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吴江》课题组 页数:317
内容概要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城市发展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国自古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到近代虽然有了一点机器工业,但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低。相应地,城市发展也十分缓慢。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建制城市只有132座,城镇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0%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城市也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仅传统工业产业得到大幅度提升,而且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也有了显著增强,从而极大地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的规模、功能、面貌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3%,建制城市已增加到661座,城市在国内生产总值、工业产值及社会商品零售额方面均已占到70%以上,城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书籍目录
历史篇 第一章 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基础 一、优越宜人的自然环境 二、行政区域和区划变更 三、悠久灿烂的人文历史 第二章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手工业时代 二、工业化时代 三、城市化时代专题篇 第三章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一、吴江城市规划的回顾与思考 二、以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城市发展 第四章 产业布局与城市经济发展 一、工业化与吴江城市经济的崛起 二、工业产业集群与城市经济架构 三、城市服务业的兴起 第五章 城市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水环境与吴江城市发展 二、城市水环境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三、营造吴江城市水环境特色 第六章 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 一、吴江城市旅游发展概况 二、推进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三、构建吴江城市大旅游格局 第七章 城市人口与城市发展 一、吴江人口状况 二、城市市民生活 三、吴江城市外来人口 四、城市人口问题与对策 第八章 社区建设与城市发展 一、吴江城市社区的发展进程 二、满足居民需求的社区服务 三、构建吴江和谐城市社区 第九章 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 一、吴越文化与吴江 二、吴江丝绸文化 三、提升吴江城市文化品位 第十章 城市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吴江城市发展的机遇 二、吴江城市发展的基础与障碍展望篇 第十一章 城市发展蓝图及愿景 一、总体蓝图及愿景 二、城市区域和人口展望 三、现代交通蓝图 四、城市经济蓝图及愿景 五、社会发展愿景 第十二章 推进吴江城市现代化的思考及建议 一、一个目标的两个阶段: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二、城市现代化与创新制度 三、城市现代化重点及保障措施
章节摘录
(一)地质地貌吴江市域主要地貌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貌,地形低洼平缓,自东北向西南缓慢倾斜,南北高差2.0米左右。地质上属元古代形成的华南地带,地表为新生代第四纪的松散沉积层堆积。市域内湖荡众多,河网稠密,属湖荡水网平原,其中又可分为湖荡平原和滨湖圩田平原两种类型。湖荡平原面积为978.2平方公里,占全域总面积的83.1%。干亩以上的湖荡绝大多数分布在此。区内土壤,北部以黄泥土为主,中部以黄泥土、灰底黄泥土居多数,南部以青紫泥为主。滨湖圩田平原主要分布在邻近太湖的松陵等地,面积约198.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6.9%。该平原内河道密集且呈向太湖的网格状分布,区内土壤以小粉土为主,粉沙含量高。 (二)气候气象 吴江地处中纬度,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丰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约226天。年平均气温约15.7℃,其中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3.0℃,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8.1℃。年平均日照时数约2086小时,年降水量约1045.7毫米。春夏两季盛行东南风,秋冬季节多偏北风,7~9月常受台风影响。冬季多寒潮天气。“梅雨”、台风则是吴江夏季气候的两大特征。“梅雨期”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平均雨量约160毫米。夏季是台风活动频繁的季节,每年有1~2次影响吴江市。如台风登陆浙江沿海,并北上穿越太湖,吴江将受到较大的威胁。 (三)河流湖荡 吴江全境河流总长3461.89公里,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94公里。除东太湖外,吴江尚有水面50亩以上的湖荡350个,总面积23.4万亩,其中水面千亩以上的有50个,总面积16.46万亩,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水面340.47亩。多数湖荡湖底平均高程在0.80米左右,常年水深2.0米左右,年水位变幅在1.0米左右。近50年吴江平均水位(吴淞标高)2.76米,地表平均水位值3.0~3.6米。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