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当代中国 作者:季羡林 页数:38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
作者简介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清平(今临清)人。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6年回国,被胡适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季先生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
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书籍目录
一、我的童年 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 父辈们 每天最高的享受 开始认字 离开故乡二、小学记忆 进入一师附小 做过一次生意 转入新育小学 新育小学的校舍 新育小学的教员和职员 在新育小学学习的一般情况 看捆猪 看杀人 九月九庙会 看戏 学英文 国文竞赛 第一次“造反” 偷看小说 蚂蚱进城 想念母亲三、中学时光 进入正谊中学 我的几个老师 考入北园高中 在北园高中的生活和学习 在济南高中 荣誉感继续作美 要革命 上国文课 毕业旅行筹款晚会四、清华学子 报考邮政局 考入清华大学 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对我影响最大的两门课程五、教书谋生 回母校当国文教员 小小一招 又长了一番见识 “拿到了没有?”六、去国途中 天赐良机 在“满洲”车上 在哈尔滨 过西伯利亚 在莫斯科七、德国十年 初抵柏林 哥廷根 道路终于找到了 怀念母亲 两年生活 章用一家 汉学研究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完成学业,尝试回国 大轰炸 在饥饿地狱中 山中逸趣 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 德国的老师们 学习吐火罗文 女房东 反希特勒的人们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迈耶(Meyer)一家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进城 盟国 优胜记略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别哥廷根八、滞留欧洲 赴瑞士 在弗德堡(Friboygr) 同使馆的斗争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九、游子归途 船上生活 在西贡 回到祖国的怀抱十、在北京大学(1946-1948) 思想斗争 终于找到了学术上的出路 出路的表现 出路主流中的一个小漩涡——《浮屠与佛》十一、在北京大学(1949-1965) 眼前充满光明 陷入会议的漩涡 批判的狂潮汹涌澎湃 1950年至1956年的学术研究 政治运动 1957年至1965年的学术研究十二、在北京大学(1966-1977) 从社教运动谈起 1966年6月4日 对号入座 快活半年 自己跳出来 抄家 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 千钧一发 劳改的初级阶段 大批斗 太平庄 自己亲手搭起牛棚 牛棚生活 牛棚转移 半解放 在延庆新华营 完全解放 翻译《罗摩衍那》 一个小插曲 一幕闹剧 恢复组织生活十三、在北京大学(1978-1993) 政治环境 我这一阶段的学术研究十四、耄耋之年 迎新怀旧 九十述怀 我疾病的早期历史 一进西苑医院 西苑二进宫 西苑三进宫 张衡插曲 艰苦挣扎 三○一医院 皮肤科群星谱 两次大会诊 三○一英雄小聚义 死的浮想 皮癌的威胁 奇迹的出现 院领导给我留下的印象 病房里的日常生活 第三次大会诊 简短的评估 反躬自省 辞“国学大师” 辞“学界(术)泰斗” 辞“国宝” “夫子自道” 对未来的悬思 回家 三进宫 医生也要向病人学点儿什么 难得糊涂 九三述怀 九十五岁初度 我不能封笔附录 季羡林年谱编后记
章节摘录
一、我的童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刚刚推翻了清代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当时的乡下人管当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别名。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儿。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我当然更是如此。总之,当时皇威犹在,旧习未除,是大清帝国的继续,毫无万象更新之象。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它省份)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父辈们我们家据说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诞生前似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亲的亲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个(大排行是第十一,我们把他叫一叔)送给了别人,改了姓。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他们的堂伯父是一个举人,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谕,也算是最大的官。他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拣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还是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文化大革命”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作者,惹得她大发雌威,两次派人到我老家官庄去调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诉那几个“革命”小将,说如果开诉苦大会,季羡林是官庄的第一名诉苦者,他连贫农都不够。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
后记
季羡林先生的人生道路坎坷艰辛又丰富多彩。用季先生自己的话说:“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旁边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把季先生的一生真实而又完整地记述出来,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季先生从一个农村穷孩子成长为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所走过的道路。写一部完整的自传,也是季先生的夙愿。但季先生已经九十七岁高龄,实已无力为之。所幸,季先生在过去不同时间所写的回忆自己不同时期经历的文稿,基本上完整记录了他从童年到现在的经历。经季先生授权,我们在这些文稿基础上,编辑了这本《季羡林自传》。为了真实而完整地体现季先生对自己一生经历的记录,我们在编辑工作中忠实于季先生的原稿文字,只是为了全书风格的一致和连贯,经季先生同意,对部分标题做了改动。编者2008年3月
编辑推荐
读《季羡林自传》,品位人生!我现在一闭眼就看到一个小男孩,在夏天里浑身上下一丝不挂,滚在黄土地里,然后跳入浑浊的小里去冲洗。再滚,再冲;再冲,再滚。难道这就是我吗?六岁那年,我从那个小村庄里走出,走向通都大邑,一走就走了九十多年,我走过阳关大道,我也跨过独木小桥,有时候歪打正着,有时候也正打歪着,坎坎坷坷,跌跌撞撞,磕磕碰碰,推推搡搡,云里,雾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