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华龄 作者:刘兴雨 页数:25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刘兴雨先生历尽五年心血所著(《追问历史》一书,终于得以出版,可喜可贺。承蒙广大读者垂青,迅速得以再版,让人感慨万千。 刘兴雨是在用生命为历史立言,每一个字背后都渗透着他的良知、激情、理性和磨难。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查证考据、多少次扼腕叹息……在生活中他是一个憨厚老实的人,在做文章时他同样是一个严肃认真的人他没有被权力异化,同样没有为赢得市场而媚俗。他吃着方便面,喝着稀饭,一边含辛茹苦地培养着儿子,一边痛心疾首地为中华民族苦苦寻找着精神的出路。 好像是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历史每一个字都可疑。刘兴雨不仅是一个爆破手,更是一个建筑师。刘兴雨先生用自己的才华和耐心,通过对历史常识的颠覆和普及,以及对历史细节的复原,唤醒了国人麻木的神经,仿佛夜来的风雨和啼血的布谷,生发春的气息。《追问历史》一书的价值,既不同于学院派历史学家的枯燥沉闷,也不同于流行文人的慷慨激昂,而是力图唤醒国人麻木灵魂中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精神,让每一个公民感受到思想的尊严和人的尊严。 中国的知识界,大多是被专制异化的软体动物,要么就是哗众取宠的名利之徒。《追问历史:对历史常识的质疑和颠覆》的再版,既说明了吾道不孤,又为媚俗成癖的中国作家和摆弄花拳绣腿的小杂文家展示了严肃的力量。
作者简介
刘兴雨,当代杂文家,名列中华杂文网89位中国杂文家行列。1955年12月出生于辽宁本溪,1983年毕业于辽宁师大中文系。连续9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杂文》等杂文选本,连续4年入选《中国年度文史精华》选本。有50多篇作品入选40多个国家级选本。 复旦大学著名教授贾植芳于仙逝前在网上发文称:“刘兴雨,好样的!文章谓天下一绝,鲁迅先生的骨髓流淌在现代人骨骼中的一种写照。” 《追问历史》是他用5年时间写成的杂文随笔集。通过对历史上大家熟悉而有误解的事件和人物的剖析,结合现实,进行文化与人性的探讨。2003年10月出第一版,2004年再版两次,并有了盗版。多次荣登北京、广州、杭州等地图书排行榜。 该书出版后,读书界反响强烈,成为《新书推荐》2004年第一期推荐的十本书之一。《中华读书报》、《创新作文》将他与铁凝、王朔、余华、王小波、孔庆东等6人的作品并列向读者推荐。翰林芬芳网站将他的书与柏杨、林语堂、余秋雨的书一起向大学生推荐。
书籍目录
严肃的力量重说历史呐喊者的漂流上编 得民心者得天下吗得民心者得天下吗《史记》就真实吗割肉与栽树官无信如何百姓对子产何以先咒后颂秦始皇致文人书冲动的天子与刚直的大臣司马迁你何苦嵇康教子的困惑疑与不疑陶渊明之子怨父审判隋炀帝唐太宗真喜欢魏征吗武则天情结害虫与明主假如派个机器人冯道与杂草寇准败于谁手君子为何势不两立苏轼缘何总遭贬柏杨为何讥讽范仲淹岳飞死因探微文天祥的幸与不幸悬牌与遗训海瑞的悲哀戚继光为何晚景凄凉重读《金瓶梅》万历为何消极怠工主动作假与被迫作假莫待翼满徒叹息打天下用人与坐天下用人乾隆致文人的一封信夫妻在一起有罪慈禧做的一件好事珍妃死得冤吗郭嵩焘的三大罪状他们脑里少根弦李鸿章的苦衷秋风宝剑孤臣泪中编 在巨人的光环里统治者的闹心事-办张报纸为一人孙中山的致命弱点蔡元培先生的遗憾如果断了这根血脉一字之易未可轻胡适为何被围剿如果胡适遇上姜太公陈独秀为何被罢免陈独秀为何不去延安陈独秀与女工胡适与小脚女人鲁迅、郭沫若的原配夫人神圣的装饰从延安走出的四位老人假如我是唐僧不批马老又如何悲剧可以避免吗牛虻与病梅文化昆仑与文化长城为察见渊鱼者言《东方红》曾经被窜改不该忘记的三个人为小人辩护圣人与妓女英雄与异性远去的将军何必等到自毙马向东胜出与张鸣岐落聘想起孔繁森订《诗刊》台湾的三大冤案下编 狂欢的民众华盛顿为何急流勇退林肯死因别解美国为何迟迟不卷入二战克林顿绯闻之我见从救星到灾星拿破仑电压汽船滑铁卢惨败之谜希特勒为何不造原子弹斯大林的微小缺点三个斯大林赫鲁晓夫的可爱之处布哈林的奇怪感情狂欢的民众评奖与撰稿诺贝尔你真不幸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高贵的下跪附编 对《追问历史》的评论后记
