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8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作者:詹姆斯·乔伊斯 页数:168 译者:王逢振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也是他现代小说艺术的探索性作品。作品由15篇中短篇小说组成,按创作意图分为少年、青年、成年、社会生活场景四个部分,真实全面地展示了都柏林中下层市民肉体、精神“瘫痪”的社会现实,指出都柏林就是“瘫痪”的中心。
作者简介
作者:(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译者:王逢振詹姆斯·乔伊斯爱尔兰作家 ,诗人 。1882 年2月2日生于都伯林信奉天主教的家庭,1941 年1月13日卒于瑞士苏黎世 。先后就读于都柏林大学克朗格斯伍德学院、贝尔沃迪尔学院和大学学院,很早就显露出音乐、宗教哲学及语言文学方面的才能,并开始诗歌、散文习作。他谙熟欧洲大陆作家作品,受易卜生影响尤深,并渐渐表现出对人类精神世界特殊的感悟及对家庭笃信的宗教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习俗、传统的叛逆。1902年大学毕业后,曾与当时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有所接触,不久即成为其对立面。同年,迫于经济压力及为摆脱家庭宗教和自身狭隘环境的束缚,自行流亡到欧洲大陆,先后在法国、瑞士、意大利过着流离的生活,广泛地吸取欧洲大陆和世界文化的精华。1905年以后,携妻子儿女在意大利的里亚斯特定居,带病坚持文学创作詹姆斯?乔伊斯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生平与作品 1882年2月2日,乔伊斯(James Joyce)出生在爱尔兰的都柏林。他的父亲对民族主义有坚定的信念,母亲则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乔伊斯出生的时候,爱尔兰这个风光绮丽的岛国是英国的殖民地,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他有一大群弟弟妹妹,但他父亲偏爱这个才华横溢的长子,“不论这一家人有没有足够的东西吃,也给他钱去买外国书籍。”他从小就在教会学校接受天主教教育,学习成绩出众,并初步表现出非凡的文学才能。1898年乔伊斯进入都柏林大学专攻哲学和语言,1902年6月,乔伊斯毕业于都柏林大学学院,获得了现代语学士学位。10月2日,他登记到圣西希莉亚医学院修课。可是,在这里只念到11月初就因为经济困难而放弃了学业。1904年,他偕女友诺拉私奔欧洲大陆,从此义无反顾地开始了长及一生的流亡生涯,中间仅仅点缀着短期的回乡探亲,1911年后便再也不曾踏上爱尔兰的土地。他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的里雅斯特、罗马、巴黎等地,多以教授英语和为报刊撰稿糊口,又饱受眼疾折磨,到晚年几乎完全失明;但他对文学矢志不渝,勤奋写作,终成一代巨匠。1939年巴黎沦陷,12月他带着家眷疏散到法国南部。1940年12月17日,乔伊斯夫妇把患精神分裂病的女儿露西亚留在法国的一家医院,狼狈不堪地逃到瑞士的苏黎世。第二年的1月10日,乔伊斯因腹部痉挛住院,查明是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在13日凌晨去世,终年59岁。 乔伊斯的文学生涯始于他1904年开始创作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在写给出版商理查兹的一封信中,他明确地表述了这本书的创作原则:“我的宗旨是要为我国的道德和精神史写下自己的一章。”这实际上也成了他一生文学追求的目标。