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 作者:吴忠文 页数:312
内容概要
本书是对《金匮玉函经》校勘和研究的专著。一《金匮玉函经》就是《伤寒论》,为张仲景所撰之同体而别名,是最早而又未失原貌的古传本。两书同为宋时校正的标准本,因藏于馆阁651年,很少流传,不被人们所知,因此,对该书荒于研究。 作者对其首次了以校注和系列研究,认为具有如下特点:①可以全面的了解《伤寒学》的发展,流传以及不同时期各版本的特点;②保持了仲景撰著时“前方后证”的原旨;③从所有原文中能看出仲景是以“回顾性病案记录式”体裁撰著;④从字词中能了解到东汉时代的文化和巫医、凡医盛行以及是当时仲景为救逆救误的实况记载;⑤从校注过程和校注后可见现在所流传的宋本、成本、唐本、康平本、康治本、桂林本等各种版本与之比较,唐本来源于《玉函经》;宋本、成本、康平本、桂林本可能是一个祖本;⑥宋本经王叔和与宋林亿等校正时修改、添加以致错乱,已失去了《伤寒论》的原貌,非仲景之真谛;⑦因《玉函经》“证治总例”非王叔和编次,又无序文,原文编排与众不同,校时保持了旧日,可免除“有无序文”、“当太守否”、“撰于《素问》”、撰于《汤液经》、“六经与六病”、“版本来源真伪”“六大争论”;⑧作者在儿十年的研读中特别总结了从原文到临床运用案例,悟出了立“辨证纲领”以“物质基础”论,提出新的“辨证纲领”,使辨证法则返古而执简驭繁。 本书适宜于中医约院、校师生,临床中医师,研究《伤寒论》的学者学习和参考。
作者简介
吴忠文,男,1940年生,湖南常德人,1956年中医学徒,后人常德中医学校深造。现任常德市第二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湖南省中医学会中医肝病医疗中心主任;国家级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华西医药卫生交流发展中心研究员。
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五十多年。近20多年来对中医疑难杂病、肝病的临床与科研方面,通过对数十万例乙型肝炎患者长期临床观察、治疗,综合乙型肝炎发展变化的社会、心理、生理、病理、环境等因素,将乙肝之病因病机高度概括为:湿、痰、毒、郁、瘀、虚六个方面,以及“三劳致病”等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提出了湿毒疫邪乘虚而入,首犯肝胆,传之脾胃,邪逐步深伏入血,正虚邪恋,穷必及肾,致使人体多脏器多系统发生病变。对中医内、妇、儿科理论与临床有很深的造诣。精研《伤寒论》,临床善用经方,救危重症屡起沉疴,对《论》中诸多论点,敢于质疑,提出新的辨证纲领及法则;开趺阳脉研究之先河,著有《趺阳脉学》专著一书,先后在中央、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论著,总结性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由此,于1993年起经国务院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中医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确定为湖南省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师承教育导师。2008年又继续为湖南省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师承教育导师。
书籍目录
一、引子二、《金匮玉函经》校注的底本校本和校注方法三、《金匮玉函经》校注 1.辨太阳病形证治第三 2.辨太阳病形证治下第四 3.辨阳明病形证治第五 4.辨少阳病形证治第六 5.辨太阴病形证治第七 6.辨少阴病形证治第八 7.辨厥阴病形证治第九 8.辨厥利呕哕病形证治第十 9.辨霍乱病形证治第十一 10.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形证治第十二四、《伤寒论》版本研究 (一)版本简介 1.历代对《伤寒论》版本编次评论摘要 2.同体别名类 3.《伤寒论》类 4.《伤寒杂病》类 (二)十一种版本互校 1.各种版本之间的关系 2.各种版本比较的相同点 3.各种版本比较的不同点 4.通过比较存疑的几个问题和想法 (三)部分版本校勘:(《玉函经》、“宋”、“成”) 1.《金匮玉函经》原文古字词考 2.从坚硬鞭三字可划分《伤寒论》流传的不同时代标志 3.删除或加入助词以修改《玉函经》原文 4.增添和更改《玉函经》原文字句 5.沿袭“方证同条、同类相附”,彻底改变仲景“前证后方”原旨五、《金匮玉函经》系统思维源流 1.中医学起源和思维与古文化关系 2.对医易的认识和关系 3.《玉函经》哲学思想底蕴浅析 4.《玉函经》辩证思维面面观 5.立“辨证纲领”以“物质基础”论 6.《玉函经》辨证论治概说 7.《玉函经》运用阴阳学说浅析 8.《玉函经》中之“气”病形证治 9.《玉函经》中“血”病形证治 10.《玉函经》津伤液耗病形证治 11.《玉函经》水液代谢障碍病形证治 12.仲景用药规律探讨 13.校注研究《玉函经》的重要意义六、《玉函经》方临床运用案例 1.桂枝汤治荨麻疹案 2.桂枝加龙骨牡蛎救逆汤案 3.柴胡桂枝汤案 4.真武汤——头眩、心悸、腰膝冷痛案 5.小柴胡汤治重度早孕反应案 6.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案 7.苓佧术甘汤应用案 8.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应用案 9.