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8月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 页数:34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朱德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英勇奋斗并建树了丰功伟绩的人民领袖之一。他一生经历辛亥革命中的云南起义、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出国留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经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开创新中国社会主义大业的时期。他的革命历史“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周恩来语)。 本书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专家编辑整理,集纳了朱德1937年春在延安先后接受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尼姆·威尔斯(即海伦·福斯特·斯诺)访问时关于他个人生平的口述记录,以及他长期以来所写的反映其生平经历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到朱德同志充满艰难险阻、暴风骤雨的斗争道路,以及在火与血的洗礼中铸就的伟大人格。 全书思想深刻,内容翔实,是一部难得的与领袖近距离接触,了解领袖心路历程的作品,读者能充分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历程和光辉品质。
作者简介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
中央文献研究室权威专家精心整理,共和国领袖真诚自述人生传奇历程。
书籍目录
开篇自述 附:关于朱德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诞生在末琳琅寨下 开始读书 师从席聘三 参加科举考试 上新学堂 教书不是出路第二章 投身军界 在云南陆国讲武堂 参加云南重九起义 北上援川 滇南边界游击战 护国讨袁之役 驻军泸州 护法战争 附;赠昙华寺住持映空和尚诗文 逃离云南 在上海会见孙中山 附:在启程赴欧之前第三章 天涯寻正道 去欧洲一路见闻 留学德国 附:愿终身为党做军事运动 留学苏联第四章 大革命中 策应北伐到万县 创办南昌军官教育团 附:致孙炳文夫人书第五章 保存火种 南昌起义 南下受挫 在困境中与范石生合作 智取宜章 打垮许克祥 暴动烈火遍湘南第六章 星火燎原 井冈山的斗争 进军赣南、闽西 第一次反“围剿” 附:一九三一年春的一天 第二次反“围剿” 附:横扫七百里 第三次反“围剿” 第四次反“围剿” 第五次反“围剿”第七章 长征两年 开始长征 附:爱兵如子 同张国焘斗争 附:“临大节而不辱” 率军北上 从苏区到长征中的生活 到了保安、延安 附:朱老总和战士第八章 跃马太行 复我山河,保我民族 太行前线寄家书(三封) 为母亲度饥荒求捐助信 《重逢》 华北抗战的总结(节选) 附:朱总司令在太行山时的一些情况第九章 延安岁月 关于部队生产的一封信 给女儿朱敏的信 回忆母亲 关于建设迫击炮分队及兵工生产的意见 附: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的两次发言 附:周恩来为朱德六十寿辰的贺词 致艾·史沫特莱女士的信 我相信可以亲自看到中国革命获得成功第十章 走向胜利 关于晋察冀军事工作的报告 关于军工生产等问题的报告 关于准备战略反攻问题的信 视察晋察冀野战军和冀中等地后的信 我把功劳往下面推 打长春可强攻或长围 在总部作战局战况汇报会上的四次讲话 附:亲切的关怀,难忘的教诲 附:军事工业的奠基人第十一章 心系祖国振兴 对美帝侵朝战争的对策 关于新疆工作几个问题的答复 加快建设海军的防卫力量 兵工生产同民用生产相结合 提议刘少奇为国家主席候选人 对农村办公共食堂问题的意见 在七千人大会中的讲话 给儿子朱琦的信 揭发林彪的问题 附:最后十年 附:永记父亲的教诲大事年表编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师从席聘三一八九六年,我十一岁,开始在席先生那里读书。