在乔伊斯眼中,处于大英帝国和天主教会双重压迫和钳制下的爱尔兰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国家,而都柏林则是它“瘫痪的中心”,在这个城市里每时每地都上演着麻木、苦闷、沦落的一幕幕活剧。 詹姆斯?乔依斯于1904年1月7日,在他母亲逝世之后4个月起在都柏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画像》,1914年完稿于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历时10年。长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主要描写都柏林青年斯蒂芬?迪达勒斯如何试图摆脱妨碍他的发展的各种影响——家庭束缚、宗教传统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去追求艺术与美的真谛。乔伊斯通过斯蒂芬?迪达勒斯的故事,实际上提出了艺术家与社会、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并且饶有趣味地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斯蒂芬?迪达勒斯本人恰恰就是他力图逃避的都柏林世界所造就的,都柏林无形中报复了反叛的青年艺术家。 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一生中平凡一天的记录,即主人公广告经纪人利奥波德?布卢姆在1904年6月16日一天的活动。乔伊斯在本书中将象征主义与自然主义铸于一炉,借用古希腊史诗《奥德修纪》的框架,把布卢姆一天18小时在都柏林的游荡比作希腊史诗英雄尤利西斯10年的海上漂泊,使《尤利西斯》具有了现代史诗的概括性。《尤利西斯》以三个人物为主,除代表庸人主义的布卢姆外,还有他的妻子、代表肉欲主义的莫莉以及代表虚无主义的青年斯蒂芬?迪达勒斯。小说通过这三个人一天的生活,把他们的全部历史、全部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长篇小说《芬尼根守夜人》以都柏林近郊一家酒店老板的潜意识和梦幻为线索,是一部用梦幻的语言写成的梦幻的作品。乔伊斯借用意大利18世纪思想家维柯关于世界在四种不同社会形态中循环的观点,在此框架中展开庞杂的内容。书中暗喻《圣经》、莎士比亚、古代宗教、近代历史、都柏林地方志等,大量借用外国词语甚至自造词汇,通过夸张的联想,喻示爱尔兰乃至全人类的历史、全宇宙的运动。 除上述三部作品,乔伊斯还著有诗集《室内乐集》和剧本《流亡者》。 在乔伊斯的一生中,民族主义思想是贯彻始终的。早在1912年8月22日,刚届而立之年的乔伊斯就在致妻子诺拉的信中写道:“我是也许终于在这个不幸的民族的灵魂中铸造了一颗良心的这一代作家之一。”1936年,乔伊斯边读着英国版《尤利西斯》的校样边对弗里斯?莫勒说:他为了这一天,“已斗了二十年”。 乔伊斯从1914年着手写《尤利西斯》,但直到1918年美国的《小评论》才开始连载。最早的单行本是1922年在法国由莎士比亚书屋出版的。德(1927)、法(1929)、日(1932年出四分册,1935年出第五分册)译本相继问世后,美国版(兰登书屋,1934)也出版。然而对乔伊斯来说,最重要的是《尤利西斯》在英国本土的出版。也难怪他对丹麦诗人、小说家汤姆?克里斯滕森说:“现在,英国和我之间展开的战争结束了,而我是胜利者。”他指的是,尽管《尤利西斯》里对1901年去世的维多利亚女王及太子(当时[1904]在位的国王爱德华七世)均有不少贬词,英国最终不得不承认这本书,让它一字不删地出版。 乔伊斯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深深感动着爱尔兰人民。而爱尔兰人是这么崇拜乔伊斯的,甚至把《尤利西斯》中描写主人公利奥波德?布卢姆一天全部活动的六月十六日定为“布卢姆日”,该节日后来成为了仅次于国庆日(三月十七日圣巴特里克节)的大节日。 