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陈安 页数:271 字数:348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对陈安这本书非常熟悉,篇篇都细读过。这是《凤凰周刊》近年来比较有特色的一个专栏,从2009年开栏至今,受到过很多学入和读者的好评。如今看到陈安一年多的心血,集结为书出版,很是高兴。想来国内读者对陈安并不熟悉,肯定希望对这位神秘人物多些了解,我也就说上几句。陈安是我的老朋友,在美国生活快30年了。说起这个专栏,缘起于我2008年间到美国的一次访问。其间,我们有过两次深聊,谈的仍是国内现状和知识分子责任之类的话题。这是我们年轻时就常谈的话题,不同的是过去观点分歧较多,这些年互相认同的部分更多了一些。也是在这两次聊天中,我鼓动他为《凤凰周刊》写这个专栏,梳理一下美国200多年来公共知识分子对美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以为国内作镜鉴。陈安开始认为自己并不合适,但在我看来,陈安却是最合适的人选。说起来,这与陈安的特殊人生际遇有关。他生于1942年,曾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毕业后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部任编辑。1980年他随生于美国的妻子移居纽约,先在《美洲华侨日报》任编译,后在哥伦比亚大学修得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在该校东亚图书馆工作20年,直至前年退休。他业余爱好写作,多年来为香港《大公报》撰写“纽约随笔”和“艺苑草”专栏,著有散文随笔集《寻找猫头鹰》、诗集《纽约匆匆》。他也喜爱音乐,常常引吭高歌,自己作词作曲,著有歌曲集《遥远的怀念》,灌有CD唱片《往事如歌》,为一百余首中国古诗词谱写的歌曲也即将出版。他的语言能力很强,早年学俄语,后来自学英语,20世纪90年代花费很大精力编著了《新英汉美国小百科》,近年来又翻译了两部美国长篇小说:《布鲁克林的荒唐事》和《反美阴谋》。在我看来,陈安身上有着知识分子的独立、纯净气质。由于他出国早,多数时日都埋头书斋,内心一直保留着老知识分子所具有的那种理想主义情结。他的妻子贤惠能干,持家有方,也让他可以安心生活在他的象牙塔中,读书写作,弹琴歌唱,几乎没受到什么浊世的污染。他的工作条件也得天独厚,有机会涉猎西方文献,加上传统文化的功底,使他的知识储备也异于常入。每次去美国,我都留出时间专门看望这位老友,做一番深聊。年岁的增长,丝毫没有影响陈安作为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在我看来,陈安是一个有“信”的人,这里的“信”不只是指信义那么简单,还有对知识系统的信仰。孔子对学问作过分别:“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种“为己”之学在陈安身上,体现的最为充分。所谓“为己”之学,不是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指为了自己的人格。他是把学问看作“性命”的人,一方面要尽性,就是充分发展自己的本性良能,经过磨砺来恢复人天然的良善本性;一方面,他是知命的,知晓世界和时代所赋予的使命。陈安认为学问是指向自我的,所以他把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看作学问的最终目的。与时下国内流行的“为人”之学不同,他并不在意社会或他人的认可。因为他对学问这份清醒的认知,使他的精神世界总保持着一份干净与纯粹,不仅甘于寂寞、敢于舍弃别人不敢舍弃的,人生境界也早已超越了个人的富贵尊荣。
内容概要
陈安先生编撰的著作《美国知识分子》,从美国建国初期到后“9·11”时代,从爱默生到布鲁克斯,集结了四十余位知识界的精英人物,洋洋大观,前所未有。尤为难得的是,其中不但有常见的作家、记者、学者,还有性学专家、生物学者,其他科学家和教育家,乃至企业家、电视节目主持人、人权运动领袖和环保主义者。显然,著者对于知识分子身份的认知,持有一种开放的态度;通过对美国知识分子的活动及相关领域的独特的揭示,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全书采取列传形式,每个入选者独立成篇。就内容论,分别为生平及著作介绍、思想观念的阐释,再就是言论摘引,在不同层面上,显示各个来自生命、生活和不同专业的特点,浮现出个性各异的清晰面貌,但也不难看出贯穿其间的共性来。