席先生名字叫聘三,是一个很懂得人情世故,很有情趣有骨气的人——他的思想是开展的,对于那些历史上的人物认为都是假的,把做官的人常常骂得狗血淋头。他还具有着浓厚的民族意识,虽然有着丰富的学问,可是他不肯考了,所以不是什么秀才,却真是好先生。中国历代各朝的事他都懂得,从二十几岁教书起,到这时已经七十多岁了,周围的一些秀才、举人都是他的学生。我们在那里读书,当时他很高兴,因为学生都很好。我读了四、五年,很有益处。《四书》、《五经》也讲,诗、词、歌、赋也讲。还有《纲鉴》、《甘四史》,你要什么东西他就给你讲什么东西,到处都讲。那时候我比较聪明了些,又小,先生比较喜欢我。十一二岁,读书多,背到了一大串,读到了《左传》,讲也讲得来了大半。这时国家也在由腐败中间变化着——从中日战争以后,大清的昏暗腐败,完全暴露了。那时“亡国”口号提得很高,“变法”的思潮也很快地反应在各处了。四川的情形呢?也一样腐败,做官的压榨老百姓是常事,剥削很厉害,卖官(又名捐官)也是常事。譬如:一个县知事,就要几十万块。那么他做上一任就要搞一两百万走。庚子“八国联军”进京,清朝失败之后,更公开地卖官贿爵,土豪劣绅都像小说书上写的那样,这时农民经济也起了变化。国外经济的侵略已经因为长江交通的便利,而深入到四川来了。搬家到大湾来,因为人少,同时自己也长大了一点,花在种庄稼上的时间更多了。一年差不多三四个月在种庄稼。六七个月在读书。席先生那里离马鞍场很近,离大湾有八里路,一天要来回跑四次,所以养成走路快的习惯。晌午回来肚子饿,跑得快,晚间回来怕天黑了,也得快。从前我就没上过街,现在从乡里走到街上,人情也懂得多了。以前一到街上,人家会欺负你,在琳琅寨那处风俗还厚道,地主作恶的还不多,到了街上就不同了,流氓痞子很多,要靠另一种本事来支持。这时,已经懂得问国家事。庚子事变,就是在这个时候。席先生也讲。就懂得四万万赔款。因为这些钱都是赔到地主农民头上来。他们就作为加租的理由,来加到我们身上了。戊戌、己亥、庚子,又连着几年都是天旱,简直天天吃小菜叶大麦高梁,那很可怜。我在席先生那里读书,就有几个很好的朋友了。因常常要一起上街——顶好的是吴绍伯,是很好的一个人,道德品行都不错,书读得多,年纪也比我大,是学校顶大的,先生也很喜欢他。我们还是爱跳,读书也没用过劲,毛毛草草的。他们读通夜,那我是不干的,因为我晚上要睡觉,非睡不行,我就说:“读通夜要命也不行!”在这时进步相当快。先生好,抓得紧,文章、作诗要交卷时,一逼就一搞,拿得出来,很快。戊戌变法后,就又讲究科学了,有钱的人买了些科学本子回来,如“五大洲”、算学都有,都是变法以后编的。还有两个地球仪器。一看,知识大了,晓得有世界,知道有个地球,还是圆的。我开始学算学,我学的还不错——因为会打珠算,那是在丁先生那里就学会了。当时因为家里都不会挂账,算账家里很需要,先生教,就会了。加、减、乘、除都会了。所以算学一看容易得很,一直学到比例开方,我都觉得容易——以后慢慢读成大学生了,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脑筋里总有一个想头:——是有一个世界,就想:去看看世界就好了!可是没有盘缠也出不来。那个同学吴绍伯,更有志愿,两个人打了很多主意,找办法。当时我们也还受先生很好的影响。他爱喝酒,他佩服的是做事业的人,他说:“人不做事业,没什么作用!”他是那样洒脱的。认为要能做事,才能救世界,不能救世,便没有路,说神仙不是人做的,那是没有路的人,才去做。……席先生又说:“皇帝就是那样,好人不用,有也是例外的!”他认为周朝是假的,他认为从古到今天,都是一样坏。他说做得好只是用人处事得当。他说历史上都是为了个人的……这样思想慢慢开展了。那时对《四书》、《五经》、《史记》读得还不错,贯串得起来,有点本事。《甘四史》虽不能贯通,大致记得。那个同学吴绍伯更好,因为是个书香家庭,破了产的。我们没书,他家书却很多。还有他们有个经常跑成都的人,带些书给他们的儿子。可是他们的儿子小,我们便吃了便宜了。