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见证录(一)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当代中国  作者:尹家民  页数:299  
Tag标签:无  

前言

  从共和国诞生的礼炮隆隆,到“大跃进”的热浪滚滚;从庐山的风云激荡,到“文革”的历史失误;从林彪结党营私、红极天下,到折戟沉沙、面目全非;从江青一伙风光无限,到“四人帮”被人民审判;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到后来的改革开放……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领袖人物及彭德怀、陈毅、贺龙、陈赓、刘亚楼、耿飙、黄镇等众多将领,在共和国这个大舞台上,演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剧。忽如一夜,风暴席卷,恶人当道,威猛一世的将帅们饱尝了酸咸苦辣,足智多谋的外交家们一时难辨东西,黑白颠倒,神州蒙冤……好在历史是人民写就的,最终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  你既可能为一代革命精英的言行拍案叫绝,也可能为历史的错轨而喟然长叹,更会为共和国的光明前途而振奋。打开长卷,每一件大事的来龙去脉,每一组人物的对抗或合作都给你以新的启示;每一个故事都展示了领袖人物超凡脱俗的智慧和人格力量,也流露了他们内心的苦闷和难言,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共和国领袖群体。平心而论,谁都难以超越历史的局限性,他们是人不是神,为此我们并不苛求他们的得失,只是尽量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而使我们这个民族中薄弱的一环坚固起来,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共和国昨日的风雨历程,是由一系列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创造的。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呕心沥血,上下求索,无疑是大浪漩涡的中心。前进与曲折,光荣与梦想,几度大悲大喜,多少是非曲直,构成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千古诗章。一代风流人物已经故去,新的领袖展示政坛。经验也罢,教训也罢,血也罢,泪也罢,这厚重的共和国历史,不管你是否亲身经历过,或者听说过,都是一部难以复制的人生宝鉴。后人只有深深地记住它,才会珍惜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才会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全新的人生……

内容概要

一条消息震惊世界:准备渡江作战的解放军在长江上和英国皇家舰队打起来了    访苏时,毛泽东和斯大林发生了不愉快的插曲    解放西藏时,达赖喇嘛还是很客气的    抗美援朝在高层领导中的争议    事后,毛泽东曾多次起高岗事件    “克什米尔公主号”没有炸死周恩来,代号为“1”的谋杀周恩来的计划又浮出水面。  ……    共和国往事渐行渐远。历史的过程和人物或许正在被许多人淡忘。本书引导我们置身历史的真实,品味精彩的细节。   这是一幅共和国历史长卷。打开长卷,共和国历史上每件大事的来龙去脉,每一组人物的对抗或合作的历史细节。都会深深吸引你的目光;众多故事展现了共和国领袖超凡脱俗的智慧和人格力量,也透露了他们内心些许难言的苦闷……    掩卷长思,一代革命精英的言行令人拍案叫绝。