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所思

出版时间:2008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作者:何怀宏  页数:223  
Tag标签:无  

前言

这些随感大部分是从我过去十年的日记和一些笔记中选录出来的,而只有小部分是后来作势要弄一本小书时写下的,因此,可把这书看成是我个人内心生活经历的某种供状。虽然我觉得它是真诚的,但也清楚地知道这真诚的性质,知道这真诚毕竟是一种当时的真诚,历史的真诚。一位诗人在对一位女性说他要终生爱她时是真诚的,后来对她喊:“我讨厌你,给我走开!”时也是真诚的。我不是诗人,但这本书里同样可能有前后抵牾之处。十年来,我自觉虽然有一些大的东西没有变,但毕竟有些想法还是改变了。不过,我基本上仍然不动它们,甚至在修辞、风格上也不动。我想,让思想保留着──正如克尔凯戈尔所谓的“原始的脐带”、原始的悸动,可能更有意义。至于取“若有所思”为书名则有两层意义,首先,“若有所思”可以指一种神态,即“似乎在想什么”,也可以指一种结果,即“似乎想到了什么”。本书作为一种成品,自然是指后者,但却又不敢肯定自己是否真的想到了什么值得拿来发表的东西,因此,就在“所思”前加上“若有”二字,以抽去一些肯定,增添一些怀疑,给“所思”裹上一层仿仿佛佛的色彩,玩弄的手法有点类似于以姓氏“吴”使后面的名字“德”转为反面,“贾”使后面的“宝玉”失去价值,而“何”则给后面的无论什么都打上问号。但说实话,我私心也是颇有点喜欢这种不敢肯定的态度的。第二层意思则跟我对“思”字的偏爱有关,我倒不觉得爱思就会成为一个思想家,爱智就是一名智者或哲学家。何况现在玩弄思想也可以赚钱,一本书有时不仅可以给作者饭吃,而且给许多人饭吃。因为思想有时可以贬低到这一地步,以致使一些真正的思者宁愿使自己俗化,而把头衔奉献给另一些人,于是象跟人说“写作这门手艺”、“音乐这个活儿”、“绘画这个行当”一样,说“哲学这个饭碗”,或者说“我什么都是,唯独不是哲学家”。但思毕竟是值得尝试的,在我的词典里:“思,丝也。”思乃我生命的游丝或触须,在风中试探,试试看能抓住什么。思乃对生命的执着和对死亡的抗拒。活着,就意味着思考。进一步,也可以说,思考的人是有尊严的人,人在思考时最能表现出他的特性。最后,抄录梭罗的一段话:“年轻人搜集材料,预备造一座桥通到月亮上,或者也许在地球上造一座宫殿和庙宇,而最后那中年人决定用这些材料造一间木屋。”因为它正好代表了我此时此地的心情,我也已近造木屋的年龄了,活了三十余年,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知道了自己的平凡;知道了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而本来能做的一些事也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机会的错过而成为不可能做到的事了。何怀宏1987年11月于南昌

内容概要

  思乃生命的游丝或触须,在风中试探,试试看能抓住什么。思乃对生命的执着和对死亡的抗拒。活着,就意味着思考。进一步,也可以说,思考的人是有尊严的人,人在思考时最能表现出他的特性。  《若有所思》里的随感,大部分是从何怀宏教授过去十年的日记和哲学笔记中选录出来的,按作者自己的说法,本书是他个人内心的独白。这是一本类似于周国平《人与永恒》的书,也许比《人与永恒》有更锋利与深切的追问和沉思。  《若有所思》是一本为自己写的书,其中的大部分,在写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发表。它也是何怀宏教授酝酿最久的书,时间跨度包括了从“十五有志于学”到“三十而立”之年,是其思想“原始的悸动”,也是青春悸动的产物,包含着对道德和社会的思考,爱情和婚姻的追问,读书与写作的乐趣,哲学与真理的追求,生与死的追问,等等,体现了学者最真实和珍贵的内心生活记录。

作者简介

何怀宏,1954年12月生于江西清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伦理学、人生哲学、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求学工作经历:1984-1986: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1986-1988: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研究1989-1995: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1993-1994: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95-1998: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98-至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学术著作:《良心论——传统良知的社会转化》、《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底线伦理》、《道德、上帝与人》、《生命与自由》、《公平的正义——罗尔斯正义论导读》、《伦理学是什么》、《生态伦理》(主编)。主要翻译著作:(美)梯利 著《伦理学概论》,(法)拉罗什福科 著《道德葴言录》,(古罗马)马可·奥勒留 著《沉思录》,(美)诺齐克 著《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德)包尔生 著《伦理学体系》(主译),(美)罗尔斯 著《正义论》(主译),《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编译)。

书籍目录

自序苏醒(1978)前记早春晚春初夏盛夏道路理性与激情道德之维幸福与痛苦友谊、爱情与婚烟关于孩子孤独与自由读书与写作天才语言与幽默美与自然历史文明时代与社会自己哲学与真理死亡信仰后记一后记二