二、乔伊斯进入中国文学界的视野 “意识流”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哲学家兼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于20世纪初提出来的,随后便被借用到了文学领域。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就是意识流作品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20世纪中国文学曾受到西方意识流理论和创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了中国的意识流文学。“意识流”这一概念进入中国语境经由两条路线:一条由西方先“流”到日本,再由日本“流”到中国;另一条则由西方直接“流”到中国。在时间上,前者稍早于后者。因此,我们在考察意识流进入中国之前,首先应当检查意识流是如何进入日本文化语境的。最早把乔伊斯介绍到日本的是当时活跃在日本和欧美的著名诗人野口米次郎(1875-1947)。他于1918年3月,在著名杂志《学灯》发表了介绍乔伊斯《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的文章《一个画家的肖像》。他称赞“这部小说是用英语写成的近代名作”。 另外,较早留下了关于乔伊斯记载的是芥川龙之介。他刊登在《三S》(《サンエス》1920年3月号)杂志上的文章《〈我鬼窟日录〉摘抄》谈到他曾购买丸善书店发行的《年轻艺术家的肖像》。并在1920年9月发表于《人间》杂志的《〈杂笔〉中的“孩子”》中这样谈到乔伊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无论如何看都是对儿童感受的直接述写。或者也许可以说是具有那种只要有一点感受就写下来的心情吧。但是无论怎样珍品就是珍品,像他这样写文章的找不到第二个。我想,读一读是有好处的。(8月20日)” 正因为如此,他后来还亲自翻译了《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的一部分。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交往密切,日本文坛对西方意识流文学的关注和译介很快就被中国知识界注意到了。不过,日本人最初对意识流的介绍和把握并不准确。1933年由高明翻译的早稻田教授吉江乔松撰写的《西洋文学概论》便将普鲁斯特与乔伊斯归为超现实主义流派。朱云影在《现代》(第3卷第1期)上写了一则《日本通信》:“‘新心理派’以伊藤整等为代表,虽然出了几种同人杂志,理论宣传得颇热闹,但是作品简直没有,倒是翻译的朱易士(James Joyce)的《尤利西斯》(Ulysses)非常畅销,正宗白鸟曾推森欧外翻译的《即兴诗人》为明治时代的最大杰作,那么这里也不妨认为《尤利西斯》为新心理派的杰作了。 ” 乔伊斯及其《尤利西斯》就这样经由日本来到了中国。 高明撰写的《一九三三年的欧美文坛》中有这样一段:“朱伊士在‘Transition’杂志上连载了‘Work in Progress’。在尝试着英语革命的点上,被人注目着。有时候把字连在一起,有时候利用句子所有的联想:看他的意思像是在表现上开一新境地。他也许是说,‘新的感觉需要新的字眼’吧?在那里同时附着新字辞解;因为在那文章里,不加解释,是没有理解的可能的。”文中“Work in Progress”指的是乔伊斯的最后一部小说《为芬尼根守灵》,该书1927年起在杂志上连载,1939年出版。在文章末尾作者注明道,本文“系根据1934年日本中央公论年报写成”。这又一次证明乔伊斯是辗转日本来到中国的。
书籍目录
姊妹们一次遭遇阿拉比伊芙琳赛车以后两个流浪汉公寓一小片阴云何其相似泥土痛苦的事件委员会办公室里的常青节母亲圣恩死者
章节摘录