章节摘录
蔡元培先生的遗憾 有些人就像巍峨的群山,有时会被迷雾或妖氛遮住。但迷雾也好,妖氛也好,迟早都会散去,群山依旧巍峨地矗立。蔡元培先生就是这样的群山。在几十年间,他的名字几乎被人淡忘,甚至不为人所知。但随着历史迷雾的散去,他的形象越来越高大,越来越完美。 有人说,20世纪中国有两大完人,一是孙中山,另一个就是蔡元培。但50年前早有人说过,蔡元培是中国500年一出的圣人。在20世纪的中国,能与蔡元培比肩的只有鲁迅,但是蔡元培自有鲁迅所不能比较的特殊意义,比如领导五四,缔造北大,奠基中国现代教育,是中国任何人都没有的大手笔。萧夏林在他编选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北大校长蔡元培》一书的后记中说:“先有北大,然后有五四运动;有蔡元培,然后才有我们伟大的北大。北大之大乃蔡元培之大,而蔡元培之大,是他在那个愚昧黑暗专制的时代开天辟地,高瞻远瞩,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领袖群伦,是他竭力地鼓吹科学与民主,是他的无所不包和有所不为的博大与雄浑。”就是这样一个伟人,却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作为中国的现代教育之父,他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教育思想,比如我们现在奉行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但他在提出这四项原则的同时,还提出了世界观教育。他在1912年做教育总长时,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那一育就是世界观教育。他认为世界观教育是超越于现实国家政治的,是超越于现象世界实体世界的形而上的。世界观教育与美育教育,是便于建立具有终极关怀终极价值意义的理想(信仰、信念),陶冶情操、养成个体精神自由、独立的理想人格,最大限度地唤发起人的内在的想象力与创造精神。在蔡先生看来,两方面缺一不可,而又以世界观教育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可惜,他的这个“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一开始就被拦腰斩断。据钱理群先生说,在1912年召开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上,世界观教育的提法当时被否决。它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钱先生总结说:“本世纪实行的德育、智育、体育以及被狭窄化的美育,是一个教育的终极目标缺失的不健全的教育。这样教育的最大弊端,即在它是建立在实利主义基础上的,教育成了为政治与商业的实利目的服务的工具,被教育者也成了有知识的工具,而忽视了对人的精神、灵魂的塑造。‘人’的根本理想(信仰、信念)人格、情操的冶铸,‘人’的潜在智慧、能力、创造力的开掘与发挥。” 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看到现在的许多学生让别人代写论文,整天热衷于吃喝、上网聊天,追逐实利,精神迷惘、人格低下,就不能不想起蔡先生“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不能不佩服他的远见卓识。同时也不能不为他的教育方针被拦腰斩断而叹息不已。如果当时的人们都有他这样的见识,如果后来的人们都遵循他的“五育并举”的方针,我们的国民素质会是现在这样吗? 蔡先生在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说中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学者,非为做官;入商学者,非为致富”,。他反复强调“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放眼神州,现在有多少学校把大学当成了研究机关,不过都当成了资格的养成所。尤其是近年,许多学校为了创收,滥发文凭,只要拿钱,不要说大学文凭,就是硕士生、博士生的文凭也一样发。尤其对各级官员格外优待,有的人根本不用到校读书,论文也有枪手代劳,堂而皇之便可过关。