章节摘录

人常常是这样,要自己用刀子划破一点皮也不干,流一点血也怕得要命,而碰上突然的事故,断上一只手,血流如注,也达观地忍受了。10我们白天有太阳,太阳给我们温暖和光明,可是太阳黑夜里不出来。于是古时候的人们寻求火。火作为温暖的源泉,对应于我们的欲望,具有物质的、实用的意义,成为一种有效的自我保存的手段。火作为光明的源泉,对应于我们的情感,具有精神、象征的意义,成为一种热烈的崇拜的对象。11让我们同时认识到人与人关系的悲剧性质和爱与同情的伟大价值。人与人之间有一种永恒的冲突,在爱人之间尤甚;人与人之间又有一种伟大的爱和同情,在爱人之间尤甚。以为爱与同情能完全消解冲突是可笑的,而因为冲突就认定爱与同情没有价值则是可悲的。12有时需要:在探索人类的一段历史时同时想到人类的诞生和人类的毁灭,在凝思我们的地球时同时想到其他无数个星球,这时,我们也许就不会狂妄自大到以为“人”字到处和始终部是大写的,这是一种考察问题的有用角度。13人最害怕的是他自己,因为他只要活着就不知道自己会做出什么举动来。14我们往往能够拯救别人,却不一定能够拯救自己。有一个人让别人不疯了,自己却疯了。有一个人说服了别人不自杀,他自己却自杀了。15生命力的冲动无疑是一生物学的事实,没有这种冲动,也就没有生命的存在了。这种冲动在动物那里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盲目的、不由自主的。即使在有意识和有某种意志控制能力的人那里,它仍然有一大部分没入我们尚不知晓、无力驾驭的黑暗之中。16人的心灵、意识、情感,人的一切非物质、非肉体的东西远远不是我们所估计的那样简单,对它的全部复杂性、丰富性我们领略的太少了。这可以鼓舞一些人,因为它可能预许着人与人的巨大差别和超凡脱俗的灵感,但也可以使一些人泄气,因为他们竟然只能看着自己的情感冲动甚至任意驰骋而无能为力,但无论如何,人的心灵尚有许多奥秘未被揭示。17总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念头支配我们的行动。如果我们正要行动的话,这行动常常并不是凭我们全部思考的结果,凭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来决定的,而是凭离现在的我最近的一个念头行动的,于是就有“正义冲动”和“激情犯罪”之说。18当我们以为自己是大彻大悟的时候,我们往往是在堕入新的蒙昧。

后记

我在《若有所思》第一版“自序”中曾经写到,我想在这本书里让思想保留其“原始的悸动”,在增补修订这一版时,我依然抱定这一宗旨。我不想修饰,不想精致,不想按我现在的想法订正其内容,也不想使之在风格上统一和完善,也许这些思考相当幼稚、粗糙、笨拙,但它却包含着我后来学术作品中许多重要的思想萌芽。就让它们这样吧,就让它们保留一种原始的生命悸动吧,尤其是其中青春的悸动,它们令人怀念,就像一首古希腊诗歌中所唱到的,是逝去的“那苹果树、那歌声和那金子”。和1988年的初版相比,这本随感集最重要的补充是增加了从1978年春夏之间的日记中摘出的一些片断感受和思考,我将其题为“苏醒”,以此作为全书的一个引子,因为,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我才真正可以说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思想,或者说才真正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今天离1978年不觉有三十年过去了。此书的新版也可视作是对三十年前的一个纪念。另外,为了方便读者,我将正文重新按主题分类,并增补了一些新的随感。我还无暇专门系统地收集整理90年代以后的思考和感受,也许到我的晚年,我也要像普里什文那样,“用我全部的日记写一本书”。我的确也曾抱有一个希望:希望《若有所思》像惠特曼的《草叶集》一样不断长大,开始青翠、生嫩、汁液饱满,后来浓郁、成熟、日渐舒展。当然,它们最后都会像罗扎诺夫的《落叶集》一样,飘落、翔集、旋转、渐渐越飘越远,卷入我所不知道的地方,不知道的世界里去。重新整理这本书的日子正在乡下,我躺在床上阅读,片断传来孩子的钢琴声,这是一些简单的曲子,但并不缺少一种动人的力量。未来是孩子的世界。何怀宏2008年7月于溪翁庄

