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中国检察 作者:易炜瀚 页数:309
前言
前言 法制纪实文学《红顶庄家》即将出版,本书作者易炜翰先生嘱我作序,心中不禁有些受宠若惊的惶恐。说心里话,他所供职的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清风苑》杂志社领导章琴女士、殷方女士以及他的同事都是法制宣传的专家,他们更有资格对小易的人品、作品作更客观、公允的评价。 原因可能是考虑到较长时间以来本人一直从事法制宣传、检察文化研究和检察题材文学创作,所以,在对法制文学作品的评价方面还是有些发言权的。基于此,在这里,我主要就《红顶庄家》这部作品的意义、价值谈些自己的想法。当然,这些文字主要是写给亲爱的读者的,从中你会更进一步体会到一名法制记者的责任感和职业良知。 这是一部严肃的法制文学作品。不仅是题材的严肃,而且来源于作者第一手的采访和严谨、客观的描述、分析以及理性的思考。 正如大量调查报告和研究文献所显示的,当前中国内地刑事犯罪一直呈上升趋势。据专家预测,今后十几年内,各类犯罪还会继续上升,这个态势给社会敲响了警钟。本书以纪实文学的手法,集中探讨了这些犯罪分子走向沉沦的心路历程。书中所披露的这些犯罪的个案远比那些由社会学家、犯罪学学者所作的专业分析,或由专家们所写的长篇理论更易于理解。这些犯罪个案调查报告尽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将之公诸于众,仍然会使广大的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到:从今天日益严重的各类犯罪问题中,由我们的社会以至家庭本身所酿成的种种悲剧。有些令人发指的罪行,竟然产生于我们每天置身其中的家庭、学校或工作岗位上。这些对刑事罪案的深度调查使我们感受到,在冷冰冰的卷宗里,隐藏了太多我们应该知晓却尚未知晓的事情——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价值观的冲突、失范的道德准则、对金钱和物质的畸形欲望、尚不健全的各种体制,等等,都是促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社会因素。 也许有的读者为了自我宽慰而认为,本书所披露的个案不过是微不足道的现象而已,充其量只是一种社会边缘现象罢了。对这种读者,我可以直言相告:各类犯罪,以及由此产生的副作用——家庭的破裂、社会道德观念的滑坡、日渐加剧的社会冲突等,早已成为一种遍地蔓延的疾病。 可是,为什么人们对这些祸害仍然没有足够的认识呢?大量案犯的供述、辩解、忏悔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解释:在那些了解内情的部门当中—— 其中有一部分是官方机构(诸如司法机关、社会保障机构、医疗卫生部门) ,很少有人对这个问题刨根问底,给予足够的重视。 正因如此,本书提醒我们,我们需要探讨的不仅是一个预防和减少犯罪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改变社会各个层面对犯罪问题的态度: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勇气来正视这个不幸的社会问题。因为我们本身对此负有主要责任,无法开脱。从某种意义上说,犯罪问题并不只是反映这些罪犯社会化的失败,也反映了我们的社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整套健康、和谐的社会机制。我们应该健全对于各类犯罪,特别是弱势群体犯罪的预防机制;这种机制越健全越好,越迅速越彻底越好。满足于把犯罪者监禁起来——这是一种目前广为流行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犬儒主义的做法。不管对各类犯罪的防范会碰到什么样的困难,作为立志建立和谐社会的国家必须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参与这一工作。 本书给我们的第二个提醒是:一个人的堕落往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家长、亲戚朋友、领导(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还包括他们的师长),完全可以通过许多征兆察觉出来,从而及时采取措施,为避免悲剧的发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特别应说明的是,我们并不缺乏预防、打击和感化犯罪者的经验,我们完全可以让这些失足者从堕落的深渊重新爬上来。