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三家谈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作者:章太炎  页数:248  字数:238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谈到国学,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国学。《辞海》中“国学”条说:“犹言国故,指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由此观之,“国学”就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内容应该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法律、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等。我们常说的“国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国学”仅指经、史、子、集等学问,而广义的“国学”则可以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现在我们提到“国学”,则主要是指广义的“国学”。“国学”范畴从狭义概念向广义概念的演化,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两千多年来,中国的“国学”如一股洪流源源不绝,其间国学大师代代相传。但是,“国学”始终如阳春白雪,只是少数人的专利。20世纪初的那场新文化运动,使“国学”走出了书斋,也使更多的国人认识和接触了“国学”。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他们不仅用他们的文字、言论,而且用他们的行动使“国学”得到了发扬光大。阅读他们的文章,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这些国学大师们犀利的思想和渊博的学识,不仅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滚滚洪流,而且也能感受到中国两千多年“国学”传统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那个时代的众多国学大师中,梁启超、章太炎和鲁迅无疑是其中光芒异常耀眼的大师。他们以其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思想、犀利的笔锋、丰富的作品,对新旧时代交替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革命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他们的作用显然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章太炎是通过潜心钻研“稽古之学”从而达到对其进行深刻、无情的批判的目的,是一位从国学传统的内部来完成其革命使命的斗士。梁启超则反其道而行之,从外部借助西方新学理,师夷长技,改造自身,他的学说对国学的发展最具有革命性的重塑意义。鲁迅是大家更为熟悉的一位思想斗士,他用自己的杂文、小说对中国传统的社会展开了全面、深刻的批判和检讨,他对国学发展的贡献主要也集中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小说史的研究方面。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是现代学者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也多有创见,对后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影响深远。

内容概要

本书选取了这三位大师各一篇国学名著:章太炎的《国学略说》、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和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    《国学略说》是根据章太炎先生于1935年9月在章氏国学讲习会上的讲学记录整理而成的,是章太炎先生晚年总结其一生研治国学的治学心得的结晶,内容系统全面,分析力透纸背,行文古雅畅达,引证宏富详博,集章氏毕生国学功力于此书,不仅是国学入门的最佳导引之书,也是了解和研究章氏国学思想演进的极好的参考。    《清代学术概论》成书于1920年,本来是梁启超应友人蒋方震之约为其所撰写的《欧洲文艺复兴史》所写的序言,写完后,其字数竟与原书相当,于是梁启超将它单独作为一部著作出版,并反过来向蒋方震求序。此书系梁启超在短短十五日内一气呵成,内容丰富精炼,结构完整宏大,成为近代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该书总结自明清之际到20世纪初年学术思想的演变轨迹,是一部历来备受学者赞誉的学术名著。    《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1926年在厦门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编写的讲义,原题为《中国文学史略》;次年在广州中山大学讲授同一课程时又曾使用此教材,改题为《古代汉文学史纲要》。1938年编入《鲁迅全集》时才以《汉文学史纲要》为书名。鲁迅这部文学史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对传统旧说的突破,其次还在于他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所论作家作品作出了一语破的的评价,至今还被一些学者广泛运用,并已成为定论。比如他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现在人们研究《史记》时还常常引用鲁迅先生的这个评价。    现代国学大师还有很多,闪耀着耀眼的思想光芒的国学作品也有很多,但限于篇幅,我们只能遗憾地挂一漏万了。我们唯一的祈望就是,读者朋友们通过阅读由我们的眼光选编的国学大师作品,不仅能够对这些国学大师的思想和才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能够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国学传统有一个粗略的感受和认识。如果能够达到这样的结果,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和大师对话,你会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们开始吧!