媒体关注与评论

《若有所思》以他“生者重思”的主题语出现在了我的案前,仿佛给了我一个长久以来追寻的答案。道路、道德、理性、激情、幸福、痛苦、友谊、爱情、社会、婚姻、哲学、真理、自然、历史、文明、死亡、信仰、苏醒、自己……一个又一个词眼引导着我的眼球,往字里行间去寻找何怀宏先生脑海里对于人生的种种顿悟。且不称其为思想的大家,但是那句“不敢肯定”便令我心生一丝敬意,明了这是一位对生活、对存在时刻进行探究者的心路笔记。——武汉晨报《生者的欢喜与忧愁》很多哲学著作因为太过于学术化而难于理解而不被非专业人士接受。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哲思的陶冶,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人厌倦生命、背离大地呢?或许《若有所思》这样一本通俗哲学读物才是最能让人感同身受,继而从中找到答案的。何先生不是作为一个哲学家,也不是思想家,而更像是一个生活着的历史家。 “思”应当是一种平凡之美,但是人们往往只会把它当作一种独具慧眼、运用智慧的能力,抑或一种观察世界的敏锐角度。相信人们读完《若有所思》,定能领悟到思想的价值更多体现为一种理智的诚实之美,它的内涵绝不仅仅是智商上的高低,更需要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心态作为基础。“思”就像静穆一样,只能从德性中涌出,平凡而真实。——上海新闻晨报《若有所思:思考的平凡之美》就像何先生翻译的《沉思录》会在很多人的枕边伴之终生的经典一样,《若有所思》必然也会成为更多人人生道理上不可缺失的一件宝物,人们更可以像何先生所喜欢的那样,“极其温和而坚定”地经营自己的人生。就在这不经修饰,不想精致的原始的感觉里,成就雪中傲骨寒梅,留盈袖暗香。——山西商报《庭前雪落成一夜 不及梅花半点香》在翻译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的过程中,何怀宏开始不断记录下自己对生命、道德、爱情等等问题的思考和体悟,最终成就了他青年时代的沉思录——《若有所思》,这些最真实和珍贵的个人内心生活经历絮语,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宛若逝去的“那苹果树、那歌声和那金子”。——广州信息时报《活着,就意味着思考》《若有所思》是何怀宏教授为自己写的书,其中的大部分,在写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发表。它也是何怀宏酝酿最久的书,时间跨度包括了从“十五有志于学”到“三十而立”之年,是其思想“原始的悸动”,也是青春悸动的产物,包含着对道德和社会的思考,爱情和婚姻的追问,读书与写作的乐趣,哲学与真理的追求,生与死的追问,等等。——北京晨报

编辑推荐

《若有所思》最真实和珍贵的个人内心经历絮语,宛若逝去的“那苹果树、那歌声和那金子”。思考的人是有尊严的人,人在思考是最能表现出他的特性。我的确也曾抱有一个希望:希望《若有所思》像惠特曼的《草叶集》一样不断长大,开始青翠、生嬾、汁液饱满,后来浓郁、成熟、日渐舒展。当然,它们最后都会像罗扎诺夫的《落叶集》一样,飘落、翔集、旋转……渐渐越飘越远,卷入我所不知道的地方、不知道的世界里去。一本写的时候没有想到会出版的书,最真实和珍贵的个人内心经历絮语,无法重新叙述。也许,《若有所思》的文字,将成为你内心孤独无援得以顽强支撑的精神来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若有所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这本书对我来说真的是像良师益友一样的存在,无论什么时候读它,都能有所思有所得
  •   书是正品的,而且价格很便宜。
  •   这是一本他写给他自己的书
  •   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年轻人在困顿不得意时期的心灵笔记,仿佛他总是随身带着小笔记本,一有灵感即刻记下。虽然有惆怅,但并不是一些无谓的呻吟,而饱含了对人生各方面的思考,颇多灵感。自省是洞察力的来源,由于作者对自身的反思,所以许多洞见令人耳目清新。而且作者文笔优美精准,对内心思绪延绵有极致的描写,以至于常常让人“感同身受”,亲切极了。不过本书也有让人遗憾的地方。因为作者基本上是想到什么就记什么,虽然真实新鲜,却显得“蜻蜓点水”了。而且采用的格言形式造就了许多“反格言”,就是为反向思考一些约定成俗的警言名句而逆向思考,开始还有些趣味,多了就感觉“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不是太造作了?许多内容感觉就是话说到一半就戛然而止,不少体会只是作者由于对文字的控制能力出色而显得有哲思色彩,其实是空洞无物,经不起推敲,有玩弄文字游戏的嫌疑。总而言之,瑕不掩瑜,这本小册还是值得购买,特别是适合青年人,阅读的时候会有遇到知己的感觉。
  •   在何老师写这本书的时候,那时的人物质生活比较贫乏,不管你是当官的还是做学问的,都在渴望内心,追求内心的东西,但看看现在,每次和哥们姐们聊天,能聊的都是和金钱有关的东西,内心的东西非常少了,偶然买了这本书看了一些,顿发感慨.人真不能麻木地生活着.
  •   这本书和作者所译《沉思录》还是一个毛病,很多句子不通顺,读起来挺累。
  •   哲理太强,有些地方台难懂!
  •   内容读起来有点让人不知道在写什么 呵呵
  •   非常喜欢。是 人生中难得的一本好书。
  •   早先读何怀宏先生翻译的《沉思录》时,便深深地折服于其中的自省精神。而今,偶然的机会,读到了何先生这本自身的沉思录《若有所思》,甚为叹服。原来功夫不是一天练成的,思想也不是一天就形成的,只要活着,就意味着思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