难以挽回的历史错轨叫人喟然长叹,共和国的光明前景催人精神振奋……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开国之前,长江上的炮击事件 “紫石英”号出现在江面 陶勇请示叶飞开炮 叶飞和陶勇订立“攻守同盟” 英国当局对“长江事件”反应复杂第二章 毛泽东要千秋万代坐北京 进京路上,两位领袖意味深长的对话 毛泽东的防弹车不见 毛泽东的“自由”变成了麻烦 菊香书屋迎来新主人 主席台上不能没有宋庆龄 领袖们没有和苏联老大哥们喝醉第三章 密议在克里姆林宫 毛泽东担心共和国得不到承认 毛泽东访苏的进程加快了 周恩来关注毛泽东安全的每一个环节 一块汉字碑所引发的联想 一枚锈手榴弹惊起一池春水 斯大林纳闷:毛泽东为何坚持要周恩来赶来呢? 一经苏方同意周恩来来苏,毛泽东顿时心情豁然 周恩来搬到毛泽东楼上住 毛泽东再次把斯大林的话头交给周恩来 周恩来力图打破僵局,又要不失毛泽东的“立场” 毛泽东与周恩来最后商定的条约 周恩来撤除隔板似乎是一种象征第四章 将军大使等待出发 高级饭店里的“土八路” 新中国的第一份外交经验 毛泽东接国书,将军大使们躲在屏风后面 面对北京饭店的感慨 将军大使们操练起刀叉 邓颖超现身说“太太” 周恩来兄长般叮嘱第五章 向西藏进军 毛泽东在访苏途中的决定 邓小平选择了张国华将军 许多转业干部重新拿起枪 军长做出的第一个牺牲 领袖们全力支援进藏 毛泽东说:今年不进拉萨 当年的达赖喇嘛还很客气 谈判代表化险为夷第六章 抗美援朝成了头等大事 “小参谋”的汇报震惊中南海 不是毛泽东好战,而是人家打到了家门口 彭德怀支持毛泽东的出兵意向 斯大林的变卦,使毛、周陷于极度焦虑 聂荣臻累得睡过去 周恩来把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压了数日. “彭德怀的事”成为领袖们最要紧的事 彭德怀主持军委工作第七章 丛林战火中的神秘大将 胡志明向毛泽东请将 虽有“香蕉”、“菠萝”小姐伴行,陈赓仍忧心忡忡 胡志明眼中的陈赓是“美人”加“英雄” 陈赓一口气说了4个小时 被陈赓称之为“败仗”的胜仗 陈赓火了:“这样的仗还不打,我就卷铺盖走了!” 破解胡志明的“夫人”之说,第八章 刘亚楼为建空军呕心沥血 毛泽东选定刘亚楼 向“远方”求援 刘亚楼大刹“天下第一”作风 红色战鹰出现在朝鲜上空第九章 海上军事行动 张爱萍、萧劲光接受毛泽东的重托 说笑成真 毛泽东记住了陶勇 当海军,先练脚 小炮艇打跑了胡宗南 等了14天 陶勇命令:“开始攻击!” 单艇独雷打“洞庭” 一江山岛成了人民的江山 一着妙棋保渔场 炮击金门,鱼雷艇秘密行动 杨成武急了:“南昌舰上还有个姓陶的!”第十章 中南海“打老虎” 在“夏天送瓜、秋天送蟹”的背后 中央的两条关键性指示 “白天敲锣打鼓,晚上回家抱头痛哭”的悲喜剧 毛泽东与周恩来为“三反”推波助澜 周恩来向毛泽东提出问题的另一面 惊动中南海的两只“虎”第十一章 共和国拒绝阴谋 饶漱石搅得毛泽东紧张起来 高、饶将目光瞄准了刘少奇和周恩来的位置 高岗闹腾得周恩来无法做会议总结 毛泽东让周恩来“搬兵” 高岗找毛泽东为饶漱石说情. 毛泽东60大寿前后做出的决定 林彪激流猛转舵 毛泽东再次选择了刘少奇和周恩来 苏联解密档案:毛泽东谈高岗事件 事后证明“潘、杨事件”是一个冤案第十二章 胡风、俞平伯及梁漱溟 重庆谈判时,周恩来将胡风介绍给毛泽东 冲突的发生 由批判《红楼梦》研究一下转到批判胡风 狱中的胡风仍把周总理当作精神支柱 初识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梁漱溟 梁漱溟最后的感叹:还是毛泽东伟大 周恩来宣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第十三章 周恩来出席亚非会议 周恩来临行嘱托 大使馆“草木皆兵” 毛泽东认为陈毅“临事而惧”好 周恩来究竟在哪一架飞机上? 大使和公安部副部长左右夹着周恩来 等候中国总理发言的时刻 黄镇解释华侨选择国籍的“三好政策” 苏加诺称宋庆龄:“My dear sister!” 