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感化的过程往往要比失足者堕落的过程还要长得多。要想完成这项工作更非易事。例如,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仅仅通过所谓加大打击力度就能奏效的。了解并剖析这些罪犯堕落的真实缘由,要比那些所谓的专家分析研讨会更有说服力,更能使我们了解到在歌舞升平下的各类犯罪等社会问题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这部作品才有着积极的价值。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每一个罪犯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个辛酸的故事。当然,这部作品只是写了其中很少的部分,他们只是同期在中国监狱、看守所的成千上万,甚至是更多在押犯中很少的一部分,但是正是这很少的一部分。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人在社会转型与变革时代的沉沦起伏。 本书是一部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品。每一起案件的描述、分析,都闪烁着作者的悲悯情怀和睿智的思想光芒。 在这些第一手的采访、调查中,作者努力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思索人生、社会的诸多问题,并努力尝试用一种普通读者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告诉读者他眼睛里看到的世界。 一直以来,我觉得各种文体的区别只是形式上的区别。有很多时候,文采、形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作者的情操和思想——通过各种文体( 载体),通过或平实或尖锐的叙述,表达一个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对于特定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和司法案件的独特看法。 从宪法和法律角度来说,作为读者和普通公民,都有努力知晓个案、事件真相的诉求,回应这些诉求是我们的义务。真相永远在表象的背后,而探究真相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犯罪事件,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整体价值观及人群活动的一个映照。当前中国城市社会在犯罪情境下人性的爱恨癫痴,还是得透过媒体记者的努力予以展现。 正如媒体报道的,案件每天在发生,作为公民和媒体的受众,他们有权利追问:这起案件的真相是什么?谁该对这起案件的发生负责?到底这些领域还有多少谜团亟待揭开?如何才能阻止此类案件频频发生…… 本书没有停止在表象的描述,而是通过对表象的深度探究、追问,将问题指向造成、助长或者诱发犯罪的体制和机制,指向各类犯罪案件发生的环境和土壤……正如作者所提出的,体制和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完善以及有效地发挥作用需要时间。这意味着,如果不加速完善体制、机制,我们的社会将继续付出更大的成本。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还不能把所有的真相还给民众,但是,民众对真相的诉求不会遏制。我也注意到,像易炜翰先生一样,大量的媒体记者已经积极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使命,努力引导人们理性地观察、思考,并从中确立自己的判断。 我愿意推荐这部作品给广大读者——如果她对于你有些触动,能对你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有所帮助,我想作者会非常开心的。 是为序。 海剑
内容概要
