家乡至今还保存着《重修全恩堂碑记》,全恩堂即周家的祠堂,碑记中写到周信芳的先祖静庵公在明代当过江西道监察御史,其玄孙南溪公在福建、河南当过知县,南溪公之子少溪中过进士,官至刑部江西清吏司郎中,另一子亦溪当过太学官。由于他们为官清廉,重视教化,老百姓称他们一族为“周御史房”。周亦溪也就是周信芳的曾祖父。后来周家家道中落,周信芳的伯父以“丁忧”而去职,从此结束了周家官宦的历史。周信芳的父亲周慰堂并没有继续走读书做官这条终南捷径,而是在县城一爿布店里当了一名学徒。当时慈城已是繁华的水陆码头,京剧戏班常来此间演出。周慰堂常去看戏,从新奇到爱好,从爱好到迷恋,不久便成了一个戏迷。斗转星移,周慰堂20岁了,学徒满师,当了布店的正式伙计。那时有一个春仙班来慈城演出,戏班里有位名叫许桂仙的青衣,原是本城秀才许穆卿的堂妹,她自幼去安徽学艺,先学徽调,后改唱京戏,她嗓子好,扮相又好。是春仙班的台柱。一天周慰堂去看春仙班的演出,不料迷恋上了许桂仙和京戏。从此天天晚上去看戏,自己也学着唱。日子一久,他与戏班里的人也混熟了。后来他就在戏班里义务帮忙,从杂差到剧务都干。再往后索性上台客串,先是跑跑龙套,扮个宫女什么的,有一次春仙班上演《御果园》,许桂仙突然生病,不能上台,临场缺一个夫人,班主就来请周慰堂临时顶个缺,周盛情难却,再说救场如救火,周慰堂也就答应了。谁知上台演出,竟一鸣而惊四座。于是周慰堂干脆“下海”入了戏班。就在春仙班转到附近县城去演出时,周慰堂跟着一块儿走了。不久,他在这个戏班里当了“二路旦”,取艺名叫“金琴仙”,并且跟许桂仙结了婚。周慰堂不辞而别,下海唱戏,在周氏宗族中引起很大的震动。在封建社会,“戏子”的地位与娼妓相仿,而今这个仕宦之家的后代居然去操此贱业,那岂能容得。所以族长随即召集会议,以“缺席审判”的方式,宣布把周慰堂及其后代逐出祠堂。可是周慰堂并不屈服。他依然跟随春仙班,在浙江、江苏一带演出,过着漂泊江湖的卖艺生涯。这一年春仙班来到苏北重镇淮安。淮安主城区(清浦区、清河区)旧称清江浦,地处淮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苏北地区热闹繁华的商业中心和农产品集散地,也是一个戏码头。身怀六甲的许桂仙于1895年1月14日在城内永泉巷东虹桥头毗庐庵边租借的一间小屋里产下了一个男孩,取名信芳。1994年,淮阴市人民政府已在该处附近复建了周信芳故居。周慰堂因“下海”从艺,有辱门楣,为其家族所不容,被逐出祠堂。后来,周信芳在1925年花了五千银洋在慈城镇鼎新路口重建了周家祠堂。此建筑今尚存,虽已移作他用,但还保留着《重建全恩堂碑记》。周信芳出生于甲午年,正值中国人民苦难深重的时刻。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大肆侵吞我国领土。1894年1895年又爆发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虽然中国人民和爱国将士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但因国力衰弱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导致了中国的失败,并被迫接受了严重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向日本割让了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台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万万两。清政府的卖国政策使得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如饿狼一般扑向中国,使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危机,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和清政府的卖国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台湾军民进行了反割台斗争。晚些时候,具有资产阶级改革要求的维新派,为救亡图存,发动了著名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戊戌变法,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在中国大地孕育。周信芳曾经说过:“我就是在这个可诅咒的时代里诞生的。”在文化、戏剧方面又是怎样一种状况呢?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从19世纪下半叶起,中国原先封闭式的文化态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学、西学广泛传播,新式学堂陆续兴办,留学日本、欧美亦蔚成风气。报纸、文艺期刊纷纷创办,著名的有《时报》、《申报》、《时务报》等。西方的文学、电影、话剧、音乐、舞蹈等文艺也陆续传入中国。京剧艺术,自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经过几十年的孕育、成长,已经进入成熟、兴盛阶段。光绪后期,戏班众多,名家辈出,继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前三杰”之后.又涌现出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后三杰”以及杨月楼、陈德霖、黄月山、王鸿寿、汪笑侬、潘月樵、贾洪林、刘鸿声等一批名角。这一时期,除一些早期京剧演出剧目得到整理加工外,还出现了不少新创剧目,包括本戏、小戏及连台本戏。京剧的角色行当日趋完备,表演艺术也更加丰富成熟。当时京戏演出比较频繁,戏园也日见增多。就北京而言,清乾隆、嘉庆年间,内城府第戏台多,市民看戏的戏园多在外城,清同治以后,大栅栏、鲜鱼口等繁华地区,开设有不少戏园。观众面也逐步扩大,出现了一些票房。如北京著名的翠峰庵票房等0为了培养京剧演员,还举办了科班,如四箴堂科班、小荣椿科班等。以前京剧在孕育时期,曾被封建统治者称为“花部”而加以鄙视和排斥,随着京剧的兴盛和表演艺术的日臻完美,清廷统治者逐渐改变了态度,转而青睐有加,京剧逐步取代昆曲、弋阳腔进入了宫廷。光绪年间京剧在内宫已很兴盛,一批京剧戏班被选进宫承差,程长庚、谭鑫培、杨月楼等名角被选作内廷供奉。京剧一方面进入宫廷,另一方面从北京向全国各地辐射。在北方,天津、河北、东北、山东9京剧都日渐流行。早在道光末年、咸丰初年,京剧就传到天津,至光绪前期至中叶,以金声、庆芳等“四大名园”为代表,京剧演出已盛极一时。京剧还传播到了南方。京剧传至上海,时在同治六年(1867)。同治五年,英籍华人罗逸卿建造了一座仿京式戏园“满庭芳”茶园,同治六年春天开张时。派人约聘北京的京戏班到该园演唱。同年,巨商刘维忠又在上海建造了丹桂茶园,邀请北京“三庆班”等戏班中的名角组班南下,来沪演出的有老生铜骡子(刘义增),文武老生夏奎章、熊金桂,花旦冯三喜,花脸董三雄、疤瘌王(王攀柱)等,曾排演十本《五彩舆》。同治七年秋天,丹桂茶园再度赴京聘请周春奎、大奎官(刘万义)、孟七、张七、杨月楼等到沪献演。京戏在上海露演之后,立刻受到上海观众的喜爱,以至使当地流行的昆腔、徽调等相形见绌。当时上海袁祖志所作的“竹枝词”,这样写道:“自有京班百不如,昆徽杂剧概删除。门前招贴人争看,十本新排《五彩舆》。”由此可见当时京戏风靡申城的情况。在京剧南来之前,上海剧坛最盛行的是徽班(此时昆班已经衰微),而京戏南来后,徽班受到冲击,后来逐渐走上京、徽合班同台,进而化徽为京的途径。到光绪年间,在上海,京剧已经盛行,京角来沪十分频繁,如老生孙菊仙、汪桂芬、谭鑫培、汪笑侬、刘鸿声,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旦角时小福、余玉琴、田际云,花脸金秀山、刘永春等,经常往来京沪之间,还有一批名角则久居上海,如夏奎章、王鸿寿等。上海逐渐成为京戏在南方活动的一个中心。至清光绪二年(1876),在上海出版的《申报》上首次出现“京剧”的称谓。此时,京剧还通过活跃在杭、嘉、湖地区的水路戏班在江南广泛传播。杭嘉湖水路戏班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开始主要演出徽戏。于质彬先生在《南北。皮黄戏史述》一书中曾谈到,扬州的卞三庆徽班自扬州沿京杭大运河南下,在镇江、常州、苏州一路演出,演到苏州,便把角直镇作为戏班的临时基地。后来卞三庆设计图样,请木工施工,制造了一艘既可容纳二十余人住宿,又司作为舞台的台船。于是带领“十八顶半网巾”的戏班,以“卞三庆台船班”的名义,从角直镇出发,摇船进入杭、嘉、湖。这是第一代水路徽班,它不仅演徽戏,而且也演梆子、昆曲。水路戏班充分利用江南水乡河网纵横的特点。驾船流动于集镇码头,极受欢迎,效法者甚多,一时间水路戏班极为兴盛。他们或演庙台戏、露台戏、水台戏,或演船台戏,观众可在岸上观剧,或乘着船分列戏船两侧观剧。随着京剧的兴盛与南来,这些水路戏班也逐渐以京、徽合演,或干脆改演京剧了。以卞三庆水路戏班为例,卞三庆的孙子卞代清所演的剧目中已经大多是京调皮黄了。卞代清的儿子卞金奎、卞银奎更是水路戏班中的京戏名角了。卞银奎曾向潘月樵学过戏,还与梅兰芳、周信芳配过戏。杭嘉湖水路戏班的活动,无疑扩大了京剧在南方的流传和影响。京戏逐渐在上海扎根的同时也向附近省市迅速传播,如南京、杭州、南昌、长沙、汉口等地都留下了京剧的足迹。周信芳就是在这样特定的政治环境、文化氛围及京剧发展的状况下,开始自己的戏剧生涯的。2.周信芳的学艺生活周信芳的学艺生活大致是在1900年至1913年。他学艺生活经历了下面几个阶段。