毛泽东、周恩来有意于中美签约 苏加诺也急于访华 哈达惊叹包尔汉 中国大米突然出现在印尼街头 涂改了日期的请柬 游泳池:听毛泽东说古喻今 陈毅舌战赫鲁晓夫 难熬的一夜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开国之前,长江上的炮击事件  “紫石英”号出现在江面  1949年1月1日,新华社发表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号召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解放全中国。4月,正当第二、第三野战军在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统一指挥下,沿西起鄱阳湖口东至江阴要塞的千里长江北岸,准备渡江作战时,千帆竞渡的长江江面上,传来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渡江的解放军和英国皇家舰队打起来了。  这起被后人称作“紫石英”号事件,其由来是这样的:  1949年4月20日,是中共历史上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国共两党和平谈判失败,解放军的百万大军雄踞长江北岸,正以弯弓待发之势,准备渡江,直捣国民党老巢;而长江南岸的国民党75万守军,困兽犹斗,生死存亡在此一役。  这一天,滚滚长江却异常平静地流淌,好像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一样。  然而,早晨,晨雾刚刚散去,大约8点半钟,一艘打着米字旗的英国军舰驶进扬州东南20公里的三江营水域。这一带是解放军渡江东路大军第八兵团的防区。  东路大军预定的渡江作战时间是4月21日,此刻正在严阵以待,准备随时投入战斗。可是江面突然出现的这艘英国舰只干扰了这个计划。  以后才知道这艘英舰叫“紫石英”号,是隶属于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的护卫驱逐舰。这是一艘刚下水不久的新型战舰,排水量约2000吨,舰上装有102毫米火炮6门,40毫米火炮6门,另外还装有24管的深水炸弹发射器,载有192名官兵。  执行封江任务的解放军炮兵连,发现“紫石英”号驶进封江领域,立即开炮示警。为防止炮弹击中军舰,弹着点选在军舰的左前方。随着一声轰隆巨响,炮弹托起高高的水柱,江面也随之动荡起来。  然而听见炮响的英舰不但没有对警告做出丝毫响应,而且开足马力,加大航速,拼命驶向上游。  炮兵连发出第二发炮弹,弹着点仍在军舰左前方,只是靠军舰更近了,只有30米,炮弹溅起的水花足以落到军舰的前甲板上。这时,军舰上的炮口转向了北岸,随着火花闪动,几发炮弹落到了沿江的炮兵阵地和村落。“紫石英”号开炮了!  根据上级“假如发现外国军舰,凡是不听我军警告停止航行,可以不再警告,立刻射击”的指示,岸上炮三团两个炮兵连立即向“紫石英”号开炮还击,与此同时,相邻的炮一团也主动投入战斗。  在这样的情况下,“紫石英”号的结果可想而知。仅仅三分钟的战斗,“紫石英”号便中弹30余发,指挥台与前主炮直接被炮弹击中,舰身多处洞穿,操纵系统失灵,航向失控,舰首偏斜,勉强坚持着驶向南岸,在一阵断断续续的突突声中,搁浅了。  军舰仍未脱离我军火炮的有效射程。又一发炮弹跟踪而至,落在后甲板,炸毁了后炮,“紫石英”号完全瘫痪。很快,在“紫石英”号上挂起了两面表示投降的白旗,一面挂在主桅上,另一面挂在后桅上。显然,曾经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的舰队没有投降的习惯,不会预先准备白旗。那是两条白色的大床单。  事后统计,这次水陆炮战,解放军炮兵部队无一伤亡,而“紫石英”号损失惨重。据两天后上海出版的《字林西报》报道:该舰在这次战斗中,舰长斯金勒少校阵亡,副舰长威士敦上尉重伤,全舰共死亡17人,负伤20人。