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作者:亚当·斯密 页数:261
Tag标签:无
前言
众所周知,亚当·斯密是18世纪欧洲著名的经济学家,他所著的(《国富论》一书,建立了“富国裕民”式的古典经济学体系,被称为“经济学之父”。但同时,斯密也是一位思想深邃的伦理学家,其主要伦理思想体现在((道德情操论》中,而书是先于《国富论》出版的。 1723年6月5日,斯密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的卡柯尔迪,父亲是当地海关的监督,在斯密还没出生时就去世了,母亲是一大地主的女儿。斯密童年时孱弱多病,又无兄弟姐妹,一生同母亲相依为命,以钻研学术为最高理想,未曾结过婚。 斯密童年时就对书籍非常痴爱,在卡柯尔迪
内容概要
身处千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00多年前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 他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思考写成了这本十分罕见的,也可以说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将是至关重要。 《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修订过六次。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Adam Smith),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
1723年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
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0f Glasgow)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37年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哲学。
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Colleges at Oxford)求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
1750—1764年在格拉斯哥大学任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这一时期,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时认为《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饰此书。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1778—1790年间亚当•斯密与母亲和阿姨在爱丁堡定居,1787年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荣誉校长,也被任命为苏格兰的海关和盐税专员.1784年斯密出席格拉斯哥大学校长任命仪式,因亚当•斯密之母于1785年5月去世所以迟未上任。1787年他才担任校长职位至1789年。亚当斯密在去世前将自己的手稿全数销毁,于1790年7月17日与世长辞,享年67岁。
书籍目录
第一卷 论行为的适当 第一篇 适当感 第一章 论同情 第二章 论相濡以沫的快乐 第三章 论我们的感情与别人是否一致并帮助我们判断其恰当性 第四章 续前章 第五章 论和蔼可亲和可敬的美德 第二篇 合适得体的各类激情 第一章 论源于身体的种种激情 第二章 论源于思维定式的激情 第三章 论不友好的激情 第四章 论友好的激情 第五章 论自私的激情 第三篇 论顺境和逆境对人们行为正当性判断的影响,兼论为什么情况不同会造成同情心的差异 第一章 虽然我们同情悲伤一般要强于同情快乐,但它仍然远逊于当事人自己的感受 第二章 论野心的起源及社会等级的区分 第三章 论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风气对道德情操的败坏 第二卷 论优点和缺点,或奖赏与惩罚的对象 第一篇 论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 第一章 奖赏任何理应受到感谢的行为,惩罚任何理应得到怨恨的行为 第二章 论合乎情理的感激或怨恨的对象 第三章 如果我们不赞成行善者的义举,就难以同情受益者的感激。反之,如果我们同意施暴者的动机,就根本不会同情受害者的愤怒 第四章 简要回顾前几章的内容 第五章 试析人们对优点和缺点的判断力 第二篇 正义与仁慈 第一章 两种美德的比较 第二章 论对正义和悔恨的感觉以及客观的自我情感评价 第三章 论天赋社会结构的效用 第三篇 就行为的优点,论命运对人类情感所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 论命运产生影响的原因 第二章 论命运影响所及的范围 第三章 论情感变化无常的根本原因 第三卷 个体评判自身情感及行为的标准,兼论责任感 第一章 论自我赞同和不赞同的原则 第二章 论尊崇值得赞扬的品质,摒弃该受谴责的品质 第三章 论良心的影响和权威 第四章 论自欺欺人的天性及普遍原则的起源和作用 第五章 论上帝的法则:道德普遍原则的影响和权威 第六章 论如何诠释责任感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动机 第四卷 效用性对赞许感的意义 第一章 论效用的意义以及广泛影响 第二章 论效用性表现赋予人的品质和行为的美,以及这一种美在何种程度上被看成原初的赞同原则 第五卷 论习惯和风气对我们的影响 第一章 习惯和风气对我们关于美和丑的看法的影响 第二章 习惯和风气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第六卷 有关美德的品质 第一篇 个人的品质对自身幸福的影响,兼论审慎 第二篇 论个人的品质可能对别人的幸福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 我们的天性根据何种次序来关注个人 第二章 我们的天性和善心对社群的关注次序 第三章 兼济天下万物的善行 第三篇 论自我克制第七卷 关于道德哲学的体系 第一篇 论在道德情感理论中需要讨论的问题 第二篇 关于美德本质的解说 第一章 试论将美德置于合宜性之中的道德学说体系 第二章 试论将美德置于谨慎之中的哲学体系 第三章 试论将美德置于仁慈之中的体系 第四章 试论将美德等同于放荡不羁的哲学道德体系 第三篇 对赞同原则的三种不同解释 第一章 论从自爱推断出赞同原则的那些体系 第二章 论把理性视为赞同原则的根源的那些体系 第三章 论把情感视为赞同原则的根源的那些体系 第四篇 论不同的作者据以论述道德实践准则的方式
章节摘录
第一卷 论行为的适当 第一篇 适当感 第一章 论同情 人的天性中,总有一些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却是根深蒂固的东西。一个简单的例子是,无论人们认为某人如何自私刻薄,他却可能对别人的某些遭遇十分关心,对那些与他完全无关的事情非常热心,即使他自己从中捞不到什么好处,却也由衷地为别人的幸福感到高兴。这看上去实在不可思议,但是,当我们亲眼目睹或者仅仅是设身处地地想象了他人的不幸,我们的内心便常常会泛起怜悯之情。这种感隋,正如人性中所有与生俱来的感情一样,绝不专属于正人君子——虽然他们可能对此最为敏锐—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方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美)197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米尔顿?弗里德曼 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于人们只看到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重视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为,强调“自利”,却相对忽略了其在《道德情操论》中所重视的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从而曲解、误读了亚当·斯密学说。 ——(英)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阿马蒂亚·森 我们目睹了金钱欲爆发之后的种种罪恶,会感到斯
编辑推荐
身处千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00多年前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 他耗费毕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