凡是新书都买来了,都是头一批的,还有米达尺、三角板……那时成都有一个算学馆了,我们借了学,都看到了,就拼命的来学算术,没有人教就是自己看书。这样眼光放大了,老旧的东西不太看得起。这个时代(信息)也传到了那里,如戊戌变法等,都是地方上在外边跑的人带回去的……那时只是打主意怎样到成都,到外面,这是我和那个吴绍伯天天所打算的。在当时充溢着的思想,就是“富国强兵”,我们晓得“富国强兵”的事没知识不行。对历史小说都看过,《三国》、《列国》都看过。先生还给批评,还带着去看戏——街上每年唱大戏,还有木脑壳戏,小时候爱看。那样难看,很吓人。还有“木脑壳加肉脑壳”,是把小孩子掮在肩膀上,同木脑壳人一齐耍……这样戏在有几家住房的山梁上,也可以唱。还唱青苗戏,那是在栽秧以后起,各山上都唱。还有还愿戏、皮褡褡戏……每年常常不断地唱上五六个月,个把月。那里有四个会馆,是西湖人的禹王宫、江西人的万寿宫、广东人的龙母宫,大家共有的关帝庙、张爷庙。这些会馆都有田地,绅士们再凑上钱,彼此竞赛似的接连着唱。三吊钱两吊钱,就唱上一天。这些戏给我印象很深,从中间得知识不少。上十岁后就懂得看了。席先生带着去看戏,在街上还一面批评着,像《封神》、《三国》、《聊斋》、《说岳》,折一折的唱。对于《聊斋》,他相信是假的,他不信神,他常常说:“靠不住,靠不住。”关于神,我家供的是观音菩萨,早晚是都要烧香的。家里都不太信,祖母比较信,其余都是马马虎虎,不过烧香却是读书人管的事情。小时候我就不得不烧了很久,每次在天地、祖宗灶位插上四根香。在街上几年,世故人情都通了。从最下层到最高层你弄我我弄你的那些曲折道理都清楚了。那是十岁到十七八岁的时候,还是过着清苦的生活。整天上梁下梁的来回跑路。思想变得复杂得很。脑子里充满历史古书。民主思想有一些,觉得皇帝十分要不得。要变法,觉得外国好一点,资本主义思想侵入了。对于清朝皇帝官员不满意,因为宣传和事实都是很厉害。在社会上一般的不敢说,总之不满就是了。那时,听到说:读书可以进高小、中学、大学,再出洋,总是这样想着。至于出洋回来做什么呢?总有事做吧,考官费考不取,上小学、中学,又没钱读,不得不另外想办法了。那时给我很深的一个刺激的:是吃大户——当时四川经济很发展,相当富足。可是庚子的连年天旱,很多破产的农民,就只有吃大户了。我正在席先生那里读书的时候,有六七百人来了。我们都吓得跑了。那里面都像叫花子,穿得非常褴楼,破破烂烂,男男女女带着小孩,带着杆子枪,来要吃的,给他们米就走……有的地主去报告了官,前两天来的都规规矩矩走过去了。可是这两天来了百多个官兵都是红马褂,拖着辫子,用马枪。有戴着水晶顶的官,打着大头包巾的,对襟盘花马褂,下罩着长裙。兵来了,绅士们去迎接,我们就跑了,不敢看,那种气焰真是势凶恶极。兵来了就把吃大户的打了,还杀了些。就都跑散了,很可怜,四五十里血水成河……那时因为有长江交通,四川开通早一些,同时也是四川一般说来相当有钱,拿出去换东西。在乡下都开始看到打洋伞穿洋布衣服,用洋货,种鸦片,用外国染料了。同时却有很多地主与苦力吃鸦片,弄得家败人亡。老哥会(哥老会)流行起来——譬如有组织地吃大户,不管城市乡村都充斥了流氓、地痞。因为农民失业破产,流浪出来的人是整批整批的。农民破产,变得贫富悬殊。稍微有钱的人,就如同做了皇帝,坐着轿子走来走去。四川苦力原有两种,就是挑子背子。有句俗语是:“背老二,挑老三,驮骡子就是大老官!”现在在城市里却另外充满“烂巾巾”(乞丐),成都就还有几千“光冬冬”——这是一丝衣服不挂的穷人。如在成都各门找个石岩住下,生下来的后代小孩也还是“光冬冬”。还有河上、江上,还有几十万船拐子,没有衣服穿。自流井的挑水夫、搬水夫,几十万都是“光冬冬”之类。这些都是农民破产的情形,在四川穷困已经是这样露骨了。
编辑推荐
《朱德自述》是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我带兵的特殊战术是这样的:我本人身体健壮,可以和弟兄们共同生活,跟他们打成一片,从而获得他们的信任。每次作战,无论大小,我总事先勘察地形,精密计划每项细节。我的主要战术一般都很成功,因为我细心处理一切,亲自领导部队。我总是坚持从各方面弄清敌人阵地的情况……你仗打得越多,就越能掌握局势。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朱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