而后来的消息证明,“紫石英”号实际的伤亡人数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英国远东舰队获悉“紫石英”号在长江受伤的报告后,副总司令梅登海军中将立即乘坐旗舰“伦敦”号,并率驱逐舰“黑天鹅”号全速驰援。4月21日晨,英国舰队驶过了江阴,继续向解放军控制的江面前进。英舰虎视眈眈,将舰上的巨炮一齐指向北岸。  而扬子江北岸八圩港一带,正是解放军东路渡江大军第十兵团的防区。  位于八圩港右侧的突出部,有一个简陋的炮兵观察所,它是第二十三军炮六团一营的左观察所。此时正是二连观测员崔汝山的值班时间。小伙子才18岁,典型的山东人模样:黑黑的脸膛,浓浓的胶东口音。因为有点文化,一当兵就在营里当上了文书。1948年5月,他调到华野特种兵纵队特科学校学习炮兵行当,淮海战役结束后被分配到炮六团,小小年纪就担任了排级待遇的观测员,令不少同乡同龄人羡慕不已,都说还是喝几口墨水管用。这个小观察所,下面是泥巴,上面是两块门板,只能容两个人并排站着。最重要的物件有两样:一架望远镜,一部电话机。这架望远镜,专业术语叫炮队镜,也算得上是精密仪器了。透过它一看,不但宽阔的江面尽收眼底,就是相隔3000米的对岸,也看得清清楚楚。这会儿,几个弓着腰戴着钢盔的国民党兵正在搬土袋,看样子是在加固工事,远处有许多民夫正在当官的吆喝下挖土和运土。  小崔手握炮队镜,让目光挨次通过江面。晨雾刚刚散去,初春的江面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好像有风声。可是江面上风平浪静,哪来的风?是不是耳鸣?小崔拿小拇指使劲在耳朵里旋了几圈,可是风声依然。再一听,是轻微的轮机声。小崔家在威海,昕惯了这种机帆船或是兵舰的轮机声。再往炮队镜里定睛一看,小崔不由得倒吸凉气:妈呀,这不是兵舰吗?再往舰上看,前后甲板上有几门大口径的火炮正朝着北岸转动。再看舰尾,一面米字旗悬挂在桅杆上。刚发现时大约距离有1000米,转眼只有800米了。崔汝山知道事情重大,放下炮镜就去摇电话,向连里报告:  “发现一条大兵舰,英国的,距离800米,正是榴弹炮最有效的射程,排长,快请示开炮吧!”  电话那头的观通排长,一下子也急了,但比小崔稳,熊了他几句:“你老老实实观察,别瞎咋呼!”  “是,好好观察。”  小崔放下电话,又伏在镜头前寻找目标。他看见大军舰停在江中不走了,随着巨大的嘎嘎声,一只大铁锚抛进江中。不远处,大约相隔500米处,也出现了一艘军舰,虽然没有前面的大,但舰甲板上也高耸着几门火炮,黑洞洞的炮口指向江北岸。它也抛锚停泊于江中。  小崔急忙再次报告。  电话那边的排长不敢拖延,几分钟之后,情况就到达一营营长王坤廷。王营长当即叫通炮六团团长马达卫,向他报告:“发现一大一小两艘兵舰,游动在一营阵地左前方,挂着英国旗,请示怎么处理?”  马达卫不及多想,命令王营长:“你马上跑步到三连阵地去,我随后就到。要不要打,等我们直接观察以后再请示决定。”  团指挥部就在三连阵地不远,马团长放下电话,来到阵地时,跑得一头大汗的王营长也赶到了,三连是一营的主阵地。两人弓身钻进三连观察所,通过工事的嘹望孔朝外观察。他们用肉眼就能看见横在江心的两艘军舰。垂在舰杆上的米字旗不时被风撩动一下,告诉人们它是“光芒四射”的大英帝国。马团长数着舰上的火炮:一、二、三……好家伙,长长短短足有30门!舰体约长140米,舰桥大约有17米,各式火炮一齐指向天空,炮管在阳光下发出刺目的钢灰色的光。这简直是一座水上城堡。  两位指挥员越看越觉得奇怪:双方交战迫在眉睫已不是什么军事秘密,连外文报纸都登载了种种猜测,这两艘英国军舰来干什么?参战?又不像:舰炮虽然都脱去了炮衣,挺胸昂首地炫耀着自己,可甲板上水兵并未进入炮位,随着飘荡出来的爵士乐,甲板上的人还不时扭动两下,其热闹如同过节一般。过了一会儿,从舰上的大喇叭中传出几句中国话。因为距离远,听不清楚,但那句反复广播的话:“我们不是你们的敌人!”却听得十分真切。  不是敌人又是什么呢?  反正不是朋友。解放军的朋友是苏联。