白虎汤加桂枝——高热大渴恶风寒 10.生姜泻心汤——胃脱痛干噫食臭案 11.旋覆代艄汤——幽门梗阻案 12.五苓散案 13.猪苓汤一阴虚臌胀案 14.栀子豉汤——重症肝著心中懊侬案 15.茵陈蒿汤——重症肝著高黄疸案 16.小承气汤——人实如赢危重案 17.调胃承气汤 18.竹叶石膏汤——危重型病毒性脑炎案 19.大承气汤——痞满燥实急下案 20.大承气汤合桂枝茯苓丸——股骨术后肠梗阻案 21.葛根芩连汤运用案 22.白头翁汤——阿米巴痢疾案 23.当归四逆汤——脱疽案 24.理中汤、丸——临床诊趺阳脉案 25.炙甘草汤案 26.乌梅汤临床新用举隅(三例) 27.麻杏石什汤——麻疹案 28.桂枝茯芩丸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18例次) 29.乌梅汤渝危重型胆道蛔虫案附 《金匮玉函经》考伤寒杂病论左盛德原序左修之先生像传金匮玉函经《金匮玉函经》校注说明重刻张仲景《金匮玉函经》序重刻《金匮玉函经》序校正《金匮玉函经》疏《金匮玉函经》卷第一 证治总例《金匮玉函经》卷第二 辨痉湿喝第一 辨脉第二 辨太阳病形证治第三《金匮玉函经》卷第三 辨太阳病形证治下第四 辨阳明病形证治第五 辨少阳病形证治第六《金匮玉函经》卷第四 辨太阴病形证治第七 辨少阴病形证治第八 辨厥阴病形证治第九 辨厥利呕哕病形证治第十 辨霍乱病形证治第十一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形证治第十二《金匮玉函经》卷第五 辨不可发汗病形证治第十三 辨可发汗病形证治第十四 辨不可吐病形证治第十五 辨可吐病形证治第十六 辨不可下病形证治第十七 辨可下病形证治第十八《金匮玉函经》卷第六 辨发汗吐下后病形证治第十九 辨可温病形证治第二十 辨不可火病形证治第二十一 辨可火病形证治第二十二 辨不可灸病形证治第二十三 辨可灸病形证治第二十四 辨不可刺病形证治第二十五 辨可刺病形证治第二十六 辨不可水病形证治第二十七 辨可水病形证治第二十八 论热病阴阳交并生死证二十九《金匮玉函经》卷第七 方药炮制 桂枝汤方[第一]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第二]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第三] 桂枝二婢一汤方[第四] 桂枝加桂汤方[第五] 桂枝加附子汤方[第六] 桂枝去芍药汤方[第七]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第八]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第九]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第十]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方[第十一] 桂枝倍加芍药汤方[第十二] 桂枝加大黄汤方[第十三] 桂枝人参汤方[第十四]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第十五] 桂枝甘草汤方[第十六] 桂枝加葛根汤方[第十七] 葛根汤方[第十八] 葛根加半夏汤方[第十九]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第二十] 麻黄汤方[第二十一]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第二十二]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第二十三]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第二十四]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第二十五] 麻黄升麻汤方[第二十六] 大青龙汤方[第二十七] 小青龙汤方[第二十八] 小建中汤方[第二十九] 小柴胡汤方(第三十]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第三十一] 柴胡桂枝汤方[第三十二]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第三十三] 大柴胡汤方[第三十四] 柴胡加芒硝汤方[第三十五] 柴胡加大黄芒硝桑螵蛸汤方[第三十六]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第三十七]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第三十八] 茯苓甘草汤方[第三十九] 五苓散方[第四十] 甘草干姜汤方[第四十一] 芍药甘草汤方[第四十二] 炙甘草汤方[第四十三] 甘草汤方[第四十四]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第四十五] 栀子豉汤方[第四十六] 栀子甘草豉汤方[第四十七] 栀子生姜豉汤方[第四十八] 栀子厚朴汤方[第四十九] 栀子干姜汤方[第五十] 栀子黄檗汤方[第五十一] 《金匮玉函经》卷第八 小陷胸汤方[第五十二] 大陷胸汤方[第五十三] 大陷胸丸方[第五十四] 又大陷胸汤方[第五十五] 文蛤散方[第五十六] 白散方[第五十七] 大黄泻心汤方[第五十八] 附子泻心汤方[第五十九] 半夏泻心汤方[第六十] 甘草泻心汤方[第六十一] 生姜泻心汤方[第六十二] 禹余粮丸方阙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第六十三] 旋覆代赭石汤方[第六十四] 瓜蒂散方[第六十五] 