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研究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作者:张玉安  页数:336  

内容概要

  《东方研究(2007):东南亚研究专辑》刊登了北京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两次研讨会的部分论文。第一次是2005年4月举行的“东南亚宗教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第二次是2006年10月举办的“东南亚文化传统在当代的继承和创新”学术研讨会。作者在对东南亚文化研究的基础上,以宗教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东南亚文化中的诸多研究对象,比如一部文学作品,一种民俗事象,深入挖掘其宗教文化的内涵,使其获得了许多新的认知,对有些问题看得更深、更透、更全面。 全书共分“文化传统研究”“文学传统研究”“宗教文化研究”三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东南亚国家初期民主制被威权政治取代的原因》《浅析〈帕罗赋〉中的象征意象》《马来世界的伊斯兰化进程》等。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部分:文化传统研究东亚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传播过程中的双向互动性中国“和为贵”传统文化与中国一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从朝贡-宗藩关系和郑和下西洋谈起东南亚国家初期民主制被威权政治取代的原因论越南人的姓氏俚语与缅甸文化印度文化在越南的影响阿拉安-芒扬原住民看待神话的心理态度菲律宾的中国风印度尼西亚哇扬戏的发展与创新??以爪哇皮影戏为例第二部分:文学传统研究越华文化传统与文学交流??兼论越华禅师与文学之关系权力话语与文学形象的古今衍变??解析泰国文学作品中的男主人公形象《三国演义》在印度尼西亚《玛杜达玛莎意》:自主的选择谫论王昭君故事在越南的流传与影响佛教对越南古典文学的影响??以《金云翘传》、《宫怨吟曲》为例浅析《马来纪年》中的神话与传说文明冲突中的爪哇民族精神??印度尼西亚名著《人世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帕罗赋》中的“情味”浅析《帕罗赋》中的象征意象伊富高史诗《呼德呼德》研究第三部分:宗教文化研究印度宗教和阿拉伯伊斯兰教对东南亚文学的影响感受与体验:宗教和道德的关系??以《罗摩衍那》文本为据缅甸佛教信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管窥越南《李一陈诗文》与佛教文化泰、缅、柬三国政治文化中的佛教因素印尼伊斯兰教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作用马来世界的伊斯兰化进程扩张与冲突:菲律宾伊斯兰化运动的历史儒、释、道在越南传播的特点菲律宾天主教对政治的介入

章节摘录

  郑和下西洋后中国-东南亚朝贡-宗藩关系从盛转衰的原因  15世纪是世界进入海洋时代的开始,也是人类从封建社会迈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转折点。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反映了中国是当时世界国力最雄厚的国家,郑和的船队是当时第一个征服海洋的世界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在郑和七下西洋期间,由于很好地贯彻了明朝的睦邻安邻政策,中国与东南亚的朝贡一宗藩关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使这一地区处于相对的和谐安定状态。但为什么这只不过是短暂的历史盛况,中国和东南亚都错过了当时最好的历史时机,不但没能持续地发展下去,反而从极盛走向了极衰,最后成了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深刻地反思。造成这样的历史结果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以下几点:一、明王朝虽然是15世纪世界第一强国,而且是第一个走向海洋的大国,但它仍然是个十足的封建专制王朝。明朝“和为贵”的对外政策仍然建立在传统的朝贡一宗藩关系的理念上。所以,派郑和下西洋最主要的目的是“宣德化而柔远人”,使“四夷宾服,万国来朝”,齐来“仰我大明”。巩珍在《西洋诸番志》中说:“永乐初,敕遣中外重臣循西海诸国昭示恩威,扩往圣之鸿规,著当代之盛典,舆图开拓,万善咸臻,未有至于此也。”这正是说明了,郑和“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主要是为了强化朝贡一宗藩关系,提高明成祖的国际威望,以巩固他的帝位,并无征服他国和进行殖民掠夺的意图。明帝希望能以“天下共主”的地位,构建“中国居中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的“天朝礼治”体制,使各国之间遵守“辑睦邻国,无相侵越”的原则,从而保证中国有个和平安定的周边环境。郑和下西洋的首要任务就是去实现这个重义轻利、重名轻实的政治目的,并为此不惜付出极大的代价,大量地耗费国家的财力和人力。二、朝贡制度或朝贡贸易主要是作为实现“宣德化而柔远人”的手段,用物质刺激的办法驱使诸藩益服天子威德,乐意前来朝贡,同时还可以通过“贸采琛异”满足帝王和贵族阶级对奇珍异宝和奢侈品的需求。为了鼓励诸藩国前来朝贡,从一开始便实行“厚往薄来”的政策。洪武五年(1372)明太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东方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