作者简介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 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 等等,著述甚丰。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 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 发起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 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 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为袁禁锢,袁死后被释放。1924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1935年在苏 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主编《制言》杂志。晚年愤日本侵略 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均有成就。宣扬革命的诗文,影响 很大,但文字古奥难解。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关于儒学的著作有:《儒术新论》、《订孔》等。一生 著作颇多,约有400余万字。著述除刊入《章氏丛书》、《续编》外,遗稿又 刊入《章氏丛书三编》。《国学略说》是根据章太炎先生于1935年9月在章氏国学讲习会上的讲学记录整理而成的,是章太炎先生晚年总结其一生研治国学的治学心得的结晶,内容系统全面,分析力透纸背,行文古雅畅达,引证宏富详博,集章氏毕生国学功力于此书,不仅是国学入门的最佳导引之书,也是了解和研究章氏国学思想演进的极好的参考。

书籍目录

章太炎 国学略说(节录) 第二章 经学 第三章 史学 第四章 诸子 第五章 文学 梁启超 清代学术概论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 第一篇 自文字至文章 第二篇 《书》与《诗》 第三篇 老庄 第四篇 屈原及宋玉 第五篇 李斯 第六篇 汉宫之楚声 第七篇 贾谊与晁错 第八篇 藩国之文术 第九篇 武帝时文术之盛 第十篇 司马相如与司马迁

章节摘录

国学略说(节录)第二章 经学六经大概“经”之训“常”,乃后起之义。《韩非·内外储》首冠“经”名,其意殆如后之目录,并无“常”义。今人书册用纸,贯之以线。古代无纸,以青丝绳贯竹简为之。用绳贯穿,故谓经。“经”者,今所谓线装书矣。《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礼记·中庸》云:“文武之政,布在方策。”盖字少者书于方,字多者编简而书之。方不贯以绳,而简则贯以绳。以其用绳故日“编”,以其用竹故曰“篇”。方,版牍也。古者师徒讲习,亦用方誊写。《尔雅》:“大版谓之业。”故日肄业、受业矣。《管子》云:“修业不息版。”“修业”云者,修习其版上之所书也。竹简繁重,非别版书写,不易肄习。二尺四寸之简(《后汉书·周磐传》:编二尺四寸简写《尧典》),据刘向校古文《尚书》,每简或二十五字,或二十二字,知一字约占简一寸。二十五自乘为六百二十五。令简策纵横皆二十四寸,仅得六百二十五字。《尚书》每篇字数无几,多者不及千余。《周礼》六篇,每篇少则二三千,多至五千。《仪礼·乡射》有六千字,《大射仪》有六千八百字。如横布《大射》、《乡射》之简于地,占地须二丈四尺,合之今尺,一丈六尺,倘师徒十余人对面讲诵,便非一室所能容。由是可知讲授时决不用原书,必也移书于版,然后便捷。故称肄业、受业,而不日肄策、受策也。帛,绢也,古时少用。《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每书皆云“篇”;数术,方技,则皆称“卷”。数术、方技,乃秦汉时书,古代所无。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汉人亦有作。所以不称卷者,以刘向《叙录》,皆用竹简,杀青缮写,数术、方技,或不用竹简也。

媒体关注与评论

孔子之道,所包者广,非晏子之比矣。夫儒者之业,本不过大司徒之言,专以修己治人为务。 《大学》、 《儒行》、 《孝经》三书,可见其大概。然《论语》之言,与此三书有异。孔子平居教人,多修己治人之言,及自道所得,则不限于此。修己治人,不求超出人格,孔子自得之言,盖有超出人格之外者矣。“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然则绝四,即是超出三界之说。六朝僧人好以佛、老、孔比量,谓老、孔远不如佛,玄奘亦云。皆非知言之论也。  ——章太炎《国学略说》  今之恒言,日“时代思潮”,此其语最妙于形容。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寝假而涨一涨一涨,而达于满度;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熄。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其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及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已。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 “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编辑推荐

《国学三家谈》由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两千多年来,中国的“国学”如一股洪流源源不绝,其间国学大师代代相传。但是,“国学”始终如阳春白雪,只是少数人的专利。20世纪初的那场新文化运动,使“国学”走出了书斋,也使更多的国人认识和接触了“国学”。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他们不仅用他们的文字、言论,而且用他们的行动使“国学”得到了发扬光大。阅读他们的文章,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这些国学大师们犀利的思想和渊博的学识,不仅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滚滚洪流,而且也能感受到中国两千多年“国学”传统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学三家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文化水平太低,看着比较费劲
  •   好书,看了后,又买了一套1956版《资治通鉴》,大师就是大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