白虎汤方[第六十六] 白虎加人参汤方[第六十七] 桂枝附子汤方[第六十八] 术附汤方[第六十九] 甘草附子汤方[第七十]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第七十一] 干姜附子汤方[第七十二] 十枣汤方[第七十三] 附子汤方[第七十四] 大承气汤方[第七十五] 小承气汤方[第七十六] 调胃承气汤方[第七十七] 桃仁承气汤气[第七十八] 猪苓汤方[第七十九] 蜜煎导方[第八十] 麻子仁丸方[第八十一] 抵当丸方[第八十二] 抵当汤方[第八十三] 茵陈蒿汤方[第八十四] 黄连阿胶汤方[第八十五] 黄连汤方[第八十六] 桃花汤方[第八十七] 吴茱萸汤方[第八十八] 猪肤汤方[第八十九] 桔梗汤方[第九十] 苦酒汤方[第九十一] 半夏散方[第九十二] 白通汤方[第九十三]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第九十四] 真武汤方[第九十五] 乌梅丸方[第九十六]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第九十七] 白头翁汤方[第九十八] 黄芩人参汤方[第九十九] 黄芩汤方[第一百]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第一百一] 理中丸及汤方[第一百二] 四逆散方[第一百三] 四逆汤方[第一百四] 通脉四逆汤方[第一百五] 人参四逆汤方[第一百六] 茯苓四逆汤方[第一百七]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第一百八] 当归四逆汤方[第一百九]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第一百十] 烧棍散方[第一百十一] 枳实栀子豉汤方[第一百十二] 牡蛎泽泻散方[第一百十三] 竹叶石膏汤方[第一百十四] 麦门冬汤方[第一百十五]附遗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一、引子 《伤寒论》的研究,自古至今从未间断过,可谓是千百年来一个永恒的课题。在过去的时代里,有从版本着手的,有从方证编次的、有从校正条文简错的、有重诊法与治法的、有立六经八纲辨证者……还有从某一侧面研究而颇有心得体会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形成了多个流派,而在学术上各具特点。其研究者遍及国内外,其中有13本伤寒学家之研究成果不菲。总之,历代伤寒学家为继承和发扬仲景学说取得不可磨灭的功绩。 笔者乃后学者,还大有必要继续……。现代虽距仲师时代远达一千八百多年;离王叔和(公元三世纪)搜残撰次时亦有一千七百多年,到孙思邈编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收编《伤寒论》时达一千三百五十年左右;到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又校正《金匮玉函经》时屈指可数八百多年。当时只对《伤寒论》以多种形式版本刊行于市,却将《金匮玉函经》藏之于馆阁。 明清时代以《注解伤寒论》受到医家的欢迎,成为学习和研究《伤寒论》的主要版本,在此期间,还有《伤寒论条辨》、《伤寒尚论篇》、《伤寒论集注》、《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浅注》等;20世纪60年代始《宋本伤寒论》的出现,虽然结束了《伤寒论》各种版本纷争的杂乱局面,但是,《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都是经宋代校正医书局校正刊行的通行本、标准本。作为全国中医院校的必修课程、统一教材,既然如此,为什么只选宋本为底本,作者多年以来带来这个疑问,逐步深入的对十多种不同版本《伤寒论》,通过考证、校勘、比较之后,发现《玉函经》优于“宋”、“成”本,并具有以下特点: 1.《金匮玉函经》同为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所校正的通行本、标准本、统一本。由于当时校正的《宋本》不久就散佚,与南宋覆灭而随之销声匿迹后,再在治平三年,时仅隔一年左右“次校成此《经》”。(以校正《金匮玉函经》疏为证)。 2.据考证的结论来看,《金匮玉函经》的目录名称原文内容及条数、方剂数,早于《宋本》而保持了张仲景所撰之中期作品的原貌,既非早期又不属晚期,而《宋本》据考证为第七稿,除去20世纪30年代所发现的湘古本、涪陵本、白云阁本均为《伤寒杂病论》的手抄本和同属晚期的全、善本之外,《宋本》亦属后期之版本。 3.《金匮玉函经》之编写体例为“前证后方”,这是保持古传本之最大特点,而《宋本》、《成本》均因《唐本》之编者孙思邈的重大改革编写体例“方证同条”、“同类相附”之后,仿效沿袭至今,因而失去了古传本之而貌。 4.《金匮玉函经》版本前无“伤寒卒病论集”之所谓序名和无序文,保持了汉时无人为自己作序之时代,可以免除对“序”之争。
编辑推荐
《金匮玉函经研究》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准则,甄诸版本原文字、词、句,勘宋、成本与《金匮玉函经》之差错讹误处几近九成;以时代社会背景为前提,由理论而实践,举仲景与巫医斗之实例及著者临证之医案,析仲景之辩证思维体系,立阴、阳、气、血、津液、水液代谢为《金匮玉函经》之辨证论治纲领。可谓集伤寒学古籍研究之大成,当能俾后学得仰仲景学说之丰采,为中医药院校师生提供了学习和研究《伤寒论》不可多得的辅导读本,实乃杏林之幸事,善莫大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