与“红项商人”相比,本案中的顾荣忠之流,属于那种为数虽不多,但掌控的资金量庞大、地位显赫的国有独资公司的当家人。他们一方面是以企业形式运作的国有资产的实际掌控者和支配者,一方面又都跟随大型国企的“高级别”而拥有相当的行政级别。他们运用国有资本操纵股市,谋取小团体及个人利益,成了红项资本“弄潮儿”。短短5年间,仅顾荣忠就操纵十几亿元国有资金在近300个股票账户之间流转,这又该坑了多少平民百姓?!在一个大量使用公共资金的市场上,“红顶”成为庄家并不是偶然的。“红项庄家”这个概念,对他们更加恰切。 顾荣忠的作案手法看起来很特别,但他决不会空前绝后。随着国有资金的介入,他们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庄家,也不仅仅是一群依靠操纵价格的不法获利者,而是一种制度、一种文化的产物。令人诱惑的公私兼顾的空间,会使任何一个人格并不完美的人都无法抗拒,从沉甸甸的“左口袋 ”取出一点放进自己的“右口袋”。应当特别重视的是,比资金及信息优势更加强大的,是他们背后的势力或共荣共舞者——主管部门为何一再纵容?证券公司为何违规拆借……这才是“红项庄家”最令人恐惧的本质。
作者简介
易炜翰,生于70、80年代之交,长于江海之汇——南通,学于南京大学新闻系,做过报社政法记者、专版编辑。现供职于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清风苑》杂志社,任责任编辑,负责职务犯罪案件报道。
书籍目录
序自己的序 总想问问为什么?华盈系“千万姐妹掌门”发家之谜——王睿、李晓敏侵吞国有资产案侦破实录大明起家违规之路金蝉脱壳侵占巨资华盈帝国清算富婆专案告破采访后记:看好国资这道门评论:“原罪”的假象与假想的“原罪”“金融大鳄”砸出8亿元黑洞——“9·10”特大罪案始末楔子违规起步种下祸根胡乱运作损失惨重孤注一掷疯狂挪用穷途末路罪定江苏尾声评论:人性与制度红顶庄家——江苏省铁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原总经理顾荣忠贪污、挪用公款罪案纪实私下分了效益款偷偷设立小金库拆借资金跟大盘贪污差价补偿款遭遇“熊市”终崩盘评论:“红顶”而成“庄家”绝非偶然豪赌镇长与“豪赌通道”——海门市德胜镇原镇长张健贪污、诈骗1450万元公款赌博案纪实一步悬崖坠入深渊炮制规划豪赌巨资赌博通道评论:撕开反面“佐罗”的画皮徐州反渎三“怪案”怪案之一:91亩森林咋就成了矿怪案之二:65户外来户咋就占了农民的地怪案之三:95万元国家税款几乎就泡了汤一个基层土管员的渎职大案东窗事发变法之际趁机作乱笔者三问渎职平台评论:岂让国土再遭践踏淮安特大麦田绝收案追踪报道案发为钱起意制售勾结错中错酿成大祸渎职犯罪案中案盲目自信敷衍塞责草率行事一错再错迎难而上一查到底评论:刘浩玩忽职守案件的审美意义丰县父子贪贿、3名警察渎职连环大案不了了之的盗窃案追击盗窃案背后的贪官清算徇私枉法的败类评论:公权到底几斤几两B县“7·26”特大火灾案中案为贪财私下卖汽油失火烧毁大酒店屡受刁难无人赔偿以事立案追踪黑手徇私枉法天理难容评论:渎职犯罪的“禁区”和“冷门” ·“三栖贪官”王爱平“天书”的主人一笔笔资金姓了王解开“天书”里的秘密高楼“坠落”正副院长——淮海工学院基建工程受贿案始末院长的心事院长的“朋友”院长的坠落副院长的“潜规则”正副院长的最终结局笔者手记镇江水老大的“海市蜃楼”——镇江市自来水公司原总经理潭章荣的犯罪历程第一次“代建”索贿31万第二次“自建”分赃121万第三次“联建”索贿50万七种权力绊倒建设局长——连云港市建设局原局长兼党委书记陈连生受贿案件实录七种权力于一身时势造英雄进贡“财神爷”追逐权力的标记权钱交换下的一家子最终的归宿沙滩上的房产帝国——南京一起违章大厦的幕后调查一个野心勃勃的投机官员两个吃里扒外的荒唐公务员一座触目惊心的违章建筑评论:房产市场的“软肋”全国首例不良债权贪污案——南通粮油“缩水”400万纪实分流之恨联手伊始隐匿资产操纵拍卖罪责适应监管之漏承办人说案本案中的“贪污债权”构成贪污罪“贪污债权”的三种情形评论:如何做好“最后的晚餐”担保砸出3000万元黑洞——中国建设银行锡山支行华庄办事处原副主任吴炳南罪案直击你情我愿恶果突现故伎重演掉下“险峰”规划“三宗罪”——多名规划局长落马记跳动的容积率变“性”的土地忽大忽小的户型行政处罚一言堂击碎“狱中富豪”梦——对陈良玉的罪与罚国资升值责任追究支持起诉肃清“原罪”拆船补贴里的腐败乍入新境尝甜头为骗补贴相勾结多行不义入囹圄好经得有好人念后记 感恩后,继续鼓与呼
章节摘录