让整天死抠书本的我辈羡慕不已也惭愧不已,谁让我们又不当官又没银子呢!现在有的大学教师,正上着课,手机响起,就立刻撇开学生到走廊谈生意。有的教师,几十年就用一个教案,将大好时光用来打麻将、炒股。有的大学教师的论文,居然是抄袭之作。有的大学,真正在一线教学的评不上职称,真正搞科研的得不到科研经费,相反,倒是一些管理人员又评职称又得经费,活活让人气死。 假如蔡先生活到现在,看到大学校园里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不知该做何感想。想起这些,真觉得愧对蔡先生的在天之灵。 蔡先生在《教育独立议》一文中说:“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政党是要制造一种特别的群性,抹杀个性。例如,鼓励人民亲善某国,仇视某国;或用甲民族的文化,去同化乙民族。今日的政党,往往有此等政策,若参人教育,便是大害。教育是求远效的;政党的政策是求近功的。中国古书说:‘一年之计树谷;十年之计树木;百年之计树人。’可见教育的成效,不是一时能达到的。政党掌握政权,往往不出数年,便要更迭。若把教育权也交政党,两党更迭的时候,教育就没有成效了。所以,教育事业不可不超然于各派政党以外。” 可惜,他的这一主张早被国民党破坏。1941年前后,国民党为了加强西南联大的控制,要求当时担任院长以上职务的教授都得加入国民党。这还引出了一段陈序经不入国民党的佳话。陈一度做过法商学院院长,挑起过全盘西化的论战,他从不参加政治活动,听说这件事后,淡淡一笑,对他的学生坚决地说:“如果一定要我参加国民党,我就不做这个院长。”后来也没敢把他怎么样。 我常常吃惊于我们先人目光的远大,像蔡先生“五育并举”的方针,像五四时提出的科学民主的口号。可令人悲哀的也在此。那么早提出的正确的东西,不是被否定就是不实行。科学民主,提倡有快一个世纪了,可许多地方依然故我,看不出有多大进步。迷信的东西依然盛行,甚至有的地方庙宇宏大雄伟,而教室破烂不堪。有的人尽管生活在提倡民主的时代,可对集权依然情有独钟。什么事独断专行,为所欲为。不知何时才能有真正的改变。 蔡先生真正做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他长北大时,风云际会,人才济济,新派中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旧派中有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真是极一时之盛。别人的事他总是有求必应,谁做书求他写序或题签,他没有不答应的,求他推荐工作,他也不推辞。可他也有壁立干仞无欲则刚的一面。五四时,北京各大学在清华集会,当然少不了慷慨激昂的言论,但是,不外是发个通电罢了。林语堂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那时,蔡先生雍容静穆地起立,声音低微地说:‘我们这样抗议有什么用处?应该全体总辞职。’那天晚上,蔡校长实行主张,一人静悄悄地乘津浦铁路火车南下了。”真是大丈夫!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胡风事件受害者、复旦大学著名教授、顽童贾植芳,2006年2月7日在网上发文说:“刘兴雨这样的文人应该说是当今中国文坛上的一颗明珠。” 贾凯2004年3月25日在网上发布题为《此书不看,枉为读书人》的帖子,帖子中写道:“人都说《金瓶梅》是天下第一奇书。我这里也有一本奇书,我读完后觉得,此书不看,真是枉为读书人。书名《追问历史》,作者刘兴雨。看完这书,简直就是在云端之上俯瞰中国社会,一目了然。” 浙江沈国全先生在给一位高三老师的信中写道:“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读书。如泰戈尔的诗、周国平的随笔、刘兴雨的杂文等。”网名为斯普特斯特的网民在网上发文《吐血推荐》。文中说:“这不是本轻松的书,虽然只是100篇文章,300多页,但是,它好沉。” 80后作家孙睿说:“刘兴雨(《追问历史》,它是作者历时五年写的一本对我们自以为已熟知的历史发出不同声音的书,这是一本精彩的杂文。” ——读者
编辑推荐
这是《追问历史:对历史常识的质疑和颠覆》第三版,十年来常销不衰 由著名历史学家《潜规则》一书的作者吴思作序 是继《万历十五年》《天朝的崩溃》之后又一部反思中国历史的力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