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北京阅读史话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马建安 著  页数:173  
Tag标签:无  

前言

读书,关乎教化,滋长文明,这是当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共同的深切认识。读书,是人们享受文化成果、体验和感悟人类文明进程的精神消费过程,是阅读者接受教育、接受文化积累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文化实力的体现。一说到读书,人们直接的反应就是受教育、长知识,这似乎成为很久以来人们对读书的最基本的认识。事实上,读书不仅仅是接受教育、扩展知识量,更关键的是,读书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营造过程。读书,让人们获得知识的宝库,使阅读者抛弃愚昧和落后,更科学地、理性地去认识我们面对的世界,去改造和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而读书则是阅读者获取力量的“导线”。读书,让阅读者认识了人类的历史文明,让人们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和警示。人们伴随着自己的阅读,让文化的积淀得到释放,人类的文明风采得以彰显。读书,让阅读者重塑自我的灵魂,人们从阅读中得到思想的升华。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使一个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得以完善和升华。

内容概要

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那个时期特有的政治环境、文化氛围和与之相适应的价值取向,自然要产生不同的文化消费需要。图书作为反映政治、文化和人们精神享受的特殊的载体,它的出版、发行和阅读,都会折射出各个不同阶段的历史文化风貌,自然也就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纵观北京当代图书阅读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6年,恢复、调整和发展初期;    第二阶段:1956~1965年,曲折发展的阶段;    第三阶段:1966~1978年,“文化大革命”及其后期反复阶段;    第四阶段:1978~1989年,图书出版的复兴及改革开放的发展新时代;    第五阶段:1990至今,逐渐走向文化多元的读书生活。    纵观当代北京阅读历史的五大发展阶段,应该说前四个阶段图书的出版及发行主导着人们的阅读,而读者的阅读热点和情趣对图书的出版所产生的影响作用要相对小一些。而第五阶段,也就是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民众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左右着图书的出版、传播。从图书撰写、出版到表现方式、流通形式等等都在发展着本质的转变,以适应当代民众对图书阅读需要的变化。这样一种本质的演变,是文化发展的飞跃的具体体现,是人们思想进一步成熟的表现,是我们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人们的文化消费理念客观需要的折射。    对当代北京图书阅读历史进行研究,就是要从另一个侧面,对当代北京的文化发展和人们的思想变化进行新的诠释,让人们在历史的回味之中得到启迪,在历史的记忆中寻找我们曾经走过的路。

作者简介

马建农,1961年生于北京,编审,中国书店出版社总编辑。1984年进入中国书店,1989年负责中国书店出版社古籍编辑、出版管理工作,曾主持《北京通史》、《海王村古籍丛刊》,《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北京旧志汇刊》等国家重点项目的编辑出版工作。长期从事北京书肆史研究,著有《琉璃厂》一书,撰写的《北京古旧书业与北京文化发展》、《北京书肆业的文化功能》获全国出版优秀论文奖,先后发表北京史以及古籍编辑专业论文二十余篇。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共和国初期北京人的读书生活  一、1949年以前北京图书业的发展及阅读群体的特点  二、共和国成立初期国营图书业的初创  三、新中国的读书生活第二章  当代北京读书的第一次高峰  一、北京文化中心地位的强化与文化新环境的形成  二、学习“苏联老大哥”引发的以苏联文学为主的读书时尚  三、“五年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学技术、学科学的读书热  四、时代文学名著带来的京城阅读时尚  五、五六十年代的“小人书”情缘第三章  “文革”时期北京出版业的起伏及读书生活的扭曲  一、“评《海瑞罢官》”引发的京城书业灾难  二、“红宝书”的出版热潮及“样板戏”图书出版  三、阅读“暗流”:偷看“反动小说”与手抄本的传抄  四、“文革”后期的出版部分恢复带来的读书生活第四章  图书出版的复兴及改革开放带来的读书热  一、“文革”结束后书荒影响下的图书抢购  二、恢复高考及思想解放拉动的北京求知热、外语热  三、从“伤痕”到“改革”的新时期文学图书带来的阅读狂欢  四、“解放思想”带来的读书反思  五、京城读书环境的优化为百姓读书奠定了良好的阅读氛围  六、京城波澜起伏的读书热潮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第五章  京城读书生活的多元化时代  一、快速发展的社会带来的京城读书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二、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让读书的热潮变成一阵阵的“风”  三、由易中天、阎崇年、于丹和马未都热引发的读书思考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中国文化服务社北平分社,是由国民党下属的“三青团”开办的出版机构,以后陆续在全国各大主要城市或省份设立分社,中国文化眼务社北平分社原址在西单北大街42号。1949年2月7日文管会派王钊、张兴树等人带领华北平山支店的同志接管了中国文化服务社北平分社,并在短短的三天就将该处改造为新华书店第二门市部,开门营业。红蓝出版社,原为国民党系统的出版机构,其办公地点在八面槽74号,北平和平解放后便歇业,后被接管。除了国民党系统的出版机构之外,经北京市军管会以及北平新闻出版处核查,世界书局北京分局有官僚资本在其内,原址在杨梅竹斜街98号。世界书局1917年由浙江绍兴人沈知方开办,1921年改为股份公司,下设编辑所、发行所和印刷所,并从1921年以后陆续在全国各地设立分局三十余处。世界书局从1924年开始大量的编辑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与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形成我国现代史上出版教科书的三大巨头。随着世界书局业务的扩展,开始大量地吸纳社会资金,并曾经成立了以张静江、杜月笙、钱新之、陆高谊、崔竹溪、李书华、陆仲良、陈和铣、胡天石、魏炳荣为董事的董事会,以吴稚晖、李麟玉、齐云青为监察人的监事会。世界书局的董事会、监事会可谓社会名流云集,张静江曾先后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甚至曾经当过国民政府代理主席,后任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长、浙江省主席等职务。杜月笙是上海青帮大佬,而吴稚晖则先后为国民党中常委、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制宪代表主席、“中央研究院”院士等。如此重量级的人物成为世界书局的董事或监事,足见世界书局在当时的影响。1946年1月起李石曾开始担任世界书局总经理。

后记

读书,对于从事编辑工作二十余年的我来说,可以说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已经是自己生活的重要内容。但是写当代北京的读书生活,对我来说却是一个颇费周折的事情。数年前受王岗、杨良志二位兄台相邀,参加《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的撰写工作,承担了《当代北京阅读史彳舌))的撰稿任务。虽然自己曾长期进行北京书业史的研究,但如何以新中国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为主线,描述当代北京民众的读书生活,突出北京的文化中心、图书消费中心的显著地位,并由此反映出北京当代文化发展以及广大读者的阅读变化,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好在有主编《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的陶一凡、陶信成二位陶公亲自指导,从本书的基本脉络,到各个章节的框架结构,二位陶公悉心点拨,不断鼓励,才让我能坚持着把这本小书写完。二位陶公,一位是过去的老领导,一位是编辑前辈,与二位陶公相识也已二十年,如今又能在老领导、老前辈的指导下完成这项工作,实为一大幸事。具体承担联系工作的杨良志兄、许方兄,更是老友、老兄长,当年与许方兄同在北京社科院工作,我还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毛头小子。也正是有二位兄长“庇护”,在我每每遇到困难之时,都热情地鼓励,时常地为我出主意,还推荐一些图书作为参考,可以说对撰写这部小册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编辑推荐

《当代北京阅读史话》:北京民众读书生活始终体现着古都文化的文明程度阅读革命文学经典著作曾是北京市民的追求与向往“文革”时期被扭曲的渎书景况北京人的读书生活进入了多元化时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代北京阅读史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90年之后内容太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