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人民武警出版社 人民武警出版社 (2010-12出版)
内容概要
《无产阶级教育思想与论着选读(套装上册)》为了继承古今中外教育遗产,学习和吸收人类教育文明的深厚精华,适应教师职业化、专业化要求,提高教师职业素质素养,促进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我们组织相关专家系统、完整地编选、编译、注评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教师必读文库》。其编选原则和方针是:
1.教育家的教育实践风范和教育思想对当代和后世的影响远大于制度影响,同时,对当代教师的成长也有借鉴和参考作用。作为职业教师,总要涉及但在学校图书馆里总缺乏的那些教育家、教育思想和著作,古今中外有代表性和对当代及后世教育发生过直接影响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代表作品、经典论述,是我们这次系统编选的重点。
2.全套分中国卷20种、外国卷20种,共40种,同时出齐。详细评价和介绍古今中外教育家的生平、教育事迹、教育成就、教育思想,同时编选其经典教育论著选读并详加注解、助读、导读,这对于全面深刻和原原本本地了解学习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遗产和运用教育著作文本资料的精华是十分有益的。
3.唯求其精,精到的评价和介绍,精练的表述,精神本质最集中的文本精华编选,精确精准的注解和助读。
书籍目录
《无产阶级教育思想与论着选读(上册)》目录:[德]卡·马克思、弗·恩格斯无产阶级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卡·马克思、弗·恩格斯的教育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生平和教育基本思想(一)关于教育社会性质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二)关于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发展之关系(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四)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五)关于教育的经济意义(六)关于道德教育(七)关于自然科学与课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社会本质的论述卡尔·马克思著作中的教育经济学观点恩格斯与心理学问题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中国化历程(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人与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人密不可分(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生长和发展提供了制度性前提(三)到1956年,新中国教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对学习苏联教育学中的教条主义展开了反思……《无产阶级教育思想与论着选读(上册)》目录:[苏]列宁、斯大林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与教育论著选读[苏]列宁、斯大林苏维埃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列宁关于教育的论述教育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文化革命的意义与任务培养建设共产主义的一代新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综合技术教育重视教师和教师作用无产阶级对教育的领导列宁的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十月革命前列宁在教育领域的斗争(二)论文化革命(三)论教育与政治的密切联系(四)论青年一代的共产主义教育(五)论教师(六)论无产阶级的教育事业必须由共产党领导五十年代列宁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国民教育的思想(一)国民教育的背景(二)确立国民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原则(三)揭示社会主义国民教育的几个重要规律《列宁论教育》导读(一)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章节摘录
如果说,在真理和谬误的问题上我们没有什么前进,那末在善和恶的问题上就更没有前进了。这一对立完全是在道德领域中,也就是在属于人类历史的领域中运动,在这里所播种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恰恰是最稀少的。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但是,如果有人提出反驳,说无论如何善不是恶,恶不是善;如果把善恶混淆起来;那末一切道德都将完结,而每个人都将可以为所欲为了。如果除去一切极端玄妙的词句,这也就是杜林先生的意见。但是问题毕竟不是这样简单地解决的。如果事情真的这样简单,那末关于善和恶就根本不会有争论了,每个人都会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今天的情形是怎样的呢?今天向我们宣扬的是什么样的道德呢?首先是由过去的宗教时代传下来的基督教的封建主义的道德:这种道德主要地又分成天主教的和新教的道德,其中又分成许多种类,从耶稣天主教的和正统新教的道德,直到松弛的启蒙的道德。和这些道德并列的,有现代资产阶级的道德,和资产阶级道德并列的,又有无产阶级的未来的道德,所以仅仅在欧洲最先进国家中,过去、现在和将来就提供了三大类同时并有的各自起着作用的道德论。哪一种是有真理性的呢?如果就绝对的终极性来说,哪一种也不是;但是,现在代表着现状的变革、代表着未来的那种道德,即无产阶级的道德,肯定拥有最多的能够长久保持的因素。但是,如果我们看到,现代社会的三个阶级即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各有自己的特殊的道德,那末我们由此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
编辑推荐
《无产阶级教育思想与论着选读(套装上册)》是教师必读文库,中国教育名家名著精读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