作者简介
陈安:曾用笔名安晨。生于江苏启东,长在上海。上海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毕业生,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曾任中央电视台国际部编辑,《美洲华侨日报》编译,哥大东亚图书馆管理员。现为香港《大公报》专栏作家。著有散文随笔集《寻找猫头鹰》、诗集《纽约匆匆》、歌曲集《遥远的怀念》,灌有歌曲CD《往事如歌》,译著有美国长篇小说《布鲁克林的荒唐事》、《反美阴谋》,编著有词典《新英汉美国小百科》。
书籍目录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独立思想的先驱霍勒斯·曼:公共教育之父亨利·大卫·梭罗:简朴生活倡导者雅各布·里斯:为另一半人呼号林肯·斯蒂芬斯:揭示城市之耻的记者戴维·格雷厄姆·菲利普斯:笔指官场W.E B.杜波伊斯:黑人之魂弗兰克·诺里斯:美国左拉厄普顿·辛克莱:文学界的“扒粪者”约翰·T.赖安三世:矿井安全世家 沃尔特·李普曼:名满天下的专栏作家 艾尔弗雷德·金西:打开性学之门 约翰·斯坦贝克:心系流浪农工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与玉米相伴一生 蕾切尔·卡森:愿春天不再沉默 1.F.斯通:特立独行的报人 爱德华·R.默罗:反击麦卡锡的勇者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斯:牛虻经济学家詹姆斯·赖斯顿:名记者“苏格兰人”刘易斯·托马斯:医学桂冠诗人马丁·加德纳:反伪科学勇士 C.赖特·米尔斯:贴近社会的社会学家 简·雅各布斯:为护卫社区而战 杰西卡·米特福德:“扒粪王后”凯瑟琳·格雷厄姆:煊赫女报人小阿瑟·M.施莱辛格:史学权威欧文·克里斯多尔:新保守派之父诺曼·梅勒:美国“希腊勇士”詹姆斯·鲍德温:来自哈莱姆的黑天使戈尔·维达尔:指点江山发异言诺姆·乔姆斯基:不仅是语言学家威廉·萨菲尔:鸽群中的老鹰苏珊·桑塔格:热忱的社会评论家拉夫·纳德:从搭乘汽车到竞选总统格洛莉娅·斯坦内姆:为妇女权益奋争爱德华·萨义德:铭记知识分子责任 莫里斯·伯曼:从黄昏看到黑暗 辩杰里米·里夫金:站在潮头话趋势 克里斯托弗·希钦斯:轻慢上帝的人保罗·克鲁格曼:自由派良知托马斯·弗里德曼:为绿色革命鼓呼奥普拉·温弗利:荧屏荐书埃里克·施洛塞尔:向”快餐国”挑战戴维·布鲁克斯:信息时代评论家跋:美国知识分子的庄严追求/陈安
章节摘录
人应该过简朴的生活梭罗在寂寞中思考,领悟出许多人生哲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人应该过简朴的生活。人是需要生活必需品的:食物、住房、衣服和燃料。梭罗认为,必需品是需要的,但大部分的奢侈品非但没有必要,而且有碍于人类进步。他说,世界上最明智的人,如中国、印度、波斯和希腊的古哲学家,都是“生活得甚至比穷人更加简单而朴素”的一类人,“内心生活却再富不过”。那些改革家、民族的救星,也无不甘贫乐苦,成了“大公无私的聪慧的观察者”。他说,世上哲学教授多得满天飞,可哲学家一个也没有,这是因为教授满足于舒适的生活,哲学家却更需要思想和智慧,“过着一种简单、独立、豁达、可信任的生活”。梭罗自造的房子固然又小又简陋,但是他说:“我的木屋,比起一个大学来,不仅更宜于思想,还更宜于严肃地阅读。”他也不必去为他的木屋买窗帘,因为除了太阳月亮,没有人会来窥视他,而“月亮不会使我的牛奶发酸”,“太阳也不会使我的地毯褪色”。世间总是有人喜欢奢华、享受,把金钱花于奢侈物品,把时间花于装饰打扮。梭罗对此十分反感,觉得“虽然有奢侈品包围着我们,倒不及野蛮人有一千种安逸”。他说:“我不希望花掉我的时间来购买富丽的地毯,或别的讲究的家具,或美味的食物,或希腊式的或哥特式的房屋。”他看到有些铁路车厢布置得非常豪华,却对行车安全问题置若罔闻。他说:“我宁可坐在一只大南瓜上,也不愿挤坐在天鹅绒垫子上。