真正使我们了解荒凉西部的是乔·狄龙。他有个小小的图书馆,收藏 了一些过期的旧杂志,有《英国国旗》、《勇气》和《半便士奇闻》。每 天下午放学以后,我们便聚在他家的后花园里,玩印第安人打仗的游戏。 他和他那又胖又懒的弟弟利奥把守马厩的草棚,我们猛攻尽力去占领;有 时候我们也在草地上进行激烈的对搏。可是,不论我们战得多勇,在围攻 和对搏中我们从未胜过,每次较量的结果都是乔·狄龙跳起胜利的战舞。 他的父母每天上午八点都到加迪纳街去做弥撒,房子的大厅里充满狄龙太 太喜欢的静谧的气氛。然而对我们这些年龄更小、更胆怯的孩子来说,他 玩得太狠了一些。他看上去真有些像个印第安人,他在花园里跳来跳去, 头上戴着一只旧茶壶套,一边用拳头击打罐头盒一边喊叫: “呀!呀咔,呀咔,呀咔!” 当大家听说他要当牧师的时候,谁也不敢相信。然而,这却是真的。 我们当中扩散着一种顽皮不训的精神,在它的影响之下,文化和体格 上的种种差别都不起作用了。我们结成一伙,有勇敢的,有闹着玩的,也 有战战兢兢的。我属于后一种,勉强装扮成印第安人,唯恐显出书呆子气 ,缺少大丈夫的气概。描写“荒凉西部”的文学作品所叙述的冒险故事, 虽然与我的天性相去甚远,但它们至少打开了逃避的大门。我比较喜欢某 些美国的侦探故事,其中常常有不修边幅的暴躁而漂亮的女孩出现。这些 故事里虽然并无什么错的东西,虽然它们的意图有时还是文学性的,但它 们在学校里却只能私下里流传。一天,巴特勒神甫听学生背诵指定的四页 《罗马史》时,发现傻乎乎的利奥·狄龙正在偷看一本《半便士奇闻》。 “这一页还是这一页?这一页吗?喂,狄龙,站起来!‘天刚刚’… …下去!哪一天?‘天刚刚亮’……你学过没有?你口袋里放的是什么? ” 利奥·狄龙把那本杂志交上去时,大家的心扑通扑通地直跳,但脸上 却装出一副天真的样子。巴特勒神甫翻着看了看,皱起了眉头。 “这是什么破烂东西?”他说,“《阿巴奇酋长》!你不学《罗马史 》就是读这种东西吗?别让我在这个学校里再发现这种肮脏的东西。写这 种东西的人想必是个卑鄙的家伙,他写这些东西无非是为了赚杯酒钱。你 们这些受过教育的孩子读这样的东西,真让我感到吃惊。倘若你们是…国 立学校’的学生,我倒也还能理解。喂,狄龙,我实实在在地告诫你,要 认真地学习,不然的话… 在课堂上头脑清醒之际,这番训斥使我觉得西部荒野的荣光大为逊色 ,利奥·狄龙惶惑的胖脸也唤醒了我的良知。可是放学后远离学校的约束 时,我又开始渴求狂野的感受,渴求只有那些杂乱的记事似乎才能提供的 逃避。终于,每天傍晚模仿战争的游戏,也变得像每天上午上课一样令人 厌倦,因为我想亲自经历一番真正的冒险。然而,我想了想,一直待在家 里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冒险:要冒险非到外面去不可。 暑假即将来临,我打定主意,至少花一天时间摆脱令人厌倦的学校生 活。于是我与利奥·狄龙和另一个叫马候尼的男孩,计划到外面去疯狂一 次。我们每人都攒了六个便士,并约好上午十点在运河的桥上会面。马候 尼准备让他大姐写张请假条,利奥·狄龙叫他哥哥去说他病了。我们说好 沿着码头路一直走到船只停泊的地方,然后乘渡船过河,再走着去看鸽子 房。利奥·狄龙担心我们会碰到巴特勒神甫,或者会碰到同校里的什么人 ;但马候尼却非常清醒地反问说,巴特勒神甫到鸽子房那里去干什么呢? 于是我们又都放下心来。接着我完成了计划的第一步,向他们每人收了六 个便士,同时把我自己的六个便士亮给他们看了看。在我们出发前夕做最 后安排时,我们都模模糊糊地感到有些兴奋。我们互相握手,哈哈大笑, 然后马候尼说: “明天见,哥儿们!” 那天夜里我一直睡不安稳。第二天早上我第一个来到桥上,因为我的 家离那儿最近。我把书藏在花园尽头草灰坑旁边茂盛的草里,那地方谁也 不会去的。然后我便沿运河的河岸急急地走去。那是六月头一个星期的一 个早晨,天气温和,阳光明媚。我坐在桥栏上,欣赏着我脚上的轻便帆布 鞋,头天晚上我刚刚用白粉精心地把它们刷过,接着我又观看驯顺的马拉 着满满一车干活的人上山。路边高大的树上,树枝都长出淡绿色的嫩叶, 充满了勃勃生机,阳光透过树枝斜照在水面上。桥上的花岗石开始变热, 我和着脑海里想的一支曲子,用手在花岗石上打着节拍。我快活极了。 