但苏联老大哥并没有派遣兵舰进入中国内河的计划。那时,基层的干部战士都是把西方人当作蒋介石的朋友,不管他是美国人还是英国、法国人。  再看江中:后来的小一点的舰——事后人们知道这一大一小两舰,一个叫“伦敦”号,一个叫“黑天鹅”号。大舰是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的旗舰,有6200吨位;小一点的是护航驱逐舰,排水量为1900吨。两舰都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当时属于战术性能相当先进的战舰。舰上所有大小火炮都用机械装弹,发射速度要比我军的步兵火炮快得多。其总火力加起来,不亚于我军一个榴弹炮团。此刻后面那艘战舰倒真像一只温柔的大天鹅,陪伴着“伦敦”爵士,那根根冲天支起的炮筒,像满身蓬起的羽毛。炮口下的和平曲让人难以捉摸。下面的官兵更多的是凭直觉,他们催促着团营领导:“团长营长,快打吧!黄鼠狼给鸡拜年,还有好事?这肯定是外国鬼子来帮老蒋阻拦我们渡江的!快打吧!”  马达卫没有答话,只是用眼使劲瞥了一下:这一瞥比说话还灵,下面的人顿时明白团长不赞成打。嗯,团长说不打肯定有道理。军人的思维比较简单。  而军人还有一个法宝是“请示”:我们经常听上级批评下级时说,你不懂不能问一问吗?不请示不汇报,擅自做主,你还是军人吗?  称职的指挥官都养成了这种习惯。马团长抓起电话,要“洪湖三。一”。  “洪湖”是二十三军的代号,“三○一”则是军长陶勇的代号。

编辑推荐

  开国之前,长江上的炮击事件,密议在克里姆林宫,向西藏进军,抗美援朝成了头等大事,共和国拒绝阴谋,周恩来出席亚非会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红墙见证录(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一直都很想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历史,也精心挑选过很多书,最后选择《红墙见证录》一套三本。目前阅读(一)中,从书中了解到很多共和国风云人物不为人知的历史和真相,了解到我们伟大的党当初在什么情况下建国,成立空军海军,抗美援朝,支援越南等。
  •   本书对共产党进驻北京、共和国的成立、抗美援朝、进军西藏、高饶事件、刘青山、张子善被枪决、海军建立、空军建立等系列建国初期的大事件做了叙述,是对我们中学所学历史的很好补充,过去几十年后抛却当时的历史背景再看这些事件,会站在一个比较公允的角度,清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值得一看。书中对胡风、俞平伯、梁漱溟事件的描述也补充完善了自己的知识,很有收获。
  •   很多人都对红墙里的事关心,可是就如紫禁城一样,树立的高墙阻挡了人们猎奇的心态,只得从野史里找寻。
  •   一部真实、客观、公正记载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工作、生活的历史好书。
  •   增加对历史的了解了,毕竟很多东西我们以前都是不能得知的。
  •   sdfsdfsfsa
  •   很好哦哦哦哦哦哦 !!!!!!!!!!!!!!!!!!!!!
  •   一开始就非常吸引人,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很多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也不乏作者自己的观点。值得一看。
  •   知道这本书是从单位订的报纸上看到的,内容很精彩,对于我们这个80后弥补了历史的空白.
  •   好书,心情会随着书中的讲述而起伏
  •   OK!!
  •   包装精美,看后给人很大启示
  •   对共和国历史有兴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