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盐城》课题组  页数:275  

前言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城市发展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自古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到近代虽然有了一点机器工业,但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低。相应地,城市发展也十分缓慢。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建制城市只有132座,城镇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0%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城市也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仅传统工业产业得到大幅度提升,而且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也有了显著增强,从而极大地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的规模、功能、面貌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3%建制城市已增加到661座,城市在国内生产总值、工业产值及社会商品零售额方面均已占到70%以上,城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内容概要

  盐城因盐得名,是一座充满咸味的城市。“煮盐利兴、穿渠通运”,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此置盐渎县,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更名为盐城县。210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中国重要的淮盐产地。北宋时期,晏殊、吕夷简、范仲淹等一代名相都曾在此担任过西溪盐官。这里东临黄海、西襟淮扬,物产富饶,人杰地灵。在这片土地上,走出了“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以身殉国的南宋左丞相陆秀夫、历史上唯一的盐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水浒》作者施耐庵、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盐民诗人吴嘉纪、党内外享有盛名的学者胡乔木、外交家乔冠华以及第一个登上太空的华裔宇航员王赣骏等一批杰出人物。盐城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期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此重建军部,盐城成为华中敌后抗日的指挥中心,在这里造就了一大批党、政、军领袖人才和各级领导骨干,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书分为历史篇、专题篇、展望篇,章节分明,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文字流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盐城全市的概貌。

书籍目录

历史篇第一章 古代城市的历史演变/4一、古淮夷地成陆与远古先民的活动/4二、古盐渎县的设置与兴废/7三、古盐城经济社会的曲折发展/13四、耀古辉今的城市文化剪影/25第二章 近代城市的历史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34一、辛亥革命前后的城市经济/34二、新四军重建军部前后的城市变化/42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恢复与发展/53一、从小县城向中等城市跨越/53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65专题篇第四章 做大做强沿海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76一、城市建设的现状与挑战/76二、加快沿海中心城市建设的构想/85三、做大做强沿海中心城市的关键/92四、建设沿海中心城市的途径/105第五章 加快沿海开发与城市建设门13一、沿海开发的时代背景/113二、沿海开发的优势、机遇与挑战/117三、沿海开发与城市建设的方向、布局与措施/122第六章 建设沿海中心城市的产业布局与发展重点,132一、市区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与经验/132二、市区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34三、市区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136第七章 建设富有特色、创新、繁荣的城市文化门54一、建设城市文化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154二、加快建设城市文化的战略构想/160三、加快建设城市文化的“五大工程”/167第八章 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门73一、湿地生态观光游/173二、淮盐风情寻踪游/180三、重访新四军足迹游/184四、明清小说探胜游/187五、发展城市旅游产业的战略构想/191第九章 优化城市人居环境门95一、营造最佳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195二、优化城市人居环境的目标和措施/201第十章 现代化城市管理体制与机制/210一、市区城市管理的发展历程/210二、制约市区城市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瓶颈/214展望篇三、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对策/219第十一章 建设沿海地区特大中心城市/234一、建设沿海地区特大中心城市的总体思路/234二、建设沿海地区特大中心城市的产业经济发展布局/236三、建设沿海地区特大中心城市的重点在沿海开发/240四、建设沿海地区特大中心城市应采取的战略措施/245第十二章 建设人流、物流更加便捷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251一、未来城市交通运输展望/251二、未来城市公路建设/253三、未来城市铁路建设/257四、未来城市内河水运航道建设/258五、未来城市航空港建设/259六、未来城市客货运枢纽建设/260七、未来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规划/262第十三章 建设更加秀美和谐的水绿宜居城市/265一、未来水绿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兴修水利/265二、未来水绿宜居城市建设必须整合自然与人文资源/267三、未来水绿宜居城市建设必须完善旅游公共设施/270后记/273

章节摘录

插图:西周时期,周与东方诸夷尤其是淮夷的战争,几乎贯穿始终。到周穆王时,淮夷又强大起来,兵锋逼近中原,后又被击败。到厉王时,战火又炽。《后汉书·东夷传))又有记载:“厉王无道,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淮夷兵锋西指,势不可遏。直到宣王时才被召公的大军击退。淮夷又一次遭到沉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春秋时期,曾有大批越族人迁居江淮,盐城一带人口大增。战国时,先是吴王夫差“北威齐、晋”,“夺淮夷地而有之”,筑邗沟,利货通,吸引外来移民。后越王勾践,发兵姑苏,灭亡了吴国,淮夷地又“吴亡入越”。再后,楚怀王占领了越国的地方,淮夷地封给楚将昭阳做属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古淮夷地属泗水郡。至此,淮夷之民已逐渐融入了华夏民族的大家庭,成为秦朝泗水郡射阳县管辖下的编民,秦以后史书再不见淮夷之名。秦始皇在五次大规模出外巡游的过程中,曾由长江口沿海北上,经过今盐阜平原的沿海地区,旧时盐城北门外有地名铁柱岗,相传就是秦始皇路过时“驱山峄以塞东海”的遗迹,实际上是在这里浇铸铁柱,以镇海龙的旧址。二、古盐渎县的设置与兴废(一)汉武帝置盐渎县奠定城市地位汉武帝时,东瓯和闽越发生矛盾,为了避免闽越对自己的威胁,东瓯王向汉中央政府要求举国迁居江淮之间,和当地汉人杂居,接受西汉的直接统治。后来,闽越和分布在今广东的南越也发生了统治者间的矛盾,并先后反汉。汉武帝又把闽越人也迁到江淮一带。其中一大批人在盐城沿海地区定居下来。随着人口增加,盐阜平原的荒地也得到了开垦。汉遗址中刀、锹、犁、锛等铁制农具的发现,说明当时人民过着以渔盐为主,兼营农耕的多种经营的生活。

后记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盐城》,2D06年9月开始启动,在以周德祥同志为主任,倪峰、曹士长、蔡兆山、王宜民、姜华同志为副主任的编审委员会领导下,由王宜民、李加福同志在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多次讨论的基础上,先拟出历史篇、专题篇、展望篇的章目,构思出每章、节的基本内容,再编写出较详细的写作提纲,而后根据内容进行写作分工,组织市直有关部门且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同志起草初稿,先后参加初稿起草的同志有:王骅书、史海霞、朱明亮、郑卫、朱如万、丁小虎、俞洪顺、张子洋、张玉玮、严汉林、王胜利、史长森、朱端倪、陈剑琪、郭浏、李燕、方璇、卞桃华、达明山、陈永春、陈建奇、严汉林、唐冰、胥兵。先后提供图片的同志有:刘光典、唐冰、王宜民、王拥军、王金成、刘朴光、吕刚、吉洪俊、孙树林、成奇、朱传海、张友余、张光明、李文乔、李华林、杨国美、陈珊、周古凯、周洪飞、俞文鸿、姚世珍、胡正行、袁正平、顾峰鸣、曹群、程晓萍、薛恒宝等。

编辑推荐

《盐城》是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盐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