侵占巨资 贪污了大笔公款后,王睿和李晓敏有了底气。一方面,继续做着高利放贷的生意;另一方面,开始违规进行租赁业务。 此时,仗着华盈租赁资金雄厚,王睿直接就从公司拿钱,放贷给苏南企业。由对方企业开出银行承兑汇票,王睿提供资金,银行提供担保。 放贷的同时,租赁业务也是蒸蒸日上。 大量公司需要采办办公用房、电脑、汽车等,政策不允许购买,单位账目无法走账,纷纷赶到王睿这里。 王睿明知自己是委托购买,根本就不是租赁,但仍然虚假开出租赁发票,以租赁之虚行买卖之实。 到1998年年底,王睿违规放贷、虚开租赁发票收入已达1055万元之巨。 这些盈利在王睿看来,是她个人用智慧创造的,她绝不甘心让这些钱落在公家的口袋里。 故伎重演,这个金融科班的财务行家仍将千万盈利挂在往来账上,只是她更加老道,又将极小一部分收入做了收入账,造成只有一点点盈利的假象。 就在王睿靠放贷和假租赁大发其财的同时,又一个历史机遇悄然降临。 1995年,历史古城南京开始旧城改造,新街口黄金商圈的开发让王睿看到了南京地产升温就在眼前。 姐妹俩十分清楚放贷、虚开租赁发票都是违规的,要是让人盯上一细查,她们放在账外的这些盈利就得露馅儿。房地产是正当投资,利润又大,关键是从此华盈的生意就可以漂白。王睿、李晓敏决心进军房地产。 1995年4月19日,华盈租赁全额出资800万元,南京市工商局下属的市场开发公司出了个房产开发资质,成立了华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盈房产)。 有了华盈房产,居心叵测的王睿终于可以踩着华盈租赁的肩膀,再次跃上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王睿开发房产可没用自己隐匿在账外的一分私房钱。长袖善舞的她融资3000多万一举拿下了南京市建邺区羊皮巷2000多平方米以及南台巷6000 多平方米的地块。 南台巷的桂苑公寓项目迅速投入建设。王睿急等资金回笼,开始大肆宣传炒作,并接受大宗房源预定。 此时,人保系统财险、寿险分业经营,王睿的人事关系分流到了中保人寿江苏省分公司(以下简称江苏人寿)。于是,江苏人寿用南京人寿的分保保费2000多万在桂苑公寓买了30套商品房。江苏省农业银行也跟风,预付了500万购房款。 大笔资金迅速回笼。 1994年秋,中国国债期货发展的政策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央行出台储蓄保值贴补政策,国债的固定利率一下子变成了浮动利率,全国各地投资者趋之若鹜,证券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振幅惊人,1995年时竟高达13倍。 这样大好的圈钱机会怎能放过!王睿立即把自己账外隐匿的利润和 2000多万购房款汹涌进入股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规定,保险业的资金禁止进入证券市场。 但王睿的发迹之路写满了违规违法,这次她仍然是瞒天过海。 王睿和证券公司人员沆瀣一气,借着股市泡沫,经济尚未实现软着陆的当口在股市上操纵暴利,截至1998年12月31日,盈利1913万余元。 华盈租赁在如此巨额盈利时,账面上仍然只反映了盈利158万余元。王睿吩咐会计将炒股的盈利统统虚挂在华盈租赁与华盈房产相互往来账中,这样一来,王睿的账面仍然是平的。盈利只有王睿自己支配。 华盈租赁与华盈房产本就是一家,账面一平,反映出来的只有开发房产的负债与贷款,扣掉一点点利润,华盈这个摊子在江苏寿保眼里简直就是无利可图。 同时,王睿利用华盈的摊子继续投资300万元注册了华盈广告有限责任公司、华盈智能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华盈物业公司,把她的个人商业帝国越建越大。 王睿终于从大明公司时的一个红帽子小商人,一跃成为商界巨擘。 而此时,王睿则靠着大明公司每年象征性交给公司10万元利润,以及从2000多万股市暴利中抽出来的100多万元上交,反被作为对公司有卓越贡献人员提拔为副处级干部,同时还被任命为江苏人寿基建办成员。 一面是光彩照人的大官商,一面是私下里捞得脑满肠肥的大富婆,王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真正是实现了“双赢”。 ……
编辑推荐
红顶庄家是贪官,是股市的实际操盘手,与如今火爆的股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是股市中的赢家,却是政坛和人生中的输家。《红顶庄家》以纪实文学的手法,集中探讨了这些犯罪分子走向沉沦的心路历程。这是一部严肃的法制文学作品。不仅是题材的严肃,而且来源于作者第一手的采访和严谨、客观的描述、分析以及理性的思考。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