后记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出版了关于周信芳艺术人生和周信芳研究的著作,此后我对周信芳的研究和资料的采集一直没有间断过,这本《京剧大师周信芳》,就是在原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新的资料和新的研究心得,并考虑今天读者的阅读需求而推出的。谈到撰写周信芳传记的缘起,需要把时间闪回到1961年12月,那时我从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进入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创作研究班不久,正逢上海举行周信芳演剧生活六十周年纪念。我在天蟾舞台观看了这位艺术大师演出的《乌龙院》,他那性格化而富有力度的表演,质朴遒劲的唱腔,以及散发着强烈艺术感染力的整体舞台风貌,深深地打动了我,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可能就是我后来研究周信芳,撰写周信芳传记的最初动因。周信芳是一代京剧艺术大师。他七岁登台露演,十三四岁便以童伶成名。他一生与戏剧结缘,历经艰辛。他演过600多个剧目,在舞台上创造了萧何、徐策、宋江、文天祥、寇准、海瑞等众多艺术形象,并以独具异彩的麒派艺术风靡全国,为创造京剧辉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一个作家、理论家之所以为某一伟人或名人撰写传记、评传,一般地说。必定是传主身上的某种闪光的精神深深地吸引了他,打动了他。我也属于这样的情况。

编辑推荐

《京剧大师周信芳》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京剧大师周信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今天刚刚收到这本书,怎么越看越像是盗版书呢?和在书店看到的感觉不一样,卓越和要购书的朋友要注意了,现在的盗版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发达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