我宁可坐一辆牛车,自由自在来去,也不愿坐什么花哨的游览车去天堂,一路上呼吸着污浊的空气。”当然,梭罗并不是真的要坐在大南瓜上显示其清高,他只是想把生活过得简单些、朴素些,从而有更多自由的时间,有更多的工夫去读书、思考、写作、休息和游玩。他认为,人们不必积累多余的财富,因为“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多余的东西,人的灵魂必须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买的”。即使是为维持生计要做的工作,他觉得也不必做得太多,一个人的收入只要可以支付生活开销就行了。他说,他每年只需工作六周,“整个冬天和大部分夏天,我自由而痛快地读书”。他说,打短工也未尝不可,太阳落山时打工的一天就结束了,下班后他可以自由地专心于他自己选定的跟他白天的工作毫不相关的某种活动,而他的雇主为赚钱殚精竭虑,从这个月忙到下个月,一年到头不得休息。到头来,这个老板还会意识到自己不学无术,发觉自己的财富只是一种虚荣,于是急忙要自己的孩子去多念书,多学文化。他在《瓦尔登湖》的结束语中写道:“一个人自己的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显得越简单,寂寞将不成其为寂寞,贫困将不成其为贫困,软弱将不成其为软弱。”“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坐在一张放满了山珍海味的食桌前,受到奉承的招待,可是那里没有真理和诚意;宴罢之后,从这冰冷的桌上归来,我饥饿难当。”
后记
一页页翻开230多年的美国历史,一个个重大事件相继出现:独立战争,制定宪法,华盛顿当选总统,向法国购买路易斯安那,第二次美英战争,美墨战争,南北战争,林肯总统发表《解放宣言》,美西战争,罗斯福总统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朝鲜战争,民权运动,肯尼迪总统遇刺,越南战争,水门事件,伊拉克战争……一个个重要人物也相继出现,其中除了政治家、军事家、宗教领袖和企业家之外,还有许多知识分子:《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斐逊,《常识》的撰写者潘恩,《美国学者》的演讲者爱默生,《草叶集》的作者、诗人惠特曼,《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斯托夫人,作家马克·吐温、杰克·伦敦、海明威、福克纳、奥尼尔、莫里森,哲学家杜威、詹姆斯,科学家爱因斯坦、奥本海默……值得为之树碑立传的美国知识分子,可谓成百上千。笔者在《凤凰周刊》,《影响美国社会发展的知识分子》专栏内写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许多非常著名的文学家、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出身的政治家,专栏均未涉笔,而把篇幅给了一些不一定为中国广大读者所熟识、却对美国社会确实颇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尤其是一些特立独行、以其言论警世励俗甚至推动立法的“公共知识分子”。在美国,不乏研究知识分子、撰写知识分子历史的学者,可在何谓“知识分子”这个问题上,学者们历来是见仁见智。美国已故社会学家刘易斯·A.科塞有一本关于知识分子的专著——《理念人》(MenofIdeas,1965)。此书一开始就说:“很少现代术语有像‘知识分子’这个术语如此含糊不清。一提及它就好像会引起在含义和评价这两方面的争论。”他说,某些学者倾向于把所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都集中在“知识分子”名下,或者是把所有那些“创造、传播和应用文化(包括艺术、科学和宗教)的人”都划归为“知识分子”。他说,他心目中的知识分子并不包括上述所有人,而是特指这些人中的富有理念者,也即具有批评性、创造性和深思型思想的人,他们“为思想、而非靠思想生活”,在其行为中表现出对社会核心价值的深切关怀。
编辑推荐
《美国知识分子(影响美国社会发展的思想家)》由凤凰周刊文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