我在那里坐了五到十分钟的样子,便看见马候尼的灰衣服朝这边移了 过来。他满面笑容地走上斜坡,爬上桥栏坐在我身边。我们等着的时候, 他把从内衣口袋里鼓起的弹弓掏了出来,向我解释他做过的一些改进。我 问他为什么带弹弓来,他说他要逗鸟儿玩玩。马候尼善于使用俚语,他说 到巴特勒神甫时称他是老崩塞。我们又等了一刻钟,可是仍看不到利奥· 狄龙的影子。最后,马候尼从桥栏上跳下来说: “走吧。我就知道小胖子不敢来。” “他的六个便士呢…我说。 “没收了,”马候尼说,“这样对我们更好——我们有一先令六个便 士,不止一个先令了。” 我们沿着北岸路走去,一直走到硫酸厂,然后向右拐,走上码头路。 我们刚一走到人少的地方,马候尼便扮起了印第安人。他追逐一群穿得破 破烂烂的女孩子,挥舞着没有装弹子的弹弓;这时两个衣服破烂的男孩子 抱打不平,开始向我们投掷石子,于是他提出我们一起向他们冲过去。我 没有同意,因为那两个孩子太小。这样,我们又继续向前走去,那群衣服 破烂的孩子们在我们后面高声尖叫:“新教鬼!新教鬼!”他们以为我们 是新教徒,因为面孔黎黑的马候尼帽子上戴着一枚板球棒似的银质徽章。 当我们走到滑铁路口时,我们准备玩一场围攻游戏;可是没有玩成,因为 一定要有三个人才行。于是我们拿利奥·狄龙出气,骂他是个孬种,猜想 下午三点他会从赖恩先生那里得到多少奖赏。 接着我们走到了河边。喧闹的大街两旁矗立着石头高墙,我们在街上 逛了好久,观看吊车和发动机工作,由于老是站着呆看不动,常常遭到开 载重车的司机们的吆喝。我们到达码头时已是中午,所有的工人们似乎都 在吃午饭,于是我们也买了两个大的果子面包,坐在河边的金属管道上吃 了起来。我们愉快地欣赏着都柏林的商业景象——远处的大船冒着一缕缕 缭绕上升的黑烟,伦森德外面有一队棕色的渔船,巨大的白色帆船正在对 面的码头卸货。马候尼说,如果能搭乘一条那样的大船跑到海上去,一定 非常好玩。看着那些高大的桅杆,就连我自己也觉得,我在学校里学的那 一点点地理知识仿佛展现在眼前,渐渐变成了真实的东西。学校和家似乎 在远离我们,它们对我们的影响似乎也在消逝。 我们付钱搭渡船过黎菲河,同船的有两个工人,还有一个提着包的小 犹太人。我们一本正经,显出一副庄重的模样,可是在短短的航程中,只 要我们一看见对方便忍不住发笑。上岸之后,我们观看那条漂亮的三桅船 卸货,我们在对面码头时就看见它了。有个旁观者说那是条挪威船。于是 我便走到船尾,想找出它的标记,可什么也没有找到,我又走回来,仔细 观察外国水手,看看他们是否有人长着绿色的眼睛,因为我模模糊糊觉得 ……但他们的眼睛是蓝色的,有的是灰色的,甚至有的是黑色的。唯一一 个可以算是绿眼睛的水手是个高个子,他为了使聚集在码头上的人开心, 每次放下货板时便欢快地吼叫: “好嘞!好嘞!” 我们看够了这一景象后,便慢慢地游逛到伦森德。天气变得闷热,杂 货店的橱窗里,摆得太久的饼干已经发白。我们买了一些饼干和巧克力, 一边起劲地吃着,一边在肮脏的街上闲逛,街的两边住的是渔民。由于找 不到卖牛奶的地方,我们便到一家小铺里每人买了一瓶山莓柠檬水。喝完 之后,马候尼又来了精神,跑去追一只猫,一直追到一条胡同里,但那只 猫却跑到旷野里去了。我们俩都觉得累了,所以一到那片旷野,我们就走 到河岸的斜坡上躺下,越过岸脊,我们可以看到多德尔。 时间已经很晚,而且我们也太累了,再没有力气去实现观看鸽子房的 计划。我们必须在四点以前回到家里,否则我们这次冒险活动就会被人发 现。马候尼满脸遗憾的样子看着他的弹弓,于是我不得不提出乘火车回去 ,以免他又来了新的兴致。太阳钻进了云里,我们只觉得疲惫不堪,吃的 东西也变成了碎末。 P9-12
编辑推荐
《都柏林人》(彩色插图本)是一部关于爱尔兰的“道德史”。15个故事汇集起来,宛若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笔触简练,错落成篇,浮现出苍凉世态。凝结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是作者毕生创作、思想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