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许洵 著 页数:177
内容概要
《当代北京史话丛书:当代北京铁路史话》力求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注重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广大百姓愿意读,喜欢读。
作者简介
许洵,1986年2月生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在读硕士生。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获管理学与文学双学士学位。近年来从事农林经济、农村发展等领域的学习与研究工作,且对北京的历史、文化、城市发展有一定的研究。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北京铁路清末,随着中国国土上第一条铁路--德小铁路的修建,北京成为中国铁路的萌芽之地。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亦在清朝末年建成通车。随着更多铁路的修建,清末民初的北京形成了初步的铁路网。一、清末北京:中国铁路的萌芽之地二、詹天佑与京张铁路三、晚清的北京铁路网四、民国时期的北京铁路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的北京铁路新中国建立后,北京铁路有了长足的发展。铁路运营里程进一步扩展,包括车站、机车、通讯信号设备在内的各项铁路配套设施有了长足改进。一、经济恢复时期北京铁路的建设二、第一个五年计划及“大跃进”时期北京铁路的建设三、调整时期北京铁路的建设四、“文革”时期的北京铁路建设第三章 新时期北京的铁路建设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北京铁路建设的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前所未有。直通铁路、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陆续修建,铁路车站的修建与改造,铁路运行速度的提高,无不在诠释着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内涵。一、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末的北京铁路建设二、进入新世纪的北京铁路三、编织更加快捷高效的铁路网络第四章 北京铁路车站的变迁北京铁路车站的建设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这里不仅有经历了沧桑历史的百年老站,更有先进、高科技的新型车站。北京是全国特等车站最多的城市。“亚洲第一大火车站”、“亚洲日客流量最大的火车站”等冠名凸显着北京车站的雄伟与客流量的壮观。北京铁路“四主两辅”客运车站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一、从露天小站到“亚洲第一”火车站二、正阳门火车站的前世今生三、北京站: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四、北京西站:全国日客流量最大的火车站五、从“平绥铁路西直门站”到新“北京北站”六、丰台站:沧桑历史下的综合车站七、丰台西站:北京唯一的特等编组站八、功能逐步转换的北京东站……第五章 北京铁路机车、客车的发展与铁路客票的升级换代第六章 铁路与京城百姓生活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1865年的北京宣武门外,护城河水清澈而有些冰凉。这一年,北京宣武门外突然出现一条小铁路,史称“德小铁路”。这是一个名叫杜兰德的英国商人偷偷修建的铁路,只作展览之用。杜兰德希望清政府能够认识铁路,进而借此打开中国市场。由于这条铁路始自宣武门终至菜市口,国人又称其为“宣菜路”。可惜,这条铁路的寿命与它0.5公里的长度一样短,因为铁路和机车“惊了龙脉”,破了风水,清政府很快便勒令拆除。 铁路的引进,本应使得闭关锁国的清政府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世界之巨变,风靡世界的工业革命已使“天朝上国”被众“夷国”远远抛在后面。然而,遗憾的是,昏庸的清朝统治者并没有因此而感到自身的危机,反而以“观者骇怪”为由,勒令把这条铁路拆掉。“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几致大变”描述的正是当时清朝官民见到德小铁路的感受。 尽管清朝政府对德小铁路骇为妖物,但德小铁路却着实让清朝官民知道了铁路的发明与存在。李鸿章也由此认识到铁路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他成为晚清最早提议修筑铁路的主要官员。1872年,也就是在德小铁路因为“诧所未闻,骇为妖物”而被拆毁后的第七年,李鸿章提出“自开煤铁矿与火车路,则万国缩伏,三军必皆踊跃,否则日蹙之势也”的修建铁路建议。当然,李鸿章主要是从铁路对于军事的重要性来考虑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除李鸿章外,清政府的其他主要官员则“闻此议者,鲜不咋舌”。因此,修筑铁路的计划迟迟没有实现。 1888年,经慈禧太后同意与批准,李鸿章命人修建了一条横贯西苑三海的宫廷铁路,即紫光阁铁路。紫光阁铁路南起中海瀛秀门(居仁堂宝华门外),经紫光阁、中海北门(福华门)、北海南门(阳泽门)、北海极乐世界,北止镜清斋(静心斋),全长约两公里。建成后,慈禧太后经常乘坐黄绸座车,在手执黄缎幡旗的太监的引导下往返于仪銮殿和静心斋之间。静心斋是慈禧太后用餐的主要场所,因而这条小铁路成为慈禧太后名副其实的就餐小铁路。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紫光阁铁路被毁。令人欣慰的是,北海公园管理处表示,拟在不久后依原样重修紫光阁小铁路,这条慈禧就餐铁路不久将原貌再现于世人面前。 庚子年,即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从天津打到了北京城。慈禧不得已,带着光绪帝和一批王公贵族,化装逃出了西直门,经过太原,从风陵渡过黄河,进潼关,过华县、临潼,于10月26日到达西安避难。尽管那年陕西大旱,受灾地区多达60余州县,不少地方颗粒无收。但慈禧却全然不顾300万灾民的死活,在西安的行宫内照样摆谱、摆御膳,过着奢侈无度的生活。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让慈禧感到安全得到了保障,便在这年的八月从西安起程返京。沿途经洛阳、开封,转道北上,过安阳,抵达正定,由正定乘火车北上。从正定到马家堡车站(今北京南站的前身)的铁路给慈禧太后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当时,长辛店机车厂(即今日的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厂)有两辆非常高级的进口外国包车。但是,由于是进口的,不合清朝皇室的要求,因此长辛店机车厂特意请来当时著名的木匠王翠,在车厢里雕龙刻凤,意为“吉祥如意”、“龙凤呈祥”。同时,将包车内原有的座位全部拆掉,安上与宫里一样的宝座,车厢内壁都用黄缎子障壁,地上铺黄龙图案地毯,金碧辉煌,称为“龙车”。车辆改装好之后,谁给慈禧太后开车呢?当时,中国人连铁路尚没见过,更不要说有会开火车的司机了,只得请了法国人祚曼。已经执掌直隶总督大权的袁世凯也同车护驾回京。车行不及一日,即到达终点马家堡车站。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